一種新型鍋爐煙氣脫硫交叉噴淋塔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10:42:50 1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新型鍋爐煙氣脫硫交叉噴淋塔,屬於煙氣脫硫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對工業廢氣進行脫硫處理的設備,以塔式設備居多,即為脫硫塔。脫硫塔最初以花崗巖砌築的應用的最為廣泛,其利用水膜脫硫除塵原理,又名花崗巖水膜脫硫除塵器,或名麻石水膜脫硫除塵器,脫硫塔脫硫不夠充分,脫硫液往往不能與煙氣進行完全反應,且脫硫液大部分未完全反應,沒有再次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鍋爐煙氣脫硫交叉噴淋塔,以解決脫硫塔脫硫不夠充分,脫硫液往往不能與煙氣進行完全反應,且脫硫液大部分未完全反應,沒有再次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費。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新型鍋爐煙氣脫硫交叉噴淋塔,其結構包括其結構包括進風管、外殼體、噴淋頭、除霧區、排氣口、噴淋輸液管、注液器、注液倉、噴霧電機、反應池、循環管、循環電機、脫硫液、出液管,所述的進風管通過焊接與外殼體連接,所述的噴淋頭與噴淋輸液管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的除霧區與外殼體通過卡槽連接,所述的排氣口通過焊接與外殼體連接,所述的噴淋輸液管通過膠水與噴霧電機連接,所述的注液器通過焊接與注液倉連接,所述的噴霧電機與注液倉連接,所述的反應池與注液倉連接,所述的循環管通過焊接與反應池連接,所述的循環電機通過膠水與循環管連接,所述的脫硫液設於外殼體內,所述的出液管通過焊接與反應池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的除霧區頂部設有回流蓋。
進一步地,所述的回流蓋為圓錐形。
進一步地,所述的外殼體材料為六鉬鋼。
進一步地,所述的進風管設有承接管。
進一步地,所述的脫硫液為氨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設置了多個噴淋頭共同交叉作用,使得氣體能夠完全的被脫硫,再設置了循環管,讓未反應的脫硫液再次反應,極大程度利用了脫硫液,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設有回流蓋,使得煙氣能夠充分的除霧,外殼體材料為六鉬鋼,能夠防止硫的侵蝕。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徵、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鍋爐煙氣脫硫交叉噴淋塔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鍋爐煙氣脫硫交叉噴淋塔的左視圖。
圖中:進風管-1、外殼體-2、噴淋頭-3、除霧區-4、回流蓋-41、排氣口-5、噴淋輸液管-6、注液器-7、注液倉-8、噴霧電機-9、反應池-10、循環管-11、循環電機-12、脫硫液-13、承接管-14、出液管-15。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與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其結構包括進風管1、外殼體2、噴淋頭3、除霧區4、排氣口5、噴淋輸液管6、注液器7、注液倉8、噴霧電機9、反應池10、循環管11、循環電機12、脫硫液13、出液管15,所述的進風管1通過焊接與外殼體2連接,所述的噴淋頭3與噴淋輸液管6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的除霧區4與外殼體2通過卡槽連接,所述的排氣口5通過焊接與外殼體2連接,所述的噴淋輸液管6通過膠水與噴霧電機9連接,所述的注液器7通過焊接與注液倉8連接,所述的噴霧電機9與注液倉8連接,所述的反應池10與注液倉8連接,所述的循環管11通過焊接與反應池10連接,所述的循環電機12通過膠水與循環管11連接,所述的脫硫液13設於外殼體2內,所述的出液管15通過焊接與反應池10連接,所述的除霧區4頂部設有回流蓋41,所述的回流蓋41為圓錐形,所述的外殼體2材料為六鉬鋼,所述的進風管1設有承接管14,所述的脫硫液13為氨水。
本實用新型設置了多個噴淋頭3共同交叉作用,使得氣體能夠完全的被脫硫,再設置了循環管11,讓未反應的脫硫液再次反應,極大程度利用了脫硫液,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設有回流蓋41,使得煙氣能夠充分的除霧,外殼體2材料為六鉬鋼,能夠防止硫的侵蝕。
在進行使用時,煙氣從進風管1進入,在塔內多個噴淋頭3同時噴淋,噴淋完的液體再循環管11再次吸收,廢水從出液管15排出,脫硫完氣體進入除霧區4除霧,再從排氣口5排出。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