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內燃機的火花塞的製作方法
2023-10-27 18:47:12 3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內燃機的火花塞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內燃機的點火裝置,具體為一種汽車內燃機的火花塞。
背景技術:
目前安裝於汽車內燃機上的點火用的火花塞,是在一絕緣杆的內腔中置有鎳合金的中心電極杆,絕緣杆的上端置有引線端子,絕緣杆下部的外緣處置有其上具有外螺紋的固定連接體,其絕緣杆及中心電極杆的底端部均置於固定連接體的中心圓孔內,在固定連接體底端面上具有與固定連接體結合為一體的彎曲板狀的側電極。這種火花塞是通過其中心電極杆與電極間離子放電引起單線型火花點燃內燃機燃燒室內的可燃混合氣的極間點火。因其電極間對燃燒混合氣的節流作用,燃燒氣流的不規則易形成燃燒空間死角,影響可燃混合氣的完全燃燒,而且點火效果也不甚理想。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種汽車內燃機的火花塞,它使可燃混合氣能夠完全燃燒,改進和提高了點火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對已有的汽車內燃機火花塞的一種改進,即固定連接體的底端具有與固定連接體結合為一體的圓環體,圓環體的外緣表面形成了傾斜側面電極,絕緣杆的底端部置於圓環體的外部,中心電極杆的底端部又置於絕緣杆(1)的外部,在固定連接體底部的內緣表面與絕緣杆的底部外緣表面之間置有保溫滲流空腔,在位於保溫滲流空腔上部處的絕緣杆杆體上置有密封墊圈和熱負荷導熱套圈。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顯著效果和優點是1.絕緣杆的底端部置於固定連接體底端置有的圓環體的外部,中心電極杆的底端部又置於圓環體的外部,可以降低放電環境溫度,中心電極杆的底端與傾斜側面電極間的介電絕緣體在高壓電場作用下產生靜電,從而使之原有的極間火花改變為介面火花,從傳統的單線火花路徑改變為球面路徑,產生的靜電力施加於可燃混合氣,使得可燃混合氣中的正負離子積聚在絕緣杆底部的介質附面上,形成氣體離子膜,在此環境中由高壓電場的激發,通過固定連接體底端的側面電極在絕緣杆底部介質附面與中心電極杆間產生球面火花來點燃周圍空間可燃混合氣;在固定連接體底部的內緣表面與絕緣杆底部的外緣表面之間置有的保溫滲流空腔,可提高瞬間火花內能,延長燃燒的持續時間,強化可燃混合氣的氧化反應,使可燃混合氣的溫度、壓力急劇升高形成燃燒室的壓力差,生成點火中心向外的定向環流,為迅速點火燃燒提供了足夠的能量儲備,是對原傳統點火方式理論的突破。
2.所置有的保溫滲流空腔,生成的定向環流使燃燒室內可燃混合氣產生的環流途徑直接指向點火中心,在較長點火持續時間的作用下,將可燃混合氣完全充分燃燒,環流的形成和存在,使可燃燒混合氣在燃燒的過程中全部建立在急速燃燒期內,使之不存在過後燃燒期,能夠改進和提高點火效果。
3.絕緣杆上置有的熱負荷導熱套圈,可以使火花塞安裝於各種不同熱負荷車型的汽車上,因此擴大了同一火花塞的使用範圍。
圖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是在絕緣杆1的內腔中置有鎳合金的中心電極杆8,絕緣杆1的上端置有引線端子2,絕緣杆1下部的外緣處置有其上具有處螺紋的固定連接體3,在固定連接體3上置有墊圈4和墊圈5,固定連接體3的底端具有與固定連接體3結合為一體的其外緣表面形成傾斜側面電極6的圓環體7,絕緣杆的底端部置於圓環體7的外部,中心電極杆8的底端部又置於絕緣杆1的外部,在固定連接體3底部的內緣表面與絕緣杆1的底部的外緣表面之間置有保溫滲流空腔9,在位於保溫滲流空腔9上部處的絕緣杆1的杆體上置有密封墊圈10和熱負荷導熱套圈11。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內燃機的火花塞,是在絕緣杆(1)的內腔中置有鎳合金的中心電極杆(8),絕緣杆(1)的上端置有引線端子(2),絕緣杆(1)下部的外緣處置有其上具有外螺紋的固定連接體(3),在固定連接體(3)上置有墊圈(4)和墊圈(5),其特徵在於固定連接體(3)的底端具有與固定連接體(3)結合為一體的其外緣表面形成傾斜側面電極(6)的圓環體(7),絕緣杆(1)的底端部置於圓環體的(7)的外部,中心電極杆(8)的底端部又置於絕緣杆(1)的外部,在固定連接體(3)底部的內緣表面與絕緣杆(1)底部的外緣表面之間置有保溫滲流空腔(9),在位於保溫滲流空腔(9)上部處的絕緣杆(1)杆體上置有密封墊圈(10)和熱負荷導熱套圈(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內燃機的火花塞。它是對現有的火花塞的一種改進,即固定連接體(3)的底端具有與其外緣表面形成傾斜側面電極(6)的圓環體(7),絕緣杆(1)的底端部置於圓環體(7)的外部,中心電極杆(8)的底端部又置於絕緣杆(1)的外部,固定連接體(3)底部的內緣表面與絕緣杆(1)的底部的外緣表面之間置有保溫滲流空腔(9),在位於保溫滲流空腔(9)上部處的絕緣杆(1)杆體上置有密封墊圈(10)和熱負荷導熱套圈(11)。該火花塞可使原有的極間火花改變為介面火花,從傳統的單線火花路徑改為球面火花路徑,是對原傳統點火方式理論的突破,使可燃混合氣完全燃燒,控制有害氣體的生成,提高了點火效果和燃燒速率。
文檔編號H01T13/00GK2791976SQ200520090329
公開日2006年6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2005年4月15日
發明者張水泉, 孟禹 申請人:張水泉, 孟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