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將領葉志超簡介 葉志超是怎麼死的?
2023-10-14 08:47:34 2
葉志超,清朝淮軍將領,安徽合肥漢族人,字冠群,號曙青,綽號葉大呆子。公元1838年,葉志超出生在肥西縣花崗鎮聖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葉志超於是被他的舅父收養,幫舅父放牛,做些雜貨。
青年時期,葉志超生的勇猛高大,力氣過人,於是參加解先亮團練。葉志超初時只擔任夥夫,後來在解先亮率團練攻打王圩太平軍的時候,終於得到同意能夠上戰場建功。兩軍對戰,槍火無情,激戰中一個槍彈擊中他的腰部,葉志超應聲而倒。大家見此都以為葉志超不幸犧牲了,誰知道沒一會兒他又站起來,像個沒事人一樣勇猛衝鋒。原來那子彈恰巧擊中了葉志超腰間的腰刀,他就這樣撿回了一條命。
謝先亮覺得葉志超是個很有運氣的人,且此次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以後也許會有所成就。於是到了後來,每次有戰事的時候,謝先亮都會派葉志超上場。而葉志超在戰場上也常常一碼單線,勇猛殺敵,建立了不少戰功。
葉志超認為在地方上參加團練,再怎麼樣都不能有很高的成就,於是在公元1862年的時候,轉投淮軍張樹聲帳下。剛好樹軍副將孫益壽系其妻弟,憑藉這一層關係,葉志超成為前營幫帶。
到了淮軍之後,葉志超凡有戰役必會參加,每每都能建立不小的功勳,因此在公元1867年的時候,改帶馬隊新左營。後來捻軍勢大,葉志超奉命徵討捻軍,後在張橋附近與突圍的捻軍相撞。戰鬥中儘管被矛刺殺,他也絲毫不懼,隨意拿布將傷口裹住,與敵力戰,終於會同總兵才貴、楊岐珍等將東捻軍擊敗,殺戮五六百人。隨後又追擊敵軍於天長、汊河,很快將東捻軍剿平。事後論功行賞,得額渾巴圖魯名號,遇缺儘先題奏。
捻軍起義被平定之後,因為葉志超在平叛過程中的優秀表現,受到李鴻章的賞識,被李鴻章留在北洋。
公元1875年,葉志超任直隸正定鎮總兵,率新式練軍守天津新城,為大沽口後路,拱衛海防。八年後清廷重整陸海兩軍,修建山海關炮臺,葉志超得李鴻章舉薦,授總兵職,公元1890年升為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後來熱河朝陽有金田道教起義,葉志超奉命率兵鎮壓,不到一個月將熱河收復,並且將教民首領李國珍擒拿。此事過後,葉志超得清廷賞穿黃馬褂,世職。
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電請清廷出兵幫助鎮壓。李鴻章在得到日本政府別無他意的保證之後,遣葉志超帶兵前往鎮壓。葉志超在得到這個命令的時候,曾經找人向李鴻章求情,表示並不願意前去。然而李鴻章卻執意派他前往,並說此次前去不一定要打仗。沒有辦法,葉志超只能勉強率兵前去。
今天的歷史上明明白白的寫著,朝鮮東學黨起義是甲午戰爭的導火索,那麼這就表明當時日本所給「必無他意」的回答,實際上就是一句屁話。在清軍派兵前去朝鮮不久之後,日本隨即便以保護僑民的理由,派日本精銳第五師團一個混成旅在仁川登陸。
同年六月,日軍一面出動海軍在牙山口外海域向中國艦隊突然發起襲擊,一面出動陸軍向牙山中國派遣軍發起進攻。面對日軍的強勢進攻,葉志超很是慌亂。聶士成提出:「海道已梗,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的建議,葉志超無奈贊同。然而當聶士成帶兵伏擊日軍的時候,葉志超並沒有按照計劃在公州防守,而是往回逃入境內。聶士成一邊與日軍對抗,一邊往公州退守,當發現葉志超一部已經無人留守之後,只能無奈隨之往回逃去。
實際上這並不是葉志超的第一次逃脫,此後大部分與日軍遭遇,葉志超第一個選擇便是逃亡。《清史稿》記:「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也正是此次狂逃500裡,葉志超被朝廷問責,奪職下獄,送京師,下刑部審訊,定斬監候。後來因大赦歸鄉,於公元1901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