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姜子牙簡介 姜子牙為何比關羽更強?
2023-10-14 14:42:39 2
很多人都知道關二爺關羽有「武聖」之名,也是後世供奉的神祇之一。但實際上,關二爺不是最開始的武聖人,姜尚姜子牙才是。說實話,姜子牙「武聖」之名來得比關羽更讓人信服。
姜子牙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還有封地。但是等到姜子牙出生的時候,家境已經是敗落了。所以姜子牙早期非常坎坷,當過宰羊賣肉的屠夫,也開酒店賣過酒。不過也許是他真不適合經商,哪個行業都不能長久,以失敗而告終。
不過好在姜子牙有遠大的志向,不管做哪個行業,都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他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為日後輔佐明君打下堅實的基礎。
姜子牙到七十歲的時候,還沒有什么正式的工作。雖然一心想要報效國家,但是卻始終遇不到伯樂。期間他的妻子馬氏因為他無所事事,日子艱辛,曾選擇離他而去。
等到姜子牙飛黃騰達之後,他的妻子找回來。姜子牙將一壺水潑到地上,讓馬氏將潑出去的水收回。馬氏最後只捧回一灘汙泥,姜子牙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這就是覆水難收的典故。
比覆水難收更為人知的典故,自然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了。這位被姜太公釣上,使姜太公得以發揮所長之人,就是周文王姬昌。
傳說姬昌在與姜太公相遇之前,為了預測狩獵情況,做了一個佔卜。卦象顯示:「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姬昌遇見姜太公,與之一番交談,發現他果然是自己一直求而不得的奇才。而因為姜子牙是他非常渴望的人才,所以有時稱姜子牙「太公望」。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在他的輔佐下,姬昌對內重文治強軍事,對外則聯合其他不滿紂王的諸侯王向商納貢,降低紂王防備。在姜子牙的輔佐下,周文王在世之時,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王歸心周。
姬昌去世,姬發繼位,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徵商紂。等到商紂殺死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之後,姜子牙知道時機已經成熟,於是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
出兵之前,姬發佔卜不利,行軍途中又遇暴雨,一時有些動搖。最後是姜子牙一力堅持,力排眾議,沒有錯失戰機,最終輔佐姬發成就霸業。
輔佐周王成就霸業之後,姜子牙因為卓越戰功,分封齊國。但是因為周王離不開姜子牙的輔佐,實際上大部分時間他都待在周都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國家安泰。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姜子牙文韜武略,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源自姜子牙,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無可爭議。這一點,真的比關羽強。
後世有人曾質疑《太公兵法》也就是《六韜》為後人託其名所作,但是後來在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了《六韜》殘簡,否定了後人偽託姜子牙所作之說。
唐太宗繼位之初,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在國家百廢待興之時,他曾自稱自己是姜子牙的化身,期許各方人才,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
為了實現此目的,唐太宗修建太公廟,告訴大家自己會像姜子牙那般重用人才。求仁得仁,唐太宗最終創「貞觀之治」。
唐玄宗時期,又修太公廟,以張良配享,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又追諡姜子牙為「武成王」,最終成就「武」聖人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