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龍應臺的《目送》讀後感

2023-10-12 20:18:00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

  龍應臺的《目送》讀後感一

  《目送》是我在新浪讀書網上閱讀之後決定購買的第二本書。今天,我把它完整的讀完了,我知道等新書一到,我會像如獲至寶一樣,捧在手心,再細細的讀上一遍,然後封存在記憶裡。

  《目送》是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散文集。我最早讀到其中的一篇是在《名作欣賞》上。那篇散文就叫《目送》,很經典,作者也就以此作為更寬泛的理解,命名了整本書。「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龍應臺」在這本散文集裡,親情佔了絕大部分,而且是純粹的母女、父女、母子和父子之間的親情,與丈夫妻子無關。我還沒有孩子,從書中沒有讀出多少做母親的共鳴,但作為女兒,我從中讀到了太多的愧疚和不安,總是有一種力量在叩擊我的靈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十年前,我外出求學,走出了那個家。那時心裡充滿歡喜,是急於逃離父母的視線,最好連個背影都不留下。也是在那個時候,我第一次目送了父親。當公交車把他從我眼前帶走,看著他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路的盡頭的時候,我才開始失落:這是哪裡?我夢寐以求的大學嗎?這不是家鄉了,不是隨便騎個車子閉著眼睛也不會轉向的家鄉了。這裡的每一條路,每一個人對我而言都是陌生的,我從校門口走回宿舍都要一路看好路標和樓排。但是我並不知道父親的失落,養在身邊十九年的女兒,今天和自己分別了,而且註定越走越遠,那是一種什麼滋味?

  我不知道。十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過年沒回家。父親第一次打電話說:「我想你了!」當我泣不成聲的時候,父親第一次用溫和的口吻安慰道:「暑假我去看你吧!我有十七天的公休假,帶你去看海吧!」這使我二十九年來第一次感受到父愛,這種我日夜盼望的充滿溫情的父愛。所以之後我繼續哭,哭傷了心肺,只是因為感動,而不再是感傷。我一直埋怨父親的嚴肅甚至冷酷,不然我不會如此叛逆而越走越遠。可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父親的失落:我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雖不嬌慣但也是全部的希望和寄託。是我讓他們不斷地目送我的背影,讓他們孤獨,讓他們的心隨著我的遠去像被掏空了一般。

  2001年的那個夏天,父親目送了他的兩位至親。奶奶在我高考前十二天去世,我於9月11號(拉登們撞五角大樓的那天)踏進了大學校門。

  十年後的今天,我仿佛看到了父親在我和奶奶之間奔波的身影,看到了父親當年在希望和絕望中掙扎的樣子。

  ……

  父親覺得一生都無法償還奶奶的恩情,覺得如果用對待子女的一半對待父母心裡也會安靜許多。可是父親在我們眼裡的確是個孝子,我兒時記憶裡永不磨滅的是他每個周末都騎自行車從城裡回到鄉下,經常帶著我,去看他母親還有被母親留下的另一個女兒。奶奶去世已經十年了,父親也到了該當爺爺的年紀,但他始終覺得愧疚,覺得奶奶從沒跟他享過一天福。我曾經想了一個特別好的道理安慰他。我說:「這大概就是輪迴吧。你欠父母的都給了孩子,孩子們有一天也成了父母,他們仍然還不上這份情債,只好又給了孩子。愛就是這樣一輩一輩的傳遞,其實也是公平的。你覺得虧欠爺爺奶奶,我不也一樣虧欠你和母親?」父親沒有說什麼。

  ……

  《目送》用細膩的筆觸書寫了年邁父母的孤寂,他們每天盼望子女回家,打電話抱怨孩子不會來看他們,甚至糊塗到孩子剛走就問:「你怎麼也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啊?」呵呵。

  遠處傳來了父母的責問:「你什麼時候來看我啊?」

  我很抱歉的說:「暑假我就回家。」

  龍應臺的《目送》讀後感二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嚮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裡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裡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後凝視著。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

  聯繫到老師教育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是有道理。孩子終會長大,他們終是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龍應臺的《目送》讀後感三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題記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向來以文風尖銳、犀利著稱的臺灣女作家龍應臺以一本《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享譽文壇,時至今日已過不惑之年的她逐漸開始由關注社會公眾領域轉為關注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龍應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後,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不過,她又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麼,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

  前面所述《目送》中扉頁上的那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嚮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裡找到你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目送》一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三篇散文,全書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但這三章體例不大清晰,多為作者一些遊記及人生感悟,大致歸作兩類,一談周邊人物,一談家庭。前者瑣碎雜亂,將經歷的所聞所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加以評論與感嘆;唯後者談親情則著實感人,平實中飽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達到這種境界既需要時間歷練,更需要反觀人生的靜思。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裡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正如作者所說,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後凝視著。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是的,我們都太忙了,忙著學業,忙著談戀愛,忙著結婚生子,忙著事業。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