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03:32:39
專利名稱: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礦井通風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
背景技術:
礦井通風系統是確保礦井安全生產的重要系統,而此系統的關鍵又是要實現風流的有效流動。因此,對流入井下的風流不能放任自流,必須按需分配。在礦井通風系統中,多颱風機串、並聯安裝形成的多級機站通風方法可以實現礦井風量分配均衡、風壓分布合理、 控制礦井內部漏風、節能等效果。國外發展和應用多級機站通風方法的時間較早,在我國的應用還是在1985年以後。自從多級機站通風系統在梅山鐵礦建成並在工業試驗中獲得成功以來,全國許多礦山進行了推廣應用,且取得了良好通風效果。但在有無軌柴油機設備運行、機械化程度高的生產礦山,用於分風的風機機站需設置在生產盤區的運輸巷道或盤區的迴風道上,這就妨礙了無軌柴油機設備和人員的通行,必然影響礦井生產,因此,採用多級機站通風方法的這類礦山均存在風機機站難以設置、多級機站通風系統難以形成等技術難題,因而,大多礦山均因無法在盤區設置分風風機機站,而放棄分風風機機站的建立。這樣,就存在盤區巷道中含柴油機廢氣、粉塵等的汙濁空氣停滯、汙風循環、風流短路、盤區有效風量低等現象,盤區生產作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不能及時有效排出,就會導致盤區內空氣品質差,行車可見度低,環境溫度高,不僅危害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降低柴油機設備的運行效率,而且危及安全生產,影響了完善通風系統的建立和多級機站通風方法的廣泛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機械化礦山盤區運輸巷道中無法設置分風風機機站的技術難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該通風系統不僅有效解決機械化盤區二級分風風機機站設置的技術難題,合理分配風流,提高盤區的有效風量率,而且不影響盤區無軌柴油機設備和人員的通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包括相互連通構成通風網絡的盤區的進風巷道、盤區進風穿脈巷道、盤區迴風巷道,在盤區進風穿脈巷道的兩側對應設置有左硐室、右硐室,兩個硐室內均設置有風機,風機的出口上均連接有異形引射器,該異形引射器將風機產生的風量導向盤區進風穿脈巷道。進一步,所述異形引射器整體設置在所述硐室的範圍內,所述異形引射器包括後導筒和前導筒,後導筒與所述風機的出口相連接,前導筒與後導筒之間設置有銳角,以使前導筒彎折後,其前埠伸出到所述盤區進風穿脈巷道。進一步,所述前導筒的前埠為矩形口,該矩形口的端面與所述前導筒的中心線設置有銳角。進一步,所述硐室的地面水平,其上設置有風機安裝機座,所述風機9固定安裝在風機安裝機座上。[0008]進一步,兩條相鄰的所述盤區進風穿脈巷道之間是盤區採礦作業面4和盤區未採礦塊。進一步,所述左硐室、右硐室,及其內設置的所述風機和異形引射器共同構成盤區分風風機機站,所述通風系統中設置有若干個盤區分風風機機站。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有效分配風流,盤區的有效風量率提高30%以上;2)不影響無軌柴油機設備和人員的通行;3)安裝移動方便,可隨作業盤區的變化而移動;4)增強多級機站通風方法的適應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平面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分風風機機站布置平面圖;圖3為圖2中A-A向剖視圖;圖4為圖3中B-B向剖視圖。圖中,1.盤區的進風巷道,2.盤區進風穿脈巷道,3.盤區分風風機機站,4.盤區採礦作業面,5.盤區未採礦塊,6.盤區迴風巷道,7.盤區採礦邊界線,8.風流方向,9.風機, 10.異形引射器,11.硐室,12.風機安裝機座。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包括進風巷道1、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盤區迴風巷道6,兩條相鄰的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之間是盤區採礦作業面4和盤區未採礦塊5 ;進風巷道1、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盤區迴風巷道6相互連通,以構成通風網絡的盤區。在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的兩側對應設置有左硐室13、右硐室14,左硐室13和右硐室14共同組合成一個獨立的硐室11。硐室11的地面水平,其上設置有風機安裝機座12, 風機9固定安裝在風機安裝機座12上。左硐室13、右硐室14內均設置有風機9,風機9的出口上均螺栓連接有異形引射器10,該異形引射器10將風機產生的風量導向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左硐室13、右硐室14、及其內設置的風機9和異形引射器10共同構成盤區分風風機機站3。本實用新型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中設置有若干個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每個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中均設置有盤區分風風機機站3。異形引射器10包括後導筒16和前導筒15,異形引射器10整體設置在硐室11的範圍內,即後導筒16和前導筒15均設置在硐室11的範圍內。後導筒16的進風口與風機 9的出口相連接,前導筒15與後導筒16之間設置有銳角,以使前導筒彎15折後,其前埠伸出到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來將風機9產生的風導向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並且前導筒15 的前埠為矩形口,該矩形口的端面與前導筒15的中心線設置有銳角,這樣,通過異形引射器10導出的風將沿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的長度方向吹出,以提高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內氣體的流動性。在盤區分風風機機站3內的風機9正常運行時,風機9產生的風流通過風機出口的異形引射器10,並在其出口形成高速氣流,高速氣流在盤區進風穿脈巷道中成為引射風流的動力,這樣在盤區進風穿脈巷道中就形成引射風流,即在盤區分風風機機站3引射動力的作用下,將進入盤區進風巷道的新鮮風流引射到盤區進風穿脈巷道2內,引射風量的大小由分風風機機站的風機型號和異形引射器的結構決定,分風風機機站的風機型號和異形引射器的結構則依據盤區的設計需風量;引射的風量再進入盤區採礦作業面清洗作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清洗作業面後的汙風則進入盤區迴風巷道6,最終進入礦井的總迴風道,排出地表。由於本實用新型在風機9的出口連接了異形引射器,並將連接異形引射器的風機安裝在巷道側壁的硐室內,這樣構成的盤區分風風機機站3不僅可以按照設計需風量的要求引射風量,而且避免了傳統風機機站安裝在巷道中的缺陷,能有效將新鮮風流引射到盤區的作業面,達到風機機站的作用效果,不佔用巷道斷面,不影響行人和無軌柴油機設備的運輸,同時安裝和拆卸方便,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本發明採用K45-6- N2 11和K45_6_ Na 12風機構成多個分風風機機站,在某大型銅礦的機械化盤區進行現場應用,通過開、關風機對此通風方法的通風效果進行反覆對比試驗,結果如表1。表1機械化盤區通風方法測試結果
權利要求1.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其特徵在於,該通風系統包括相互連通構成通風網絡的盤區的進風巷道、盤區進風穿脈巷道、盤區迴風巷道,在盤區進風穿脈巷道的兩側對應設置有左硐室、右硐室,兩個硐室內均設置有風機,風機的出口上均連接有異形引射器,該異形引射器將風機產生的風量導向盤區進風穿脈巷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異形引射器整體設置在所述硐室的範圍內,所述異形引射器包括後導筒和前導筒,後導筒與所述風機的出口相連接,前導筒與後導筒之間設置有銳角,以使前導筒彎折後,其前埠伸出到所述盤區進風穿脈巷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前導筒的前埠為矩形口,該矩形口的端面與所述前導筒的中心線設置有銳角。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硐室的地面水平,其上設置有風機安裝機座,所述風機固定安裝在風機安裝機座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其特徵在於,兩條相鄰的所述盤區進風穿脈巷道之間是盤區採礦作業面和盤區未採礦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左硐室、右硐室,及其內設置的所述風機和異形引射器共同構成盤區分風風機機站,所述通風系統中設置有若干個盤區分風風機機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機械化盤區通風系統,包括相互連通構成通風網絡的盤區的進風巷道、盤區進風穿脈巷道、盤區迴風巷道,在盤區進風穿脈巷道的兩側對應設置有左硐室、右硐室,兩個硐室內均設置有風機,風機的出口上均連接有異形引射器,該異形引射器將風機產生的風量導向盤區進風穿脈巷道。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有效分配風流,盤區的有效風量率提高30%以上;2)不影響無軌柴油機設備和人員的通行;3)安裝移動方便,可隨作業盤區的變化而移動;4)增強多級機站通風方法的適應性。
文檔編號E21F1/04GK201963330SQ20112008039
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4日
發明者吳江, 孫浩, 桂旺華, 汪令輝, 王海寧, 王藝樺, 胡萌, 袁世倫, 鄭攻關 申請人:江西理工大學, 贛州寧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