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2023-10-15 21:25:19 2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快來看看吧。

  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一】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並非日常瑣事,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雖然我的母親她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無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許羨慕安德烈,能有可作為知己的母親。讓我驚訝的是,安德烈在他20歲的年紀,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與自由,這也是他與身在德國的朋友經常談論的話題。然而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到處是迷惘,沉淪,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總認為政治離我太遠,自由,又是什麼東西。也許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什麼是自由?能交談,能旅遊,能運動,能選擇,這就是自由嗎?可是言論自由,選舉自由,我們沒有。然而,沒有言論自由,對於我們大多數來說,仍然不算是什麼壞事,我們無所謂,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思想的自由,社會也並沒有鼓勵我們青少年去思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希望的是,你接受,習慣並服從這個制度吧。當一個社會禁錮了人們的言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個社會還能發展嗎?不是死水一潭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經歷了納粹之後的德國,是嚴謹,低調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願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於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並一直牢記於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麼?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麼?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可是悠久的歷史並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澱下來的有什麼?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麼可怕!

  人文關懷這點是龍應臺,這位曾經的臺灣文化部長,一直在書中反覆提到的。人文關懷,是什麼?我個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種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的交流,社會對身處此社會之下的人們的一種態度。百度如此解釋,「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於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來是長篇累牘的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懷政策,當然少不了領袖的人文關懷,再配上人文關懷圖片。個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這些,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嗎?主流媒體每天將那些毫無意義的新聞以及評論以各種方式灌入我們腦中,充斥我們的視線,麻木我們的思想。談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談何尊重理性思考?我們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質疑與反抗性,這不都是在中國這個社會制度的人文關懷下的結果嗎?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在見過無數次的個性籤名以及轉載後,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現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二】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MM

  「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絡、我的世界呢?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安德烈

  這兩年中心校提倡打造書香校園,對於這樣的政治任務,說實在的:我一向不太感興趣,甚至連學校的讀書筆記也是完成任務式的寫了十幾頁。一朋友送我的幾本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等也置於箱底。五月份,?母生病,而父母農活忙,於是,晚上照看?母的重任就交給我了,無聊的晚上,蚊子亂飛;寂靜夜晚,飛蛾亂撲。百無寂聊的晚上,確實是難以渡過,第二天晚上,隨手拿起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躺在陪床是有心沒意的亂翻,幾頁後,竟然被這本書深的的打動了。

  是的,這是一本充滿了母子之間按這種討論、辯駁、分析,但是當我真正開始讀它的時候,我才發現它的與眾不同,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可以說,這本書,給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我也是從現在開始,才開始認真的思索書中的內容。

  首先,通過這本書,我也感受到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從小學到大學這一路走來的枯燥與無可奈何。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的人生就已經被計劃好了,我們需要好好學習,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學,於是,老師、學校、家長、社會…….身邊的所有的環境都充斥著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尤其是在職業中專的的那段高中裡的日子,我們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終於,我在這種模式下考上了大學。但是,相比於安德烈,我們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自由樂趣,並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我知道,如果整日沉迷在這種享受中會使意志消沉,但是青年人如果沒有放鬆而不放縱,熱情而不激烈的勇氣和嘗試,我想在他垂垂老矣的時候,他會感到自己人生的悲哀。所以,生在中國,飽嘗著東方文化,我們確實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樣的生活,有他那樣的經歷。但是我卻想說的是,人生苦短,活的灑脫奔放而不留遺憾,才不枉來人間走這一遭。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我,就是這麼想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認識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對於子女不離不棄的、貫穿始終的愛。

  這部由36封家書構成的書,不僅橫跨了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懷,更橫跨了母與子的世代價值觀,集結成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實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在內,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適當的形式和機會,以至於兩代之間形成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會發現,雖然自己以成家,卻發現自己越長大越孤單,漸漸的不願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反而身邊的朋友或許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們不斷的接觸更新的事物,漸漸的從父母的世界中遠去,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最近好嗎?」「還好啦。」「錢還夠用嗎?」「夠。」僅此而已。我們都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但是卻沒有人願意或者留心是不是應該改變一些。我想,我們的父母養我們長大成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結局。

  但是看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後,我發現,作為子女,我們是多麼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們渴望了解我們的世界,於是心思急切,於是這樣的感覺讓我們厭煩,於是我們就會不自覺的離他們更遠。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於內心深處愛的噴泉。是愛,讓他們管我們管的太嚴;也是愛,讓他們在日益長大的、獨立的子女面前手足無措。所以,無論外在的表現如何,內在的實質都是愛。我們長大了,擁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更應該在自己的世界裡盡興之後想一想,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來讓父母感覺到他們子女的存在,也讓他們感覺到我們成家立業的後我們是怎麼的呢?

  於是,猛然間,我想到了,我是多久沒有給父母打過電話了?我是多久沒有給他們講我的工作、生活、家庭裡的事情了?於是,我拿起了電話,撥通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號碼,我相信,電話的那一頭,是怎樣的一對興高採烈和包含欣喜的臉。

  再次:做為父母,當11歲的兒子寫了作文藏起來不讓我看時、當他不肯告訴我他好朋友的名字時、當他抗議我們大人常常把小孩子認為非常重要的東西扔掉時、當他抱怨父母親只知道成績時、當他拿出一大本他用心畫的漫畫時,我不得不悚然一驚,他已經不再是那個我高興時可以抱抱親親,不高興時便不理的小毛頭了。我必須面對一個每個父母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去了解眼前這個每天都在不斷成長和變化的、越來越有主見、正從「小毛頭」逐漸變為「小刺頭」的孩子,如何和他溝通。我只有一次做父親的機會,沒有人來教我如何當父親。如果我不主動去學習如何做父親,而他又肯定不會等我終於明白如何當父親後才開始成長,那麼我很可能會錯失他僅有一次的少年青年時期。

  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後讓我深思,因為這本書不僅讓我想到如何當父親,而且指導我如何面對每天在學校遇到的12-15歲左右的學生。每個學生就是一本書,是作為老師一日就得不斷翻閱的書,而且是永遠不會重複的書。這些書讀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師的愛心、智慧及藝術了。好的老師應該是一名好的讀者,龍應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那麼對我們來說,認識一群性格各異的12-15歲的人,我們該怎麼辦呢?在我看來,我們首先得蹲下來,而且得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們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他們的想法。現代傳媒迅猛發展,而世界發展日趨多元,很多事物並非只有一個答案。所以不要帶著標準答案與學生討論,因為人人都不喜歡被說服。而且我們要善於抓住機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時,我們應該把80%的時間用於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注意不要以權威自居對他們發號施令。

  文中的龍應臺理智、開明,安德烈年輕、奔放,有自己的主見和生活。母親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睿智引導和感化兒子;兒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來感染母親,開闊她的視野。兩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經歷相互碰撞,於是母親認識了這個18歲的年輕人,兒子也走進了大自己30歲的媽媽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這是一種和諧的母子關係,也是母子雙方作出的努力。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去改變,我們和父母、父子、師生之間也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對方世界的橋梁。雨後的彩虹,就會在橋梁的上空,綻放!

  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三】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讀大學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集。在安德烈十四歲那年,龍應臺離開歐洲去臺北市政府工作,這一走,就是四年。等龍應臺四年之後再回到安德烈身邊時,她發現安安變了,以前那個讓媽媽擁抱、親吻、牽手,以至於讓媽媽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站在龍應臺面前的,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麼,他怎樣看事情,他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等,龍應臺都一無所知。四年的時間,猶如一道鴻溝,把龍應臺遠遠地阻隔在一個鮮活的世界之外,以至於「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願意,我也不知說什麼好」。面對母子之間這樣的陌生和距離,龍應臺決定打破。

  這樣的場景,一點也不難理解,14-18歲是快速成長期,這個階段,成長的不僅是個頭,更重要的是思想,當兩人的交往出現四年休眠期時,當兩人有了四年的距離時,你再想進入對方的世界,就必須想辦法打破阻隔兩人的堅冰,即使你們是母子。

  為了了解安德烈,龍應臺決定和安德烈互通書信,在徵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

  在35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5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了解了母親。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在這35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文化區別、思維區別,因為這不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是兩種文化在對話。

  對於作為母子關係的兩個人來說,兩人之間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例如,母親拒絕奢華、崇尚簡單生活,在生活上從不浪費、不奢侈,對於這樣簡單的生活,兒子怎麼看待呢?兒子的評價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個裝馬鈴薯的麻布袋或者蓋上一條地毯」,兒子非常疑惑:「為什麼不花點時間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為什麼不偶爾去個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自己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再例如,對待寫作,龍應臺總是在好多天前就準備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寫稿子;龍應臺寫作時是「吹毛求疵,注重細節」,安德烈寫作時是一邊聽音樂一邊和朋友寫MSN一邊寫信給媽媽;龍應臺把寫作當做「事」,安德烈把寫作當做「玩」,他希望寫的本身就是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而不是工作壓力……

  這就是媽媽,這也是孩子,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於家長的看法。家長要想培養出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許孩子對自己說「不」。

  對於作為中西方代表的兩個人來說,兩人的對話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別,這種差別體現在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上。龍應臺很驚奇歐洲青年為什麼沒有任何畏懼,背起背包就敢千裡闖蕩;為什麼滿腦子都是玩;為什麼他們的父母不要求他們努力讀書,出人頭地;為什麼他們的學校對他們沒有期待,期待他們回饋社會,報效國家……其實,這一系列的疑惑背後,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人崇尚「個人思維」,東方人崇尚「集體思維」。也就是說,在西方人意識裡,一個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東方人的意識裡,即使玩,也應該是一群人圍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風吹或者躲貓貓,也要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要從群體中尋找安全和快樂。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則是更為閒適的生活方式:三兩個朋友,坐在咖啡館裡,就為了友情而來相聚,就為了聊天而聊天,就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感受一下微風習習的下午……

  這就是東方和西方的區別,東方人習慣於集體主義思維模式,西方人習慣於個人思維模式。很難說,是「集體思維」高於「個人思維」,還是「個人思維」優於「集體思維」,但有一點不能否定,在西方個人思維模式下,他們變得愈加的獨立和自尊,而我們的盲從和隨大流意識,跟我們的集體思維也應該有很大的關係。

  通過龍應臺的文字,我再次審視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父母與子女到底是什麼關係?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嗎?是父母的私有產品嗎?父母有權利對子女的一生做出規劃嗎?

  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我一向採取的是「放養」態度。但,看看龍應臺的文字,我對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父母僅僅是子女來到世界的一個通道,父母僅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護者以及成人後的守望者。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熱切地望著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願景,而父母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

  龍應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她說:「父母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就是在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給他以守護,長大後給他以守望,並且,這守護和守望,還都是一廂情願、自願付出,僅此而已。對於長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權利參與他的生活,或者幫他做出決定呢?我們再看看龍應臺的做法。當二十一歲的安德烈開始抽菸時,龍應臺也很生氣,恨不得把他嘴裡的香菸拔出來,「扔進大海」。但,龍應臺沒有這樣做,她在內心對自己說:「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裡的煙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是一個『別人』。」二十一歲,已經到了獨立自主的年齡,是成人就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菸,做父母的就沒有權力或權威約束他。龍應臺只能說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在室內抽菸。」

  關於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龍應臺的文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當安德烈對媽媽說,他也許會很平庸時,龍應臺這樣說:「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什麼樣的工作能夠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你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比較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還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是的,人生過程本無意義,而我們就是要賦予它意義,我們賦予它意義的唯一方式就是體現自己的價值,感受生活的快樂。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時,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樂。

  除了對工作的看法,龍應臺對朋友關係的思考也很精闢。她又打了一個比方:「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攔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以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很多時候,我們在感慨友情的難得,殊不知,是自己沒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誼。

  較之龍應臺的《目送》和《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種溫情,因為她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上去書寫,但,即使是和十八歲的兒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裡行間播撒下思考。親愛的朋友們,在讀艱澀的文字之餘,在繁忙走親訪友的間隙裡,不妨,也拿起這本書,放鬆一下,看龍應臺到底在怎麼說。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