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屏蔽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4 08:57:14 3
專利名稱:一種屏蔽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通信領域的機械設備,具體指一種屏蔽裝置。
背景技術:
在當今無線通信領域,應用了大量的室外基站,因室外基站不需要機房,所以營運商也越來越依靠室外基站來快速實現廣覆蓋,以降低建網成本。但由於室外基站一般採用交流供電,所以在交流進線口處除了應就近並聯防雷器洩放雷擊電流外,對交流電源線還要進行濾波和屏蔽處理。
請參考圖1,為現有技術中屏蔽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基本原理是依靠縮短導線長度來達到屏蔽的目的,具體講為當室外機櫃的交流進線1從機櫃底部2進入機櫃後,將濾波器3用一個屏蔽罩蓋起來,使濾波器3的輸入端31與輸出端32在同一個屏蔽體5內,進而依靠縮短屏蔽腔內導線的長度來實現電磁屏蔽。所述裝置還包括一避雷器4和一密封模塊6。
請參考圖2,雖然上述的屏蔽裝置將濾波器3的輸入端31與輸出端32放在一個屏蔽體5內能保證濾波器3外殼良好接地,但無法阻止輸入端31與輸出端32的互相耦合,進而會最終導致外部幹擾進入機櫃內部,並將機櫃內部的高頻信號傳導出去,成為外部其它設備的幹擾源。
可見,現有技術中的屏蔽裝置為了使機櫃EMC達到相關標準,只有將濾波器輸入與輸出端的導線長度a和b(圖1所示)控制得足夠小,才能達到有效的屏蔽,這種方案在設備功耗較小且設備電磁頻率較低時,一般可以實現;但當設備功耗較大,線纜較粗或設備頻率較高時,因為操作等原因,很難將兩端的電纜長度控制得很短,進而不可避免地出現EMC問題。
技術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屏蔽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屏蔽裝置不能在設備功耗較大,線纜較粗或設備頻率較高時有效地避免EMC產生的問題。
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屏蔽裝置,包括機櫃底板(10)、通線孔(101),其開設在所述機櫃底反(10)的上;避雷器(20),所述的避雷器(20)安置於所述的機櫃底板(10)上;屏蔽罩體,所述的屏蔽罩體置於所述避雷器(20)之上,將避雷器(20)及通線孔(101)罩於其中;濾波器(40),所述的濾波器(40)有輸出端(401)和輸入端(402);密封塊(60),作用為密封穿設於通線孔(101)中的交流線纜,所述的屏蔽裝置還包括過孔(301),所述輸入端(402)可藉由所述過孔(301)穿過所述屏蔽罩體側壁與機櫃內的線纜連接;屏蔽條(50),固定卡設在所述濾波器(40)與屏蔽罩體間形成的縫隙中。
所述屏蔽罩體為一屏蔽罩(30)。
所述的過孔(301),所述輸入端(402)可藉由所述過孔(301)穿過所述屏蔽罩(30)側壁與機櫃內的線纜連接。
所述的屏蔽罩體由第一屏蔽罩體(30)、第二屏蔽罩體(100)及第三屏蔽罩體(80)組成。
所述的屏蔽裝置還包括連接件(90),通過所述連接件(90)可將所述的第二屏蔽罩(100)與第三屏蔽罩(80)連接在一起。
所述連接件(90)具體為緊固螺釘。
採取上這的方案後,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1、由於完全隔離了濾波器的輸入端與輸出端,所以徹底消除了機櫃內部設備與外部輸入電纜間電磁耦合;2、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結構緊湊,佔用空間小,在機櫃尺寸越來越小,內部空間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在機櫃水平空間較小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屏蔽裝置優點更為明顯;3、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與與現有技術相比,少用一個屏蔽罩,節約了成本。
圖1為現有技術中屏蔽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幹擾信號傳播過程原理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屏蔽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及屏蔽原理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屏蔽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考圖3,為本實用新型屏蔽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及屏蔽原理圖,所述的屏蔽裝置包括機櫃底板10、通線孔101,其開設在所述機櫃底板10上;避雷器20,所述的避雷器20安置於所述的機櫃底板10上,起防雷作用;屏蔽罩30,所述的屏蔽罩30置於所述避雷器20之上,將避雷器20罩於其中,另外,所述的通線孔101也被罩於屏蔽罩30中,過孔301,其開設在屏蔽罩30的一側壁上;濾波器40,所述的濾波器40有輸出端401和輸入端402,所述輸入端402可藉由所述過孔301穿過所述屏蔽罩30側壁與機櫃內的線纜連接;屏蔽條50,可以導電,其固定卡設在所述濾波器40與屏蔽罩30間形成的縫隙中,起屏蔽作用;密封塊60,作用為密封穿設於通線孔101中的交流線纜70。另外,所述的機櫃底板10和屏蔽罩30都接地。
本實用新型的屏蔽原理為當外部交流電纜進入機櫃後,用屏蔽罩30將濾波器40輸入端402和避雷器20與機櫃內部設備(圖未示)屏蔽開來,濾波器40通過屏蔽罩30的過孔301進入屏蔽罩30內部,完成接線,由於在濾波器40與屏蔽罩30間形成的縫隙中有導電的屏蔽條50,所以內部幹擾信號便通過金屬殼直接向接地點進行洩放,這樣就將濾波器40的輸入端402與輸出端401完全隔離開,也將濾波器40的輸入端402和機櫃內部設備完全隔離,避免了濾波器40輸入端402與輸出端401產生耦合;同時,外部幹擾信號在通過交流線纜進入機櫃到達濾波器40輸入端402時,也沿著屏蔽罩30側壁向接地點洩放,避免對機櫃內部設備的幹擾。
請參考圖4,為本實用新型屏蔽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結構示意圖,所述的屏蔽裝置包括機櫃底板10、通線孔101,其開設在所述機櫃底反10的上;避雷器20,所述的避雷器20安置於所述的機櫃底板10上,起防雷作用;第一屏蔽罩30,所述的第一屏蔽罩30置於所述避雷器20之上,將避雷器20罩於其中,另外,所述的通線孔101也被罩於第一屏蔽罩30中,通孔302,其開設在第一屏蔽罩30的一側壁上;濾波器40,所述的濾波器40有輸出端和輸入端;第二屏蔽罩100,其一側壁上開設有安裝孔101,通過所述輸入端402與安裝孔101的配合將所述濾波器40固定在所述第二屏蔽罩100側壁上並將所述濾波器40罩於第二屏蔽罩100之中;第三屏蔽罩80,將所述輸入端罩於其中;屏蔽條50,分別固定卡設在所述濾波器40與第一屏蔽罩30間形成的縫隙中、所述第一屏蔽罩30與所述第二屏蔽罩100間形成的縫隙中、所述第一屏蔽罩30與所述第三屏蔽罩80形成的縫隙中;連接件90,通過所述連接件90可將所述的第二屏蔽罩100與第三屏蔽罩80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接件90具體可為緊固螺釘。
可見第二實施例中的屏蔽裝置特別適合機櫃水平方向的空間有限的情況,其主要原理為利用多個屏蔽罩通過屏蔽條組合成第一實施例中屏蔽罩形成的屏蔽空間,有效利用機櫃高度方向的空間換取了機櫃水平方向的空間。
採取上這的方案後,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1、由於完全隔離了濾波器的輸入端與輸出端,所以徹底消除了機櫃內部設備與外部輸入電纜間電磁耦合;2、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結構緊湊,佔用空間小,在機櫃尺寸越來越小,內部空間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在機櫃水平空間較小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屏蔽裝置優點更為明顯;3、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與現有技術相比,少用一個屏蔽罩,節約了成本。
權利要求1.一種屏蔽裝置,包括機櫃底板(10)、通線孔(101),其開設在所述機櫃底反(10)的上;避雷器(20),所述的避雷器(20)安置於所述的機櫃底板(10)上;屏蔽罩體,所述的屏蔽罩體置於所述避雷器(20)之上,將避雷器(20)及通線孔(101)罩於其中;濾波器(40),所述的濾波器(40)有輸出端(401)和輸入端(402);密封塊(60),作用為密封穿設於通線孔(101)中的交流線纜,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屏蔽裝置還包括過孔(301),所述輸入端(402)可藉由所述過孔(301)穿過所述屏蔽罩體側壁與機櫃內的線纜連接;屏蔽條(50),固定卡設在所述濾波器(40)與屏蔽罩體間形成的縫隙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屏蔽罩體為一屏蔽罩(30)。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屏蔽罩體由第一屏蔽罩體(30)、第二屏蔽罩體(100)及第三屏蔽罩體(80)組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屏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屏蔽裝置還包括連接件(90),通過所述連接件(90)可將所述的第二屏蔽罩(100)與第三屏蔽罩(80)連接在一起。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屏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件(90)具體為緊固螺釘。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屏蔽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屏蔽裝置不能在設備功耗較大,線纜較粗或設備頻率較高時有效地避免EMC產生的問題。所述屏蔽裝置,包括機櫃底板(10)、通線孔(101),其開設在所述機櫃底板(10)的上;避雷器(20),所述的避雷器(20)安置於所述的機櫃底板(10)上;屏蔽罩體,所述的屏蔽罩體置於所述避雷器(20)之上,將避雷器(20)及通線孔(101)罩於其中;濾波器(40),所述的濾波器(40)有輸出端(401)和輸入端(402);密封塊(60),作用為密封穿設於通線孔(101)中的交流線纜過孔(301),所述輸入端(402)可藉由所述過孔(301)穿過所述屏蔽罩體側壁與機櫃內的線纜連接;屏蔽條(50),固定卡設在所述濾波器(40)與屏蔽罩體間形成的縫隙中。
文檔編號G12B17/02GK2718736SQ20042004239
公開日2005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31日
發明者魯勇, 馮凱, 李寶軍 申請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