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變焦投影光學系統及變焦投影燈的製作方法
2023-10-16 23:03:54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照明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變焦投影光學系統及變焦投影燈。
背景技術:
在照明技術領域中,為了適應不同的使用環境,達到各自所要求的照明目的,照明燈具的類型日漸豐富。投影燈就是目前的照明燈具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燈具,廣泛的運用在各種照明場合中,例如:在舞臺演出中,模擬各種場景和造型;在影視拍攝特效和廣告拍攝中,用來投射一些影視情節中的所需的特效畫面;在廣告行業中,投射出各種廣告宣傳圖案;在藝術展覽中,用於凸現博物館、藝術館中的藝術畫、各種藝術品以及各種場館的招牌等給觀眾的視覺感受及藝術氛圍。
雖然上述的投影燈能夠實現相應的照明效果,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發明人發現,目前結構的投影燈依然存在著不足,具體如下述:
目前結構的投影燈結構,其主要是包括光源和投影鏡頭,投影鏡頭將光源的發光面成像到照明光場中形成照明光斑,進而實現投影和/或照明,對於不同的照明環境和照明要求,通常還需要對照明光斑的大小和形狀進行調節,但是,目前的投影燈結構中,對於光斑大小和形狀的調節並不方便,直接限制了投影燈的照明效果和投影效果,限制了投影燈的使用範圍;特別的,為了實現對光斑大小和形狀的調節,在目前的投影燈結構中,其投影鏡頭的內部結構都設置得較為複雜,而且還具有較大的尺寸,也進一步的限制了投影燈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目前投影燈結構存在光斑調節不便,投影燈結構尺寸較大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方便調節投影燈光斑,並且具有較小結構尺寸的投影燈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技術效果,本申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變焦投影光學系統,包括光源組件和鏡頭,所述鏡頭與所述光源組件之間還設置有用於調節光斑形狀的光斑調節組件,所述光斑調節組件與所述鏡頭之間還設置有朝向所述鏡頭所在一側凸起的凸鏡或菲涅爾透鏡。
本申請的變焦投影光學系統,在鏡頭與光源組件之間設置光斑調節組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節形成形狀不同的通光孔,光源組件發出的光線在經過不同形狀通光孔後,再經過鏡頭投射,形成不同形狀的投影光斑或者照明光斑,如此,實現光學系統對光斑形狀的進行調節,不僅擴大了投影燈的適用範圍,而且也不需增加鏡頭的內部結構,使得投影燈結構簡單,光斑形狀的調整也更加直接和方便;
進一步的,在本申請的光斑調節組件上還設置了凸鏡或菲涅爾透鏡,使得,光線在穿出光斑調節組件後先進入到凸鏡或菲涅爾透鏡中,經凸鏡或菲涅爾透鏡調整後再進入鏡頭,而凸鏡或菲涅爾透鏡朝向鏡頭所在一側凸起,使得,光線在穿出凸鏡或菲涅爾透鏡時,光束角減小,如此,也就減小了鏡頭的尺寸要求,進而減小投影燈的尺寸。
優選的,所述凸鏡或菲涅爾透鏡設置在所述光斑調節組件上。
優選的,所述光源組件與所述光斑調節組件之間還設置有反光器,所述反光器靠近所述光源組件的一端環繞於光源組件發出光線的外圍,將所述光源組件發出光線中的大角度光線反射至所述光斑調節組件。
在本申請的上述方案中,光源組件發出的光線分為位於主光軸附近的小角度光線和位於小角度光線外圍,角度較大的大角度光線,通過設置反光器,對大角度光線進行反射,使大角度光線參與到投影或者照明,如此,提高光源組件光能的利用率,避免大角度光線的浪費;
再一方面,對於LED類型的光源組件,由於LED發光面本身色彩均勻性差,所以,會導致投影光斑或照明光斑色彩和亮度不均勻,會影響投影燈的照明或成像效果;所以,在本申請中,設置了反光器,反光器對大角度光線部分進行反射,使小角度光線和大角度光線混合,進而使得投影鏡頭投射出的照明光斑或者投影光斑也具有良好的色彩均勻度和照度均勻度,解決了目前投影燈結構中,採用LED光源時,照明光場出現色彩不均勻和照度不均勻的問題。
優選的,所述鏡頭包括有變焦組件,所述變焦組件包括相對設置的前動鏡和後動鏡,所述前動鏡與後動鏡之間的距離、所述前動鏡與光源組件之間的距離、以及所述後動鏡與所述光源組件之間的距離都可以調節。
在上述方案中,鏡頭包括變焦組件,通過變焦組件調節投影燈投射出投影光斑或者照明光斑的大小,而變焦組件的前動鏡與後動鏡的距離、前動鏡與光源組件之間的距離、以及後動鏡與光源組件之間的距離都可以調節,使得,通過滑動前動鏡和/或後動鏡可以實現若干焦段的組合,進而調節出若干大小的投影光斑或者照明光斑,進一步的擴大了本申請投影燈的適用範圍。
優選的,所述光源組件包括光源和散熱器,所述變焦組件還包括有導向筒和滑動筒,所述後動鏡設置在所述導向筒內,所述導向筒環繞於所述光源外,並與所述散熱器連接,所述滑動筒滑動設置在所述導向筒上,所述前動鏡設置在所述滑動筒上。通過設置導向筒和滑動筒,滑動筒滑動時,前動鏡和後動鏡之間的距離變化,進而實現對投影燈光斑大小的調整。
優選的,所述光斑調節組件與所述導向筒之間為相對固定的連接,所述導向筒與所述散熱器之間為迴轉連接。當導向筒迴轉時,光斑調節組件也隨導向筒迴轉,使投影燈投射出的光斑轉動,進一步的提高了投影燈結構的光斑的調控能力,進一步的擴大的適用範圍。
優選的,所述滑動筒和導向筒為空心筒狀結構,所述滑動筒套設在所述導向筒上。採用上述的結構,方便保證前動鏡與後動鏡之間的對齊精度,也提高了光斑的調整精度。
優選的,所述前動鏡設置在所述滑動筒遠離後動鏡的端部。進一步提高前動鏡與後動鏡之間距離的調節範圍。
優選的,所述滑動筒上設置有第一滑槽,所述導向筒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滑槽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伸入所述第一滑槽。使滑動筒在一滑槽與第一限位柱的限制下滑動,保證滑動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優選的,所述後動鏡滑動設置在導向筒內,使所述後動鏡可沿所述導向筒的軸向方向滑動。
後動鏡滑動設置在導向筒內,後動鏡在滑動過程實現與光源組件以及與前動鏡之間距離的調節。
優選的,所述後動鏡與所述導向筒之間設置有滑座,所述後動鏡設置在所述滑座上,所述滑座與所述導向筒之間為滑動配合。
優選的,所述導向筒上設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對應的所述滑動筒上設置在第三滑槽,所述滑座上設置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一端與所述滑座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導向筒和滑動筒。使得滑座的滑動在第二限位柱與第二滑槽的限制下滑動,保證後動鏡滑動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優選的,所述第二限位柱穿過所述導向筒和滑動筒的端部連接有推動環,所述推動環套設在所述滑動筒外。通過設置推動環,方便滑動後動鏡。
優選的,所述滑動筒的內側壁上設置有若干的第一阻尼件,所述第一阻尼件與所述導向筒上的第二滑槽錯開布置,所述第一阻尼件與所述導向筒的外壁相配合。通過設置第一阻尼件,使滑動筒在阻尼狀態下滑動,一方面是使用戶在滑動滑動筒時具有良好的手感,更為重要的是,滑動筒滑動到位後,能夠可靠的保證與導向筒之間的相對位置,避免用戶鬆開滑動筒後,滑動筒發生移位的風險,進一步保證了投影燈使用的可靠性。
優選的,所述第一阻尼件繞所述導向筒的中心軸線圓周均布。使滑動筒在圓周方向上受的阻尼都較為一致,在保證用戶使用手感的同時,也進一步保證了滑動筒滑動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優選的,所述滑座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阻尼件,所述第二阻尼件與所述導向筒相配合。採用第二阻尼件,也使得用戶在滑動滑座時具有較好的手感,同時也保證了後動鏡滑動到位後,能夠可靠的保持位置,避免後動鏡的移位,保證投影燈光斑調節的可靠性。
優選的,所述第二阻尼件對應的所述滑座上設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阻尼件設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內。方便第二阻尼件的安裝。
優選的,所述第二阻尼件為O型密封圈。
優選的,所述滑座為分體式結構,在圓周方向上分為至少兩個滑座單元,所述滑座單元環繞於所述後動鏡外圍,將所述後動鏡卡持在內。將滑座設置為分體式結構,方便與後動鏡之間的卡持配合。
優選的,所述滑座沿圓周方向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內設置有卡持件,所述卡持件卡持各個滑座單元,形成整體的滑座。方便各個滑座單元之間的連接。
優選的,所述卡持件為卡簧。
優選的,所述滑動筒上設置有若干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與所述第一滑槽隔開設置。通過設置若干的第一缺口,以此減輕滑動筒的重量。
優選的,所述變焦投影光學系統還包括有旋轉座,所述旋轉座包括與所述散熱器連接的座體,所述座體上設置有凸臺,在所述凸臺與所述散熱器之間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將所述導向筒下端卡持在內,所述卡槽與所述導向筒的下端之間為滑動配合,實現所述導向筒與所述散熱器之間的迴轉連接。
優選的,所述導向筒的下端朝所述卡槽方向凸起形成凸環,所述凸環伸入所述卡槽內與所述卡槽滑動配合。通過旋轉座與散熱器之間的連接,形成供導向筒迴轉的卡槽,進而方便了導向筒迴轉的實現。
優選的,所述座體為環狀,環繞於所述光源外圍。
優選的,所述凸臺外圓環狀。
優選的,所述旋轉座還包括有底座,所述底座與所述導向筒固定連接,所述底座的下端與所述凸臺的上側面之間為滑動配合。導向筒內設置底座,底座下端與凸起的上側面滑動配合,如此,實現了導向筒、旋轉座、以及光源組件在軸向方向上的位置限制,同時,也保證了導向筒帶動底座相對光源組件的迴轉。
優選的,所述反光器設置在所述底座上。
優選的,所述反光器為兩端敞開的漏鬥狀,所述反光器的小端與所述光源間隙配合。
優選的,所述反光器在沿其軸線方向上分為若干依次對接的反光節段。
在本申請的上述方案中,將反光器設置在底座上,首先是方便了反光器的案子,而將反光器分為若干反光節段,也方便了反光器的製造,能夠可靠的保證反光器內反光面的精度,如此,保證本申請投影燈投影精度和照明精度。
優選的,所述反光節段上設置有第一臺階,所述第一臺階對應的所述底座上設置有第二臺階,所述第一臺階與第二臺階相配合,各個反光器節段的第一臺階與各自對應的第二臺階相配合時,各個反光器節段的內壁之間依次對接形成整體的反光面。通過第一臺階與第二臺階的配合,實現反光器節段的組拼,以及實現對整個反光器的安裝。
優選的,所述底座為環狀結構,所述反光器套設在所述反光器外圍。如此,能夠避免對光線的阻擋。
優選的,所述光斑調節組件設置在所述底座上。
優選的,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環狀的第二缺口。通過設置第二缺口,在保證連接可靠性的前提下,減小底座的重量,減小投影燈的重量也節約了製造成本。
優選的,所述光斑調節組件,包括用於遮擋光源組件光線的遮光板和用於夾持所述遮光板的夾持組件,所述遮光板位於所述反光器和後動鏡之間,所述遮光板與所述夾持組件之間為轉動連接,所述遮光板轉動時,存在至少一個位置,使所述遮光板阻擋光源組件發出的部分或者全部光線。
本申請的光斑調節組件,通過設置可轉動的遮光板,遮光板在轉動過程中,可以遮擋光源組件發出的光線的其中一部分,形成相應形狀的照明光斑或者投影光斑,在遮光板轉動過程中,隨著對光線遮擋位置的變化,投影燈的光斑形狀也隨之變化,進而實現了對投影燈光斑形狀的調節;而當遮光板遮擋全部光線時,投影燈還能夠在不關閉的情況下,不射出光線,進一步的擴大了適應範圍,同時也減小了光源組件因頻繁啟停而損壞的風險。
優選的,所述遮光板為至少兩個,且在圓周方向上均布。遮光板為至少兩個,各個遮光板之間相互配合,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通光孔,進而是投影燈形成不同形狀的光斑,在實現投影燈光斑形狀調整的同時,還大幅增加了光斑形狀的可調整樣式,進一步的擴大了本申請投影燈的適用範圍。
優選的,所述夾持組件包括中夾板和下夾板,所述遮光板位於所述中夾板和下夾板之間,所述下夾板位於靠近光源組件的一側,所述下夾板和中夾板都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環繞於所述光源組件的光線傳輸路徑外圍。通過中夾板和下夾板對遮光板進行夾持,能夠方便的保證遮光板的轉動為平面轉動,進而方便對投影燈光斑形狀的調整。
優選的,所述中夾板與下夾板之間還設置有若干墊片,所述墊片的厚度大於所述遮光板的厚度,所述遮光板上設置有導向柱,所述導向柱與所述中夾板或者下夾板之間為轉動連接。通過墊片使中夾板與下夾板之間存在合適間隙,進一步方便遮光板的轉動,也方便了遮光板轉動幅度的控制。
優選的,所述導向柱與所述中夾板轉動連接,在所述導向柱對應的所述中夾板上還設置有第一通槽,所述導向柱滑動設置在所述第一通槽內。通過設置第一通槽和導向柱,使得遮光板可以繞導向柱轉動,而且還能夠沿第一通槽移動,進一步增加了遮光板的位置調整範圍,使光斑調節組件能夠調節出更多形狀的光斑。
優選的,所述第一通槽為長條狀,所述第一通槽的長度方向與所述通孔的徑向相一致。方便遮光板第一通槽內滑動,也方便使用者對光斑形狀的把控。
優選的,所述光斑調節組件還包括有上夾板,所述上夾板位於所述中夾板背離所述下夾板的一側,所述上夾板與所述中夾板之間設置有墊片,所述遮光片中,其中一部分設置在所述上夾板與中夾板之間,另一部分設置在所述下夾板與所述中夾板之間。在上述方案中,其中一部分遮光板設置在下夾板與中夾板之間,另一部設置在中夾板與上夾板之間,避免這兩部分遮光板之間的相互幹涉和阻擋,在進一步增加光斑形狀調節範圍的同時,也進一步的方便了用戶的調節光斑的操作。
優選的,遮光板上還設置有手柄,所述手柄對應的所述導向筒上設置有第二通槽,所述手柄穿過所述第二通槽,伸出到所述導向筒外部,所述第二通槽的長度和長度方向與所述遮光板的轉動幅度相匹配。通過設置手柄,進一步的方便了光斑形狀的調節。
優選的,所述凸鏡或菲涅爾透鏡設置在所述上夾板上。
優選的,所述上夾板上還設置有用於固定所述凸鏡或菲涅爾透鏡的固定片。
優選的,所述固定片上設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穿過所述固定片、上夾板、中夾板和下夾板與所述底座連接。
在上述方案中,凸鏡或菲涅爾透鏡設置在上夾板上,固定片、上夾板、中夾板和下夾板與底座連接,使得這些部分被連接為一整體,簡化了投影的結構,也方便了生產和維修工作。
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變焦投影燈,其包括上述的變焦投影光學系統。
本申請的變焦投影燈,由於採用了上述的變焦投影光學系統,使得,在實現光斑大小和形狀調節的同時,還具有較為簡單的結構,較小的體積尺寸,具有更為廣闊的適用範圍。
綜上所述,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申請變焦投影光學系統的有益效果是:
1、在鏡頭與光源組件之間設置光斑調節組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節形成形狀不同的通光孔,光源組件發出的光線在經過不同形狀通光孔後,再經過鏡頭投射,形成不同形狀的投影光斑或者照明光斑;
2、在實現光斑調節時,不需增加鏡頭的內部結構,使得投影燈結構簡單,光斑形狀的調整也更加直接和方便;
3、本申請的光斑調節組件上還設置了凸鏡或菲涅爾透鏡,使得,光線在穿出光斑調節組件後先進入到凸鏡或菲涅爾透鏡中,經凸鏡或菲涅爾透鏡調整後再進入鏡頭,而凸鏡或菲涅爾透鏡朝向鏡頭所在一側凸起,使得,光線在穿出凸鏡或菲涅爾透鏡時,光束角減小,如此,也就減小了鏡頭的尺寸要求,進而減小投影燈的尺寸。
本申請變焦投影燈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請的變焦投影燈,由於採用了上述的變焦投影光學系統,使得,在實現光斑大小和形狀調節的同時,還具有較為簡單的結構,較小的體積尺寸,具有更為廣闊的適用範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變焦投影燈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變焦投影燈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變焦投影燈的另一截平面的剖視圖;
圖4為滑動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旋轉座處安裝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滑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旋轉座處安裝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下夾板與遮光板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中夾板與遮光板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上夾板與遮光板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凸鏡或菲涅爾透鏡,2-反光器,3-前動鏡,4-後動鏡,5-光源,6-散熱器,7-導向筒,8-滑動筒,9-第一滑槽,10-第一限位柱,11-滑座,12-第二滑槽,13-第三滑槽,14-第二限位柱,15-推動環,16-第一阻尼件,17-第二阻尼件,18-卡持件,19-第一缺口,20-座體,21-凸臺,22-卡槽,23-凸環,24-底座,25-第一臺階,26-第二臺階,27-第二缺口,28-遮光板,29-中夾板,30-下夾板,31-通孔,32-墊片,33-導向柱,34-第一通槽,35-上夾板,36-手柄,37-固定片,38-第二通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如圖1-10所示,
一種變焦投影光學系統,包括光源組件和鏡頭,所述鏡頭與所述光源組件之間還設置有用於調節光斑形狀的光斑調節組件,所述光斑調節組件與所述鏡頭之間還設置有朝向所述鏡頭所在一側凸起的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
本申請的變焦投影光學系統,在鏡頭與光源組件之間設置光斑調節組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節形成形狀不同的通光孔,光源組件發出的光線在經過不同形狀通光孔後,再經過鏡頭投射,形成不同形狀的投影光斑或者照明光斑,如此,實現光學系統對光斑形狀的進行調節,不僅擴大了投影燈的適用範圍,而且也不需增加鏡頭的內部結構,使得投影燈結構簡單,光斑形狀的調整也更加直接和方便;
進一步的,在本申請的光斑調節組件上還設置了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使得,光線在穿出光斑調節組件後先進入到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中,經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調整後再進入鏡頭,而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朝向鏡頭所在一側凸起,使得,光線在穿出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時,光束角減小,如此,也就減小了鏡頭的尺寸要求,進而減小投影燈的尺寸。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設置在所述光斑調節組件上。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光源組件與所述光斑調節組件之間還設置有反光器2,所述反光器2靠近所述光源組件的一端環繞於光源組件發出光線的外圍,將所述光源組件發出光線中的大角度光線反射至所述光斑調節組件。
在本申請的上述方案中,光源組件發出的光線分為位於主光軸附近的小角度光線和位於小角度光線外圍,角度較大的大角度光線,通過設置反光器2,對大角度光線進行反射,使大角度光線參與到投影或者照明,如此,提高光源組件光能的利用率,避免大角度光線的浪費;
再一方面,對於LED類型的光源組件,由於LED發光面本身色彩均勻性差,所以,會導致投影光斑或照明光斑色彩和亮度不均勻,會影響投影燈的照明或成像效果;所以,在本申請中,設置了反光器2,反光器2對大角度光線部分進行反射,使小角度光線和大角度光線混合,進而使得投影鏡頭投射出的照明光斑或者投影光斑也具有良好的色彩均勻度和照度均勻度,解決了目前投影燈結構中,採用LED光源5時,照明光場出現色彩不均勻和照度不均勻的問題。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鏡頭包括有變焦組件,所述變焦組件包括相對設置的前動鏡3和後動鏡4,所述前動鏡3與後動鏡4之間的距離、所述前動鏡3與光源組件之間的距離、以及所述後動鏡4與所述光源組件之間的距離都可以調節。
在上述方案中,鏡頭包括變焦組件,通過變焦組件調節投影燈投射出投影光斑或者照明光斑的大小,而變焦組件的前動鏡3與後動鏡4的距離、前動鏡3與光源組件之間的距離、以及後動鏡4與光源組件之間的距離都可以調節,使得,通過滑動前動鏡3和/或後動鏡4可以實現若干焦段的組合,進而調節出若干大小的投影光斑或者照明光斑,進一步的擴大了本申請投影燈的適用範圍。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光源組件包括光源5和散熱器6,所述變焦組件還包括有導向筒7和滑動筒8,所述後動鏡4設置在所述導向筒7內,所述導向筒7環繞於所述光源5外,並與所述散熱器6連接,所述滑動筒8滑動設置在所述導向筒7上,所述前動鏡3設置在所述滑動筒8上。通過設置導向筒7和滑動筒8,滑動筒8滑動時,前動鏡3和後動鏡4之間的距離變化,進而實現對投影燈光斑大小的調整。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光斑調節組件與所述導向筒7之間為相對固定的連接,所述導向筒7與所述散熱器6之間為迴轉連接。當導向筒7迴轉時,光斑調節組件也隨導向筒7迴轉,使投影燈投射出的光斑轉動,進一步的提高了投影燈結構的光斑的調控能力,進一步的擴大的適用範圍。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滑動筒8和導向筒7為空心筒狀結構,所述滑動筒8套設在所述導向筒7上。採用上述的結構,方便保證前動鏡3與後動鏡4之間的對齊精度,也提高了光斑的調整精度。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前動鏡3設置在所述滑動筒8遠離後動鏡4的端部。進一步提高前動鏡3與後動鏡4之間距離的調節範圍。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滑動筒8上設置有第一滑槽9,所述導向筒7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滑槽9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柱10,所述第一限位柱10伸入所述第一滑槽9。使滑動筒8在一滑槽與第一限位柱10的限制下滑動,保證滑動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後動鏡4滑動設置在導向筒7內,使所述後動鏡4可沿所述導向筒7的軸向方向滑動。後動鏡4滑動設置在導向筒7內,後動鏡4在滑動過程實現與光源組件以及與前動鏡3之間距離的調節。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後動鏡4與所述導向筒7之間設置有滑座11,所述後動鏡4設置在所述滑座11上,所述滑座11與所述導向筒7之間為滑動配合。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導向筒7上設置有第二滑槽12,所述第二滑槽12對應的所述滑動筒8上設置在第三滑槽13,所述滑座11上設置有第二限位柱14,所述第二限位柱14一端與所述滑座11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導向筒7和滑動筒8。使得滑座11的滑動在第二限位柱14與第二滑槽12的限制下滑動,保證後動鏡4滑動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二限位柱14穿過所述導向筒7和滑動筒8的端部連接有推動環15,所述推動環15套設在所述滑動筒8外。通過設置推動環15,方便滑動後動鏡4。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滑動筒8的內側壁上設置有若干的第一阻尼件16,所述第一阻尼件16與所述導向筒7上的第二滑槽12錯開布置,所述第一阻尼件16與所述導向筒7的外壁相配合。通過設置第一阻尼件16,使滑動筒8在阻尼狀態下滑動,一方面是使用戶在滑動滑動筒8時具有良好的手感,更為重要的是,滑動筒8滑動到位後,能夠可靠的保證與導向筒7之間的相對位置,避免用戶鬆開滑動筒8後,滑動筒8發生移位的風險,進一步保證了投影燈使用的可靠性。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阻尼件16繞所述導向筒7的中心軸線圓周均布。使滑動筒8在圓周方向上受的阻尼都較為一致,在保證用戶使用手感的同時,也進一步保證了滑動筒8滑動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滑座11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阻尼件17,所述第二阻尼件17與所述導向筒7相配合。採用第二阻尼件17,也使得用戶在滑動滑座11時具有較好的手感,同時也保證了後動鏡4滑動到位後,能夠可靠的保持位置,避免後動鏡4的移位,保證投影燈光斑調節的可靠性。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二阻尼件17對應的所述滑座11上設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阻尼件17設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內。方便第二阻尼件17的安裝。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二阻尼件17為O型密封圈。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滑座11為分體式結構,在圓周方向上分為至少兩個滑座11單元,所述滑座11單元環繞於所述後動鏡4外圍,將所述後動鏡4卡持在內。將滑座11設置為分體式結構,方便與後動鏡4之間的卡持配合。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滑座11沿圓周方向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內設置有卡持件18,所述卡持件18卡持各個滑座11單元,形成整體的滑座11。方便各個滑座11單元之間的連接。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卡持件18為卡簧。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滑動筒8上設置有若干第一缺口19,所述第一缺口19與所述第一滑槽9隔開設置。通過設置若干的第一缺口19,以此減輕滑動筒8的重量。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變焦投影光學系統還包括有旋轉座,所述旋轉座包括與所述散熱器6連接的座體20,所述座體20上設置有凸臺21,在所述凸臺21與所述散熱器6之間形成有卡槽22,所述卡槽22將所述導向筒7下端卡持在內,所述卡槽22與所述導向筒7的下端之間為滑動配合,實現所述導向筒7與所述散熱器6之間的迴轉連接。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導向筒7的下端朝所述卡槽22方向凸起形成凸環23,所述凸環23伸入所述卡槽22內與所述卡槽22滑動配合。通過旋轉座與散熱器6之間的連接,形成供導向筒7迴轉的卡槽22,進而方便了導向筒7迴轉的實現。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座體20為環狀,環繞於所述光源5外圍。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凸臺21外圓環狀。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旋轉座還包括有底座24,所述底座24與所述導向筒7固定連接,所述底座24的下端與所述凸臺21的上側面之間為滑動配合。導向筒7內設置底座24,底座24下端與凸起的上側面滑動配合,如此,實現了導向筒7、旋轉座、以及光源組件在軸向方向上的位置限制,同時,也保證了導向筒7帶動底座24相對光源組件的迴轉。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反光器2設置在所述底座24上。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反光器2為兩端敞開的漏鬥狀,所述反光器2的小端與所述光源5間隙配合。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反光器2在沿其軸線方向上分為若干依次對接的反光節段。
在本申請的上述方案中,將反光器2設置在底座24上,首先是方便了反光器2的案子,而將反光器2分為若干反光節段,也方便了反光器2的製造,能夠可靠的保證反光器2內反光面的精度,如此,保證本申請投影燈投影精度和照明精度。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反光節段上設置有第一臺階25,所述第一臺階25對應的所述底座24上設置有第二臺階26,所述第一臺階25與第二臺階26相配合,各個反光器2節段的第一臺階25與各自對應的第二臺階26相配合時,各個反光器2節段的內壁之間依次對接形成整體的反光面。通過第一臺階25與第二臺階26的配合,實現反光器2節段的組拼,以及實現對整個反光器2的安裝。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底座24為環狀結構,所述反光器2套設在所述反光器2外圍。如此,能夠避免對光線的阻擋。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光斑調節組件設置在所述底座24上。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底座24上還設置有環狀的第二缺口27。通過設置第二缺口27,在保證連接可靠性的前提下,減小底座24的重量,減小投影燈的重量也節約了製造成本。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光斑調節組件,包括用於遮擋光源組件光線的遮光板28和用於夾持所述遮光板28的夾持組件,所述遮光板28位於所述反光器2和後動鏡4之間,所述遮光板28與所述夾持組件之間為轉動連接,所述遮光板28轉動時,存在至少一個位置,使所述遮光板28阻擋光源組件發出的部分或者全部光線。
本申請的光斑調節組件,通過設置可轉動的遮光板28,遮光板28在轉動過程中,可以遮擋光源組件發出的光線的其中一部分,形成相應形狀的照明光斑或者投影光斑,在遮光板28轉動過程中,隨著對光線遮擋位置的變化,投影燈的光斑形狀也隨之變化,進而實現了對投影燈光斑形狀的調節;而當遮光板28遮擋全部光線時,投影燈還能夠在不關閉的情況下,不射出光線,進一步的擴大了適應範圍,同時也減小了光源組件因頻繁啟停而損壞的風險。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遮光板28為至少兩個,且在圓周方向上均布。遮光板28為至少兩個,各個遮光板28之間相互配合,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通光孔,進而是投影燈形成不同形狀的光斑,在實現投影燈光斑形狀調整的同時,還大幅增加了光斑形狀的可調整樣式,進一步的擴大了本申請投影燈的適用範圍。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夾持組件包括中夾板29和下夾板30,所述遮光板28位於所述中夾板29和下夾板30之間,所述下夾板30位於靠近光源組件的一側,所述下夾板30和中夾板29都設置有通孔31,所述通孔31環繞於所述光源組件的光線傳輸路徑外圍。通過中夾板29和下夾板30對遮光板28進行夾持,能夠方便的保證遮光板28的轉動為平面轉動,進而方便對投影燈光斑形狀的調整。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中夾板29與下夾板30之間還設置有若干墊片32,所述墊片32的厚度大於所述遮光板28的厚度,所述遮光板28上設置有導向柱33,所述導向柱33與所述中夾板29或者下夾板30之間為轉動連接。通過墊片32使中夾板29與下夾板30之間存在合適間隙,進一步方便遮光板28的轉動,也方便了遮光板28轉動幅度的控制。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導向柱33與所述中夾板29轉動連接,在所述導向柱33對應的所述中夾板29上還設置有第一通槽34,所述導向柱33滑動設置在所述第一通槽34內。通過設置第一通槽34和導向柱33,使得遮光板28可以繞導向柱33轉動,而且還能夠沿第一通槽34移動,進一步增加了遮光板28的位置調整範圍,使光斑調節組件能夠調節出更多形狀的光斑。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通槽34為長條狀,所述第一通槽34的長度方向與所述通孔31的徑向相一致。方便遮光板28第一通槽34內滑動,也方便使用者對光斑形狀的把控。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光斑調節組件還包括有上夾板35,所述上夾板35位於所述中夾板29背離所述下夾板30的一側,所述上夾板35與所述中夾板29之間設置有墊片32,所述遮光片中,其中一部分設置在所述上夾板35與中夾板29之間,另一部分設置在所述下夾板30與所述中夾板29之間。在上述方案中,其中一部分遮光板28設置在下夾板30與中夾板29之間,另一部設置在中夾板29與上夾板35之間,避免這兩部分遮光板28之間的相互幹涉和阻擋,在進一步增加光斑形狀調節範圍的同時,也進一步的方便了用戶的調節光斑的操作。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遮光板28上還設置有手柄36,所述手柄36對應的所述導向筒7上設置有第二通槽38,所述手柄36穿過所述第二通槽38,伸出到所述導向筒7外部,所述第二通槽38的長度和長度方向與所述遮光板28的轉動幅度相匹配。通過設置手柄36,進一步的方便了光斑形狀的調節。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設置在所述上夾板35上。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上夾板35上還設置有用於固定所述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的固定片37。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固定片37上設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穿過所述固定片37、上夾板35、中夾板29和下夾板30與所述底座24連接。
在上述方案中,凸鏡或菲涅爾透鏡1設置在上夾板35上,固定片37、上夾板35、中夾板29和下夾板30與底座24連接,使得這些部分被連接為一整體,簡化了投影的結構,也方便了生產和維修工作。
實施例,如圖1-10所示,
一種變焦投影燈,其包括上述的變焦投影光學系統。
本申請的變焦投影燈,由於採用了上述的變焦投影光學系統,使得,在實現光斑大小和形狀調節的同時,還具有較為簡單的結構,較小的體積尺寸,具有更為廣闊的適用範圍。
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