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及其施工方法與流程
2023-12-12 13:58:28 2

本發明屬於地鐵車站防水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地鐵是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解決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繼續增長等城市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大量的地下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尚未得到很好地解決,其中地鐵車站的滲漏就是其中之一。地下水特別是侵蝕性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本身的具有嚴重侵害,它不但與混凝土發生化學反應,導致混凝土強度降低,還會對結構內部的鋼筋發生侵蝕,直接導致結構承載能力的下降。地鐵滲漏水不但會使鋼軌鏽蝕損壞,內部潮溼的環境也會加劇地鐵內部裝修的黴變損壞,同時可能引發地鐵供電線路的安全事故,給運營維護留下隱患,滲漏水處理本身也是費工費時往往效果不佳的工作。因此在地鐵建設中,防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它直接關係到地鐵運營環境、結構的堅固性和耐久性、城市環保水保以及地鐵運營成本和運營安全,因此,做好地鐵防水具有很重要的現實和經濟意義。
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藝是決定建築防水工程質量好壞的基礎,只有選用適宜的材料和施工工藝,才能確保出優秀的防水工程。由於地鐵車站的構造複雜,構造深度大,列車運行載荷高等特點,對地下工程的防水材料與施工技術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現有技術的地鐵車站防水層可蠕變及斷裂伸長率較低,車站結構主體結合強度底,時間長易被損壞,顯然按照傳統的房建地下室、隧道等工程的思路是無法滿足要求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及其施工方法,要解決現有技術中防水層與主體結構不貼合的技術問題,並解決現有技術中防水層可蠕變及斷裂伸長率較低易被腐蝕損壞的技術問題,還解決現有技術中施工繁瑣、成本較高及防水效果差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包括布設在所施工地鐵車站主體結構外側的外包防水層,所施工地鐵車站的主體框架結構包括底板、頂板、側牆和立柱,所述頂板與底板之間設有中板,所述底板、頂板和中板的左右兩側均與側牆連接為一體;所述側牆外側設置有圍護結構;所述底板、側牆、中板和頂板均為由防水砼澆築而成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外包防水層包括布設在頂板上方的頂板防水層、布設在底板下的底板防水層和布設在側牆外側的側牆防水層;所述頂板防水層包括布設在頂板上方的防水層一和鋪設在所述防水層一上方的細石砼保護層;側牆防水層包括布設在側牆和圍護結構之間的防水層二;所述底板下方鋪設有一層混凝土墊層,所述底板防水層包括鋪設在混凝土墊層上的防水層三,布設在底板與混凝土墊層之間;所述防水層一和所述的防水層三的左右兩端通過所述防水層二連接為一體;所述防水層二和防水層三包括鋪設在側牆或底板外圍的隔離層和噴塗在隔離層外的速凝防水塗料。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底板、中板、頂板與側牆之間的橫向施工縫靠近側牆的隔離層的一側覆蓋有背貼式止水帶。
進一步地,所述防水層一和頂板的連接部鋪設有耐根穿刺防水卷材,所述耐根穿刺防水卷材鋪設有兩層,為聚乙烯丙綸耐根穿刺防水卷材。
進一步地,所述隔離層通過射釘及墊片按梅花布置將其固定在底板及側牆外圍。
進一步地,所述隔離層的搭接縫位置鋪貼單面丁基膠帶或高分子膠帶並塗覆手刷料。
進一步地,所述速凝防水塗料是雙組份或多組分的速凝橡膠改性乳化瀝青防水塗料,塗層幹膜厚度為1-3mm。
此外,所述隔離層是高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膨潤土毯、無紡布或纖維氈防水板。
更加優選地,所述手塗料是橡膠改性乳化瀝青。
一種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基面處理:對施工地鐵車站的主體結構面進行處理,切除錨桿頭和鋼筋露頭,並用細石混凝土抹平覆蓋,確保需要鋪設隔離層的基面平整,無尖銳稜角;
步驟二、細部處理:將穿牆管、陰陽角等部位進行加固處理,將牆管根部鋪貼無紡布,並塗刷手塗料,陰陽角部位處理成R50圓角;
步驟三、材料準備:加工EVA防水片材或加工HDPE防水片材或無紡布的長度,並預先裁剪完好,並拌和速凝防水塗料;
步驟四、鋪設隔離層:利用射釘及墊片按梅花形布置將隔離層按從下至上的順序固定在底板及側牆外圍,針對各片隔離層的搭接縫部位,通過鋪貼無紡布和塗覆手刷料進行加固;
步驟五、噴塗速凝防水塗料:使用噴槍垂直於噴塗基層,將速凝防水塗料均勻地噴塗在噴塗基層上;
步驟六、施工質量檢測:待塗料實幹後,由工作人員檢查與修補速凝防水塗料與基層的粘結效果、塗料厚度、塗料材質彈性直至合格,至此,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施工完成;
更加優選地,所述步驟四中射釘及墊片在隔離層的固定間距為0.8~1.0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
本發明噴塗的速凝橡膠改性乳化瀝青防水塗料具有可蠕變、高的斷裂伸長率、高彈性回復率、對新澆築混凝土具有很高的粘接強度、優異的耐低溫性能、耐老化性能優異、耐酸鹼性能強,適應複雜的地下車站防水要求;本發明施工工藝施工簡單,效率高,對地鐵車站的穿牆管、水落口等防水的薄弱細部環節處理方便;本發明使用的速凝橡膠層具有高耐久性;同時,由隔離層和速凝橡膠層組成的複合防水層可以緊密的與主體結構混凝土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防止竄水的發生;此外,本發明的防水層將隨主體結構的變形或位移發生形變,由於速凝橡膠的高蠕變性,不會因為長期形變而加速防水材料的疲勞老化,有效保證了防水層的耐久性。由兩類防水材料共同構成多道防線,與車站結構主體結合強度高,防竄水,整體無接縫,可形成「皮膚式」防水,保證地鐵車站的防水有效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的放大結構圖。
附圖標記:1-底板;2-側牆;3-頂板;4-中板;5-立柱;6-圍護結構;7-細石砼保護層;8-混凝土墊層;9-隔離層;10-速凝防水塗料;11-橫向施工縫;12-背貼式止水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新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在此記載的實施例為本發明的特定的具體實施方式,用於說明本發明的構思,均是解釋性和示例性的,不應解釋為對本發明實施方式及本發明範圍的限制。除在此記載的實施例外,本領域技術人員還能夠基於本申請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採用顯而易見的其它技術方案,這些技術方案包括採用對在此記載的實施例的做出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和修改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如圖1和2一種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包括布設在所施工地鐵車站主體結構外側的外包防水層,所施工地鐵車站的主體框架結構包括底板1、頂板3、側牆2和立柱5,頂板3與底板1之間設有中板4,底板1、頂板3和中板4的左右兩側均與側牆2連接為一體;側牆2外側設置有圍護結構6;底板1、中板4、頂板3與側牆2之間的橫向施工縫11靠近隔離層9的一側覆蓋有背貼式止水帶12,底板1、側牆2、中板4和頂板3均為由防水砼澆築而成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包防水層包括布設在頂板3上方的頂板防水層、布設在底板1下的底板防水層和布設在側牆2外側的側牆防水層,防水層一和頂板3的連接部鋪設有耐根穿刺防水卷材,耐根穿刺防水卷材鋪設有兩層,為聚乙烯丙綸耐根穿刺防水卷材;頂板防水層包括布設在頂板3上方的防水層一和鋪設在所述防水層一上方的細石砼保護層7;側牆防水層包括布設在側牆2和圍護結構6之間的防水層二;底板1下方鋪設有一層混凝土墊層8,底板防水層包括鋪設在混凝土墊層8上的防水層三,布設在底板1與混凝土墊層8之間;防水層一和所述的防水層三的左右兩端通過防水層二連接為一體;防水層二和防水層三包括鋪設在側牆2或底板1外圍的隔離層9和噴塗在隔離層9外的速凝防水塗料10,隔離層9通過射釘及墊片按梅花布置將其固定在底板1及側牆2外圍,隔離層9的搭接縫位置鋪貼單面丁基膠帶或高分子膠帶並塗覆手刷料,隔離層9是高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膨潤土毯、無紡布或纖維氈防水板,速凝防水塗料10是雙組份或多組分的速凝橡膠改性乳化瀝青防水塗料,塗層幹膜厚度為1~3mm,手塗料是橡膠改性乳化瀝青。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地鐵車站皮膚式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防水施工:
步驟一、基面處理:先對初期支護結構表面進行處理,切除錨桿頭和鋼筋露頭,並用細石混凝土抹平覆蓋,凹坑深寬比應控制在1/10以內;深寬比大於1/10的凹坑應用細石混凝土填平,確保需要鋪設防水片材的基面平整,無尖銳稜角;
步驟二、細部處理:將穿牆管、陰陽角等部位進行加固處理,穿牆管根部鋪貼無紡布,並塗刷手塗料,陰陽角部位處理成R50圓角;
步驟三、材料準備:加工HDPE防水片材的長度,並預先裁剪完好,並拌合速凝橡膠手塗料;
步驟四、鋪設防水片材:用專用射釘及墊片按梅花型布置,將HDPE片材固定在側牆初期支護上,固定點間距:0.8~1.0m,呈梅花型排列,按照從下至上的順序固定,防水片材搭接寬度不小於100mm;
步驟五、防水板接縫處理:針對搭接縫部位,通過鋪貼無紡布和塗覆手刷料對搭接縫部位進行加固;
步驟六、大面積整體噴塗雙組份橡膠改性乳化瀝青防水塗料:作業時,噴槍宜垂直於噴塗基層,距基面約為70cm左右,並宜勻速移動。應按照先細部構造後整體的順序連續作業,一次多遍、交叉噴塗,一般需連續噴塗4~6遍達到設計厚度;
步驟七、驗收塗膜防水層:施工完畢24小時,待塗料實幹後,由專職質量檢查員使用專用的工具,在完成面切割塗層。檢查塗料與基層粘結效果、塗料實際厚度、塗料材質彈性等是否滿足要求,如發現有針孔、氣泡、開裂等應及時用手工料塗刷處理,至合格;
步驟八、澆築混凝土:固化後1~100小時內澆築結構混凝土,效果最佳。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