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環保園林綠化灑水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11 02:11:37

本實用新型涉及園林綠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環保園林綠化灑水裝置。
背景技術:
在園林作業中,植物的灑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序,其用到的灑水裝置主要是霧化噴頭。對於園林植物來說,噴霧用水一般會經過一定的過濾,以保證噴淋用水的雜物顆粒不至於太多。但是現有的灑水裝置的過濾方式,要麼是直接將濾網安裝在噴水的主水路上,要麼是利用循環泵進行水箱內的內循環過濾,前者的缺點在於一旦濾網發生了堵塞,則整個霧化噴水系統都會停止工作,影響很大;而後者的缺點在於必須加裝一臺循環泵,一次投資和運行電耗都會加大。另外,為了保證植物的最佳噴淋溫度,噴霧用水需要經過一定的溫度控制處理。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環保園林綠化灑水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新型環保園林綠化灑水裝置,包括內殼體、外殼體、噴水泵、噴霧頭、環型濾網和環形電熱絲,內殼體與外殼體之間形成回流空間,內殼體的底部相對地開設有2個回流孔,環形濾網卡合於外殼體形成的環形凹槽中;噴水泵的進水管伸入內殼體中,其出水管與至少一個噴霧頭連通,每個噴霧頭的供水支管上連通有一回流管,回流管的末端出口伸入回流空間中,每個回流管上設置有調節電磁閥;環形濾網下方的外殼體上固接有環形加熱套筒,環形電熱絲置於環形加熱套筒內。
優選地,所述內殼體和外殼體均為圓筒狀的殼體。
優選地,所述噴霧頭有2個,所述出水管豎直設置,所述供水支管水平設置,所述回流管豎直布置。
優選地,所述噴水泵通過支架固接在內殼體的頂部,外殼體的底部固接有2個支腳,外殼體的側壁上還連通有補水管路。
優選地,在環形濾網的前後均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在內殼體的內壁上設置有溫度傳感器。
優選地,外殼體的側壁上固接有控制面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即使環形濾網發生堵塞,也不會造成噴霧頭的堵塞,仍然能正常工作;而且利用出水管本身的水壓來產生內循環,不需要增設單獨的循環泵,成本低經濟實用;另外,通過調節調節電磁閥的開度可以控制內循環的速度,從而控制水溫,結構緊湊,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附圖說明
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以下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外殼體的外部軸測圖。
附圖標記:內殼體-1;外殼體-2;噴水泵-3;噴霧頭-4;環型濾網-5;環形電熱絲-6;回流孔-7;環形凹槽-8;進水管-9;出水管-10;供水支管-11;回流管-12;環形加熱套筒-13;支架-15;支腳-16;補水管路-17;溫度傳感器-18;控制面板-19。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2所示的一種新型環保園林綠化灑水裝置,包括內殼體1、外殼體2、噴水泵3、噴霧頭4、環型濾網5和環形電熱絲6。內殼體1與外殼體2之間形成回流空間,內殼體1的底部相對地開設有2個回流孔7,環形濾網5卡合於外殼體2形成的環形凹槽8中。噴水泵3的進水管9伸入內殼體1中,其出水管10與至少一個噴霧頭4連通,每個噴霧頭4的供水支管11上連通有一回流管12,回流管12的末端出口伸入回流空間中,每個回流管12上設置有調節電磁閥13。環形濾網5下方的外殼體2上固接有環形加熱套筒13,環形電熱絲6置於環形加熱套筒13內。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內殼體1和外殼體2均為圓筒狀的殼體。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噴霧頭4有2個,所述出水管10豎直設置,所述供水支管水平設置,所述回流管12豎直布置。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噴水泵3通過支架15固接在內殼體1的頂部,外殼體2的底部固接有2個支腳16,外殼體2的側壁上還連通有補水管路17。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在環形濾網5的前後均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圖中未示出),在內殼體1的內壁上設置有溫度傳感器18。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外殼體2的側壁上固接有控制面板19。控制面板19上顯示環形濾網的前後壓差、內殼體內的水溫等信息,並設置有調節電磁閥和環形電熱絲的控制按鈕,該部分由現有技術即可實現,本實施例中不再詳述。
該灑水裝置工作時,一方面通過噴霧頭向外灑水,另一方面通過回流管將部分壓力水送到回流空間中,這部分水經過環形濾網過濾以及環形電加熱絲加熱後,由回流孔回流到內殼體中,然後由進水管重新吸入。這種灑水裝置的好處在於,即使環形濾網發生堵塞,也不會造成噴霧頭的堵塞,仍然能正常工作;而且利用出水管本身的水壓來產生內循環,不需要增設單獨的循環泵,成本低經濟實用;另外,通過調節調節電磁閥的開度可以控制內循環的速度,從而控制水溫,結構緊湊,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最後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