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製造方法
2023-09-15 12:47:30 4
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用於傾斜屋面樓房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適用於封閉式木結構室內空間的防火自動噴水滅火。包括供水機構和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其特徵是:所述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安裝在樓房大堂側壁與斜屋面交匯處或所述交匯處以下的位置,該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固定懸掛在側壁上、構成懸掛式橫向安裝結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內置有防水型紅外線探測器,該紅外線探測器探測方向與水炮射水方向相同,即沿斜屋面方向和水平方向探測,從而形成沿斜屋面方向和水平方向自動探測及自動射水的一體化結構,以確保用於斜屋面的自動噴淋式滅火保護。本實用新型不佔用斜屋面室內空間,優化了消防系統,安裝方便簡單,同時又可保持室內空間的美觀。
【專利說明】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築室內消防用的防火噴淋設備,特別涉及於一種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適用於封閉式木結構室內空間的防火自動噴水滅火。屬於消防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根據現行的有關消防規範,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都是垂直向下安裝。當封閉式木結構大堂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其木結構的斜屋面也需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保護。通常,為充分展示木結構的裝修效果,大堂的斜屋面一般不設吊頂。此時,如採用普通噴淋系統,則斜屋面上必須安裝許多噴淋供水管和噴頭,這必將極大地影響木結構大堂的裝修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該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替代普通噴淋保護,做到既不影響木結構大堂的裝修效果又可滿足消防要求。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如下技術方案達到:
[0005]用於傾斜屋面樓房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包括供水機構和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其結構特點是:所述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安裝在樓房大堂側壁與斜屋面交匯處或所述交匯處以下的位置,該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固定懸掛在側壁上、構成懸掛式橫向安裝結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內置有防水型紅外線探測器,該紅外線探測器探測方向與水炮射水方向相同,即沿斜屋面方向和水平方向探測,從而形成沿斜屋面方向和水平方向自動探測及自動射水的一體化結構,以確保用於斜屋面的自動噴淋式滅火保護。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通過如下技術方案達到:
[0007]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案是:所述供水機構包括水管和水泵,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包括噴頭、水炮及內置在水炮內的紅外線探測器,所述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設有多個,所述的紅外線探測器感應輸出信號埠連接於水炮的開啟控制輸入信號埠,多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均勻分布安裝在斜屋面下的側牆上與側牆平面垂直安裝,即噴頭安裝在樓房大堂側壁與斜屋面交匯處或所述交匯處以下的位置。
[0008]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案是:所述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位於距離斜屋面下側牆的l-2m處。
[0009]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案是:所述水管和水泵可以設在建築區域上方位於斜屋面下設的夾層內。
[0010]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案是:所述紅外線探測器探測範圍可以為水炮射水範圍。
[001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案是:所述水炮射水方向與側牆夾角可以大於或等於10度。
[0012]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0013]1、本實用新型採用在斜屋面設置懸掛式橫向安裝的水炮和在樓房大堂側壁與斜屋面交匯處或所述交匯處以下設置的噴頭相結合,對於需要進行噴淋滅火保護的斜屋面,無論是木結構還是鋼結構,不必佔用斜屋面下方空間,簡化了消防系統,使得消防系統的安裝更方便簡單,同時又可保持室內空間的美觀。
[0014]2、本實用新型的水炮間隔分布在斜屋面建築區域內的側牆上,不但保障水炮的噴淋沮圍,冋時還能保持著室內的美觀。
[0015]3、本實用新型的水炮射水範圍高於安裝在斜屋面的水炮的水平線上,使得水炮得到最大的利用效果,因此更具備消防噴淋功能。
[0016]4、本實用新型的水炮內設置有紅外線探測器,紅外線探測器感應輸出信號埠連接於水炮的開啟控制輸入信號埠,在實際使用時可以達到自動化控制的功能,更具人性化。
[0017]5、本實用新型的水管和水泵設在建築區域上方位於斜屋面下設的夾層內,不但不影響建築的美觀,同時拉近水泵與水炮之間的距離,這樣在消防利用時,水泵更能保證對水炮供水的水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具體實施例1:
[0020]參照圖1,本實施例包括供水機構和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所述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安裝在樓房大堂側壁與斜屋面交匯處或所述交匯處以下的位置,該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固定懸掛在側壁上、構成懸掛式橫向安裝結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內置有防水型紅外線探測器,該紅外線探測器探測方向與水炮射水方向相同,即沿斜屋面方向和水平方向探測,從而形成沿斜屋面方向和水平方向自動探測及自動射水的一體化結構,以確保用於斜屋面的自動噴淋式滅火保護。
[0021]本實施例中:
[0022]所述供水機構包括水管I和水泵2,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包括噴頭3、水炮4及內置在水炮內的紅外線探測器,所述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設有多個,水炮的紅外線探測器感應輸出信號埠連接於水炮4的開啟控制輸入信號埠,多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均勻分布安裝在斜屋面6下的側牆7上與側牆7平面垂直安裝,即噴頭3安裝在樓房大堂側壁與斜屋面交匯處或所述交匯處以下的位置。所述水炮4的射水方向範圍為斜屋面6內的建築區域,高於安裝在斜屋面6的水炮的水平線8上。所述的水炮4位於距離斜屋面6下側牆7的l-2m處。水炮4射水方向與側牆7夾角10不小於10°。紅外線探測器探測範圍為水炮4射水範圍。所述的水管I和水泵2設在建築區域上方位於斜屋面下設的夾層5內。
[0023]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為了保持建築的美觀性,同時保障本實用新型的最佳效果,本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採用標準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3,由供水水管I供水,供水水管I和水泵2內置在木結構大堂上斜屋面6下的夾層5內,水炮4位於木結構大堂側牆7與木結構斜屋面6交匯處以下1.0米的處,採用與側牆7垂直的固定支架9將水炮4進行懸掛式橫向安裝,標準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4內自帶的紅外線探測器選用防水型。為了更好的起到消防射水的效果,所述的紅外線探測器的探測方向與水炮4射水方向相同,向上探測和射水距離不大於8米半徑,且與側壁夾角10大於或等於10度;所述的紅外線探測器探測和和水炮射水範圍一般在安裝水炮4的水平線8上,以確保水炮用於木結構斜屋面6的射水保護,紅外線探測器的水平探測和水炮4的射水距離不大於20米半徑,圖中斜線部分為水炮探測及射水覆蓋範圍11。
[0024]在實際應用中,如大堂空間比較大,已超過上述紅外線探測器探測和水炮4射水的保護距離,則可通過增加與側牆7平面垂直安裝(側懸式橫向安裝)的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4數量以確保所有斜屋面都在水炮4的保護範圍內,但兩個水炮的間距不宜小於10米。這樣採用標準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通過水炮4與側牆7垂直的橫向安裝方式,水炮4的射水方向範圍在斜屋面6的建築區域內,使水炮4形成對保護區的包圍,讓木結構大堂所有的斜屋面6置於水炮4的保護範圍內。
[0025]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的使用特點是:採用標準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在大堂側壁與斜屋面6交匯處以下1.0米的側壁上懸掛式橫向安裝,節省斜屋面6下室內空間,標準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內自帶防水型的紅外線探測器,其紅外線探測器探測方向與水炮4射水方向相同,探測和射水範圍主要在斜屋面的水炮4安裝水平線上,以確保水炮對斜屋面的最佳射水保護。
【權利要求】
1.用於傾斜屋面樓房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包括供水機構和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其特徵是:所述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安裝在樓房大堂側壁與斜屋面交匯處或所述交匯處以下的位置,該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固定懸掛在側壁上、構成懸掛式橫向安裝結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內置有防水型紅外線探測器,該紅外線探測器探測方向與水炮射水方向相同,即沿斜屋面方向和水平方向探測,從而形成沿斜屋面方向和水平方向自動探測及自動射水的一體化結構,以確保用於斜屋面的自動噴淋式滅火保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傾斜屋面樓房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供水機構包括水管(I)和水泵(2 ),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包括噴頭(3 )、水炮(4)及內置在水炮內的紅外線探測器,所述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設有多個,所述的紅外線探測器感應輸出信號埠連接於水炮(4)的開啟控制輸入信號埠,多個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均勻分布安裝在斜屋面(6 )下的側牆(7 )上與側牆(7 )平面垂直安裝,即噴頭(3 )安裝在樓房大堂側壁與斜屋面交匯處或所述交匯處以下的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其特徵是:所述自動掃描射水高空水炮位於距離斜屋面(6)下側牆(7)的l-2m處。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其特徵是:所述水管(I)和水泵(2)設在建築區域上方位於斜屋面下設的夾層(5)內。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其特徵是:所述紅外線探測器探測範圍為水炮(4)射水範圍。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於斜屋面結構的自動噴淋式滅火裝置,其特徵是:所述水炮(4)射水方向與側牆夾角大於或等於10°。
【文檔編號】A62C37/36GK203777567SQ201320870252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5日
【發明者】陳永平 申請人:廣州市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