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保證移動通信網絡KPI的自動化黑箱測試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9-15 03:55:10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計數器黑箱測試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保證移動通信網絡KPI的自動化黑箱測試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對無線網絡進行考核的主要指標就是網絡側的關鍵性能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簡稱KPI),網絡側主要的KPI指標包括接通率,掉話率和切換成功率三大類。然而對於以上3個指標又可以針對不同業務進行詳細區分,比如語音業務和分組數據業務。接通率又可以從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接通率和業務接通率區分。網絡側KPI都是由上級網管統一提取,網絡設備要保證上傳給上級網管的相關計數器準確,從而KPI才能夠真實反映出網絡的真實現狀。
KPI作為網絡評估的參考數據,由相應的計數器計算後得到。而整個KPI提取系統的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具體通過客戶端,可以給對應網絡設備制定相關的統計模板,通知網元需要記錄哪些計數器,並設定計數器上報的時間間隔。當用戶在網絡下接入和失去網絡連接時,會和網絡側交互信令,網絡側根據相關信令消息,給對應的計數器進行計數。當達到時間要求時,網元會把相應時間斷的計數器打包上傳給伺服器。伺服器接收到相關網元上報的計數器文件後,會把文件保存在本地。當客戶通過客戶端或綜合網管提取需要的指標時,伺服器會根據相應的計數器模板對計數器進行公式計算並把計算結果填寫在輸出的文件中。
目前均通過在手工測試方法來測試計數器,而在黑箱測試過程中,如果每個版本都要對相關計數器進行手工測試,會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因為系統內的計數器的數量是比較龐大的,而且這部分測試對測試人員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完全可以採用自動化形式來保證,從而大大提高測試效率,解放人力。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保證移動通信網絡KPI的自動化黑箱測試系統,能夠實現被測網元中計數器的自動測試,有利於提高測試效率,解放人力,適用於被測網元的反覆回歸測試。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保證移動通信網絡KPI的自動化黑箱測試系統,所述系統包括:被測網元及控制器;所述被測網元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所述控制器將計數器第一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所述被測網元接收所述計數器第一查詢請求,並將計數器第一計數值發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將信令消息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以使所述被測網元根據所述信令消息採用計數器進行計數;所述控制器將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所述被測網元接收所述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並將計數器第二計數值發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據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得到測試結果。
優選地,所述控制器包括:計數器查詢處理器、信令控制處理器及結果輸出處理器;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與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連接,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與所述結果輸出處理器連接;
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加載信令腳本並將所述信令消息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將所述計數器第一查詢請求及所述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並接收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所述結果輸出處理器根據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得到測試結果。
優選地,所述結果輸出處理器包括:求差電路、比較器及第一子處理器;所述求差電路與所述比較器連接,所述比較器與所述第一子處理器連接;
所述求差電路接收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發送的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輸出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與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的差值至所述比較器;所述比較器將所述差值與預設的計數值進行比較,輸出比較結果至所述第一子處理器;所述第一子處理器根據所述比較結果輸出測試結果。
優選地,所述控制器還包括:腳本編輯處理器;
所述腳本編輯處理器與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連接,用於編輯信令腳本並將所述信令腳本發送至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
優選地,所述控制器還包括:模板編輯處理器;
所述模板編輯處理器與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及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分別連接,用於將信令模板發送至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以及將計數器模板發送至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
優選地,所述控制器還包括:顯示器;
所述顯示器與所述結果輸出處理器連接,用於顯示所述測試結果。
優選地,所述控制器還包括:底層驅動器;
所述控制器通過所述底層驅動器與所述被測網元連接。
優選地,所述控制器與所述被測網元的操作維護接口連接。
優選地,所述被測網元包括與KPI指標對應的多個計數器;
所述KPI指標包括:接通率、掉話率及切換成功率。
優選地,所述被測網元包括:無線網絡控制器RNC及基站ENODEB。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保證移動通信網絡KPI的自動化黑箱測試系統,所述系統包括:被測網元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將計數器第一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並接收所述被測網元返回的計數器第一計數值;所述控制器將信令消息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以使所述被測網元根據所述信令消息執行信令流程,以模擬網絡張真實用戶設備的信令過程,此時計數器進行計數;而當信令腳本執行完成後,所述控制器將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所述被測網元接收所述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並將計數器第二計數值發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據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得到測試結果,從而保證了被測網元中計數器結果的準確性。如此,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被測網元中計數器的自動測試,有利於提高測試效率,解放人力,適用於被測網元的反覆回歸測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KPI提取系統的網絡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保證移動通信網絡KPI的自動化黑箱測試系統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控制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控制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控制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圖2是一種保證移動通信網絡KPI的自動化黑箱測試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所述系統包括:被測網元1及控制器2;所述被測網元1與所述控制器2連接。
其中,所述控制器2將計數器第一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1;所述被測網元1接收所述計數器第一查詢請求,並將計數器第一計數值發送至所述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將信令消息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1,以使所述被測網元1根據所述信令消息採用計數器進行計數;所述控制器2將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1;所述被測網元1接收所述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並將計數器第二計數值發送至所述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根據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得到測試結果。
具體來說,所述控制器2與所述被測網元1的操作維護接口連接。
其中,所述被測網元包括與KPI指標對應的多個計數器;所述KPI指標包括:接通率、掉話率及切換成功率等。
具體來說,被測網元中的多個計數器對應不同的KPI指標,被測網元定期將計數器結果發送至伺服器,伺服器則將計數器結果保存在本地,當用戶通過客戶端或者綜合網管提取需要的KPI指標時,伺服器根據計數器結果計算得到相應的KPI指標,並輸出至客戶端或綜合網管。
其中,所述被測網元包括:無線網絡控制器RNC及基站ENODEB等。
具體來說,所述控制器2通過操作維護接口將計數器第一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1,並通過該操作維護接口接收被測網元1返回的計數器第一計數值;所述控制器2根據信令腳本將信令消息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1,並接收被測網元1返回的響應消息,以使所述被測網元1根據所述信令消息執行信令流程以模擬相應的信令過程,此過程中採用計數器進行計數,舉例來說,用戶設備或終端接入網絡或失去網絡連接時,會和被測網元交互,使得對應的計數器進行計數,控制器可發送信令消息以模擬該過程。進一步地,腳本運行完畢後,所述控制器2通過操作維護接口將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1,並通過該操作維護接口接收被測網元1返回的計數器第二計數值;所述控制器2根據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得到測試結果,具體可將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求差後與預設的計數值比較,以判斷被測網元的計數器結果是否準確。具體來說,若差值與預設的計數值一致,則表明被測網元中的計數器測試結果準確,若差值與預設的計數值不一致,則表明被測網元中的計數器測試結果不準確。
由此可見,本實施例保證了被測網元中計數器結果的準確性,實現了被測網元中計數器的自動測試,有利於提高測試效率,解放人力,適用於被測網元的反覆回歸測試。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所述控制器2包括:計數器查詢處理器201、信令控制處理器202及結果輸出處理器203。其中,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202與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201連接,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201與所述結果輸出處理器203連接。
具體地,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202加載信令腳本並將所述信令消息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1;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201將所述計數器第一查詢請求及所述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發送至所述被測網元1,並接收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所述結果輸出處理器203根據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得到測試結果。
具體來說,控制器中包括多個處理器,信令控制處理器202負責信令腳本的加載,以及信令消息的發送和接收,舉例來說,終端接入網絡或失去網絡連接時,會與被測網元交互,即向被測網元發送信令消息及接收被測網元發送的信令消息,該信令控制處理器則用於模擬該過程。則計數器查詢處理器201在信令控制處理器202發送信令消息之前,向所述被測網元1發送計數器第一查詢請求,以獲得被測網元1返回的計數器第一計數值;而計數器查詢處理器201在信令控制處理器202執行完信令腳本之後,向所述被測網元1發送計數器第二查詢請求,以獲得被測網元1返回的計數器第二計數值。結果輸出結果處理器203則根據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得到測試結果,如將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求差後與預設的計數值比較,以判斷被測網元的計數器結果是否準確。具體來說,若差值與預設的計數值一致,則表明被測網元中的計數器測試結果準確,若差值與預設的計數值不一致,則表明被測網元中的計數器測試結果不準確。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結果輸出處理器203具體包括:求差電路、比較器及第一子處理器。其中,所述求差電路與所述比較器連接,所述比較器與所述第一子處理器連接。
具體地,所述求差電路接收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發送的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輸出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與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的差值至所述比較器;所述比較器將所述差值與預設的計數值進行比較,輸出比較結果至所述第一子處理器;所述第一子處理器根據所述比較結果輸出測試結果。
具體來說,通過求差電路將所述計數器第一計數值及所述計數器第二計數值求差,例如可通過運算放大器求差,求差後的差值輸入比較器的輸入端,並與比較器另一輸入端輸入的預設的計數值進行比較。比較器的輸出端則輸出比較結果;第一子處理器根據所述比較結果輸出測試結果,具體來說,若差值與預設的計數值一致,則表明被測網元中的計數器測試結果準確,若差值與預設的計數值不一致,則表明被測網元中的計數器測試結果不準確。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所述控制器2還包括:腳本編輯處理器204。
其中,所述腳本編輯處理器204與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202連接,用於編輯信令腳本並將所述信令腳本發送至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202。
如此,信令控制處理器202接收到信令腳本後,根據所述信令腳本發送信令消息至被測網元1,以模擬不同的測試場景。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所述控制器2還包括:模板編輯處理器205。
其中,所述模板編輯處理器205與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202及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201分別連接,用於將信令模板發送至所述信令控制處理器202,以及將計數器模板發送至所述計數器查詢處理器201。
由此可見,模板編輯處理器205用於加載和更新信令模板及計數器模板,以模擬不同的測試場景及獲取不同的KPI指標對應的計數器的計數值。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所述控制器2還包括:顯示器206。
其中,所述顯示器206與所述結果輸出處理203器連接,用於顯示所述測試結果。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器還2包括:底層驅動器。
具體地,所述控制器2通過所述底層驅動器與所述被測網元1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係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係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並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