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中央淨水機的製作方法
2023-09-13 10:15:35 1

本發明涉及智能中央淨水機,屬於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環境汙染包括水源汙染日益加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目前市場上很多淨水機或飲水機大多制水速度很慢,難以實現隨制隨用,且只能提供單一的出水模式,如只出飲用水或者只出洗臉水,影響用戶日常生活使用。由此可見,家用淨水器作為解決水質汙染的最佳選擇,在我國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而且從產品的特性來看,淨水效果更好、除菌更徹底、出水模式多樣、水流量更大智能淨水器的環保產品,更能被大家接受,加上人們消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迅速提高,也就成了大眾家庭的一種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淨水機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種高效的、水流量大的、殺菌效果佳的、安裝更換方便的可換濾芯的智能中央淨水機。
本發明是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包括殼體、安裝在殼體上的觸控顯示屏、設置在機殼內的主機控制板、水箱和均與主機控制板連接的前置過濾器、深紫外LED殺菌裝置、深度過濾器及純淨過濾器,觸控顯示屏用於人機互動,將控制命令發送給主機控制板並顯示數據和淨水機狀態,主機控制板用於接收控制命令、處理數據並控制淨水機及淨水機出水模式;還包括進水管,進水管的一端與壓力傳感器及水泵連接,壓力傳感器及水泵均與主機控制板連接,進水管的另一端與前置過濾器的進水口連接,前置過濾器通過水管Ⅰ與深紫外LED殺菌裝置連接,深紫外LED殺菌裝置通過熱水器和水管Ⅱ與水箱連接,熱水器通過水管Ⅲ與深度過濾器連接,深度過濾器通過水管Ⅳ與微氣泡機連接,深度過濾器通過水管Ⅴ與純淨過濾器連接,純淨過濾器通過水管Ⅵ與水箱連接,水箱上設有與出水管連接的出水口,前置過濾器、深度過濾器及純淨過濾器上設有與廢水管連接的排汙口。
進一步地,所述前置過濾器、深度過濾器及純淨過濾器均包括反衝洗機構,反衝洗機構定期清理前置過濾器、深度過濾器及純淨過濾器,其清理的廢水經廢水管排出。
進一步地,所述深度過濾器採用PVC超濾膜濾芯。
進一步地,所述水管Ⅱ、水管Ⅲ、水管Ⅳ、水管Ⅴ和水管Ⅵ上均設有與主機控制板連接的單向電磁閥。
進一步地,所述水管Ⅱ排出常用水,與水管Ⅳ連接的微氣泡機排出洗臉水,水管Ⅵ排出飲用水。
進一步地,所述主機控制板安裝有軟體系統,軟體系統內加載有用於家居智能控制的APP,APP在觸控顯示屏上顯示。
進一步地,所述主機控制板上設有定時器和用於進行數據收發的無線通信模塊,移動終端通過無線通信模塊與主機控制板連接。
進一步地,還包括與主機控制板連接的語音傳感器。
進一步地,還包括與主機控制板連接的熱水器,熱水器的出水管與進水管連接。
進一步地,淨水機通過語音、APP操作選擇出水模式,出水模式包括常用水模式、洗臉水模式和飲用水模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所述的智能中央淨水機,設置有前置過濾器,前置過濾器與室內水管連接,通過前置濾芯過濾後的水量可達10-20L/分,滿足正常全屋的需求,而且前置過濾器、深度過濾器及純淨過濾器通過反清洗機構,濾芯的使用壽命更長;
(2)本發明所述的智能中央淨水機,設置有前置過濾器、深紫外LED殺菌裝置、深度過濾器及純淨過濾器,各級過濾器的功能配合,經過多級過濾、殺菌,實現了水龍頭出水即可達到直飲水的標準;
(3)本發明所述的智能中央淨水機,前置過濾器、深紫外LED殺菌裝置、深度過濾器及純淨過濾器的濾芯採用統一不鏽鋼材質,外觀精美,抗氧化,可以通過模具標準化衝壓生產,工廠規模生產更加容易,且採用標準件安裝方式,更換簡單,容易複製生產;
(4)本發明所述的智能中央淨水機,設置有觸控顯示屏,通過觸控顯示屏一鍵選擇出水模式,如:常用水模式、洗臉水模式、飲用水模式,操作簡單方便;也可通過語音、手機APP選擇出水模式,控制家中的其它用電設備,為用戶提供不同個性化需求。
總之,本發明結構緊湊,節省空間,安裝隱藏方便,且由多個智能模塊集成,控制簡單,智能化強度高,能實現智能控制,一鍵控制。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一的水流控制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一的原理圖。
圖4是實施例二的原理圖。
圖中:1、殼體;2、前置過濾器;3、進水管;4、主機控制板;5、觸控顯示屏;6、水管Ⅱ;7、單向電磁閥;8、水管Ⅳ;9、微氣泡機;10、水箱;11、出水口;12、水管Ⅵ;13、純淨過濾器;14、水管Ⅴ;15、深度過濾器;16、水管Ⅲ;17、深紫外LED殺菌裝置;18、水管Ⅰ;19、排汙口;20、熱水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例,對本發明提出的智能中央淨水機進行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本發明所述的智能中央淨水機,如圖1或圖2所示,包括殼體1、安裝在殼體1上的觸控顯示屏5、設置在機殼內的主機控制板4、水箱10和均與主機控制板4連接的前置過濾器2、深紫外LED殺菌裝置17、深度過濾器15及純淨過濾器13,觸控顯示屏5用於人機互動,將控制命令發送給主機控制板4並顯示數據和淨水機狀態,主機控制板4用於接收控制命令、處理數據並控制淨水機及淨水機出水模式;還包括進水管3,進水管3的一端與壓力傳感器及水泵連接,壓力傳感器及水泵均與主機控制板4連接,打開淨水機,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壓力信號給主機控制板4,主機控制板4控制水泵抽水,進水管3的另一端與前置過濾器2的進水口連接,前置過濾器2通過水管Ⅰ18與深紫外LED殺菌裝置17連接,前置過濾器2主要過濾泥沙、漂浮物、鐵鏽、灰塵等顆粒較大的雜質,保證用水的清潔;深紫外LED殺菌裝置17通過熱水器20和水管Ⅱ6與水箱10連接,深熱水器20還通過水管Ⅲ16與深度過濾器15連接,紫外LED殺菌裝置殺滅水中細菌、微生物等,在用水源頭經深紫外LED殺菌裝置17處理有效地抑制細菌的傳播;深度過濾器15通過水管Ⅳ8與微氣泡機9連接,深度過濾器15還通過水管Ⅴ14與純淨過濾器13連接,深度過濾器15採用PVC超濾膜濾芯,過濾精度高,過濾孔徑為0.01微米,過濾汙染物、重金屬,並去氯、防止水垢形成,以確保飲水水質安全性;純淨過濾器13通過水管Ⅵ12與水箱10連接,純淨過濾器13過濾精度高,過濾孔徑為0.02-0.05微米,純淨過濾器13用於末級過濾,起到改善口感,增加有益礦物質的作用。前置過濾器2、深度過濾器15及純淨過濾器13的排汙口19還連接有廢水管,前置過濾器2、深度過濾器15及純淨過濾器13均包括反衝洗機構,反衝洗機構定期清理前置過濾器2、深度過濾器15及純淨過濾器13,當前置過濾器2、深度過濾器15及純淨過濾器13內雜質積聚,主機控制板4上的定時器達到預設時間,如十天,主機控制板4驅動反衝洗機構,水帶動吸附在前置過濾器2、深度過濾器15及純淨過濾器13內部的雜質、微顆粒,反衝洗機構清理的廢水經廢水管排出,且反衝洗過程耗水量少。
水管Ⅱ6、水管Ⅲ16、水管Ⅳ8、水管Ⅴ14和水管Ⅵ12上均設有與主機控制板4連接的單向電磁閥7,以保證經過過濾的水單向流動,圖2中箭頭方向是指水流方向,其中空心箭頭是反衝洗機構清理的廢水流向。通過前置過濾器2和深紫外LED殺菌裝置17串聯,水管Ⅱ6排出常用水,經過初級過濾和紫外線殺菌的常用水到水箱10並從出水管流出,可供用戶洗澡等用途;前置過濾器2、深紫外LED殺菌裝置17和深度過濾器15串聯,深度過濾器15過濾掉重金屬,水管Ⅳ8接入微氣泡機9為用戶提供洗臉水,經過初級過濾、紫外線殺菌消毒、重金屬過濾,並經微氣泡機9融入氧氣形成微納米氣泡水用作洗臉水,避免重金屬對皮膚的損傷,深層清潔皮膚,並有利於後期護膚品的吸收;前置過濾器2、深紫外LED殺菌裝置17、深度過濾器15及純淨過濾器13串聯,經過四級過濾的飲用水從水箱10出水口11流出,可供用戶直接飲用。
如圖3所示,主機控制板4安裝有軟體系統,軟體系統內加載有用於家居智能控制的APP,家居智能控制APP在觸控顯示屏5上,用戶可通過觸控顯示屏5選擇淨水機的出水模式,如常用水模式、洗臉水模式和飲用水模式。該淨水機還連接有熱水器20,熱水器20與主機控制板4連接,用戶可通過顯示在觸控顯示屏5的APP根據不同的季節或需求設定熱水器20的水溫,如50°,設定好水溫後,選擇常用水模式,經過前置過濾器2和深紫外LED殺菌裝置17處理過的常用水流入水箱10並從出水口11流出,用戶就可通過洗澡或洗菜等。
實施例二:
如圖4所示,主機控制板4上設有用於進行數據收發的無線通信模塊,移動終端如手機通過無線通信模塊與主機控制板4連接。主機控制板4留有輸入輸出埠,用戶室內的其它用電設備可通過有線或者無線與主機控制板4連接,如家中的燈光設備、空氣淨化器等,用戶可通過操作觸控顯示屏5或者手機上的APP打開家中的用電設備,實現家居智能控制,其它同實施例一。
實施例三:
主機控制板4連接有語音傳感器,語音傳感器包括麥克、音頻轉換器和文字轉換器,麥克接收語音信息,並將接收到的語音信息轉換為音波信號給音頻轉換器,音頻轉換器接收音波信號並將其轉換為音頻文件,文字轉換器接收音頻文件並將其轉換成文字信息給主機控制板4,主機控制板4根據接收到的文字信息控制淨水機的出水模式,用戶也可通過語音控制用戶室內的其它用電設備,避免了用戶走到其它用電設備前進行操作的麻煩,提升了用戶體驗。其它同實施例一。
本發明可通過語音、觸控顯示屏5上的APP操作或者移動終端上的APP操作選擇出水模式,出水模式包括常用水模式、洗臉水模式和飲用水模式,主機控制板4留有輸入輸出端,用戶可將室內內的其它用電設備連接到淨水機,通過語音或APP操作即可控制家中的電器,實現了家居智能控制。
當然,上述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於限定對本發明的實施例範圍。本發明也並不僅限於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範圍內所做出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歸屬於本發明的專利涵蓋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