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後背門裝具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07:10:25 5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後背門裝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汽車裝配工具,具體地講,是用於安裝汽車後背門的裝具。
背景技術:
汽車後背門通過左、右兩個鉸鏈安裝在白車身上,後背門處於關閉狀態時,對內對外均保持均勻一致的尺寸間隙,而且左右對中,才能保證整車外形的美觀協調,所以對後背門的安裝要求就很高。圖4所示為後背門鉸鏈10,通過上鉸鏈板10-1上設置的兩個圓孔10-3與後背門相連,通過下鉸鏈板10-2上設置的兩個螺杆10-4與白車身相連,上鉸鏈板 10-1和下鉸鏈板10-2通過鉸接軸10-5鉸接在一起。兩個鉸鏈對稱地設置在白車身的左右兩側。打開後背門時,上鉸鏈板10-1繞鉸接軸10-5旋轉到需要的角度。由於車身設計公差與鉸鏈安裝孔公差的影響,後背門與左、右側圍、尾燈的X、Y、Z三向的間隙和面差難以ー次調整到位,需要有經驗的安裝師傅用檢具和量具反覆調試,費時費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不需檢具和量具反覆調試,一次便可將後背門調整到裝配位置的快速安裝工具。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後背門裝具,包括第一型塊
(I)、第二型塊(2)、第三型塊(3)、斜板(4)和定位銷(5),所述第二型塊(2)固設在第一型塊(O的下方並與第一型塊(I)疊合在一起、第三型塊(3)固設在第二型塊(2)的後方、斜板固設在第二型塊(2)的外側、定位銷(5)固設在第一型塊(I)的前方,所述第三型塊(3)的中部與第二型塊(2)的後端相連,第三型塊(3)的下部與斜板(4)的下部相連,斜板(4)的上部與第二型塊(2)相連;當所述第二型塊(2)的下表面(21)與側圍(9)上平面貼合、斜板(4)的內表面(41)與側圍(9)外表面貼合、第三型塊(3)的前下表面(31)與側圍(9)的後表面貼合、定位銷(5)插入側圍(9)上表面的緩衝塊安裝孔時,所述第一型塊(I)的外表面(11)與後背門(8)的內表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8)與側圍(9)的面差,第二型塊(2)的厚度L用於控制後背門(8)與側圍(9)的間隙,第三型塊(3)的前上表面(32)與後背門(8)的後下端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8 )與尾燈(11)的間隙。該快速裝具用來安裝汽車後背門時,需要左右対稱的兩個裝具配套使用。第一型塊的外表面與後背門的內表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與側圍的面差,即控制後背門的前後方向(也叫X向);第二型塊的厚度L用於控制後背門與側圍的間隙,即控制後背門的左右方向(也叫Y向);第三型塊的前上表面與後背門的後下端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與尾燈的間隙,即控制後背門的上下方向(也叫Z向);至此,後背門在X、Y、Z三個方向得到了精確控制,保證了後背門在汽車白車身上的安裝位置的一致性。作為本方案的優選,所述第一型塊(I)中部開有圓孔,所述圓孔內裝有圓形磁鐵
(6),第一型塊(I)的上表面(12)與後背門(8)的內表面也貼合在一起。第一型塊的上表面、外表面均與後背門的內表面貼合在一起,再配以磁鐵加以固定,使第一型塊與後背門的貼合更為穩固,進ー步保證了後背門的裝配精度。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I)不需要藉助檢具和量具進行反覆調試,一次便可將後背門調整到裝配位置,省時省力;2)結構簡單,操作使用方便,不需要有經驗的裝配師傅完成,普通裝配エ便可操作;3)裝配後的車輛外形美觀統一。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右裝具部分)。圖2是本實用新型在白車身上的使用狀態圖。圖3是圖2的A部放大圖。圖4是背景技術中介紹的後背門鉸鏈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說明如圖I所示的一種汽車後背門裝具(為右裝具部分),由第一型塊I、第二型塊2、第三型塊3、斜板4、定位銷5等組成。結合圖2、圖3可知,第一型塊I的外表面11為弧形面,該弧形面與後背門8的內表面吻合。第二型塊2固設在第一型塊I的下方並與第一型塊I疊合在一起,第二型塊2的下表面21為弧形面,該弧形面與側圍9的上平面吻合。第三型塊3固設在第二型塊2的後方,第三型塊3的前表面分為前下表面31和前上表面32,前下表面31和前上表面32均為弧形面,前下表面31與側圍9的後表面吻合,前上表面32與後背門的後下端面吻合。斜板4固設在第二型塊2的外側,斜板4的內表面41為弧形面,該弧形面與側圍9外表面吻合。定位銷5固設在第一型塊I的前方,定位銷5的設置要保證能插入側圍9上現有的緩衝塊安裝孔中,定位銷5對裝具進行定位。第三型塊3的中部與第二型塊2的後端相連,第三型塊3的下部與斜板4的下部相連,斜板4的上部與第二型塊2相連。圖2所示為裝具的使用狀態圖,需要左右対稱的兩個裝具配套使用。結合圖I一3可知,當第二型塊2的下表面21與側圍9上平面貼合、斜板4的內表面41與側圍9外表面貼合、第三型塊3的前下表面31與側圍9的後表面貼合、定位銷5插入側圍9上表面的緩衝塊安裝孔時,裝具在白車身上的位置被唯一限定。此時,放下後背門8,第一型塊I的外表面11與後背門8的內表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8與側圍9的面差,即控制後背門8的前後方向(也叫X向);第二型塊2的厚度L用於控制後背門8與側圍9的間隙,即控制後背門8的左右方向(也叫Y向);第三型塊3的前上表面32與後背門8的後下端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8與尾燈13的間隙,即控制後背門8的上下方向(也叫Z向)。如圖I所示,第一型塊I中部開有圓孔,圓孔內裝有圓形磁鐵6,結合圖3,第一型塊I的上表面12與後背門8的內表面也貼合在一起。也可以在第一型塊I的中部開方形孔、橢圓形孔,相應地,將磁鐵的形狀設置成方形、橢圓形。定位銷5最好固設在定位銷架7、上,定位銷架7焊接在第一型塊I上。第一型塊I和第二型塊2最好一體設置。該裝具用來安裝汽車後背門時,需要左、右、裝具配套使用。安裝步驟為(1)將後背門鉸鏈安裝在後背門的左、右兩側;(2)將左、右裝具分別放在白車身的相應位置上,保證裝具與側圍相應的面貼合在一起,定位銷插入側圍的緩衝塊安裝孔中;(3)將裝有後背門鉸鏈的後背門放在白車身上的相應位置處,使後背門與裝具相應的面貼合在一起,從而保證了後背門在白車身上的安裝位置被唯一限定;(4)通過後擋風框ロ將後背門鉸鏈與,使後背門與白車身固定在一起;(5)撐 起後背門,拔出後背門裝具的定位銷,取下後背門裝具,裝配完成。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後背門裝具,包括第一型塊(I)、第二型塊(2)、第三型塊(3)、斜板(4)和定位銷(5),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型塊(2)固設在第一型塊(I)的下方並與第一型塊(I)疊合在一起、第三型塊(3)固設在第二型塊(2)的後方、斜板(4)固設在第二型塊(2)的外側、定位銷(5)固設在第一型塊(I)的前方,所述第三型塊(3)的中部與第二型塊(2)的後端相連,第三型塊(3)的下部與斜板(4)的下部相連,斜板(4)的上部與第二型塊(2)相連; 當所述第二型塊(2)的下表面(21)與側圍(9)上平面貼合、斜板(4)的內表面(41)與側圍(9)外表面貼合、第三型塊(3)的前下表面(31)與側圍(9)的後表面貼合、定位銷(5)插入側圍(9)上表面的緩衝塊安裝孔時,所述第一型塊(I)的外表面(11)與後背門(8)的內表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8)與側圍(9)的面差,第二型塊(2)的厚度L用於控制後背門(8)與側圍(9)的間隙,第三型塊(3)的前上表面(32)與後背門(8)的後下端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8)與尾燈(13)的間隙。
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汽車後背門裝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型塊(I)中部開有圓孔,所述圓孔內裝有圓形磁鐵(6),第一型塊(I)的上表面(12)與後背門(8)的內表面也貼合在一起。
3.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汽車後背門裝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銷(5)固設在定位銷架(7 )上,定位銷架(7 )焊接在第一型塊(I)上。
4.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汽車後背門裝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型塊(I)和第二型塊(2)—體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後背門裝具,包括第一型塊(1)、第二型塊(2)、第三型塊(3)、斜板(4)和定位銷(5),當第二型塊(2)的下表面(21)與側圍上平面貼合、斜板(4)的內表面(41)與側圍外表面貼合、第三型塊(3)的前下表面(31)與側圍的後表面貼合、定位銷(5)插入側圍上表面的緩衝塊安裝孔時,第一型塊(1)的外表面(11)與後背門的內表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與側圍的面差,第二型塊(2)的厚度L用於控制後背門與側圍的間隙,第三型塊(3)的前上表面(32)與後背門的後下端面貼合用於控制後背門與尾燈的間隙。不需要藉助檢具和量具進行反覆調試,通過左右對稱的後背門裝具,一次便可將後背門調整到裝配位置,操作簡單且省時省力。
文檔編號B62D65/06GK202368706SQ20112046666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2日
發明者劉超俊, 陳科宇 申請人: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