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800字

2023-09-21 01:46:15 2

  【篇一】

  世紀老人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句至理名言告訴我們,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讀著日本佐滕學先生的作品《靜悄悄的革命》,就感覺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和鼓勵,讓我充滿信心……

  一、教學中要學會關注「服裝裁剪」及「交響樂」。

  在《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中,佐滕學先生對「學習」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認為學習是「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這才是學習的本質」。並且認為學習是人與人的交往。我們現在講的「自主性學習」絕不等於讓學生「自學自習」,是把「學」置於教學的中心,是學生之間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是「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是讓那種與物與教材的對話,與學生與教師的對話,與自身與自我對話的學習成為教學的中心。在這種教學中,他把教師的活動形象地比喻為「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兩類。所以,佐藤學先生談及的「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其實就是兩種比較理想的教學活動:「服裝裁剪」就是我們古語中的因材施教;「交響樂團」則是主張重視學生的各種看法與交流。

  他說: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地從個體出發,又回歸到個體的,因此,教師的活動也應當從對應學生個體出發,又回歸到學生個體上去。即使在各種聲音迴響混合的「交響樂團」式的活動中,「量體裁衣」的意識也是教師必須一直保持的。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洞察其差異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性,是課堂上每個學生之間富有內涵的相互學習能否開展起來的重要因素。

  對照我的體育課堂,有時也安排所謂的自主及探究學習,給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間」……但學生的身體基本素質,運動能力,遺傳的原因,存在每個個體的差異,同一教材的實施與練習,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各不相同。讀看此書,與此對照,我所缺少的恰恰是「量體裁衣」式的教學,只能與學生群體相呼應,而不能與每一個個體對話,所以真正意義上的「交往互動」還沒有開展起來,或許還沒有開展好。以後的教學中,怎樣做一個「服裝裁剪師」式的教師是我應該努力追求和奮鬥的目標。

  二、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在交響樂團的聲音交往中,佐藤學先生認為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尤其重要。他指出在臺上授課時,教師總是容易按教師的思路來聽學生的意見,與教師思路岔開的「異向交往」由於是教師難以了解的發言,所以特別容易被忽視。這真是一語言中。往往我們教師在提問時,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學的過程變成了在尋找一個個學生說出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當孩子說出的不是教師想要的,老師心裡可能是有些著急與惱怒的,教學任務那麼重,你怎麼還說出些不著邊際的話啊,你聽講沒啊。。。。。。此外,在教室裡把探究學生自身的「邏輯世界」加以重視,的確可能讓交往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但是如果教師的指導與引導能力不高,那麼我們雖然避免了教學能順著教師的路數進行下去,但可能交往膚淺的局面同樣面臨交流的散亂,出現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情況。

  所以,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時課堂教學中,也安排探究式的學習與交流,學生發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裡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如前一段時期我在組織學生學習雙手頭後向前拋實心球時,看到學生只注意追求遠度時,只注意拼命向前拋,(教師提醒向前上方拋時)有學生回應「幹嘛向前上方拋?」,對於學生的片面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說明向前上方拋,拋物線大才能拋的遠的道理拋)。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觀察優秀學生的動作,這樣能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因為交響樂團要想演奏成功,需要一個高超的指揮,而我們的老師在這一點上還要多學習如何調動大家的發言,形成和諧的旋律,最終這個旋律還要為交響樂的主題服務。

  《靜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現象像庖丁解牛那樣一一剖析,使我們很快認識到現行教育的弊端,並指明改進的方式——行動研究!

  「開始行動吧!」在看這本書時,心中一直催促著自己……

  【篇二】

  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我有幸拜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所寫的一部專著。他在書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書中他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震撼與反思: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怎樣的教師才是一個真正的優秀教師?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教育改革應該從每一間教室和每一節課堂教學開始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闡述到:「可以說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的這一闡述,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變課堂教學,實實在在解決課堂裡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到每個教室裡去,他還提到「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裡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態度,看他們是否在持續的學習」,這種對教學的評價方式,讓我懂得教學中絕對不能弄虛作假,不能搞形式主義,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教學,應該以「投入專注」為要求,而不僅僅以熱鬧為目的,要讓孩子投入專注、持續地學習,而不能只是引發的學生的興奮。

  二、教學中要真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幾何時,認為只有學生發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後的結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正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同伴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著『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是屬於同一類型的,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教室。

  從書中我認識到,要想真正體現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應能很好地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像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其次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千方百計的在教室裡構築一種讓學生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構建學生間、師生間一種相互交往、共同成長的關係。再有就是教師應做到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使學生、家長及教師能夠息息相通。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在結束語中的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三、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於這種現象,佐藤學先生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蕩,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四、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有時候我們雖然「恩、恩」地點著頭,熱心地聽著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意見和我自己考慮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學生發言完畢之後就總結一句「你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至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佐藤學先生採用自己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讀完此書,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最後,就讓我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願我們也能學習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改革,以取得實質性的成長。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