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斷路器動觸頭防回彈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01:45:20 1

本發明屬於低壓配電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於低壓斷路器的操作機構裝置。
背景技術:
:
配電電器中,斷路器用於分配電能和保護線路及設備免受過載、短路等故障的危害。隨著用電量的增加及大功率電器的發展,斷路器的各種指標都在不斷的提高,特別是短時耐受指標的提高,對斷路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斷路器的體積等不發生變化時,如果要提高短耐性能,就需要增大動觸頭彈簧的力值,保證短時耐受時觸頭不會被斥開,動觸頭彈簧力值的增大會導致動觸頭在分閘到位後,動觸頭反彈增大,導致有效開距急劇降低。容易引起重燃,致使產品的性能無法提高。
目前市場上的斷路器未對動觸頭的回彈進行限制,導致分斷能力無法大幅提高,特別是一些風電項目,無法滿足高指標用戶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斷路器防回彈裝置,以利用分閘撞擊使旋轉板快速運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斷路器動觸頭防回彈裝置,包括斷路器本體、設置在斷路器本體上的機構主軸以及防回彈機構,所述防回彈機構包括固定安裝在機構主軸上的懸臂、固定軸、旋轉板、扭簧第一限位軸和第二限位軸,所述固定軸、第一限位軸和第二限位軸均固定安裝在斷路器本體的外壁上,並且第一限位軸設置在固定軸的右側,第二限位軸設置在固定軸的下方,所述旋轉板由受擊打部、阻擋部和安裝孔組成,所述阻擋部的外輪廓面的橫截面形狀設置為圓弧狀結構,並且圓弧狀的輪廓結構自下端向上端與安裝孔圓心之間的距離逐漸減小,所述旋轉板通過安裝孔轉動安裝在固定軸上,所述扭簧套接在固定軸上,並且扭簧的兩個扭臂分別作用在第二限位軸和旋轉板上,所述第一限位軸和第二限位軸分別對旋轉板順時針和逆時針旋的轉動位置轉進行限位。
作為優選,所述受擊打部與阻擋部之間設置有讓位槽。
作為優選,所述懸臂的端部的橫截面形狀設置為圓弧狀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懸臂與機構主軸通過焊接或鉚接的方式安裝固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之處是:本發明結構簡單、增加零件數量少,佔用空間小。同時功能可靠,使分閘動觸頭回彈不在是隨機的或受動觸頭彈簧的影響,而是在恆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進而提高斷路器的分斷與短時耐受性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斷路器機構與觸頭分閘位置的軸測分閘示意圖。
圖2:斷路器機構與觸頭分閘位置的側向分閘示意圖。
圖3:斷路器機構與觸頭合閘位置的軸測合閘示意圖。
圖4:斷路器機構與觸頭合閘位置的側向合閘示意圖。
圖5:斷路器開始合閘示意圖。
圖6:斷路器合閘過程中示意圖(旋轉板對懸臂讓位)。
圖7:斷路器分閘過程中主軸懸臂開始推動旋轉板過程中示意圖。
圖8:斷路器分閘到位(最大開距)示意圖(旋轉板通過慣性旋轉至第一限位軸處)。
圖9:旋轉板的阻擋部阻止懸臂轉動示意圖
圖10:旋轉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10所示的一種斷路器動觸頭防回彈裝置,包括斷路器本體3、設置在斷路器本體3上的機構主軸10以及防回彈機構,所述防回彈機構包括固定安裝在機構主軸10上的懸臂9、固定軸7、旋轉板8、扭簧11第一限位軸5和第二限位軸6,所述固定軸7、第一限位軸5和第二限位軸6均固定安裝在斷路器本體3的外壁上,並且第一限位軸5設置在固定軸7的右側,第二限位軸6設置在固定軸7的下方,所述旋轉8板由受擊打部81、阻擋部82和安裝孔83組成,所述阻擋部82的外輪廓面的橫截面形狀設置為圓弧狀結構,並且圓弧狀的輪廓結構自下端向上端與安裝孔83圓心之間的距離逐漸減小,所述旋轉板8通過安裝孔83轉動安裝在固定軸7上,所述扭簧11套接在固定軸7上,並且扭簧7的兩個扭臂分別作用在第二限位軸6和旋轉板8上,所述第一限位軸5和第二限位軸6分別對旋轉板8順時針和逆時針旋的轉動位置轉進行限位。
所述受擊打部81與阻擋部82之間設置有讓位槽84,懸臂9受到分閘彈力的拉力離開阻擋部82後,可置於讓位槽84內,保證懸臂9不與旋轉板8發生幹涉,進而有利於旋轉板8恢復初始狀態。
所述懸臂9的端部的橫截面形狀設置為圓弧狀結構,採用這種結構,懸臂9的與旋轉板8的阻擋部82的接觸位置僅在懸臂9頂部,進而保證了懸臂9的受力方向指向機構主軸10的圓形,同時也有利於旋轉板8復位。
作為懸臂9與機構主軸10之間優選的固定方式,所述懸臂9與機構主軸10通過焊接或鉚接的方式安裝固定。
如圖4所示,斷路器處於合閘狀態時,懸臂9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機構主軸10上,並隨機構主軸10一起轉動;動觸頭機構2與機構主軸10相連接,並且動觸頭機構2與機構主軸10同步轉動,動觸頭機構2與靜觸頭機構1接觸並壓緊,實現電路接通。
斷路器分閘過程:首先,如圖4所示,機構主軸10在觸頭壓力及分閘拉簧的作用下,逆時針轉動即按照方向104轉動。當機構主軸10逆時針轉動到一定角度時,如圖7所示,懸臂9的頂端會撞擊到旋轉板8的受擊打部81,並使旋轉板8順時針快速轉動,當機構主軸10即將接近分閘位置時,旋轉板8通過慣性繼續順時針轉動。如圖8所示,懸臂9的頂端與旋轉板8之間出現有讓開間隙205,所以旋轉板8可運動至於第一限位軸5接觸。
接下來是分閘彈跳階段:當機構主軸10逆時針轉動帶動動觸頭機構2運動至分閘終點時,由於機構主軸10的轉動速度比較快,因此機構主軸10會立即有一個順時針快速反彈,即懸臂9順時針轉動,而旋轉板8在扭簧11的作用下回彈速度較慢。
分閘彈跳停止狀態:當機構主軸10帶動懸臂9順時針轉動(反彈)一定的很小角度後(此角度可通過控制讓開間隙205來調節),懸臂9的頂端與旋轉板8的阻擋部82相接觸。如圖9所示,此時距離302+距離303>距離301,所以懸臂9及機構主軸10無法繼續順時針轉動,即處於止動狀態(反彈停止),因懸臂9的頂端與旋轉板8的阻擋部82是剛性接觸,所以機構主軸10的彈跳量不受觸頭壓力和分閘彈簧4的影響,始終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之內,進而起到防回彈的效果。
復位階段,當機構主軸10彈跳結束以後,機構主軸10在分閘拉簧的作用下逆時針旋轉,機構主軸10帶動懸臂9逆時針旋轉,使懸臂9的頂端離開旋轉板8的阻擋部82,如圖8所示,使其之間產生讓開間隙205。如圖2和圖5所示,旋轉板8在扭簧11的作用下逆時針轉動,直至旋轉板8的受擊打部81與懸臂9的頂端接觸並停止,為下一次合閘做準備。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