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9-19 06:25:15 2
專利名稱: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的製作方法
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載製冷設備,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適應大中型車的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利用熱能製冷的技術通常有兩種實現方式吸收式和吸附式。這兩種製冷設備的體積均比目前廣泛使用的壓縮式製冷設備大,其中吸附式製冷設備又比吸收式的製冷設備大得多。如果利用發動機餘熱作為驅動力給車輛提供冷能,從體積和重量的角度來看,採用吸收式製冷技術比較有優勢。對於轎車、輕型和微型各車而言,底盤下、車頂和發動機倉中沒有多餘的空間,只有大中型客車、工程車輛、野外作業車、某些軍用車輛等有較充足的空間來安裝餘熱驅動的溴化鋰吸收式製冷設備。另外,固定設置在地面的利用熱能驅動的吸收式製冷技術已臻成熟。在最近十年,我國的吸收式制冷機研究和開發在質和量兩個方面都有飛躍性發展,在驅動熱能方面, 已成功開發出蒸汽式、燃氣式、燃油、熱水、乏汽、廢氣的空調產品;在效數和級數方面,有單效、雙效、三效、單級、雙級;在容量上,涵蓋了 10 5500KW製冷範圍。吸收式製冷系統通常是由發生器、冷凝器、製冷劑節流閥、蒸發器、吸收器、冷劑水泵和溶液泵組成。整個系統包括兩個迴路一個是冷劑水迴路,一個是溶液迴路。系統中使用的工作流體是冷劑水和吸收劑,吸收劑吸收了液化的冷劑水後形成溶液,溶液加熱又能放出冷劑蒸汽。冷劑水迴路通常由冷凝器、製冷劑節流閥、蒸發器、冷劑水泵組成。冷劑蒸汽在冷凝器中被冷凝,產生的冷劑水經製冷節流閥節流後用冷劑水泵送到蒸發器進行蒸發,進而對環境製冷。溶液迴路由發生器、吸收器、U形管、溶液熱交換器和溶液泵組成。在吸收器中,吸收劑吸收來自蒸發器的低壓冷劑蒸汽,形成富含冷劑水的稀溶液,將該稀溶液用溶液泵送到發生器;經過加熱後,稀溶液中的冷劑水重新蒸發出來,形成冷劑蒸汽被送入冷凝器。另一方面,發生後的稀溶液重新恢復到原來的高濃度,形成濃溶液被送入吸收器, 再吸收來自蒸發器的冷劑蒸汽。吸收過程中伴隨釋放熱,為了保證吸收的順利進行,需要冷卻吸收液。現在的設備通常會在發生器和吸收器之間設置一段U型管,當發生器或者吸收器其中一個液面過高時,由於溶液本身的壓力會使得溶液通過U型管流到另一邊;同時U形管裡面存留的溶液又保證了兩邊壓力不會竄通;但U形管的缺點在於要求有一定的高度, 太高的U形管不適合安裝在車體內的有限空間內。如果能夠利用車輛發動機的餘熱驅動車輛冷暖空調,為車廂在夏季提供冷氣,冬季提供暖風,可以達到節能的效果。目前國際上研究該項目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成熟的熱量製冷設備因為體積龐大和重量過大而無法直接應用在空間侷促、 載重有限的車輛上。(2)成熟的熱量製冷設備由於只能用於地面靜止環境下而無法應用於顛簸、搖晃等惡劣工況的車輛上。
(3)在大中型車輛的發動機怠速工況下(車速小於10km/h),發動機水箱和尾氣的餘熱不足以驅動製冷裝置向車廂內供應足夠的冷氣。
發明內容本發明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熱量驅動的吸收式製冷設備因體積龐大而無法集中安裝在大中型車輛上的缺陷,提供一種體積更小而更適應大中型車的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包括發生器、冷凝器、蒸發器、吸收器,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和發動機之間的發生器加熱循環迴路、溶液迴路、冷媒水迴路;所述發生器加熱循環迴路包括發生器、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內的重力式換熱器,所述重力式換熱器將發動機冷卻液和尾氣與發生器內吸收劑進行熱交換;所述溶液迴路包括發生器、吸收器、冷凝器、蒸發器、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和吸收器之間的濃溶液通道和稀溶液通道、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和冷凝器之間的冷劑蒸汽通道、設置在所述冷凝器和蒸發器之間的冷劑水通道;所述濃溶液通道上設有將發生器內發生後的吸收劑送入吸收器內的濃溶液泵,所述濃溶液泵和吸收器之間設有濃溶液電磁閥;所述稀溶液通道上設有將吸收器內吸收後的吸收劑送入發生器內的稀溶液泵,所述稀溶液泵和發生器之間設有稀溶液電磁閥;所述冷凝器內設有將冷劑蒸汽冷凝的冷凝器換熱裝置,所述吸收器內設有將蒸發後的冷劑水與吸收劑進行混合吸收的吸收器噴淋裝置,所述蒸發器內設有將冷劑水與冷媒水進行熱交換的蒸發器換熱裝置;所述冷劑蒸汽通道將發生器內產生的冷劑蒸汽導入冷凝器內,所述冷劑水通道上設有將所述冷凝器內冷劑蒸汽送入散熱裝置內的冷劑水泵,所述冷劑蒸汽經散熱裝置散熱冷凝後形成冷劑水; 所述冷凝器和冷劑水泵之間設有冷劑水電磁閥,所述冷劑水電磁閥控制冷劑水進入蒸發器內,所述冷劑水在蒸發器換熱裝置中與冷媒水進行熱交換後被送入所述吸收劑噴淋裝置; 所述冷劑水在吸收器內與濃溶液混合後通過稀溶液通道進入到發生器內;所述冷媒水迴路包括蒸發器內設置的蒸發器換熱裝置和送冷氣裝置,所述冷媒水與冷劑水進行熱交換後送入送冷氣裝置中,所述送冷氣裝置將冷媒水與環境空氣進行熱交換後回到蒸發器換熱裝置中。在本發明所述的車載溴化鋰吸收式製冷設備中,所述重力式換熱器包括與發動機冷卻液外循環連通的冷卻液空間以及與發動機尾氣出口連通的尾氣空間,所述冷卻液空間和尾氣空間之間設有將尾氣空間內的尾氣與冷卻液空間內冷卻水進行熱交換的重力管。在本發明所述的車載溴化鋰吸收式製冷設備中,所述重力管包括開口端和封閉端,其開口端與所述冷卻液空間連通而封閉端延伸至所述尾氣空間;進而利用冷卻液的自身對流實現冷卻液空間內的冷卻液與尾氣空間的尾氣進行熱交換。在本發明所述的車載溴化鋰吸收式製冷設備中,所述發生器包括換熱空間,所述換熱空間頂部與所述冷劑蒸汽通道連通,所述換熱空間底部設有與所述濃溶液泵連通的濃溶液出口,所述換熱空間頂部設有與所述稀溶液電磁閥連通的稀溶液入口 ;所述換熱空間內橫向設有熱管,所述熱管的一端與所述重力式換熱器的冷卻液空間連通而另一端回流至發動機冷卻液外循環;所述換熱空間位於所述重力式換熱器冷卻液空間的上方;提高了重力式換熱器與發生器之間的熱交換效率,進而提高有限的發動機餘熱的利用效率,達到製冷的目的。在本發明所述的車載溴化鋰吸收式製冷設備中,所述換熱空間底部設置為朝向濃溶液出口傾斜,使得換熱空間底部的濃溶液向濃溶液出口匯集。在本發明所述的車載溴化鋰吸收式製冷設備中,所述發生器和重力式換熱器一體化設置在高壓區殼體內,所述重力式換熱器設置在發生器的下方;所述冷凝器、蒸發器和吸收器一體化設置在低壓區殼體內,所述冷凝器設置在蒸發器的上方。通過將發生器和重力式換熱器設置在高壓區殼體內,同時將冷凝器、蒸發器和吸收器設置在低壓區殼體內,能夠縮小整個製冷設備的體積,從而適於安裝在車體上的有限空間;另外,由於冷凝器、蒸發器和吸收器設置在低壓區殼體內,從而縮短了各種管道之間的長度,加快了製冷循環的過程, 提高了製冷效率。在本發明所述的車載溴化鋰吸收式製冷設備中,還包括冷卻水迴路,所述冷卻水迴路包括所述冷凝器換熱裝置、設置在吸收器噴淋裝置下方的吸收器換熱裝置、冷卻水泵、 散熱風扇,所述冷卻水進冷卻水泵加壓後進入冷凝器換熱裝置,與冷凝器換熱裝置中的冷劑蒸汽進行熱交換後進入吸收器換熱裝置,與吸收器換熱裝置中的冷劑水進行換熱後進入散熱風扇,經散熱風扇將熱量排出在車體外後回到冷卻水泵。通過設置冷卻水迴路同時穿過冷凝器和吸收器,使得冷凝器和吸收器能夠被同一迴路冷卻,縮小了整體的體積,進一步適合車載。實施本發明的車載溴化鋰吸收式製冷設備,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發生器和重力式換熱器內部為高壓區,吸收器、冷凝器和蒸發器內部為低壓區。通過在溶液迴路中的發生器和吸收器之間直接設置濃溶液通道和稀溶液通道,並在濃溶液通道和稀溶液通道上分別設置泵和電磁閥,這樣使得高壓區和低壓區之間通過電磁閥和泵來聯動控制,避免了採用現有技術中的U形管液位差來控制,相對於U形管的控制方式,本發明所述的製冷設備體積更小,更適合安裝在大中型車輛的車體上;另外,通過採用電磁閥控制,克服了 U形管在車體上容易造成高、低壓區之間直接連通而使得整個製冷循環失效的問題,使得該製冷設備進一步適應車體上顛簸的工況。通過設置重力式換熱器,能夠利用溫度更高的尾氣進一步提高發動機冷卻液的溫度,再利用發動機冷卻液作為整個製冷設備的驅動熱源與發生器的吸收劑進行熱交換。更進一步地,通過將重力式換熱器的冷卻液空間設置在發生器換熱空間的下方, 能夠提高傳熱效率,使得重力式換熱器內的冷卻液的熱量能夠快速被發生器內的吸收劑吸收。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述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的系統示意框2是本發明所述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優選實施例中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所示,在本發明所述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中,主要包括發生器10、冷凝器20、蒸發器30和吸收器40,其中各部件依次通過連通管連接,其主要工作液體包括吸收劑、製冷劑、冷媒水、冷卻水和發動機冷卻液。在本車站製冷設備中主要包括發生器加熱循環迴路、溶液迴路、冷媒水迴路。其中,發生器加熱循環迴路包括發生器10、重力式換熱器50,用於將發動機冷卻液和尾氣與發生器10內的吸收劑進行熱交換,形成濃溶液和冷劑蒸汽。溶液迴路包括發生器10、吸收器40、冷凝器20、蒸發器30、設置在發生器10和吸收器40之間的濃溶液通道210和稀溶液通道220、設置在發生器10和冷凝器20之間的冷劑蒸汽通道230、設置在冷凝器20和蒸發器30之間的冷劑水通道M0。在濃溶液通道210 上設有濃溶液泵211和濃溶液電磁閥212,濃溶液電磁閥212設置在濃溶液泵211和吸收器 40之間;在稀溶液通道220上設有稀溶液泵221和稀溶液電磁閥222,稀溶液電磁閥222設置在稀溶液泵221和發生器10之間。濃溶液泵211、濃溶液電磁閥212主要用於控制從發生器10進入吸收器40的濃溶液的流量;稀溶液泵221、稀溶液電池閥主要用於控制從吸收器40回流至發生器10的稀溶液的流量。通過控制兩個通道的流量,進而控制整個製冷循環中濃溶液和稀溶液之間的容積平衡,以期獲得更好的製冷效果。發生器10和冷凝器20 之間設有冷劑蒸汽通道230,用於將發生器10內產生的冷劑蒸汽導入冷凝器20內。冷凝器20和蒸發器30之間設有冷劑水通道M0,冷劑水通道240上設有冷劑水泵M1,用於將冷凝器20內產生的冷劑水導入蒸發器30內;在冷劑水泵241和蒸發器30之間設有冷劑水電磁閥M2,用於控制導入蒸發器30的冷劑水的流量,以調節製冷的效果。另外,冷凝器20內設有冷凝器換熱裝置21,用於將冷劑蒸汽和車體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從而將冷劑蒸汽冷凝為冷劑水。吸收器40內設有吸收器噴淋裝置41,用於將蒸發後的冷劑水進行噴淋降溫後與吸收劑(濃溶液)進行混合吸收,形成稀溶液。蒸發器30內設有蒸發器換熱裝置31,用於將冷劑水與冷媒水進行熱交換,使得冷劑水吸收冷媒水的熱量, 冷媒水與車體內環境空氣進行熱交換達到製冷效果,冷劑水吸熱後進入吸收器40內形成稀溶液。發生器10內發生後的吸收劑(即濃溶液)被濃溶液泵211送入吸收器40內,濃溶液在吸收器40內吸收蒸發後的冷劑蒸汽形成稀溶液(即吸收後的吸收劑),再通過稀溶液泵221送回至發生器10內,形成循環。由於整個溶液迴路被設置在車體上的有限空間內, 並且在車行駛過程中會產生振蕩,無法通過安裝U形管來自動平衡濃溶液和稀溶液之間的相對液位,通過濃溶液電磁閥212和濃溶液泵211以及稀溶液電磁閥222和稀溶液泵221 之間的聯動控制,可以精確控制稀溶液和濃溶液的溶液量,以控制整個製冷循環的平衡;即時車體振蕩也不受影響,使得該製冷設備更適用於車載。冷媒水迴路包括蒸發器換熱裝置31和送冷氣裝置320,冷媒水與冷劑水在蒸發器換熱裝置31內進行熱交換後進入送冷氣裝置320中,送冷氣裝置320將冷媒水與車體內環境空氣進行熱交換後回到蒸發器換熱裝置31中。如圖2、3、4、5所示,在本發明所述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的優選實施例中,可設置發生器10包括換熱空間,換熱空間頂部與冷劑蒸汽通道230連通,換熱空間底部設有與濃溶液泵211連通的濃溶液出口 11,換熱空間頂部設有與稀溶液電磁閥222連通的稀溶液入口 12,最好在換熱空間頂部設置與稀溶液入口 12連接的噴淋裝置13,這樣就能將稀溶液從上至下噴灑在換熱空間內,充分進行熱交換。換熱空間內橫向設有熱管14,熱管14的一端與重力式換熱器的冷卻液空間51連通而另一端回流至發動機冷卻液外循環。 最好設置換熱空間底部設置為朝向濃溶液出口 11傾斜,使得換熱空間底部的濃溶液向濃溶液出口 11匯集。重力式換熱器50設置在發生器10殼體內,用於將發動機冷卻液和尾氣與吸收劑進行熱交換,以獲得製冷設備所需的熱能,即已發動機冷卻液和尾氣的餘熱作為整個製冷設備的熱源。具體地,可設置重力式換熱器50包括與發動機冷卻液外循環連通的冷卻液空間51以及與發動機尾氣出口連通的尾氣空間52,所述冷卻液空間51和尾氣空間52之間設有將尾氣空間52內的尾氣與冷卻液空間51內冷卻水進行熱交換的重力管53。由於發動機尾氣的溫度通常會比發動機冷卻液的溫度高,所以重力式換熱器50的尾氣空間52內的尾氣與重力管53內的冷卻液進行熱交換,將冷卻液進一步加熱升溫,在重力管53內,底層的冷卻液溫度相對於頂層的冷卻液溫度較高,會形成局部對流,進而將被尾氣加熱的冷卻液帶入到冷卻液空間51內,進而吸收發動機尾氣餘熱進一步提高整體的冷卻液的溫度。發動機冷卻液包括內循環管路和外循環管路,當發動機冷卻液經內循環管路10 吸收發動機內的餘熱後進入到外循環管路20,在外循環管路20經過發動機散熱器21風冷後再進入內循環管路10,依次循環。在本發明中,通過在外循環管路20中旁接一旁通支路 30到重力式換熱器50內,實現對發動機冷卻液餘熱的利用,避免了發動機冷卻液內的熱量白白排入大氣中而浪費掉。具體地,該旁通支路30通過兩個三通電磁閥22旁接在外循環管路20 —側,其中旁通支路30上設有循環泵31,並與重力式換熱器的冷卻液空間51連通, 使得外循環管路20中帶餘熱的發動機冷卻液能夠進入到重力式換熱器的冷卻液空間51, 以便與發生器10內的吸收劑進行熱交換。具體地,發生器10換熱空間內的熱管14可以設有多根,以方便與噴淋的吸收劑充分接觸而進行充分的熱交換。為此,最好在重力式換熱器的冷卻液空間51中設置冷卻液入口 51a和冷卻液出口 51b,冷卻液入口 51a和冷卻液出口 51b通過設置的多根發生器熱管連通,通過循環泵31給冷卻液空間51的冷卻液提供動力, 使得冷卻液通過冷卻液入口 51a被分為多個支路進入每根發生器10熱管內,再通過冷卻液出口 51b回流至旁通支路30。工作時,發動機冷卻液進三通電磁閥分流處時部分冷卻液至旁通支路30,進旁通支路30上的循環泵31加壓後進入重力式換熱器的冷卻液空間51 ;另一方面,發動機尾氣進入重力式換熱器的尾氣空間52內,並通過重力管53進一步加熱冷卻液空間51內的冷卻液。冷卻液從冷卻液入口 51a進入到發生器10的熱管內,並與發生器10內的稀溶液充分熱交換後通過冷卻液出口 51b回流至旁通支路30,再由另一三通電磁閥和發動機外循環管路20內的冷卻液匯聚後進入發動機內循環管路10。為了充分利用熱量,儘量縮小整體體積,優選還包括冷卻水迴路,能夠同時冷凝器 20內的冷劑蒸汽和吸收器40內的濃溶液溫度,避免了使用多套冷卻裝置而造成整體體積過大不適宜安裝在車體上的問題。具體地,冷卻水迴路包括冷凝器換熱裝置21、設置在吸收器噴淋裝置41下方的吸收器換熱裝置410、冷卻水泵420、設置在車體外部的散熱風扇430, 冷卻水進冷卻水泵420加壓後進入冷凝器換熱裝置21,與冷凝器換熱裝置21中的冷劑蒸汽進行熱交換後進入吸收器換熱裝置410,與吸收器換熱裝置410中的冷劑水進行換熱後進入散熱風扇430,經散熱風扇430將熱量排出在車體外後回到冷卻水泵420,形成循環。
為了節省安裝空間,將發生器10和重力式換熱器50設置在高壓區殼體內,具體的,可將重力式換熱器50的冷卻液空間51的腔壁、尾氣空間52的腔壁和發生器10換熱空間的腔壁一體化設置在一起,再利用隔板分隔形成各個空間;這樣,重力式換熱器50和發生器10之間的熱量傳導迅速,能夠充分利用熱量,減少熱量在傳輸過程的損失。另外,將冷凝器20、蒸發器30和吸收器40 —體化設置在低壓區殼體內,並將冷凝器20設置在蒸發器 30的上方。具體地,冷凝器20通過冷劑蒸汽通道230與發生器10連通,通過冷劑水通道240 與蒸發器30連通,冷凝器20內部設有冷凝器換熱裝置21,用於將冷劑蒸汽冷凝形成冷劑水後經冷劑水通道240進入蒸發器30內。冷凝器換熱裝置21包括多根換熱管,換熱管與冷卻水迴路連通,即冷卻水泵420將冷卻水本如換熱管內;從冷劑蒸汽通道230導入的冷劑蒸汽在換熱管外與冷卻水進行熱交換後冷凝形成冷劑水,匯集在冷凝器20底部,並經過冷劑水通道240進入吸收器40內,冷劑水泵241和冷劑水電磁閥242設置在冷凝器20的一側。蒸發器30位於冷凝器20下方,蒸發器30內設有蒸發器換熱裝置31,蒸發器換熱裝置31內設有熱管,熱管內與冷媒水迴路連通,冷劑水通過蒸發器30頂部設置的噴淋管噴淋在熱管外,使得冷劑水與冷媒水進行熱交換,冷劑水吸收冷媒水的熱量並將冷媒水溫度降低後進入吸收器40內。吸收器40內設有吸收器噴淋裝置41,吸收器40內還設有熱管,吸收器40熱管位於吸收器噴淋裝置41下方,吸收器40熱管內與冷卻水迴路連通,吸收器噴淋裝置41將蒸發器30內輸入的冷劑水噴灑在熱管外,與熱管內的冷卻水進行熱交換,冷卻水吸收冷劑水的熱量,將冷劑水降溫後落入吸收器40底部;另外,發生器10內的吸收劑經加熱後除了形成冷劑蒸汽外,還形成了濃溶液;濃溶液經濃溶液通道210導入吸收器40底部與降溫後的冷劑水混合形成稀溶液,稀溶液通過稀溶液通道220再返回至發生器10。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包括發生器、冷凝器、蒸發器、吸收器,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和發動機之間的發生器加熱循環迴路、溶液迴路、冷媒水迴路;所述發生器加熱循環迴路包括發生器、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內的重力式換熱器,所述重力式換熱器將發動機冷卻液和尾氣與發生器內吸收劑進行熱交換;所述溶液迴路包括發生器、吸收器、冷凝器、蒸發器、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和吸收器之間的濃溶液通道和稀溶液通道、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和冷凝器之間的冷劑蒸汽通道、設置在所述冷凝器和蒸發器之間的冷劑水通道;所述濃溶液通道上設有將發生器內發生後的吸收劑送入吸收器內的濃溶液泵,所述濃溶液泵和吸收器之間設有濃溶液電磁閥;所述稀溶液通道上設有將吸收器內吸收後的吸收劑送入發生器內的稀溶液泵,所述稀溶液泵和發生器之間設有稀溶液電磁閥;所述冷凝器內設有將冷劑蒸汽冷凝的冷凝器換熱裝置,所述吸收器內設有將蒸發後的冷劑水與吸收劑進行混合吸收的吸收器噴淋裝置,所述蒸發器內設有將冷劑水與冷媒水進行熱交換的蒸發器換熱裝置;所述冷劑蒸汽通道將發生器內產生的冷劑蒸汽導入冷凝器內,所述冷劑水通道上設有將所述冷凝器內冷劑蒸汽送入散熱裝置內的冷劑水泵,所述冷劑蒸汽經散熱裝置散熱冷凝後形成冷劑水;所述蒸發器和冷劑水泵之間設有冷劑水電磁閥,所述冷劑水電磁閥控制冷劑水進入蒸發器內,所述冷劑水在蒸發器換熱裝置中與冷媒水進行熱交換後被送入所述吸收劑噴淋裝置;所述冷劑水在吸收器內與濃溶液混合後通過稀溶液通道進入到發生器內;所述冷媒水迴路包括蒸發器內設置的蒸發器換熱裝置和送冷氣裝置,所述冷媒水與冷劑水進行熱交換後送入送冷氣裝置中,所述送冷氣裝置將冷媒水與環境空氣進行熱交換後回到蒸發器換熱裝置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車載製冷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重力式換熱器包括與發動機冷卻液外循環連通的冷卻液空間以及與發動機尾氣出口連通的尾氣空間,所述冷卻液空間和尾氣空間之間設有將尾氣空間內的尾氣與冷卻液空間內冷卻水進行熱交換的重力管。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車載製冷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重力管包括開口端和封閉端, 其開口端與所述冷卻液空間連通而封閉端延伸至所述尾氣空間。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車載製冷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發生器包括換熱空間,所述換熱空間頂部與所述冷劑蒸汽通道連通,所述換熱空間底部設有與所述濃溶液泵連通的濃溶液出口,所述換熱空間頂部設有與所述稀溶液電磁閥連通的稀溶液入口 ;所述換熱空間內橫向設有熱管,所述熱管的一端與所述重力式換熱器的冷卻液空間連通而另一端回流至發動機冷卻液外循環;所述換熱空間位於所述重力式換熱器冷卻液空間的上方。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車載製冷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換熱空間底部設置為朝向濃溶液出口傾斜,使得換熱空間底部的濃溶液向濃溶液出口匯集。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所述車載製冷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發生器和重力式換熱器一體化設置在高壓區殼體內,所述重力式換熱器設置在發生器的下方;所述冷凝器、蒸發器和吸收器一體化設置在低壓區殼體內,所述冷凝器設置在蒸發器的上方。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車載製冷設備,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冷卻水迴路,所述冷卻水迴路包括所述冷凝器換熱裝置、設置在吸收器噴淋裝置下方的吸收器換熱裝置、冷卻水泵、設置在車體外部的散熱風扇,所述冷卻水進冷卻水泵加壓後進入冷凝器換熱裝置,與冷凝器換熱裝置中的冷劑蒸汽進行熱交換後進入吸收器換熱裝置,與吸收器換熱裝置中的冷劑水進行換熱後進入散熱風扇,經散熱風扇將熱量排出在車體外後回到冷卻水泵。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發動機餘熱驅動的車載製冷設備,包括發生器、冷凝器、蒸發器、吸收器、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和發動機之間的發生器加熱循環迴路、溶液迴路、冷媒水迴路;在溶液迴路中包括設有泵和電磁閥的濃溶液通道和稀溶液通道。通過在溶液迴路中的發生器和吸收器之間直接設置濃溶液通道和稀溶液通道,並在濃溶液通道和稀溶液通道上分別設置泵和電磁閥,使得高壓區和低壓區之間通過電磁閥和泵來聯動控制,避免了採用現有技術中的U形管液位差來控制,相對於U形管的控制方式,體積更小,更適合安裝在大中型車輛的車體上。
文檔編號F25B27/02GK102322706SQ20111029931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李志祺, 陳中堅, 黃虹賓 申請人:浪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