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杜鵑花雜交種的育種方法
2023-09-17 12:26:05 2
專利名稱:一種杜鵑花雜交種的育種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生物技術領域植物雜交種的育種技術,具體地涉及以杜鵑花屬植物為親本(大白花杜鵑Rhododendron decorum(♀)X馬纓花杜鵑Rhododendron delavayi(♂))培育雜交種的方法。
背景技術:
杜鵑花屬植物是著名的木本花卉,世界各國於30年代開始進行常綠杜鵑花的引進,就杜鵑花栽培品種的資源分布情況看,中國的西南部是杜鵑花的現代分布中心之一。近年來,許多植物學家開展了杜鵑花的引種栽培和雜交育種工作,便於保護杜鵑花基因資源,現有技術中尚未有高山常綠杜鵑花的雜交育種報導。也沒有大白花杜鵑與馬纓花杜鵑為親本雜交出新品種的報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以大白花杜鵑Rhododendrondecorum(♀)為母本,馬纓花杜鵑Rhododendron delavayi(♂)為父本的雜交育種方法。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杜鵑花雜交種的育種方法,選擇已播種馴化並開花多年的杜鵑花屬植物作為雜交親本,大白花杜鵑Rhododendron decorum(♀)X馬纓花杜鵑Rhododendrondelavayi(♂),在5月份選擇即將開花的花朵於早上10點前將花瓣剝開然後將雄蕊去掉,進行授粉、套袋、套袋後7-10天,將袋子去掉,待10月底,採集果實,於當年11月份進行播種,播種前現將播種土窨透,待幼苗長至3-4CM時進行第一次分苗,苗期每隔10天施0.5%的氮肥,待幼苗長至8-10CM時,再將小苗移植到盆內。
根據所述的方法,播種時將種子均勻地撒於播種土的表面,用遮光網罩住。
根據所述的方法,播種後不將噴頭直接對準播種土澆灌。
下面用本發明的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質性內容,但本發明的內容並不局限於此。
實施例1品種培育方法(系譜、培育程序和使用親本繁殖材料說明)該品種培育目標是選育較為耐旱的杜鵑花,1985年始進行該類品種的選育。雜交育種的親本材料取自引種馴化成功的5年生大白花杜鵑Rhododendrondecorum(♀)X馬纓花杜鵑Rhododendron delavayi(♂)。選擇露珠杜鵑和馬纓花為親本是基於以下目的1、耐乾燥氣候(主要以適應昆明的乾燥氣候為主);2、開花早;花大而色豔;在不同的亞組之間進行親本選擇。
雜交前選擇即將開放的花朵於早上10h以前將花瓣剝開,然後用鑷子或小剪刀將雄蕊去掉,只留下雌蕊,待柱頭有粘液時將花粉授予柱頭上。授粉後套上紙袋,並掛上標籤,寫明親本授粉日期和授粉花朵數。套袋時間一般為7-10d為宜,套袋時間過長則影響座果率,待10月底,採集果實。
將獲得的雜交的種子於當年11月份進行播種。播種前現將播種土窨透,播種時將種子均勻地撒於播種土的表面,最好用遮光網將盆罩住,有利於種子的萌發。播種後注意澆水,切忌將噴頭直接對準播種土,因杜鵑花的種子非常細小,又都在播種土的表面,太近則會把種子衝至盆邊,造成種子過分密集,而影響幼苗生長,待幼苗長至3-4CM時進行第一次分苗,苗期每隔10天施0.5%的氮肥,待幼苗長至8-10CM時,再將小苗移植到10CM寬,12CM高的盆內。播種8年後第一次開花。然後,又連續觀察6年,性狀基本穩定。
雜交品種的抗性能力(病蟲害、鹽鹼等)經常規定量灌溉實驗,分5天、10天、15天一次,1.5L/每次,每盆。然後觀察實驗株的生長情況如葉片的增加或減少,另外觀察根系從盆地伸出的情況,如根系變為棕色說明該品種不耐旱,如為白色則耐旱。實驗進行了10個月,該品種較耐旱。
品種測試的特定條件「朝暉」的測試在大棚內進行,常規管理的品種作為對照。
品種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的說明雜交品種(暫定名為「朝暉」)為常綠灌木,高60-80釐米,葉常綠,薄革質,長圓形,頂端有凸尖頭,葉面灰綠色,中脈及側脈在葉面下陷,在背面突起,葉背被薄的灰色氈毛。頂生總狀傘房花序,有花10-12朵,花冠寬漏鬥狀鐘形,長3-5釐米,寬4-6釐米,花色紫紅色,潔淨,無斑點,內面無蜜腺囊,裂片5-6,長約1.5釐米,寬約2釐米,近於圓形,頂端有深缺刻,雄蕊10,不等長,長1.8-3.5釐米,花絲無毛,花柱白色,長3.1-3.4釐米柱頭頭狀,黑紅色。花期3-4月。耐修剪,較耐旱。
特異性說明該品種與其親本對照其特異性在於「朝暉」葉為灰綠色,花冠寬漏鬥狀鐘形,花紫紅色,內面無蜜腺囊花絲無毛,花柱白色,術頭黑紅色;而父本馬纓花的葉片為深綠色,花冠鐘形,深紅色,內有5枚黑紅色蜜腺囊,花柱紫紅色。
一致性說明對40株新品種,14年的觀察,未發現變異植株。
穩定性說明「朝暉」品種經對1代連續14年的觀察,性狀基本保持一致。
適宜種植的區域(環境、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栽植於溫度大多數地區,更適宜在20%的隱蔽度下生長。要求溼度為30-60%。適宜的土壤為富含有機質的腐質土,PH5-6.5。播種後加強管理,主要是要注意澆水,一般宜用噴霧器噴水,待幼苗長至3-4CM時就可分苗,分苗時將小苗輕輕提起,用剪刀將白色的根尖修掉,然後按3-4CM的株行距栽植於分苗盆內。待小苗長至7-8CM時,再行移苗。苗期每隔10天進行一次施肥,施肥用泡好的油枯水濃度在5%較為適宜。
待小苗長大後,須每年進行換盆,並注意施肥,一般施5-10%的複合肥即可,最好花後施肥以促進杜鵑花的生長,亦可露地栽植,每年冬天進行覆蓋一次,用腐質土或粉碎的木削。
相近品種(親本)與雜交品種性狀從根、莖、葉、花、果相比相近品種描述母本大白花杜鵑R.decorum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3米,葉革質,長圓狀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5-14.5釐米,寬3-5.7釐米,先端鈍或圓邊緣反卷,上面暗綠色,下面白綠色,中脈及側脈在上面稍凹下。頂生總狀傘房花序,有花8-10朵,有香味;花冠寬漏鬥狀鐘形,長3-5釐米,直徑5-7釐米,白色,內面基部有白色微絨毛,外面有稀少的白色腺體,裂片7-8,近於圓形,長約2釐米,寬2.4釐米,頂端有缺刻;雄蕊13-16,不等長,長2-3釐米,花絲基部有白色微絨毛,花葯長圓形,白色至淺褐色,花柱淡白綠色,長3.4-4釐米,通體有白色短柄腺體,柱頭大,頭狀,黃綠色。花期4-6月父本馬纓花杜鵑R.delayayi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葉革質,長圓狀披針形,長7-15釐米,寬1.5-4.5釐米,邊緣反卷,上面深綠至淡綠色,下面有白色至灰色或淡褐色海綿狀毛被,中脈及側脈在上面凹下。頂生傘形花序,有花10-20朵,花冠鐘形,長3-5釐米,直徑3-4釐米,肉質,深紅色,內面基部有5枚黑紅色蜜腺囊,裂片5,近圓形,長約1釐米,寬1.3釐米,頂端有缺刻;雄蕊10,不等長,長1.6-4釐米,花絲無毛,花葯長圓形,花柱長2.8釐米,無毛,柱頭頭狀,黑褐色。花期5月雜交品種(暫定名為「朝暉」)性狀描述常綠灌木,高60-80釐米,葉常綠,薄革質,長圓形,頂端有凸尖頭,葉面灰綠色,中脈及側脈在葉面下陷,在背面突起,葉背被薄的灰色氈毛。頂生總狀傘房花序,有花10-12朵,花冠寬漏鬥狀鐘形,長3-5釐米,寬4-6釐米,花色紫紅色,潔淨,無斑點,內面無蜜腺囊,裂片5-6,長約1.5釐米,寬約2釐米,近於圓形,頂端有深缺刻,雄蕊10,不等長,長1.8-3.5釐米,花絲無毛,花柱白色,長3.1-3.4釐米柱頭頭狀,黑紅色。花期3-4月。
權利要求
1.一種杜鵑花雜交種的育種方法,其特徵在於選擇已播種馴化並開花多年的杜鵑花屬植物作為雜交親本,大白花杜鵑Rhododendrondecorum(♀)X馬纓花杜鵑Rhododendron delavayi(♂),在5月份選擇即將開花的花朵於早上10點前將花瓣剝開然後將雄蕊去掉,進行授粉、套袋、套袋後7-10天,將袋子去掉,待10月底,採集果實,於當年11月份進行播種,播種前現將播種土窨透,待幼苗長至3-4CM時進行第一次分苗,苗期每隔10天施0.5%的氮肥,待幼苗長至8-10CM時,再將小苗移植到盆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播種時將種子均勻地撒於播種土的表面,用遮光網罩住。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播種後不將噴頭直接對準播種土澆灌。
全文摘要
一種杜鵑花雜交種的育種方法,選擇已播種馴化並開花多年的杜鵑花屬植物作為雜交親本,大白花杜鵑Rhododendron decorum(♀)X馬纓花杜鵑Rhododendron delavayi(♂),在5月份選擇即將開花的花朵於早上10點前將花瓣剝開然後將雄蕊去掉,進行授粉、套袋、套袋後7-10天,將袋子去掉,待10月底,採集果實,於當年11月份進行播種,播種前現將播種土窨透,,待幼苗長至3-4cm時進行第一次分苗,苗期每隔10天施0.5%的氮肥,待幼苗長至8-10cm時,再將小苗移植到盆內。
文檔編號A01H1/02GK1389100SQ0213343
公開日2003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02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02年7月4日
發明者張長芹, 馮保鈞, 羅吉鳳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