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電纜橋架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07:51:50 1

本發明屬於電纜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電纜橋架。
背景技術:
電纜橋架是固定電纜的裝置,在石油、化工、電力、輕工、電訊等行業應用廣泛,主要用於過空電力電纜、控制電纜、照明線路、電訊電纜的敷設。電纜在工作狀態下會產生熱量,如果這些熱量不能得到及時散發,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電纜的載流量,在炎熱環境下還極容易發生火災。
現有電纜橋架通常在底面和側面衝壓出通風孔,利用外界的自然風吹入橋架內部對電纜進行散熱,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由於傳統電纜橋架底面為平板面,外部冷風從底面的通風孔直吹入橋架內部時,冷風難以發散,電纜得不到充分冷卻,同時,電纜放入橋架後,通風空容易被電纜封堵,達不到通風散熱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電纜橋架散熱效果差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電纜橋架。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電纜橋架,殼體包括底板、頂板、左側板和右側板,上述底板頂面設有與電纜底部適配的第一凹槽,上述第一凹槽底部開有條形的第一導熱孔;上述底板內部設有第一空腔,上述第一空腔內嵌有第一導熱箱;上述第一導熱箱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上述第一導熱箱頂面設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槽;上述第一弧形槽與上述第一導熱孔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上述第一弧形槽表面與上述電纜底部緊密接觸。
本發明優選地,上述第一空腔包括相互隔離的至少2個,各第一空腔分別與各第一凹槽在豎直方向上一一對應,各第一空腔中均嵌有上述第一導熱箱。
本發明優選地,上述第一空腔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一防滑槽;上述第一導熱箱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臺;上述第一凸臺的外壁與上述第一防滑槽的內壁緊密接觸。
本發明優選地,上述第一導熱箱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一手柄;上述第一導熱箱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入口,上述第一導熱箱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出口。
本發明優選地,在上述殼體內,上述底板上方設有蓋板;上述左側板和上述右側板內壁均設有向內凹進的承重槽,上述蓋板左右兩側均設有向外凸出的承重凸臺,上述承重凸臺的外壁與上述承重槽的內壁緊密接觸;上述蓋板底面設有與上述電纜頂部適配的第二凹槽,上述第二凹槽頂部開有條形的第二導熱孔;上述蓋板內部設有第二空腔,上述第二空腔內嵌有第二導熱箱;上述第二導熱箱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上述第二導熱箱底面設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弧形槽;上述第二弧形槽與上述第二導熱孔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上述第二弧形槽表面與上述電纜頂部緊密接觸。
本發明優選地,上述第二空腔包括相互隔離的至少2個,各第二空腔分別與各第二凹槽在豎直方向上一一對應,各第二空腔中均嵌有上述第二導熱箱。
本發明優選地,上述第二空腔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二防滑槽;上述第二導熱箱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臺;上述第二凸臺的外壁與上述第二防滑槽的內壁緊密接觸。
本發明優選地,上述第二導熱箱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二手柄;上述第二導熱箱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入口,上述第二導熱箱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出口。
底板頂面設有與電纜底部適配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表面呈圓弧形,與電纜底部形狀適配,用於牢靠地放置電纜,防止電纜在外界震動下發生位置偏移。第一凹槽底部開有條形的第一導熱孔,第一導熱孔沿電纜的長度方向延伸形成條形,第一導熱孔是使電纜底部與第一導熱箱頂面接觸的通道,便於電纜與第一導熱箱之間進行熱交換。底板內部設置第一空腔,用於安裝第一導熱箱。第一導熱箱內部中空,用於填充導熱介質如水、導熱油等等。第一導熱箱頂面設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槽,第一弧形槽與電纜底部形狀適配,電纜底部與第一弧形槽接觸的面是進行熱交換的位置,第一弧形槽既能夠牢靠地固定電纜,又起到了增加熱交換面積的作用。
第一空腔設置為至少2個獨立的空腔,各第一空腔中各安裝有一個第一導熱箱,各第一導熱箱分別與一根電纜上下對應,各第一導熱箱各自獨立地對各根電纜進行熱交換,避免各電纜傳遞到第一導熱箱中的熱量相互影響,提高了熱交換效率。
第一空腔左右兩側內壁設有第一防滑槽,第一導熱箱左右兩側外壁設有與第一防滑槽適配的第一凸臺。由於電纜橋架長度長、跨度大,因而第一導熱箱內部具有很大的中空體積,充滿了導熱介質的第一導熱箱質量大,第一防滑槽和第一凸臺的設置有助於增大第一導熱箱與第一空腔的接觸面積,增大第一導熱箱外壁與第一空腔內壁之間的靜摩擦力,使第一導熱箱能夠更加穩定地固定在第一空腔中,在外界震動的影響下,防止第一導熱箱從第一空腔中滑出。
第一導熱箱前後端面板上均設有第一手柄,方便工作人員安裝和拆卸第一導熱箱。第一導熱箱前端面板上設有第一流體入口,第一導熱箱後端面板上設有第一流體出口。利用第一流體入口和第一流體出口,可以使第一導熱箱內的導熱介質在循環流動的情況下對電纜進行熱交換,進一步提高了熱交換效率,極大地降低了電纜的溫度。
在底板上方設置蓋板,蓋板內設置第二導熱箱,這樣,在電纜頂部也可以進行熱交換工作,進一步提高熱交換效率。左側板和右側板設有承重槽,蓋板左右兩側設有承重凸臺,蓋板自身的重力作用在承重凸臺底面與承重槽接觸的位置上,避免蓋板和蓋板內的第二導熱箱壓迫電纜,防止損傷電纜。
蓋板底面設有與電纜頂部適配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表面呈圓弧形,與電纜頂部形狀適配,用於牢靠地放置電纜,防止電纜在外界震動下發生位置偏移。第二凹槽頂部開有條形的第二導熱孔,第二導熱孔沿電纜的長度方向延伸形成條形,第二導熱孔是使電纜頂部與第二導熱箱頂面接觸的通道,便於電纜與第二導熱箱之間進行熱交換。蓋板內部設置第二空腔,用於安裝第二導熱箱。第二導熱箱內部中空,用於填充導熱介質如水、導熱油等等。第二導熱箱底面設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弧形槽,第二弧形槽與電纜頂部形狀適配,電纜頂部與第二弧形槽接觸的面是進行熱交換的位置,第二弧形槽既能夠牢靠地固定電纜,又起到了增加熱交換面積的作用。
第二空腔設置為至少2個獨立的空腔,各第二空腔中各安裝有一個第二導熱箱,各第二導熱箱分別與一根電纜上下對應,各第二導熱箱各自獨立地對各根電纜進行熱交換,避免各電纜傳遞到第二導熱箱中的熱量相互影響,提高了熱交換效率。
第二空腔左右兩側內壁設有第二防滑槽,第二導熱箱左右兩側外壁設有與第二防滑槽適配的第二凸臺。由於電纜橋架長度長、跨度大,因而第二導熱箱內部具有很大的中空體積,充滿了導熱介質的第二導熱箱質量大,第二防滑槽和第二凸臺的設置有助於增大第二導熱箱與第二空腔的接觸面積,增大第二導熱箱外壁與第二空腔內壁之間的靜摩擦力,使第二導熱箱能夠更加穩定地固定在第二空腔中,在外界震動的影響下,防止第二導熱箱從第二空腔中滑出。
第二導熱箱前後端面板上均設有第二手柄,方便工作人員安裝和拆卸第二導熱箱。第二導熱箱前端面板上設有第二流體入口,第二導熱箱後端面板上設有第二流體出口。利用第二流體入口和第二流體出口,可以使第二導熱箱內的導熱介質在循環流動的情況下對電纜進行熱交換,進一步提高了熱交換效率,極大地降低了電纜的溫度。
本發明至少能夠達到一項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液態傳熱介質與電纜進行熱交換,相比傳統電纜橋架利用自然風散熱,散熱效率高,散熱效果好,能夠大幅度降低電纜產生的熱量;
2.結構穩固,安全可靠,不受外界震動影響;
3.利用導熱箱上設置的流體出入口,可以使導熱箱中的導熱介質循環流動,導熱介質在外界冷卻後循環進入導熱箱中,降低了成本投入,能夠讓使用者初期投入少量資金即獲得長期有效的電纜降溫效果;
4.通過降低電纜的發熱量,延長了電纜的使用壽命,保障了電纜正常的載流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設有1個第一導熱箱的正面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設有3個第一導熱箱的正面剖視圖。
圖4是本發明設有1個第一導熱箱和1個第二導熱箱的正面剖視圖。
圖5是本發明設有3個第一導熱箱和3個第二導熱箱的正面剖視圖。
附圖中各序號及其對應名稱如下:
底板1、頂板2、左側板3、右側板4、電纜5、第一凹槽6、第一導熱孔7、第一空腔8、第一導熱箱9、第一弧形槽10、第一防滑槽11、第一凸臺12、第一手柄13、第一流體入口14、第一流體出口15、蓋板16、承重槽17、承重凸臺18、第二凹槽19、第二導熱孔20、第二空腔21、第二導熱箱22、第二弧形槽23、第二防滑槽24、第二凸臺25、第二手柄26、第二流體入口27、第二流體出口2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如圖1至圖5所示,本發明的殼體包括底板1、頂板2、左側板3和右側板4。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5所示,底板1頂面設有與電纜5底部適配的第一凹槽6,第一凹槽6底部開有條形的第一導熱孔7;底板1內部設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內嵌有第一導熱箱9;第一導熱箱9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一導熱箱9頂面設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槽10;第一弧形槽10與第一導熱孔7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一弧形槽10表面與電纜5底部緊密接觸。
第一空腔8包括相互隔離的3個,各第一空腔8分別與各第一凹槽6在豎直方向上一一對應,各第一空腔中8均嵌有第一導熱箱9。
第一空腔8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一防滑槽11;第一導熱箱9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臺12;第一凸臺12的外壁與第一防滑槽11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一導熱箱9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一手柄13;第一導熱箱9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入口14,第一導熱箱9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出口15。
在殼體內,底板1上方設有蓋板16;左側板3和右側板4內壁均設有向內凹進的承重槽17,蓋板16左右兩側均設有向外凸出的承重凸臺18,承重凸臺18的外壁與承重槽17的內壁緊密接觸;蓋板16底面設有與電纜5頂部適配的第二凹槽19,第二凹槽19頂部開有條形的第二導熱孔20;蓋板16內部設有第二空腔21,第二空腔21內嵌有第二導熱箱22;第二導熱箱22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二導熱箱22底面設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弧形槽23;第二弧形槽23與第二導熱孔20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二弧形槽23表面與電纜5頂部緊密接觸。
第二空腔21包括相互隔離的3個,各第二空腔21分別與各第二凹槽19在豎直方向上一一對應,各第二空腔中21均嵌有第二導熱箱22。
第二空腔21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二防滑槽24;第二導熱箱22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臺25;第二凸臺25的外壁與第二防滑槽24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二導熱箱22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二手柄26;第二導熱箱22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入口27,第二導熱箱22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出口28。
實施例2
如圖1和圖4所示,底板1頂面設有與電纜5底部適配的第一凹槽6,第一凹槽6底部開有條形的第一導熱孔7;底板1內部設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內嵌有第一導熱箱9;第一導熱箱9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一導熱箱9頂面設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槽10;第一弧形槽10與第一導熱孔7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一弧形槽10表面與電纜5底部緊密接觸。
第一空腔8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一防滑槽11;第一導熱箱9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臺12;第一凸臺12的外壁與第一防滑槽11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一導熱箱9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一手柄13;第一導熱箱9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入口14,第一導熱箱9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出口15。
在殼體內,底板1上方設有蓋板16;左側板3和右側板4內壁均設有向內凹進的承重槽17,蓋板16左右兩側均設有向外凸出的承重凸臺18,承重凸臺18的外壁與承重槽17的內壁緊密接觸;蓋板16底面設有與電纜5頂部適配的第二凹槽19,第二凹槽19頂部開有條形的第二導熱孔20;蓋板16內部設有第二空腔21,第二空腔21內嵌有第二導熱箱22;第二導熱箱22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二導熱箱22底面設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弧形槽23;第二弧形槽23與第二導熱孔20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二弧形槽23表面與電纜5頂部緊密接觸。
第二空腔21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二防滑槽24;第二導熱箱22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臺25;第二凸臺25的外壁與第二防滑槽24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二導熱箱22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二手柄26;第二導熱箱22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入口27,第二導熱箱22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出口28。
實施例3
如圖1和圖3所示,底板1頂面設有與電纜5底部適配的第一凹槽6,第一凹槽6底部開有條形的第一導熱孔7;底板1內部設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內嵌有第一導熱箱9;第一導熱箱9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一導熱箱9頂面設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槽10;第一弧形槽10與第一導熱孔7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一弧形槽10表面與電纜5底部緊密接觸。
第一空腔8包括相互隔離的3個,各第一空腔8分別與各第一凹槽6在豎直方向上一一對應,各第一空腔中8均嵌有第一導熱箱9。
第一空腔8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一防滑槽11;第一導熱箱9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臺12;第一凸臺12的外壁與第一防滑槽11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一導熱箱9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一手柄13;第一導熱箱9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入口14,第一導熱箱9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出口15。
實施例4
如圖1和圖2所示,底板1頂面設有與電纜5底部適配的第一凹槽6,第一凹槽6底部開有條形的第一導熱孔7;底板1內部設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內嵌有第一導熱箱9;第一導熱箱9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一導熱箱9頂面設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槽10;第一弧形槽10與第一導熱孔7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一弧形槽10表面與電纜5底部緊密接觸。
第一空腔8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一防滑槽11;第一導熱箱9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臺12;第一凸臺12的外壁與第一防滑槽11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一導熱箱9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一手柄13;第一導熱箱9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入口14,第一導熱箱9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出口15。
實施例5
底板1頂面設有與電纜5底部適配的第一凹槽6,第一凹槽6底部開有條形的第一導熱孔7;底板1內部設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內嵌有第一導熱箱9;第一導熱箱9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一導熱箱9頂面設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槽10;第一弧形槽10與第一導熱孔7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一弧形槽10表面與電纜5底部緊密接觸。
第一空腔8包括相互隔離的2個,各第一空腔8分別與各第一凹槽6在豎直方向上一一對應,各第一空腔中8均嵌有第一導熱箱9。
第一空腔8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一防滑槽11;第一導熱箱9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臺12;第一凸臺12的外壁與第一防滑槽11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一導熱箱9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一手柄13;第一導熱箱9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入口14,第一導熱箱9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出口15。
在殼體內,底板1上方設有蓋板16;左側板3和右側板4內壁均設有向內凹進的承重槽17,蓋板16左右兩側均設有向外凸出的承重凸臺18,承重凸臺18的外壁與承重槽17的內壁緊密接觸;蓋板16底面設有與電纜5頂部適配的第二凹槽19,第二凹槽19頂部開有條形的第二導熱孔20;蓋板16內部設有第二空腔21,第二空腔21內嵌有第二導熱箱22;第二導熱箱22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二導熱箱22底面設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弧形槽23;第二弧形槽23與第二導熱孔20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二弧形槽23表面與電纜5頂部緊密接觸。
第二空腔21包括相互隔離的2個,各第二空腔21分別與各第二凹槽19在豎直方向上一一對應,各第二空腔中21均嵌有第二導熱箱22。
第二空腔21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二防滑槽24;第二導熱箱22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臺25;第二凸臺25的外壁與第二防滑槽24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二導熱箱22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二手柄26;第二導熱箱22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入口27,第二導熱箱22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出口28。
實施例6
底板1頂面設有與電纜5底部適配的第一凹槽6,第一凹槽6底部開有條形的第一導熱孔7;底板1內部設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內嵌有第一導熱箱9;第一導熱箱9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一導熱箱9頂面設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槽10;第一弧形槽10與第一導熱孔7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一弧形槽10表面與電纜5底部緊密接觸。
第一空腔8包括相互隔離的5個,各第一空腔8分別與各第一凹槽6在豎直方向上一一對應,各第一空腔中8均嵌有第一導熱箱9。
第一空腔8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一防滑槽11;第一導熱箱9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臺12;第一凸臺12的外壁與第一防滑槽11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一導熱箱9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一手柄13;第一導熱箱9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入口14,第一導熱箱9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一流體出口15。
在殼體內,底板1上方設有蓋板16;左側板3和右側板4內壁均設有向內凹進的承重槽17,蓋板16左右兩側均設有向外凸出的承重凸臺18,承重凸臺18的外壁與承重槽17的內壁緊密接觸;蓋板16底面設有與電纜5頂部適配的第二凹槽19,第二凹槽19頂部開有條形的第二導熱孔20;蓋板16內部設有第二空腔21,第二空腔21內嵌有第二導熱箱22;第二導熱箱22內部充滿循環流動的液態導熱介質,第二導熱箱22底面設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弧形槽23;第二弧形槽23與第二導熱孔20在豎直方向上下對應;第二弧形槽23表面與電纜5頂部緊密接觸。
第二空腔21包括相互隔離的5個,各第二空腔21分別與各第二凹槽19在豎直方向上一一對應,各第二空腔中21均嵌有第二導熱箱22。
第二空腔21左右兩側的內壁設有向內凹進的第二防滑槽24;第二導熱箱22左右兩側的外壁設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臺25;第二凸臺25的外壁與第二防滑槽24的內壁緊密接觸。
第二導熱箱22前後兩端的面板上均設有第二手柄26;第二導熱箱22前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入口27,第二導熱箱22後端的面板上開有第二流體出口28。
以實施例1為例,本發明具體的工作原理是:
底板1頂面設有與電纜5底部適配的第一凹槽6,第一凹槽6的表面呈圓弧形,與電纜5底部形狀適配,用於牢靠地放置電纜5,防止電纜5在外界震動下發生位置偏移。第一凹槽6底部開有條形的第一導熱孔7,第一導熱孔7沿電纜5的長度方向延伸形成條形,第一導熱孔7是使電纜5底部與第一導熱箱9頂面接觸的通道,便於電纜5與第一導熱箱9之間進行熱交換。底板1內部設置第一空腔8,用於安裝第一導熱箱9。第一導熱箱9內部中空,用於填充導熱介質如水、導熱油等等。第一導熱箱9頂面設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弧形槽10,第一弧形槽10與電纜5底部形狀適配,電纜5底部與第一弧形槽10接觸的面是進行熱交換的位置,第一弧形槽10既能夠牢靠地固定電纜5,又起到了增加熱交換面積的作用。
第一空腔8設置為至少2個獨立的空腔,各第一空腔8中各安裝有一個第一導熱箱9,各第一導熱箱9分別與一根電纜5上下對應,各第一導熱箱9各自獨立地對各根電纜5進行熱交換,避免各電纜5傳遞到第一導熱箱9中的熱量相互影響,提高了熱交換效率。
第一空腔8左右兩側內壁設有第一防滑槽11,第一導熱箱9左右兩側外壁設有與第一防滑槽11適配的第一凸臺12。由於電纜橋架長度長、跨度大,因而第一導熱箱9內部具有很大的中空體積,充滿了導熱介質的第一導熱箱9質量大,第一防滑槽11和第一凸臺12的設置有助於增大第一導熱箱9與第一空腔8的接觸面積,增大第一導熱箱9外壁與第一空腔8內壁之間的靜摩擦力,使第一導熱箱9能夠更加穩定地固定在第一空腔8中,在外界震動的影響下,防止第一導熱箱9從第一空腔8中滑出。
第一導熱箱9前後端面板上均設有第一手柄13,方便工作人員安裝和拆卸第一導熱箱9。第一導熱箱9前端面板上設有第一流體入口14,第一導熱箱9後端面板上設有第一流體出口15。利用第一流體入口14和第一流體出口15,可以使第一導熱箱9內的導熱介質在循環流動的情況下對電纜5進行熱交換,進一步提高了熱交換效率,極大地降低了電纜5的溫度。
在底板1上方設置蓋板16,蓋板16內設置第二導熱箱22,這樣,在電纜5頂部也可以進行熱交換工作,進一步提高熱交換效率。左側板3和右側板4設有承重槽17,蓋板16左右兩側設有承重凸臺18,蓋板16自身的重力作用在承重凸臺18底面與承重槽17接觸的位置上,避免蓋板16和蓋板16內的第二導熱箱22壓迫電纜5,防止損傷電纜5。
蓋板16底面設有與電纜5頂部適配的第二凹槽19,第二凹槽19的表面呈圓弧形,與電纜5頂部形狀適配,用於牢靠地放置電纜5,防止電纜5在外界震動下發生位置偏移。第二凹槽19頂部開有條形的第二導熱孔20,第二導熱孔20沿電纜5的長度方向延伸形成條形,第二導熱孔20是使電纜5頂部與第二導熱箱22頂面接觸的通道,便於電纜5與第二導熱箱22之間進行熱交換。蓋板16內部設置第二空腔21,用於安裝第二導熱箱22。第二導熱箱22內部中空,用於填充導熱介質如水、導熱油等等。第二導熱箱22底面設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弧形槽23,第二弧形槽23與電纜5頂部形狀適配,電纜5頂部與第二弧形槽23接觸的面是進行熱交換的位置,第二弧形槽23既能夠牢靠地固定電纜5,又起到了增加熱交換面積的作用。
第二空腔21設置為至少2個獨立的空腔,各第二空腔21中各安裝有一個第二導熱箱22,各第二導熱箱22分別與一根電纜5上下對應,各第二導熱箱22各自獨立地對各根電纜5進行熱交換,避免各電纜5傳遞到第二導熱箱22中的熱量相互影響,提高了熱交換效率。
第二空腔21左右兩側內壁設有第二防滑槽24,第二導熱箱22左右兩側外壁設有與第二防滑槽24適配的第二凸臺25。由於電纜橋架長度長、跨度大,因而第二導熱箱22內部具有很大的中空體積,充滿了導熱介質的第二導熱箱22質量大,第二防滑槽24和第二凸臺25的設置有助於增大第二導熱箱22與第二空腔21的接觸面積,增大第二導熱箱22外壁與第二空腔21內壁之間的靜摩擦力,使第二導熱箱22能夠更加穩定地固定在第二空腔21中,在外界震動的影響下,防止第二導熱箱22從第二空腔21中滑出。
第二導熱箱22前後端面板上均設有第二手柄26,方便工作人員安裝和拆卸第二導熱箱22。第二導熱箱22前端面板上設有第二流體入口27,第二導熱箱後端面板上設有第二流體出口。利用第二流體入口和第二流體出口,可以使第二導熱箱22內的導熱介質在循環流動的情況下對電纜5進行熱交換,進一步提高了熱交換效率,極大地降低了電纜5的溫度。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不是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限制,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均應視為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