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最新】
2023-09-21 16:28:55 3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
《弟子規》是清代學者李毓秀寫的蒙學名篇,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中國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寫成,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分成孝悌、謹信、親仁、學文等篇章,三字一句,便於背誦。「弟子」就是學生,而「規」就是規矩的意思,這本書句句講的都是為人處世的規範。
《弟子規》首先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有孝心的人,要孝敬父母。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
《弟子規》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謹信的人。要勤勉謹慎,做到「朝起早,夜眠遲。」因為「老易至,惜此時」,要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勿箕踞、勿搖髀」。要言而有信「凡出言,信為先」,但是不可以輕易地胡亂答應別人「事非宜、勿輕諾」。不和別人比吃比穿,而是要和別人比品德才學,才學不如人,就要多加努力,「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規》教導我們要泛愛眾人,要親仁,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同在一個藍天下,同居一個地球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要想取得名望,就要靠自己良好的行為去積累,因為世人看重的不是外在的相貌,而是內在的品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弟子規》教導我們若有餘力,便去學文。還教了很多讀書的方法,「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我讀書時常常不能做到專心致志,還喜歡讀了一半就去翻閱其他的書籍。
《弟子規》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有著取之不盡的寶貴思想,能夠陶冶心靈,提高智慧,使我們懂得做人之道,養成良好習慣。
弟子規讀後感
我很喜歡讀書但是《弟子規》是我的最愛,學習了《弟子規》讓我受益非淺。
《弟子規》是顯聖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弟子規》同時也是照妖鏡,對照一下看你是否做到《弟子規》哪些,假如沒有做到那就「有則改,無加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人指路」,誰是名人?我們的老祖宗呀也就是古聖先賢,《弟子規》就是古聖先賢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人生中的131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意味著一個人生的哲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按照《弟子規》所說的來做人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快樂的。
《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於時時刻刻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心境,要有捨得的精神,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薰陶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有感恩的心,才會有愛人的心。知恩才能報恩「,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那麼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生活在感恩和愛的世界裡,就能時時品嘗幸福的感覺。
蔡禮旭老師說,有愛的地方就有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有家。把愛和感恩帶到哪裡,哪裡就是家。學會愛學會感恩和諧就在你我身邊,願我們用《弟子規》攜手共同營建一個和諧幸福的家。
讀《弟子規》有感1000字
很多人說《弟子規》裡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升華,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父母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要不得的。父母通過讀書,會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規則,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極其優美的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回想一下,驕傲自滿的的確確給自己招來了許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經文。一個人的能力再大,總會有限,人無完人,人總有缺點,所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醒。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虛懷若谷,就好像多了許多雙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就擴得很大,那麼就會走得更高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800字
《弟子規》開篇中這樣教育我們: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首孝悌」從中可以看出「孝」對於一個人來講是很重要的。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生養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這個人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到底要怎樣做才算是「孝」呢?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總是在忙碌的追求自己的目標,對房子、車子的追求熱衷竟讓我們忘記了孤孤單單在家裡惦記著我們的父母。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公益廣告:老人一人在家,子女告訴家裡的老人要回家吃飯,老人開開心心的準備了一桌好菜,耐心地等待子女們的到來,可是老人左等右等,都等到睡著了,醒來時,屋子裡冷冷清清的,只有老人一人,正在這時,電話鈴響了,是老人子女的,他們告訴老人不回來了,在電話中老人的孫女叫了老人一聲奶奶,老人心裡有些安慰,正準備和孫女說話時,電話掛斷了,老人很失望很無奈地說了句:你們都忙。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內心震撼了,有人曾說過:人越老越害怕孤獨。你讓你家中的老人孤獨了嗎?一個再華麗的房子沒有家人,那只是一個房子不能稱之為家;一個有家人的房子,即使房子再破舊那也是家。老人要的不是金錢不是住華麗的房子,而是一個有家人的家。老人為子女傾其所有,而老人的希望只是子女能多多陪陪他們,多關心關心他們,能在一起享受人世間最平常天倫之樂。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的父母不在年輕,當你拎著大包小包東西回家時,爸爸媽媽都會顯得異常激動、開心,可是他們的激動、開心並不是因為你拎了那麼多的東西,而僅僅只是因為你,因為你回來看他們了。
或許作為學生的同學們會說,現在我們還是學生,這對我們來講還是很遙遠的。真的遙遠嗎?一點也不遙遠。我想問一句:身為學生的我們,除了向父母要錢,你一個月還會打多少次電話回家問候父母,問候家裡的一切呢?不要省幾塊錢的電話費,不要以為父母並不在意這些,要知道在你特地打電話回家關心他們時,他們是很欣慰的。只是我們不懂,所以往往就吝嗇了關心父母的話。你還在等什麼,馬上拿起自己的手機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吧。
孝,並不是要讓你為父母做上什麼驚人動地的事,實際上最平常最基本的關心、問候又何嘗不是孝道的表現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世間最遺憾的事。雖然我們不能像《弟子規》書中寫的那樣「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孝敬父母,但起碼不要讓這樣的遺憾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弟子規》讀後感500字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裡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無信,萬事皆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