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引流管的製作方法
2023-09-21 19:35:10

本發明涉及一種引流管。
背景技術:
外科引流為的是將人體組織間或體腔中積聚的膿、血、液體導引至體外,防止術後感染與影響傷口癒合。引流管包含很多應用的領域,其中就包含腹腔引流管,適合將術後的滲血滲液,積膿感染等各種情況需要將液體引流出體外的患者。現有的腹腔引流管在使用時,還需同時測量腹壓,現有的腹壓測量方式為通過弗雷氏尿管進行的膀胱壓測定間接反映腹內壓,測量比較繁瑣。現有技術急需一種能夠在引流過程中可以將引流位置的腹壓進行測量的引流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夠在引流過程中可以將引流位置的腹壓進行測量的引流管。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引流管,包括引流導管,所述引流導管的前端為引流端,所述引流端開設有多個引流孔,所述引流導管的後端與引流袋連通;靠近引流端的引流導管外壁上設有腹壓氣囊,所述腹壓氣囊包括沿引流導管從前至後依次設置的腹壓內氣囊和腹壓外氣囊,所述腹壓內氣囊和腹壓外氣囊連通,所述腹壓外氣囊上設有與氣壓傳感器連接的連接端。
通過使用本申請所述的流導管,在將引流端放入腹腔內時,腹壓內氣囊也同時放入腹腔內,腹壓外氣囊在人體外,由於腹壓內氣囊在腹腔內收到擠壓,所以腹壓內氣囊的內壓發生變化,同時導致體外連通的腹壓外氣囊內壓發生變化,通過連接端的氣壓傳感器檢測到的氣壓變化而換算得出腹壓,這樣可以在引流的過程中,同時獲取腹壓值。較為方便。
作為優選地,所述腹壓內氣囊圍繞引流導管設有多個,與多個腹壓內氣囊相對應連通的腹壓外氣囊也設有多個。這樣的設計,通過設置多個腹壓內氣囊可以對腹腔內的不同位置進行測量,然後獲取平均值,消除誤差。
作為優選地,所述腹壓內氣囊和腹壓外氣囊之間通過導氣管連通,所述導氣管設置在引流導管內部或者外部;所述導氣管的兩端分別與腹壓內氣囊和腹壓外氣囊連通。這樣的設計可以實現將腹壓內氣囊和腹壓外氣囊連通。
作為優選地,所述導氣管設置在引流導管內部,所述導氣管上端與腹壓內氣囊下端連通,所述導氣管下端與腹壓外氣囊上端連通;所述導氣管緊貼引流導管內壁設置;所述導氣管直徑尺寸小於引流導管直徑的十分之一。這樣的設計可以將導氣管隱藏在引流導管內部,避免外部組織對導氣管擠壓,而影響腹壓內氣囊的氣壓變化值,保證測量的準確度。為了不影響引流通道的通暢,導氣管尺寸較細,緊貼引流導管內壁設置利於流體通過。
作為優選地,所述引流袋通過吸附管道與吸附氣囊連通,所述吸附管道上設有止流夾;所述引流導管上部連通有氣流管道,所述氣流管道上設有止流夾;所述吸附氣囊呈壓縮狀態;所述吸附氣囊上還設有排氣閥。在引流的過程中,氣流管道與引流袋之間的引流導管上容易堵塞,將氣流管道上的止流夾開啟,將氣流管道上端的引流導管關閉,然後將吸附管道上的止流夾開啟,通過吸附氣囊恢復原狀而產生負壓,將堵塞物吸入引流袋內,然後氣流管道上的止流夾和吸附管道上的止流夾關閉,將氣流管道上端的引流導管開啟,恢復引流正常狀態。
作為優選地,所述氣流管道與吸附管道連通處靠近腹壓外氣囊的後端。這樣的設計可以最大限度擴大排除堵塞物的範圍。
作為優選地,所述氣流管道外端設有與充氣氣囊連接的密封連接端。這樣的設計可以在引流端的引流孔堵塞的情況下,可以將氣流管道下端的引流導管關閉,將氣流管道上的止流夾開啟,將連接端與充氣氣囊連接,通過氣流管道向引流導管內充氣,將引流孔內的堵塞物排出引流孔,然後氣流管道上的止流夾關閉,將氣流管道下端的引流導管開啟,恢復引流正常狀態。
作為優選地,所述吸附氣囊內還設有內氣囊,所述內氣囊上連接有內氣囊充放氣管道,所述內氣囊充放氣管道穿過吸附氣囊向外伸出,所述內氣囊充放氣管外埠與充放氣泵連接。這樣的設計在氣流管道與引流袋之間的引流導管上堵塞時,吸附氣囊回彈力不足時,通過內氣囊充放氣管道向內氣囊充氣,增強吸附氣囊回彈力,提高負壓壓強。
作為優選地,所述吸附氣囊上連接有外套管,所述內氣囊充放氣管穿過外套管向吸附氣囊外伸出,所述內氣囊充放氣管與外套管之間通過密封膠粘結。這樣的設計增加了內氣囊充放氣管與外套管之間的密封性,避免了內氣囊在充氣時,內氣囊充放氣管與吸附氣囊連接處漏氣。
作為優選地,所述引流端呈橢球型。這樣的利於增加引流端的表面積和引流孔的個數,提高引流效率。同時,橢球型的引流端可以和腹腔內形成更好的接觸,不易從腹腔內滑出。
本發明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於:通過使用本申請所述的流導管,在將引流端放入腹腔內時,腹壓內氣囊也同時放入腹腔內,腹壓外氣囊在人體外,由於腹壓內氣囊在腹腔內收到擠壓,所以腹壓內氣囊的內壓發生變化,同時導致體外連通的腹壓外氣囊內壓發生變化,通過連接端的氣壓傳感器檢測到的氣壓變化而換算得出腹壓,這樣可以在引流的過程中,同時獲取腹壓值。較為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剖視圖;
圖3為內氣囊和吸附氣囊配合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中:1、引流導管;2、引流端;3、引流孔;4、引流袋;5、腹壓內氣囊;6、腹壓外氣囊;7、連接端;8、導氣管;9、吸附管道;10、吸附氣囊;11、止流夾;12、氣流管道;13、排氣閥;14、密封連接端;15、內氣囊;16、內氣囊充放氣管道;17、外套管;18、充氣氣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引流管,包括引流導管1,所述引流導管1的前端為引流端2,所述引流端2開設有多個引流孔3,所述引流導管1的後端與引流袋4連通;靠近引流端2的引流導管1外壁上設有腹壓氣囊,所述腹壓氣囊包括沿引流導管1從前至後依次設置的腹壓內氣囊5和腹壓外氣囊6,所述腹壓內氣囊5和腹壓外氣囊6連通,所述腹壓外氣囊6上設有與氣壓傳感器連接的連接端7。連接端7為氣流管通道,與氣壓傳感器的檢測端配合密封連接。
所述腹壓內氣囊5圍繞引流導管1設有多個,與多個腹壓內氣囊5相對應連通的腹壓外氣囊6也設有多個。
所述腹壓內氣囊5和腹壓外氣囊6之間通過導氣管8連通,所述導氣管8設置在引流導管1內部或者外部;所述導氣管8的兩端分別與腹壓內氣囊5和腹壓外氣囊6連通。
所述導氣管8設置在引流導管1內部,所述導氣管8上端與腹壓內氣囊5下端連通,所述導氣管8下端與腹壓外氣囊6上端連通;所述導氣管8緊貼引流導管1內壁設置;所述導氣管8直徑尺寸小於引流導管1直徑的十分之一。
所述引流袋4通過吸附管道9與吸附氣囊10連通,所述吸附管道9上設有止流夾11;所述引流導管1上部連通有氣流管道12,所述氣流管道12上設有止流夾11;所述吸附氣囊10呈壓縮狀態;所述吸附氣囊10上還設有排氣閥13。
所述氣流管道12與吸附管道9連通處靠近腹壓外氣囊6的後端。
所述氣流管道12外端設有與充氣氣囊18連接的密封連接端14。
所述吸附氣囊10內還設有內氣囊15,所述內氣囊15上連接有內氣囊充放氣管道16,所述內氣囊充放氣管道16穿過吸附氣囊10向外伸出,所述內氣囊15充放氣管外埠與充放氣泵連接。
所述吸附氣囊10上連接有外套管17,所述內氣囊15充放氣管穿過外套管17向吸附氣囊10外伸出,所述內氣囊15充放氣管與外套管17之間通過密封膠粘結。
所述引流端2呈橢球型。
實施例1
一種引流管,包括引流導管1,所述引流導管1的前端為引流端2,所述引流端2開設有多個引流孔3,所述引流導管1的後端與引流袋4連通;靠近引流端2的引流導管1外壁上設有腹壓氣囊,所述腹壓氣囊包括沿引流導管1從前至後依次設置的腹壓內氣囊5和腹壓外氣囊6,所述腹壓內氣囊5和腹壓外氣囊6連通,所述腹壓外氣囊6上設有與氣壓傳感器連接的連接端7。
所述腹壓內氣囊5圍繞引流導管1設有多個,與多個腹壓內氣囊5相對應連通的腹壓外氣囊6也設有多個。
所述腹壓內氣囊5和腹壓外氣囊6之間通過導氣管8連通,所述導氣管8設置在引流導管1內部或者外部;所述導氣管8的兩端分別與腹壓內氣囊5和腹壓外氣囊6連通。
所述導氣管8設置在引流導管1內部,所述導氣管8上端與腹壓內氣囊5下端連通,所述導氣管8下端與腹壓外氣囊6上端連通;所述導氣管8緊貼引流導管1內壁設置;所述導氣管8直徑尺寸小於引流導管1直徑的十分之一。
在使用時,在將引流端2放入腹腔內時,腹壓內氣囊5也同時放入腹腔內,腹壓外氣囊6在人體外,由於腹壓內氣囊5在腹腔內收到擠壓,所以腹壓內氣囊5的內壓發生變化,同時導致體外連通的腹壓外氣囊6內壓發生變化,通過連接端7的氣壓傳感器檢測到的氣壓變化而換算得出腹壓,這樣可以在引流的過程中,同時獲取腹壓值。
氣壓傳感器可以和數據採集模塊連接,數據採集模塊通過無線模塊與智能終端連接,實現數據的無線傳輸。
為了避免單個氣囊測量的特殊性,設置多個腹壓內氣囊5可以對腹腔內的不同位置進行測量,然後獲取平均值,消除誤差。
所述多個腹壓內氣囊5可以與引流導管1粘結或者與引流導管1一體成型,與其配合的腹壓外氣囊6。
將導氣管8隱藏在引流導管1內部,避免外部組織對導氣管8擠壓,而影響腹壓內氣囊5的氣壓變化值,保證測量的準確度。為了不影響引流通道的通暢,導氣管8尺寸較細,緊貼引流導管1內壁設置利於流體通過。
所述引流管和腹壓氣囊採用矽橡膠材料,質地柔軟、彈性好,對組織損傷小。
實施例2
作為對實施例1的一種優化,所述引流袋4通過吸附管道9與吸附氣囊10連通,所述吸附管道9上設有止流夾11(附圖中的虛線表示止流夾及其止流夾設置的位置);所述引流導管1上部連通有氣流管道12,所述氣流管道12上設有止流夾11;所述吸附氣囊10呈壓縮狀態;所述吸附氣囊10上還設有排氣閥13。
所述氣流管道12與吸附管道9連通處靠近腹壓外氣囊6的後端。
所述氣流管道12外端設有與充氣氣囊18連接的密封連接端14。
在引流的過程中,氣流管道12與引流袋4之間的引流導管1上容易堵塞,將氣流管道12上的止流夾11開啟,將氣流管道12上端的引流導管1關閉(通過止流夾11),然後將吸附管道9上的止流夾11開啟,通過吸附氣囊10恢復原狀而產生負壓,將堵塞物吸入引流袋4內,然後氣流管道12上的止流夾11和吸附管道9上的止流夾11關閉,將氣流管道12上端的引流導管1開啟,恢復引流正常狀態。
如果需要多次進行類似操作,當吸附氣囊10已經完全恢復原狀時,將吸附管道9上的止流夾11關閉,將吸附氣囊10上的排氣閥13打開,將吸附氣囊10內的氣體從排氣閥13排出,將排氣閥13關閉,可以重複上述的操作。
在引流端2的引流孔3堵塞的情況下,可以將氣流管道12下端的引流導管1關閉(通過止流夾11),將氣流管道12上的止流夾11開啟,將連接端7與充氣氣囊18連接,通過氣流管道12向引流導管1內充氣,將引流孔3內的堵塞物排出引流孔3,然後氣流管道12上的止流夾11關閉,將氣流管道12下端的引流導管1開啟,恢復引流正常狀態。
實施例3
作為對實施例2的一種優化,所述吸附氣囊10內還設有內氣囊15,所述內氣囊15上連接有內氣囊充放氣管道16,所述內氣囊充放氣管道16穿過吸附氣囊10向外伸出,所述內氣囊15充放氣管外埠與充放氣泵連接。
所述吸附氣囊10上連接有外套管17,所述內氣囊15充放氣管穿過外套管17向吸附氣囊10外伸出,所述內氣囊15充放氣管與外套管17之間通過密封膠粘結。
所述引流端2呈橢球型。
在進行實施例2中排出堵塞物操作時,當吸附氣囊10回彈力不足時,堵塞物無法依靠負壓移動,此時通過內氣囊充放氣管道16向內氣囊15充氣,增強吸附氣囊10回彈力,提高負壓壓強,將堵塞物吸入引流袋4內;然後氣流管道12上的止流夾11和吸附管道9上的止流夾11關閉,將氣流管道12上端的引流導管1開啟,恢復引流正常狀態。通過氣泵將內氣囊15內氣體吸出,等待下次操作。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