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對武俠的評價(華語武俠標杆俠女被埋沒多年)
2023-09-10 00:34:27 1
2022年1月21日,李安在「島嶼江湖:武俠在臺灣」影視特展上說,胡金銓將蒙太奇手法以及從京劇中衍生出來的動作編排,成功地融入到了《俠女》中,他能在那個年代拍出這樣的作品相當令人振奮。
他坦言,自己電影中的視覺感、空間處理的美學、角色之間的關聯與互動,都是受這部電影的啟發。
不難看出,《俠女》對李安等新派武俠電影人的影響有多深。
然而,誰又能想到,這部電影剛上映的時候還被「埋沒」了好幾年,直到它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之後,才被很多武俠電影人各種致敬與模仿。
那麼,胡金銓是怎麼在人力、物力嚴重匱乏的情況下,拍攝出這部大製作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俠女》的幕後故事。
1966年初,胡金銓把剪了幾次的《大醉俠》樣片拿給邵逸夫看,沒想到邵逸夫還是不滿意,竟當著眾人的面讓他向一個新人請教:「小胡,你要多跟小徐(徐增宏)學習」。
這句話看似沒什麼毛病,但對於像胡金銓這樣一個先拿起導筒,並且還出演過上百部電影的「前輩」來說,無疑就是一種侮辱。
自從《大地兒女》虧了錢以後,胡金銓就深知自己不被重視,先是剛拍了兩周的同題材電影《丁一山》突然被叫停,後又被當眾批評不如一個新人。
這讓胡金銓的內心苦悶到了極點,長期的自我壓抑下,他就萌生了離開邵氏的想法。
於是,不甘受辱的胡金銓在接到沙榮峰的邀請後,也不管他與邵氏的合約有沒有到期,就跳槽到了臺灣聯邦影業。
胡金銓到了臺灣之後,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龍門客棧》(1967年10月上映)就讓聯邦影業賺了個盆滿缽滿,用胡金銓的話說就是:「《龍門客棧》為聯邦影業賺了一個片場。」
這份「投名狀」,胡金銓原本打算拍完《大醉俠》就在邵氏開拍的,沒想到最後卻成全了聯邦影業。
《龍門客棧》獲得了港臺及亞洲其他地區的票房勝利,不僅掀起了東南亞的觀影熱潮,還打破了多個國家的票房紀錄。
同時,《龍門客棧》的成功,也讓胡金銓名聲大噪。於是他就打算乘著盛名繼續用聯邦公司籤約的演員,迅速開拍一部更大製作的武俠電影。
而這部電影,正是根據《聊齋志異》中的同名篇章改編而成的《俠女》。
胡金銓開拍《俠女》的時候,距離《龍門客棧》首映才剛剛過了兩個月,看似比較倉促,實際上胡金銓已經提前準備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俠女》在《聊齋志異》中,只是一篇很短的故事,全篇不過寥寥數千字,年代背景也不詳,根本不足於支撐拍攝成一部大製作。
胡金銓用了半年的時間,才將它與「宦官橫行」的明代結合起來,創作出了《俠女》的影視腳本。
不僅如此,還在拍攝《龍門客棧》的時候,胡金銓就已經開始著手創作《俠女》的分鏡圖了。並且,在那個時候,他就已經確定好了擔綱女主角的人選。
徐楓後來在採訪中也曾透露過,當她得知自己會在下一部胡金銓導演的戲裡做主角的時候,是害怕多於高興的。
據石雋回憶,《俠女》一共拍攝了3年零6天,但在《胡金銓電影美學作法》一書中,胡金銓說這部電影的實際拍攝時間其實並沒有這麼久。
「拍攝期間因為給聯邦影業搭建片場和李翰祥投資失敗的事情耽誤了很長的時間,真正的拍攝時間,差不多也就一年。」
胡金銓剛到臺灣的時候,聯邦影業還只是一家發行公司,主要的工作就是接洽香港片商輸入片源。
自從有了胡金銓的加入,沙榮峰才開始著手開拓製片領域打造屬於自己的攝製團隊,而胡金銓也不得不扛起製作部經理的擔子,負責購買拍攝器材、搭建片場等。
也就是說,那段時間的胡金銓,並沒有將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拍攝工作。
那麼,李翰祥投資失敗耽誤《俠女》的拍攝,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胡金銓與馮毅、蔣光超、李翰祥、馬力、沈重、宋存孝是拜把兄弟,他們當中有四位是導演,兩位是名角,兩位是大師,一位是富商,號稱「七大閒」。
就在胡金銓在拍攝《俠女》期間,李翰祥的國聯電影公司經營不善,處於貸款還不上就進局子的危險境地。
為了幫李翰祥解決債務危機,胡金銓不僅放下了自己的工作,還聯合了臺灣另外兩位大導演李行、白景瑞,與李翰祥共同執導了四段式集錦電影《喜怒哀樂》。
等到拍完四段式集錦電影中的《怒》之後,胡金銓才重新開始拍攝《俠女》。
另外,胡金銓還爆料說,拍攝《俠女》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困難,當時的設備很難實現對人物的動態對焦,特別是激烈打鬥中快速運動的人。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胡金銓想了很多法子,直到他把攝影機固定在中間的一個洞中,讓演員拿著一根固定長度的繩子沿著圓圈跑,這才解決了失焦的問題。
然而,這個還不是最困難的,最讓胡金銓頭疼的問題,是如何在影片中展現高難度的武術動作。
為了拍出他想要的效果,胡金銓首次將蒙太奇手法應用到了華語電影中。
「先讓演員在蹦床上連續拍幾次向不同方向跳起的鏡頭,然後再用剪輯的技巧把少4格的膠片連接起來,觀眾就會因為視網膜殘像的原因,看到人飛起來的動作了。」
據徐楓透露,胡金銓導演很重視電影的藝術性,對細節的要求非常嚴格,所以事無巨細他都會參與。
比如影片中的服裝,就是胡金銓根據明朝時期的風格設計的。還有將軍府的布景設計,也是胡金銓親力親為的結果。
胡金銓也曾解釋過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在臺灣拍片並不像好萊塢那樣,有專職做美術、服裝的工作人員,全都要導演自己去做,如果自己不親力親為的話,工作人員會隨便拿一個東西來糊弄你。(摘自《胡金銓電影美學作法》)」
除了對服裝、場景的嚴格把控外,演員如何去詮釋角色,胡金銓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石雋回憶說,在拍《俠女》之前胡金銓就特意交代過他:「顧省齋這個角色,你要特別注意,他是一個無心名利的人,你要把你在《龍門客棧》中的動作和眼神全部忘掉。」
此外,胡金銓導演還力求每一個鏡頭的光影都要完美,比如影片中慧圓高僧背後出現「佛光」的這一個鏡頭,他就帶著劇組拍了7天。
還有竹林大戰的那場戲,雖然在影片中只有短短的10分鐘,但是胡金銓卻足足拍了25天的時間。
其中,楊慧貞從竹梢俯衝而下的畫面,還被認為是武俠電影中極為傑出的特技設計和鏡頭剪輯,國內外的電影人對這個畫面的評價都非常高。
山田宏一評價說:「竹林決戰的場面,分鏡分得好、很精彩,一流的蒙太奇手法讓人看得瞠目結舌」。
李安也說過這樣的話:「竹子隨風擺蕩,彼此又有距離產生間隙,沒有外力的介入,沒有數位的潤色,自然而然地創造出了空間感,這是一個很棒的鏡頭。」
為了拍攝《俠女》,聯邦影業不惜血本用9個月的時間搭建了3條仿古街道,動用各種技術人員超過1200名,僅僅是這些的成本就達到了1400萬臺幣。
原以為《俠女》上映後一定會大賣,沒想到它的商業表現卻沒有預想中那麼火爆。票房失利導致聯邦巨大的投資無法收回,胡金銓和聯邦的合作也因此走到了盡頭。
有關這次分手,胡金銓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說,在他拍攝《俠女》期間,聯邦組了一個草臺班子到韓國以他的名義拍片子,利用他的名聲圈錢。
他是個珍惜羽毛的人,容不得這種商業伎倆,也見不得觀眾被欺騙。
再加上沙榮峰也不滿他「等太陽落山、等芒草長高才拍」的做法,期間不斷壓縮製片成本幹預他的創作,這些原因導致了他們不歡而散。
不過,坊間還有一種說法,說胡金銓是因為沙榮峰沒有兌現給他的紅利,才離開的聯邦影業。
《龍門客棧》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中外影片票房的最高紀錄,按照沙榮峰對胡金銓的承諾,聯邦影業應該分給他至少幾十萬港幣的紅利,但聯邦影業並沒有。
這個數目在當時足夠拍一部大製作,即便胡金銓再有君子風度,也難免心存芥蒂,所以他才會心存抱怨地對日本記者說:「《龍門客棧》為聯邦影業賺了一個片場。」
沙榮峰為什麼沒有兌現給胡金銓的分紅呢?問題出在胡金銓和邵氏的合約上。
胡金銓離開邵氏的時候,還有6部電影的片約沒有完成,給了邵逸夫「制衡」聯邦影業的可乘之機。
《龍門客棧》在香港大賣後,邵逸夫以「胡金銓片約期未滿、劇本是在邵氏創作的」為由向聯邦影業施壓,要求聯邦影業把該片的新馬版權廉價賣給邵氏發行。
由於胡金銓的「把柄」在邵氏的手裡,聯邦影業只能照做。此舉令聯邦影業在東南亞的市場損失了200多萬港元的利潤,而這筆錢自然要算在胡金銓的頭上。
為了彌補聯邦影業的損失,沙榮峰就扣除了給胡金銓的票房紅利,但他並沒有將個中緣由告訴胡金銓。
沙榮峰本人後來也回應過這件事,他說:「有任何不愉快的事,我都放在了肚子裡,別人怎麼會知道?」
不知情的胡金銓以為這是沙榮峰故意為之,致使他與沙榮峰的關係惡化,等到《俠女》的票房失利後,這個雷就爆了。
《俠女》沒有延續《龍門客棧》的火爆,胡金銓也因此遭到了業界的質疑,即使後來他又拍了《迎春閣之風波》和《忠烈圖》,但是都被新一輪的文藝片浪潮給淹沒了。
胡金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在外埠中尋找商機,以求得武俠電影的一席之地。
直到1975年,為坎城電影節選片的大導演皮埃爾·裡斯安看中了胡金銓的《俠女》,並全力促成《俠女》的歐洲之行,才讓武俠電影的境遇得到了改觀。
讓胡金銓沒想到的是,聯邦影業並不相信該片能獲獎,所以不願再追加任何費用。
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胡金銓就和朋友湊錢買下了《俠女》在歐美的發行權,然後親自將其剪輯成了三小時的國際版送往坎城參展。
《俠女》在坎城電影節的首場放映剛結束,全場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胡金銓和徐楓等人也受到了罕見的禮遇,在場的影評人和記者紛紛過來和他們握手、擁抱。
折戟4年後自費參展,實屬胡金銓的無奈之舉,因為他不相信武俠電影是「粗製濫造的文化糟粕」。
好在《俠女》並沒有讓他失望,最終拿下了第28屆坎城電影節最高委員會技術大獎。
《俠女》在坎城電影節上引起轟動之後,《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紛紛應邀參加歐、美、澳各洲舉辦的國際影展,並且還都獲得了獎項。
由於他的這幾部電影都受到了諸多電影節的讚譽和認可,胡金銓也因此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雜誌,評為了世界五大導演之一。
《俠女》這部電影,服裝、道具、布景都十分考究,每一幀畫面都精雕細琢,常常給人一種「人在畫中遊,畫在景中走」的感覺。
李安也曾說過:「胡金銓創造出來的影像,對我的影響,不止是電影語言,還包括表達情感的方式,對電影的理解。」
總之,當時國內的電影業還沒有形成產業化,遠不及現在成熟,無論是拍攝條件,還是財力、物力,都不足以支撐胡金銓拍攝出如此規模的電影。
但是胡金銓導演卻憑著他對電影的熱愛以及對藝術的追求,做出了超越當時電影規模的成就,並把華語武俠電影推向了國際市場,不得不承認,胡金銓真乃大師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