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下的哨兵老電影片段(紅色經典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當年是如何出爐的)
2023-09-09 22:16:30
#頭條創作挑戰賽#
1964年,由王蘋、葛鑫執導,沈西蒙、漠雁、呂興臣集體創作,徐林格、袁嶽、廖有梁、陶玉玲主演的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國內上映。影片講述了上海解放後,解放軍某部八連接到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任務——在南京路站崗執勤。這當然不是「站馬路」那麼簡單,南京路上資產階級的燈紅酒綠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全新課題。在大上海「香風」的薰染下,三排長陳喜扔掉了有補丁的布襪,還嫌棄農村來的妻子春妮太土氣,跟不上潮流;新戰士童阿南學生氣十足,不請假就與同學到國際飯店吃飯,被批評後竟然留下一張字條揚長而去;班長趙大大怎麼也看不慣這大上海,鬧著要到有仗打的地方去。而另一方面,國民黨特務也正在醞釀著一場破壞行動......
連隊針對新的鬥爭形勢,展開了思想教育,還對症下藥幫助陳喜和童阿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指導員路華語重心長地教育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的階級本色,牢記毛主席提防「糖衣炮彈」攻擊的指示,親人們也幫助他們認清了自己思想上的懈怠。
八連很快適應了這場新的鬥爭,並粉碎了特務老K、曲曼麗的破壞活動。不久,韓戰爆發,陳喜、趙大大、童阿南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在赴朝作戰的志願軍行列中......
《霓虹燈下的哨兵》取材於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特務團三營8連的真實故事,至今「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旗幟依舊在飄揚,它時刻提醒著全黨全軍要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解放前的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冒險家的樂園」。如何在這座大城市落住腳,是擺在黨和解放軍面前的一道難題。在上海戰役打響前,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打的不僅是一個軍事仗,也是一個出色的政治仗,不僅要消滅敵人,還要保全城市,還要爭取人心。」當時陳毅司令員曾說,這是「瓷器店裡打老鼠」。
1949年5月27日,經過激烈的戰鬥,上海全面解放,解放軍進入了這座大城市,卻又要面對新的考驗。入城後,解放軍嚴格遵守《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露宿街頭,秋毫無犯。十萬大軍在街頭和衣而睡的鏡頭使得上海市民大為震驚,幾十年來他們見識過太多的軍隊,而這樣紀律嚴明、不擾百姓的軍隊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
當時的八連(番號曾幾經變化)本是一群來自膠東半島農民子弟兵組成的輜重連,於1947年8月在山東萊陽縣(今萊陽市)組建,後隨三野大軍解放上海。進城之後,八連接到的命令卻是駐守南京路。
這一命令讓戰士們非常不理解:上海解放了,我們作戰部隊就要繼續往前衝,消滅敵人。在這裡守衛城市站馬路算什麼?許多人都想不通。
後來,八連的戰士們在南京路巡邏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站馬路並不比行軍打仗輕鬆多少。他們感受到了這裡奢靡的生活風氣,還有殘餘反動勢力的威脅。當時的指導員張成志為了不讓戰士們受到資產階級風氣的薰染,展開了多次思想教育。他們牢記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自此之後,八連在南京路堅持艱苦樸素的傳統,他們勤儉節約、拾金不昧,成為南京軍區的一支模範部隊。
1956年,當時的南京軍區部隊宣傳幹事呂興臣拍攝一張題為《南京路上的哨兵》的照片,刊登在《解放日報》上。照片中,在燈紅酒綠的南京路夜景中,一位戰士手握鋼槍,在南京路上站崗,背後繁華的都市與戰士的威嚴相對照,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感。後來,呂興臣又在《解放日報》上相繼發表了《行軍鍋》、《38個補丁的襯衫》、《工具箱》、《一分錢的故事》等多篇報導八連艱苦奮鬥的文章。
呂興臣
1959年,《解放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通訊,這篇文章生動刻畫了八連的先進事跡,感人至深,這也是八連的先進事跡首次被完整地報導出來。當時國家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好八連」的勤儉精神在此時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不久,時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員的王必成把「好八連」的事跡介紹給了南京軍區文化部副部長沈西蒙,希望他能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沈西蒙決定以此寫一部多幕話劇,於是他深入到八連體驗生活。在這裡的四十多天,他看了許多關於八連的新聞報導和通訊。最後,他決定將劇本的大背景放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到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之間,因為那是歷史大轉折的年代,也是南京路最富有戲劇性,矛盾衝突比較集中的時期。
沈西蒙
1961年,沈西蒙經過一個月的寫作,創作出話劇劇本《霓虹燈下的哨兵》。裡面展現了多個解放軍戰士的形象,包括性情有點「野」的連長魯大成,憨直的趙大大,以及陳喜和童阿南等等,他們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點,但性格鮮明,符合人性。
劇本出來之後,卻一度被斥為「大毒草」,有人認為這些有缺點的戰士是在抹黑解放軍的形象。關鍵時刻,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元帥出來講話,認為戰士們也是普通人,有正常的思想感情,同樣也會有缺點。
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由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演出,經過幾個月的排演,他們來到北京,向中央和各大軍區領導做匯報演出。
公演之後,《霓虹燈下的哨兵》在首都文藝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觀眾們不僅欣賞到話劇的魅力,也通過這部劇進一步了解了南京路上好八連的英雄事跡。熱心文藝事業的周恩來總理還曾多次為話劇提出修改意見,毛澤東主席也在中南海觀看了該劇,不久後揮毫寫下雜言詩《八連頌》。1963年5月5日,八連正式被授予「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
為了繼續擴大影響,周恩來總理找到夏衍,要他負責把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拍成電影,而且要求一句臺詞不能改,一個演員不準換。周總理還點名由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導演王蘋執導此片,因為她既熟悉部隊生活,也熟悉上海,而且此前她還和片中的幾位演員在電影《柳堡的故事》中有過合作。王蘋導演接到任務後,與沈西蒙一起研究修改劇本。她還到八連體驗生活,聽取戰士們在看完話劇後的感受。她還根據電影特點對劇本提出了修改意見,以打破舞臺框框,豐富影片的情節。
因為演員全部是南京前線話劇團的原班人馬,為了讓這些話劇演員儘快適應電影表演,王蘋還請來白楊、秦怡、孫道臨等人來給他們講課、做示範。
1963年底,電影版《霓虹燈下的哨兵》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在南京路開始實地拍攝。
1964年9月14日,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殺青。後來一經上映,便好評如潮......
作為20世紀60年代的紅色經典,《霓虹燈下的哨兵》在表現形式上帶有那個年代特有的痕跡。但影片所表達的精神,卻適用於任何一個時代。尤其是在如今物質生活和經濟水平高度發達,新的誘惑不斷出現的情況下,這部作品所帶來的警示意義依舊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