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沉池排泥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9-14 11:41:10
專利名稱:初沉池排泥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初沉池排泥系統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汙水處理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初沉池排泥系統。
技術背景[0002]在現有的一些初沉池排泥系統中,由於系統設置時對待處理汙水的水質估計不足,在初沉池排泥系統中無攪拌器,且出泥池中使用普通的潛汙泵,從而出泥池中汙泥淤積堵塞潛汙泵,潛汙泵無法排泥,系統無法正常運轉,甚至導致潛汙泵燒毀。[0003]為了解決此問題,通常在出泥池應安裝攪拌器,以防止汙泥沉積。但對於已經運行的系統來說,安裝攪拌器還需相應的配備電纜、DCS控制信號等,安裝比較繁瑣困難,且設備費用較高,安裝實施時間較長。例如安裝兩臺攪拌器、滑道及配套電纜以及自動控制系統等費用約為40萬元。[0004]或者可以將出泥池中的潛汙泵換成泥漿泵或渣漿泵,費用較高,且安裝實施時間較長,影響生產運行。實用新型內容[0005]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出泥池中汙泥淤積堵塞潛汙泵且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初沉池排泥系統。[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初沉池排泥系統,包括初沉池和出泥池,初沉池通過初沉池排泥管與出泥池相連通,還包括排汙泵,排汙泵的一端與出泥池相連通,還包括風攪拌裝置,與空氣源相連通,並設置有出風口,出風口向出泥池內吹入氣流。[0007]進一步地,風攪拌裝置的第一端通過連接管與空氣源相連通,連接管包括設置在出泥池的液面上方的上風管和設置在出泥池的液面下方的下風管,上風管為碳素鋼管,下風管為不鏽鋼管。[0008]進一步地,風攪拌裝置包括與連接管相連通的設置在出泥池的液面下方的吹風管,吹風管在出泥池池底圍成吹風部,吹風部上設置有出風口。[0009]進一步地,吹風部為環形或者T字形。[0010]進一步地,出風口為設置在吹風部上的多個出氣孔,相鄰出氣孔的中心在沿吹風管的軸線方向上的間隔為0. 5m。[0011]進一步地,吹風管為不鏽鋼管。[0012]進一步地,吹風部為相連通的多個。[0013]進一步地,多個吹風部在同一水平面上布置。[0014]進一步地,風攪拌裝置還包括固定架,固定架將吹風部固定在出泥池的池底。[0015]進一步地,固定架的一端與出泥池的池底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設置有管卡部,管卡部與吹風部相連接。[0016]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在出泥池中通過風攪拌裝置通入由空氣源提供的氣流,從而起到攪拌作用,使排入出泥池中的汙泥呈懸浮狀態而不向下沉積,防止排汙泵堵塞,可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節省維修費用。
[0017]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0018]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初沉池排泥系統的系統結構示意圖;以及[0019]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初沉池排泥系統的風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0021]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包括初沉池(圖中未示出)和出泥池10,初沉池通過初沉池排泥管30與出泥池10相連通,還包括排汙泵20,排汙泵20的一端與出泥池10相連通,還包括風攪拌裝置50,其與空氣源相連通,其上設置有出風口, 出風口向出泥池10內吹入氣流。[0022]在出泥池10中通過風攪拌裝置50通入由空氣源提供的氣流,從而起到攪拌作用, 使排入出泥池10中的汙泥呈懸浮狀態而不向下沉積,防止排汙泵20堵塞,可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節省維修費用。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使用簡單的結構即解決了原有系統對水質估計不足的缺陷,既滿足了整個汙水處理系統的處理要求,又節約了改造成本。初沉池正常排泥後,能保證汙水預處理系統穩定運行,避免對生化系統造成衝擊,提高汙水處理出水合格率,環保效益巨大。[0023]如圖2所示,風攪拌裝置50包括與連接管40相連通的設置在出泥池10的液面下方的吹風管,吹風管在出泥池10池底圍成吹風部51,吹風部51上設置有出風口。吹風部 51為環形或者T字形。[0024]本實施例中,空氣源提供工業風。具體地,通過管廊上引工業風至出泥池10,吹風管在出泥池10的池底形成吹風部51,吹風部51的布置方式可選擇環形或T字形。為方便施工,優選的選擇環形的吹風部51。吹風部51上設置有出風口,用於排出工業風,向出泥池 10內吹入氣流防止汙泥沉積。[0025]優選地,出風口為設置在吹風部51上的多個出氣孔,相鄰出氣孔的中心在沿吹風管的軸線方向上的間隔為0. 5m。[0026]在吹風管上每0. 5m鑽一個孔形成出風口,起到均勻布氣的作用。[0027]優選地,吹風部51為相連通的多個。多個吹風部51在同一水平面上布置。[0028]吹風部51可為一個或多個。如圖1和圖2所示,為了避免出現汙泥沉積的死角, 優選地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布置多個吹風部51,從而保證工業風在出泥池10中均勻排出。[0029]風攪拌裝置50還包括固定架52,固定架52將吹風部51固定在出泥池10的池底。 固定架52的一端與出泥池10的池底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設置有管卡部,管卡部與吹風部51 相連接。[0030]優選地,風攪拌裝置50的第一端通過連接管40與空氣源相連通,連接管40包括設置在出泥池10的液面上方的上風管41和設置在出泥池10的液面下方的下風管42,上風管41為碳素鋼管,下風管42為不鏽鋼管。[0031]液面上方的上風管41採用碳鋼管,能夠節約費用;液面下方的下風管42採用不鏽鋼管,能夠防止管線被汙水腐蝕,從而延長設備使用壽命。[003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初沉池排泥系統中作為氣源的工業風來自廠區自供工業風,其價格為0. 05元/Nm3,工業風的用量為10Nm3/h,即每年的用風量為8萬Nm3,每年用風費用僅為4000元。由此可知,使用工業風攪拌能大大降低成本,且施工簡便,運行維護方便。[0033]此外,初沉池排泥系統中使用工業風只需保持連接管40上的工業風閥門常開,操作方便,運行較穩定,減少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0034]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0035]本實用新型的初沉池排泥系統使用簡單的結構即解決了原有系統對水質估計不足的缺陷,既滿足了整個汙水處理系統的處理要求,又節約了改造成本。初沉池正常排泥後,能保證汙水預處理系統穩定運行,避免對生化系統造成衝擊,提高汙水處理出水合格率,環保效益巨大。[0036]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初沉池排泥系統,包括初沉池和出泥池(10),所述初沉池通過初沉池排泥管 (30)與所述出泥池(10)相連通,還包括排汙泵(20),所述排汙泵00)的一端與所述出泥池(10)相連通,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風攪拌裝置(50),與空氣源相連通,並設置有出風口,所述出風口向所述出泥池(10) 內吹入氣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風攪拌裝置(50)的第一端通過連接管GO)與所述空氣源相連通,所述連接管GO)包括設置在所述出泥池(10)的液面上方的上風管Gl)和設置在所述出泥池(10)的液面下方的下風管(42),所述上風管 (41)為碳素鋼管,所述下風管G2)為不鏽鋼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風攪拌裝置(50)包括與所述連接管GO)相連通的設置在所述出泥池(10)的液面下方的吹風管,所述吹風管在所述出泥池(10)池底圍成吹風部(51),所述吹風部(51)上設置有出風口。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吹風部(51)為環形或者 T字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出風口為設置在所述吹風部(51)上的多個出氣孔,相鄰所述出氣孔的中心在沿所述吹風管的軸線方向上的間隔為 0. 5m。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吹風管為不鏽鋼管。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吹風部(51)為相連通的多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其特徵在於,多個所述吹風部(51)在同一水平面上布置。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風攪拌裝置(50)還包括固定架(52),所述固定架(5 將所述吹風部(51)固定在所述出泥池(10)的池底。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架(52)的一端與所述出泥池(10)的池底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設置有管卡部,所述管卡部與吹風部(51)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初沉池排泥系統,包括初沉池和出泥池,初沉池通過初沉池排泥管與出泥池相連通,還包括排汙泵,排汙泵的一端與出泥池相連通,還包括風攪拌裝置,與空氣源相連通,並設置有出風口,出風口向出泥池內吹入氣流。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初沉池排泥系統,在出泥池中通過風攪拌裝置通入由空氣源提供的氣流,從而起到攪拌作用,使排入出泥池中的汙泥呈懸浮狀態而不向下沉積,防止排汙泵堵塞,可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節省維修費用。
文檔編號B01D21/24GK202315452SQ20112047462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4日
發明者盧亞琴, 王春萍 申請人: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包頭煤化工分公司,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