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風寒溼鎮痛型中藥蠟療藥物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21:41:10
本發明屬於一種中醫臨床外用中藥製劑,具體涉及一種風寒溼鎮痛型中藥蠟療藥物。
背景技術:
現代臨床上常見的頸肩腰腿痛,如風溼性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等,患者多見關節部位冷痛、屈伸不利,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按中醫辨證多屬於風寒溼痺症,中醫認為風寒溼協侵襲人體、流駐於經脈,導致經脈痺阻、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治療多採用祛風除溼、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活血止痛的原則。
蠟療是以石蠟為主要原料來治病的一種方法,由於石蠟的熱容量高、導熱係數小,散熱時間長,是傳導熱療中最好的一種介質,且能與身體各部位緊密接觸,因此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風、寒、溼痺引起的疼痛。石蠟加熱後敷貼於患處,能使局部組織受熱、血管擴張、循環加快、細胞通透性增加,由於熱能持續時間較長,故有利於深部組織水腫消散、消炎、鎮痛。現代康復多將石蠟加熱融化後,刷或者敷於患處進行治療運用,主要利用治療中的熱效應,療效較單一,多用於骨關節疾病康復,也有在石蠟中加入中藥,但針對性不夠、療效不確切。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風寒溼鎮痛型中藥蠟療藥物,所述蠟療藥物對於治療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具體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1、一種風寒溼鎮痛型中藥蠟療藥物,由以下原料製成,川芎10-15g、當歸10-15g、紅花10-15g、肉桂10-15g、白芷15-20g、乾薑10-15g、良姜10-15g、伸筋草15-20g、透骨草15-20g、制川烏15-20g、制草烏15-20g、川椒6-10g、黃柏15-20g、蜂蠟1500-1600g。
優選的,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製成,川芎10g、當歸10g、紅花10g、肉桂10g、白芷15g、乾薑10g、良姜1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制川烏15g、制草烏15g、川椒6g、黃柏15g、蜂蠟1500g。
優選的,所述蜂蠟為野生蜂蠟。
2、一種風寒溼鎮痛型中藥蠟療藥物的製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川芎、當歸、紅花、肉桂、白芷、乾薑、良姜、伸筋草、透骨草、制川烏、制草烏、川椒、黃柏、蜂蠟研磨成粉末,將蜂蠟加熱融化,然後將粉末與熔化後的蜂蠟充分混合而成。
上述藥物中,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於風溼痺痛,胸脅刺痛,跌扑腫痛,頭痛;當歸:甘、辛、苦、溫,歸肝、心、脾經,活血、補血,主治跌扑損傷、痿痺、血虛諸證、肌膚麻木;紅花:辛、溫,歸入心、肝經,活血通經、去瘀止痛,主治跌扑損傷、瘀血作痛;肉桂:大熱、辛、甘,歸腎、脾、心、肝經,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主治腰膝冷痛、肢冷脈微、命門火衰、亡陽虛脫、上熱下寒。白芷:辛、溫、微苦,入肺、脾、胃經,祛風、燥溼、消腫、止痛,主治頭痛。乾薑:辛、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溼消痰、溫肺化飲,主治寒溼痺痛、脘腹冷痛、嘔吐、洩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良姜:辛、熱,歸脾、胃經,散寒止痛、溫中止嘔,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伸筋草:主治風寒溼痺、筋脈拘攣疼癰、跌打扭傷腫痛。透骨草:性味甘、辛、溫,入肺、肝二經,祛風、除溼、舒筋、活血、止痛,主治風溼痺痛、筋骨攣縮、寒溼腳氣、瘡癬腫毒。制川烏:辛、苦、熱,有毒,歸心、肝、腎、脾經,祛風除溼、溫經止痛,主治風寒溼痺、關節疼痛、乳房疼痛、胸部脹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制草烏:辛、苦、熱,歸心、肝、腎、脾經,祛風除溼,溫經止痛,主治風寒溼痺、關節疼痛、心腹泠痛、寒疝止痛。川椒:辛、溫,有小毒,麻,歸脾、胃、腎經,溫中止痛。黃柏:苦、寒,歸腎經、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溼、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主治溼熱痢疾、洩瀉、黃疸、夢遺、淋濁、帶下、骨蒸勞熱、盜汗、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疽瘡毒、皮膚溼疹。蜂蠟:甘淡、平、微溫,入脾、胃、大腸經,止痛、解毒、收澀、斂瘡、生肌,治急心痛。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所述的藥物配方及配比是申請人根據中醫理論和多年的臨床經驗得到的,針對風寒溼痺症的病因病機和關節冷痛、屈伸不利的主症,圍繞祛風除溼、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活血止痛進行組方,其中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白芷祛風、燥溼、消腫、止痛;當歸、紅花活血祛瘀止痛,消除因寒溼所致瘀阻,實現「痛則不通」;肉桂、乾薑、良姜均為辛熱之品,能溫散寒邪、溫通氣血而止痛;伸筋草苦、辛、溫,祛風散寒、除溼消腫、舒筋活絡,透骨草甘、辛、溫,祛風、除溼、舒筋、活血、止痛,兩藥能針對風寒溼痺的病因進行治療,又能舒筋活絡治療因風寒溼邪流駐於經脈而引起關節屈伸不利;制川烏、制草烏均辛、苦、熱,祛風除溼、溫經止痛,兩藥配伍使用對關節部位的冷痛有著良好的臨床效果;處方中配入黃柏,加強對溼邪的祛除作用,同時取其清熱瀉火解毒作用,限制整個處方過於溫燥,防止風寒溼邪鬱而化熱轉向熱痺;川椒辛散走竄之性較強,可增強止痛作用,更能加大處方的透散、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蜂蠟止痛、解毒,作為賦型劑熱能持續時間較長,有利於藥效深透、機體充分吸收。
以上藥物配伍合理,療效顯著,本發明以蜂蠟為賦型劑、融入具有祛風除溼、溫經散寒、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作用的純中藥配方,對屬於中醫辯證為風寒溼痺症的現代臨床上常見的頸肩腰腿痛,如風溼性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等,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製作時,先將配方藥物(蜂蠟除外)按配量稱取,進行粉碎並混合均勻,再將蜂蠟加熱融化,將藥物粉末融入蠟液攪拌均勻,待其冷卻成型備用。使用時,將藥蠟加熱融化,待溫度適宜時外敷於疼痛部位,藥物產生的活性物質,透過皮膚屏障,達到病痛之處,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將積存於局部的風寒溼邪順其毛孔排出體外,實現根治效果。
禁忌症:皮膚有創面或潰瘍者,體質衰弱和高熱病人,有急性化膿性炎症、腫瘤、結核、腦動脈硬化、心腎功能衰竭、有出血性疾病以及有溫熱感覺障礙的人都不能用蠟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實施例中未註明具體條件的實驗方法,通常按照常規條件或按照製造廠商所建議的條件。
實施例1
風寒鎮痛型中藥蠟療藥物由以下重量計的原料藥物:川芎10g、當歸10g、紅花10g、肉桂10g、白芷15g、乾薑10g、良姜1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制川烏15g、制草烏15g、川椒6g以及黃柏15g製成,將將川芎、當歸、紅花、肉桂、白芷、乾薑、良姜、伸筋草、透骨草、制川烏、制草烏、川椒、黃柏、蜂蠟研磨成20目粉末,取1500g野生蜂蠟,將蜂蠟加熱融化,然後將粉末與熔化後的蜂蠟充分混合而成。
實施例2
風寒鎮痛型中藥蠟療藥物由以下重量計的原料藥物:川芎13g、當歸10g、紅花13g、肉桂10g、白芷16g、乾薑12g、良姜10g、伸筋草18g、透骨草18g、制川烏17g、制草烏17g、川椒9g以及黃柏16g製成,將將川芎、當歸、紅花、肉桂、白芷、乾薑、良姜、伸筋草、透骨草、制川烏、制草烏、川椒、黃柏、蜂蠟研磨成20目粉末,取1550g野生蜂蠟,將蜂蠟加熱融化,然後將粉末與熔化後的蜂蠟充分混合而成。
實施例3
風寒鎮痛型中藥蠟療藥物由以下重量計的原料藥物:川芎15g、當歸15g、紅花15g、肉桂10g、白芷20g、乾薑10g、良姜10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制川烏15g、制草烏16g、川椒8g以及黃柏18g製成,將將川芎、當歸、紅花、肉桂、白芷、乾薑、良姜、伸筋草、透骨草、制川烏、制草烏、川椒、黃柏、蜂蠟研磨成20目粉末,取1600g野生蜂蠟,將蜂蠟加熱融化,然後將粉末與熔化後的蜂蠟充分混合而成。
為了表明本發明所述中藥蠟療藥物對風寒的治療效果,臨床觀察92例風寒疾病患者應用本發明實施例1所製備的蠟療藥物的治療情況:
療效標準
1.治癒:症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
2.好轉:症狀明顯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3.未愈:症狀及實驗室檢查無進步。
臨床結果如下:
治療92例,治癒33例(35.87%),好轉49例(53.26%),未愈10例(10.87%),總有效率為89.13%。
典型病例:
1.楊某某,女,56歲,肩關節冷痛1個多月,受寒、夜晚尤重,診斷為「肩周炎」,後使用本發明所述中藥蠟療藥物,1次治療後冷痛即緩解,1個療程後症狀消失。
2.張某某,男,45歲,腰部冷痛、酸脹3個月,久坐、久臥後加劇,x線檢查示腰椎骨質增生,後使用本發明所述中藥蠟療藥物,1次治療後症狀即緩解,2個療程後症狀消失。
3.汪某,女,48歲,頸項僵痛不適、活動不利、上肢冷痛麻木2年,使用本發明所述中藥蠟療藥物,一個療程後頸項部及上肢的症狀減輕,第二個療程頸項部症狀消失,第三個療程上肢相關症狀消除。
4.陳某某,女,62歲,膝關節冷痛、無力、走路不穩5年,使用本發明所述中藥蠟療藥物,一個療程後膝關節冷痛減輕,五個療程後膝關節所有症狀消除
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優選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發明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