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弧形車門防撞杆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2:08:50

本實用新型屬於汽車車門零部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支撐穩定性強,抗彎強度高,緩衝吸能效果好,安全可靠的弧形車門防撞杆。
背景技術:
汽車在人們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中國市場的汽車保有量日益增大,關於汽車的安全性能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汽車安全性作為消費者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是汽車設計當中必須考慮的問題。而由於汽車從側面受到衝擊,致使車門被衝撞後,車內乘員受到直接的衝擊傷害,危險係數大;並且,相對於正面碰撞,側面碰撞的致死致殘概率要高得多。為了在發生交通事故時,保護乘員腰部或臀部等要害部位,在車門相應的位置上都會設置有防撞內飾部件。當施加有來自車輛側方的衝擊負荷時,該內飾部件會通過本身變形或潰縮而吸收衝擊負荷,從而減輕向乘員施加的負荷,降低損傷。
目前,汽車車門防撞杆主要包括高強度鋼板結構型和高強度鋼管結構型;車門防撞杆提高了汽車側碰安全性能和車門的抗侵入能力,是駕駛人員、乘客被動安全的主要部件。但現有車門防撞杆的連接強度低,支撐穩定性差,吸收車體側面碰撞衝擊能量的能力弱,嚴重影響車輛的整體安全性。故有必要對現有技術的車門防撞裝置予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就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支撐穩定性強,抗彎強度高,緩衝吸能效果好,安全可靠的弧形車門防撞杆。
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弧形車門防撞杆包括防撞管,其特徵在於:所述防撞管為弧形結構,防撞管的橫截面形狀為兩側設置有側凹槽的工字形,兩側側凹槽的開口分別朝向車門內板和車門外板,且弧形防撞管的凸起側朝向車門外板一側;防撞管的前端設置有前防撞接頭,防撞管的後端設置有後防撞接頭,防撞管的中部設置有防撞吸能塊;防撞吸能塊的一側通過熔接柱與車門內板相連,防撞吸能塊的另一側通過固定彎板與防撞管相連;固定彎板包括折彎板,折彎板開口側的兩邊沿分別向外延伸有彎板固定邊,彎板固定邊上設置有固定孔;防撞管的中部設置在折彎板的開口內,固定螺栓穿過固定彎板固定孔以及防撞吸能塊、與熔接柱相連;所述前防撞接頭包括M形彎板,M形彎板的中部形成前連接槽,M形彎板的兩邊沿分別向外延伸有翻邊,防撞管的前端設置在前連接槽內;所述後防撞接頭包括U形彎板,U形彎板的中部形成後連接槽,U形彎板的兩邊沿分別設置有折彎邊,U形彎板的一端設置有連接彎板;U形彎板上、與後連接槽相對的另一側設置有支撐斜板,支撐斜板的延伸端朝向連接彎板一側,防撞管的後端設置在後連接槽內。
所述防撞管中部設置的防撞吸能塊的橫截面形狀為梯形,梯形防撞吸能塊面積較大的底面朝向車門內板。以增加防撞吸能塊與車門內板的接觸面積,減小碰撞衝擊力對車門內板的壓強。
所述固定彎板折彎板的內壁與防撞管側凹槽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彈性減震橡膠。以提升減震效果,增加防撞管抵禦碰撞的能力。
所述防撞管中部設置的防撞吸能塊的材料是聚氨酯泡沫、橡膠或海綿。以提升防撞吸能塊的吸能緩衝作用。
所述連接防撞吸能塊與防撞管的固定彎板的材料是聚丙烯樹脂。以提高固定彎板的抗衝擊能力。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於本實用新型採用弧形結構的防撞管,防撞管的橫截面形狀為兩側設置側凹槽的工字形,弧形防撞管的凸起側朝向車門外板一側;防撞管的前端設置前防撞接頭,防撞管的後端設置後防撞接頭,防撞管的中部設置防撞吸能塊;防撞吸能塊的一側通過熔接柱與車門內板相連,防撞吸能塊的另一側通過固定彎板與防撞管相連;固定彎板包括折彎板,折彎板開口側的兩邊沿分別向外延伸有彎板固定邊;防撞管的中部設置在折彎板的開口內,固定螺栓穿過固定彎板的固定孔以及防撞吸能塊、與熔接柱相連;前防撞接頭包括中部形成前連接槽的M形彎板,M形彎板的兩邊沿分別向外延伸有翻邊,防撞管的前端設置在前連接槽內;後防撞接頭包括中部形成後連接槽的U形彎板,U形彎板的兩邊沿分別設置折彎邊,U形彎板的一端設置連接彎板;U形彎板的另一側設置支撐斜板,防撞管的後端設置在後連接槽內的結構形式,所以其設計合理,結構緊湊,支撐穩定性強,抗彎強度高,在車體發生側面碰撞時,能夠充分吸收碰撞衝擊能量,緩衝吸能效果好,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部的防撞吸能塊位置處的一種剖面示意圖。
圖3是圖1中的固定彎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的前防撞接頭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的後防撞接頭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A向旋轉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使用時的一種安裝示意圖。
圖中序號說明:1前防撞接頭、2防撞管、3防撞吸能塊、4固定彎板、5後防撞接頭、6車門內板、7熔接柱、8側凹槽、9彈性減震橡膠、10固定螺栓、11折彎板、12彎板固定邊、13固定孔、14 M形彎板、15翻邊、16前連接槽、17連接彎板、18後連接槽、19 U形彎板、20折彎邊、21支撐斜板。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圖1~7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該弧形車門防撞杆包括弧形結構的防撞管2,防撞管2的橫截面形狀為工字形,工字形防撞管2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於增強抗彎性能的側凹槽8。弧形防撞管2兩側側凹槽8的開口,分別朝向車門內板和車門外板的方向;並且,弧形防撞管2的弧形凸起側朝向車門外板的一側,以增強防撞管2的緩衝效果。弧形防撞管2位於車頭一側的前端,設置有用於與車門內板6前側相連接的前防撞接頭1;弧形防撞管2位於車尾一側的後端,設置有用於與車門內板6後側相連接的後防撞接頭5;弧形防撞管2的中部設置有用於緩衝撞擊能量的防撞吸能塊3。為了增加防撞吸能塊3與車門內板6的接觸面積,弧形防撞管2中部設置的防撞吸能塊3的橫截面形狀設計成梯形;梯形防撞吸能塊3面積較大的底面一側朝向車門內板6方向,以減小碰撞衝擊力對車門內板6的壓強,提升緩衝效果。為了提升防撞吸能塊3的吸能緩衝作用,弧形防撞管2中部設置的防撞吸能塊3,可以採用聚氨酯泡沫、橡膠或海綿等材料製成。
設置在弧形防撞管2中部的防撞吸能塊3的一側,通過熔接柱7與車門內板6相連接。熔接柱7的一端伸入到防撞吸能塊3上設置的、與熔接柱7相匹配的盲孔內;熔接柱7的另一端則通過注塑成型的方式,與車門內板6形成一體式結構。防撞吸能塊3的另外一側通過固定彎板4與防撞管2相連接,固定彎板4包括折彎板11,折彎板11開口側的兩邊沿分別向外延伸有用於固定折彎板11的彎板固定邊12;折彎板11開口兩側的彎板固定邊12上,分別設置有用於穿過固定螺栓10的固定孔13。弧形防撞管2的中部設置在固定彎板4折彎板11的開口內,固定螺栓10穿過固定彎板4的固定孔13、以及防撞吸能塊3的固定通孔,與熔接柱7的內螺紋孔相連接;以將弧形防撞管2的中部,通過防撞吸能塊3與車門內板6相連接。為了提升減震效果,增加弧形防撞管2抵禦碰撞的能力,固定彎板4折彎板11的內壁與弧形防撞管2側凹槽8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彈性減震橡膠9。為了提高固定彎板4的抗衝擊能力,用於連接防撞吸能塊3與弧形防撞管2的固定彎板4,可以採用聚丙烯樹脂材料製成。
弧形防撞管2前端設置的前防撞接頭1,包括中部形成有前連接槽16的M形彎板14,M形彎板14的兩邊沿分別向外延伸設置有、用於與車門內板6相連的翻邊15;弧形防撞管2的前端,通過焊接等方式連接在前防撞接頭1的前連接槽16內。設置在弧形防撞管2後端的後防撞接頭5,包括中部形成有後連接槽18的U形彎板19,U形彎板19的兩邊沿分別設置有折彎邊20,U形彎板19的一端設置有用於與車門內板6相連的連接彎板17。後防撞接頭5的U形彎板19上、與後連接槽18相對的另一側,設置有用於增強支撐穩定性的支撐斜板21;支撐斜板21的延伸端朝向連接彎板17的一側,並與車門內板6相連接;弧形防撞管2的後端,通過焊接等方式連接在後防撞接頭5的後連接槽18內。
該弧形車門防撞杆使用時,首先,將防撞吸能塊3設置在通過注塑成型方式、與車門內板6形成一體式結構的熔接柱7上,然後,使用固定彎板4和固定螺栓10,將弧形防撞管2的中部與防撞吸能塊3相連。並確保弧形防撞管2兩側側凹槽8的開口,分別朝向車門內板和車門外板的方向;弧形防撞管2的弧形凸起側朝向車門外板的一側,從而增強防撞管2的整體緩衝效果。使用已有的焊接方式,將弧形防撞管2前端的前防撞接頭1、以及弧形防撞管2後端的後防撞接頭5,分別固定在車門內板6的前後兩端。當車輛側面發生碰撞時,弧形防撞管2與車門內板6之間設置的防撞吸能塊3的梯形結構,增加了防撞吸能塊3與車門內板6的接觸面積,減小碰撞衝擊力對車門內板6的壓強,有效提升緩衝效果。
另外,工字形橫截面的弧形防撞管2朝向車門外板的凸起側,以及固定彎板4內壁與防撞管2外壁之間設置的彈性減震橡膠9,都能夠有效地減緩撞擊傳遞來的衝擊力,從而增加防撞管2抵禦碰撞的能力。而且,在撞擊時,弧形防撞管2兩端分別設置的前防撞接頭1和後防撞接頭5,提高了整個車門防撞杆的連接強度。以有效吸收側面碰撞時的衝擊能量,達到保護乘員要害部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