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動汽車底盤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06:58:50

本發明涉及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動汽車底盤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電動汽車底盤主要是在傳統的汽車底盤上拆除發動機等動力系統加載電池包,該方法沒有將電池包融入底盤設計,由於電池包採用較厚的鋼板而成為底盤的負擔,還會導致底盤空間利用率低,防撞性能差,整車能量密度差,續航裡程短。將汽車底盤與電池包融合一體化是未來可期的提升整車能量密度的關鍵技術。
此外,當電池包中的某些單體電池出現問題時,直接更換問題電池是一種有效的途徑。目前電池包作為一個密封的整體固定安裝在汽車底盤上,維修時需要將整個電池包拆卸下來,對更換電池來說很不方便。
鑑於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新型電動汽車底盤結構以克服以上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將電池包與底盤做融合設計、便於更換電池且密封性好的電動汽車底盤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動汽車底盤結構,包括蓋板、電池模組、底板、一對縱梁及一對橫梁,所述電池模組收容於所述底板、所述一對縱梁及所述一對橫梁圍成的空間;所述電池模組包括多個單體電池、蜂窩收容結構、基座及匯流板;所述蜂窩收容結構包括多個中空的蜂窩單元,所述基座包括多個基座單元,每個基座單元收容於一個所述蜂窩單元的一端並設有通孔;每個單體電池收容於一個蜂窩單元內並一端穿過對應的所述基座單元與所述匯流板電性連接;所述一對縱梁平行設置並在相對的一側設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包括間隔相對的第一支撐板及第二支撐板;所述電池模組卡持於所述收容槽且所述匯流板位於靠近所述第二支撐板的一側;所述電池模組外設有包覆框並通過所述包覆框與所述收容槽相接;所述蓋板抵靠於所述第一支撐板遠離所述蜂窩收容結構的一側並與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底板抵靠於所述第二支撐板遠離所述蜂窩收容結構一側並與所述縱梁固定連接;所述底板與所述縱梁之間設有第一密封條及第二密封條。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縱梁還包括由所述第二支撐板向遠離所述收容槽方向延伸形成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設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底板設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密封條設置於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底板之間並設有第三固定孔,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底板通過螺栓依次穿過所述第二固定孔、第三固定孔及第一固定孔密封配合。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撐板遠離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設有位於所述收容槽下方的凹槽,所述第二密封條設置於所述第二支撐板及所述底板之間並收容於所述凹槽。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包覆框向所述第二支撐板的一側形成凸部,所述第二支撐板設有對應於所述凸部的限位槽,所述凸部與所述限位槽限位配合。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匯流板位於所述蜂窩收容結構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所述匯流板包括負極匯流層及正極匯流層,所述負極匯流層位於所述正極匯流層與所述蜂窩收容結構之間並設有與所述通孔相對應的過孔;所述正極匯流層向所述過孔一側延伸形成導電凸起;所述單體電池包括正極凸起及負極殼體,所述正極凸起與所述導電凸起電性接觸,所述負極殼體通過一設置於對應基座單元內的金屬片與所述負極匯流層電性接觸。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蜂窩收容結構包括多個相同且相鄰連接的蜂窩單元,所述蜂窩單元為中空的正六稜柱。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單元的形狀與所述蜂窩單元的形狀保持一致且尺寸略小於所述蜂窩單元。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單元的數量對應於所述蜂窩單元的數量,所述蜂窩單元的數量對應於或者大於所述單體電池的數量。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縱梁內還設有相交設置的加強板。
本發明提供的電動汽車底盤結構相比現有的電動汽車底盤,將電池包與底盤做融合設計,充分利用了底盤空間,提升了整車能量密度;能夠實現單體電池的快速更換,維修方便;此外,底板採用兩道密封結構,密封性及防水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電動汽車底盤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電動汽車底盤結構的電池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的電動汽車底盤結構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的區域A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技術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本說明書中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解釋本發明,並不是為了限定本發明。
請參考圖1及圖2,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電動汽車底盤結構100,包括蓋板10、電池模組20、底板30、一對縱梁40及一對橫梁50。所述電池模組20收容於所述底板30、一對縱梁40及一對橫梁50圍成的空間並與所述一對縱梁40固定連接。
具體地,所述電池模組20包括多個單體電池21、蜂窩收容結構22、基座23及匯流板24。所述蜂窩收容結構22包括多個相同且相鄰連接的蜂窩單元221,所述蜂窩單元221為中空狀並用於收容單體電池21。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蜂窩單元221為正六稜柱。
進一步地,所述蜂窩單元221的高度對應於或者略小於所述單體電池21的高度。所述蜂窩單元221的數量對應於或者多於所述單體電池21的數量,當所述蜂窩單元221的數量多於所述單體電池21時,部分蜂窩單元221可以不收容單體電池21。
所述基座23包括多個基座單元231,每個基座單元231收容於一個所述蜂窩單元221內且所述基座單元231的數量與所述蜂窩單元221的數量相同。所述基座單元231的形狀與所述蜂窩單元221的形狀保持一致且尺寸略小於所述蜂窩單元221,使所述基座單元231恰好收容於所述蜂窩單元221的一端。所述基座單元231設有貫穿所述基座單元231的通孔2311,所述匯流板24設置於所述蜂窩收容結構22靠近所述基座23一側,所述單體電池21的一端穿過所述通孔2311並與所述匯流板24電性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匯流板24包括負極匯流層241及正極匯流層242,所述正極匯流層242位於遠離所述蜂窩收容結構22的一側,所述負極匯流層241位於所述正極匯流層242與所述蜂窩收容結構22之間。所述負極匯流層241設有與所述通孔2311相對應的過孔243,所述正極匯流層242向所述過孔243一側延伸形成導電凸起244。所述單體電池21包括正極凸起(圖未示)及負極殼體211,所述正極凸起244與所述導電凸起244電性接觸,所述負極殼體211通過一設置於對應基座單元231內的金屬片(圖未示)與所述負極匯流層241電性接觸。
請一併參考圖3及圖4,所述電池模組20外設有包覆於所述電池模組20邊緣的包覆框25,所述包覆框25的橫截面為U形且所述電池模組20通過所述包覆框25與所述縱梁40相接。具體地,所述一對縱梁40平行設置並在相對的一側設有收容槽41,所述收容槽41包括間隔相對的第一支撐板411及第二支撐板412。所述電池模組20卡持於所述收容槽41中並位於所述第一支撐板411及所述第二支撐板412之間,所述匯流板24位於靠近所述第二支撐板412的一側,且所述包覆框25抵靠於所述第一支撐板411與所述第二支撐板412。進一步地,所述包覆框25向所述第二支撐板412的一側形成凸部251,所述第二支撐板412設有對應於所述凸部251的限位槽4121,所述凸部251與所述限位槽4121限位配合。
所述蓋板10抵靠於所述第一支撐板411遠離所述蜂窩收容結構22的一側並與所述第一支撐板411固定連接。所述底板30抵靠於所述第二支撐板412遠離所述蜂窩收容結構22的一側並與所述縱梁40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板412與所述底板30之間採用兩道密封結構,包括第一密封條60及第二密封條70,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條60為海綿,壓縮量按50%設計,所述第二密封條70為橡膠。
具體地,所述縱梁40還包括由所述第二支撐板412向遠離所述收容槽41的一側延伸形成的固定板42,所述固定板42開設有第一固定孔42;所述底板30設有對應於所述第一固定孔42的第二固定孔31,所述第一密封條60設置於所述固定板42與所述底板30之間並設有第三固定孔61,所述縱梁40與所述底板30通過螺栓依次穿過所述第二固定孔31、第三固定孔61及第一固定孔42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撐板412遠離所述固定板42的一端設有凹槽4122,所述凹槽4122位於所述收容槽41的下方,所述第二密封條70設置於所述第二支撐板412與所述底板30之間並收容於所述凹槽4122,所述第二密封條70與所述凹槽4122及所述底板30緊密相接並具有一定壓縮。
進一步地,所述縱梁40內還設有相交設置的加強板43,用於增大所述縱梁40的強度。
本發明提供的電動汽車底盤結構相比現有的電動汽車底盤,將電池包與底盤做融合設計,充分利用了底盤空間,提升了整車能量密度;能夠實現單體電池的快速更換,維修方便;此外,底板採用兩道密封結構,密封性及防水效果好。
本發明並不僅僅限於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對於熟悉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優點和修改,故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範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本發明並不限於特定的細節、代表性的設備和這裡示出與描述的圖示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