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式基座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15:30:25 2
專利名稱:組合式基座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於一種組合式基座,特別關於一種金屬管件建築物的基座設計。
背景技術:
目前由輕量化金屬建材建造的建築物已逐漸增加,如大型溫室的設計,已大多採用這種類型的建材,不僅可使建築物的建造更加簡便,且可同時兼顧建築物的強度。而因溫室的設計與一般建築物設計的差別,在於其須考慮溫室內植物或養殖生物的生長環境,所以除了須顧及光線、溫度、溼度等條件的控制外,在溫室底部須架設基座,使溫室內的植床距離地面有適當的距離,使整個溫室內各種條件避免因地面溫度或溼度的影響而難以控制。目前基座的建造方式,須先設計整個基座所有管件的組合模式,而後在管件製造廠區先行裁切特定長度的管件,之後至建造處利用焊接技術將各管件組成基座,但此種建造方式須在每個管件銜接處施以繁瑣的焊接程序,不僅須浪費較多的工時,且管件的接合處易因焊接程序而形成接合間隙,導致管件間無法呈相互垂直或平直對接的狀態,而使基座有偏斜非工整的顧慮。此外,因基座與地面直接接觸,當地面略有不平整時,雖基座以大面積設置於地面上,也會因地面與基座間形成的微小間隙,而影響基座的支撐強度,進而影響整個建築物的穩固性。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金屬管件建築物的基座存在的施工繁瑣、易偏斜及支撐強度不足的問題, 本發明人設計出一種組合式基座,所述基座以特殊的管件鎖固方式,使基座得以通過簡便的鎖固程序即可完成無偏斜狀態的基座,且通過可調整的縱支撐杆設計,得以補足地面與基座間的微小間隙,而提供一組合式基座設計。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式基座包含有一前框架,其包含有上架杆、下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與下架杆間的多個縱架杆, 及銜接於上架杆、下架杆兩側的側架杆;一後框架,其包含有上架杆、下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與下架杆間的多個縱架杆, 及銜接於上架杆、下架杆兩側的側架杆;一右側框架,其包含有上架杆、下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與下架杆間的多個縱架杆,上架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右側的側架杆上端銜接,而下架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右側的側架杆下端銜接;一左側框架,其包含有上架杆、下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與下架杆間的多個縱架杆,上架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左側的側架杆上端銜接,而下架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左側的側架杆下端銜接;一補強支撐組件,其位於前框架、後框架、右側框架及左側框架所圍成的空間內,其包含多個支撐組件,各支撐組件包含上支撐杆及設於上支撐杆處的多個縱支撐杆。優選的,其中前框架、後框架、右側框架及左側框架的上、下架杆由多個管件端面對接組設而成;其中管件的端面對接,是在其中一管件的內孔內設置一固定板,固定板朝向此管件端設有多個鎖固部,鎖固部內形成螺孔,而於對應的另一管件的內孔內設置一定位板,定位板上形成對應鎖固部的穿孔並在管件頂端形成可置入螺栓的透孔,螺栓穿過穿孔而鎖固於螺孔處,而透孔處另設置一封板;其中前框架、後框架的上、下架杆與縱架杆、側架杆間,及右側框架、左側框架的上、下架杆與縱架杆間,及右側框架的上、下架杆與前框架、 後框架的右側側架杆間,及左側框架的上、下架杆與前框架、後框架的左側側架杆間,均以側面對接組設而成;其中架杆的側面對接,是在其中一架杆的內孔內設置一固定板,固定板朝向此架杆端設有多個鎖固部,鎖固部內形成螺孔,而另一側面對接的架杆端面形成多個對應鎖固部的穿孔,並在側邊形成可置入螺栓的透孔,螺栓穿過穿孔而鎖固於螺孔處,而透孔處另設置一封板。優選的,其中補強支撐組件的任一支撐組件,其上支撐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的縱架杆側面對接;其中補強支撐組件的任一支撐組件,其縱支撐杆由可相互螺接的底杆及調整杆組成。
圖1為本實用新型基座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基座各框架間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基座管件間端面對接的立體外觀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基座管件間端面對接的組合剖面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基座管件間側面對接的立體外觀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基座管件間側面對接的組合剖面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前框架111 管件12下架杆14側架杆20後框架22下架杆24側架杆30右側框架32下架杆40左側框架42下架杆50補強支撐組件52上支撐杆531 底杆60固定板
11上架杆 112管件 13縱架杆
21上架杆 23縱架杆
31上架杆 33縱架杆 41上架杆 43縱架杆 51支撐組件 53縱支撐杆 532調整杆 61鎖固部[0037]62螺孔63定位板[0038]64穿孔65透孔[0039]66螺栓67封板[0040]70固定板71鎖固部[0041]72螺孔73穿孔[0042]74透孔75螺栓[0043]76封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圖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請配合參看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式基座由兩個對應設置的前框架10 及後框架20,及分別銜接前框架10、後框架20右側端的右側框架30,及分別銜接前框架 10、後框架20左側端的左側框架40所組成;其中,前框架10由上架杆11、下架杆12、多個縱架杆13及位於兩側的側架杆14 互相銜接呈框架的型態,上架杆11、下架杆12分別由管件以端面對接方式組合呈長杆狀型態,而多個縱架杆13的上、下端分別與上架杆11、下架杆12側面對接呈相互垂直的狀態,且側架杆14的上、下端也分別與上架杆11、下架杆12呈側面對接的相互垂直狀態;以上架杆11上的管件111、112間的關係說明管件端面對接的組設方式,請配合參看圖3及圖4所示,其在管件111的內孔內設置一固定板60,固定板60朝向管件111端設有多個鎖固部61,鎖固部61內形成螺孔62,而在管件112的內孔內設置一定位板63,定位板63上形成對應鎖固部61的穿孔64,並在管件112頂端形成透孔65,可自透孔65處置入螺栓66,並使螺栓66穿過穿孔64而鎖固於鎖固部61的螺孔62處,即使管件111、112呈穩固的端面對接狀態,之後在透孔65處再固設一封板67,即使管件111、112間呈平整的端面對接狀態;以上架杆11與縱架杆13間的關係說明管件側面對接的組設方式,請配合參看圖 5及圖6所示,其在縱架杆13的內孔內設置一固定板70,固定板70朝向縱架杆13端設有多個鎖固部71,鎖固部71內形成螺孔72,而在管件111的端面供縱架杆13的側面對接的端面處形成多個對應鎖固部71的穿孔73,並在管件111側邊形成透孔74,可自透孔74處置入螺栓75,並使螺栓75穿過穿孔73而鎖固於鎖固部71的螺孔72處,即使管件111與縱架杆13呈穩固的側面對接狀態,之後在透孔74處再固設一封板76,即使管件111與縱架杆 13間呈平整的側面對接狀態;通過上述管件端面對接及側面對接的鎖固方式,即可使上架杆11、下架杆12分別與多個縱架杆13及兩側的側架杆14組成前框架10的型態,而後框架20與前框架10為對應的設計,其同樣由上架杆21、下架杆22分別與多個縱架杆23及兩側的側架杆M組成,另右側框架30與左側框架40則為對應的設計,均是由上架杆31、41與下架杆32、42分別與多個縱架杆33、43以側面對接方式組成框架型態,之後僅須使右側框架30的上架杆31兩端部及下架杆32的兩端部,分別與前框架10、後框架20的右側處側架杆14、24以側面對接方式組合,而左側框架40的上架杆41兩端部及下架杆42的兩端部,分別與前框架10、後框架20的左側處的側架杆14、24以側面對接方式組合,即組成圖1所示基座的框狀雛型,而在框狀空間內另設有補強支撐組件50 ;補強支撐組件50由多組支撐組件51所組成,每一支撐組件51包含有一上支撐杆 52及多個縱支撐杆53,其中上支撐杆52由多個管件以端面對接組成,而在上支撐杆52上設置多個縱支撐杆53組設呈支撐組件51,上支撐杆52的兩端可與上述前框架10、後框架 20的縱架杆13、23上端處以側面對接方式組接,使支撐組件51的高度略低於基座的整體高度,而溫室的植床或養殖床即可設置於各支撐組件51所架構的空間內,上述的支撐組件51 的上支撐杆52兩端也可與右側框架30的縱架杆33及左側框架40的縱架杆43上端處以側面對接方式組接;請參看圖1所示,上述縱支撐杆53為可調整的設計,其由相互螺接的底杆531與調整杆532組成,通過旋動底杆531或調整杆532,均可改變整個縱支撐杆53的高度,而當未組設縱支撐杆53的多 個支撐組件51分別與前框架10、後框架20、右側框架30及左側框架40而組成一體後,可將多個縱支撐杆53分別置於相對應的上支撐杆52處,並使調整杆 532與上支撐杆52焊固,之後旋轉底杆531以增加縱支撐杆53的高度,而與地面保持緊貼的狀態,之後再將調整杆532與底杆531焊固,即使縱支撐杆53的高度固定,組成圖1所示的基座結構。綜上所述,因本實用新型的基座由各框架組合而成,所以可在管件成型後,可在建造處通過快速的鎖固程序及簡單的焊接程序,即可將基座組合完成,且因各管件均以平整的鎖固方式組合而成,使基座呈現平整無偏斜的狀態,且再通過縱支撐杆的設計,可使基座緊貼於地面,而達到較好的支撐效果。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優選實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應當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改變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包含一前框架,其包含有上架杆、下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與下架杆間的多個縱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下架杆兩側的側架杆;一後框架,其包含有上架杆、下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與下架杆間的多個縱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下架杆兩側的側架杆;一右側框架,其包含有上架杆、下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與下架杆間的多個縱架杆,上架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右側的側架杆上端銜接,而下架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右側的側架杆下端銜接;一左側框架,其包含有上架杆、下架杆,及銜接於上架杆與下架杆間的多個縱架杆,上架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左側的側架杆上端銜接,而下架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左側的側架杆下端銜接;一補強支撐組件,其位於前框架、後框架、右側框架及左側框架所圍成的空間內,其包含多個支撐組件,各支撐組件包含上支撐杆及設置於上支撐杆處的多個縱支撐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其中前框架、後框架、右側框架及左側框架的上、下架杆由多個管件端面對接組設而成。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其中管件的端面對接,是在其中一管件的內孔內設置一固定板,固定板朝向此管件端設有多個鎖固部,鎖固部內形成螺孔,而於對應的另一管件的內孔內設置一定位板,定位板上形成對應鎖固部的穿孔並在管件頂端形成可置入螺栓的透孔,螺栓穿過穿孔而鎖固於螺孔處,而透孔處另設置一封板。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其中前框架、後框架的上、下架杆與縱架杆、側架杆間,及右側框架、左側框架的上、下架杆與縱架杆間,及右側框架的上、下架杆與前框架、後框架的右側側架杆間,及左側框架的上、下架杆與前框架、後框架的左側側架杆間,均以側面對接組設而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其中架杆的側面對接,是在其中一架杆的內孔內設置一固定板,固定板朝向此架杆端設有多個鎖固部,鎖固部內形成螺孔,而另一側面對接的架杆端面形成多個對應鎖固部的穿孔,並在側邊形成可置入螺栓的透孔,螺栓穿過穿孔而鎖固於螺孔處,而透孔處另設置一封板。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其中前框架、後框架的上、下架杆與縱架杆、側架杆間,及右側框架、左側框架的上、下架杆與縱架杆間,及右側框架的上、下架杆與前框架、後框架的右側側架杆間,及左側框架的上、下架杆與前框架、後框架的左側側架杆間,均以側面對接組設而成。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其中架杆的側面對接,是在其中一架杆的內孔內設置一固定板,固定板朝向此架杆端設有多個鎖固部,鎖固部內形成螺孔,而另一側面對接的架杆端面形成多個對應鎖固部的穿孔,並在側邊形成可置入螺栓的透孔,螺栓穿過穿孔而鎖固於螺孔處,而透孔處另設置一封板。
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其中補強支撐組件的任一支撐組件,其上支撐杆兩端分別與前框架、後框架的縱架杆側面對接。
9.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其中補強支撐組件的任一支撐組件,其縱支撐杆由可相互螺接的底杆及調整杆組成。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組合式基座,其特徵在於,其中補強支撐組件的任一支撐組件,其縱支撐杆由可相互螺接的底杆及調整杆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於一種組合式基座,特別關於一種可快速組設的基座設計,所述基座包含有前框架、後框架、右側框架、左側框架及補強支撐組件,前框架、後框架、右側框架及左側框架,以管件的端面對接或側面對接組合方式,組成框狀的基座,而補強支撐組件則位於基座內部,通過各管件或架杆間的組合,可組成平整無偏斜的基座,並能進一步使基座緊貼於地面,獲得較好的穩固支撐效果。
文檔編號A01G9/14GK202085538SQ2011201524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3日
發明者王錫欽 申請人:王錫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