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震材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05:55:11 1
吸震材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吸震材結構,包含一個吸震材料層及一個織布層。該吸震材料層的材質含有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崁段共聚物,並包括一個基底層,及多個一體成型地形成於該基底層頂面且彼此相間隔的吸震單元,該織布層貼附於該基底層的底面。所述吸震單元能在受壓時產生形變以吸收緩解壓力衝擊,所述吸震單元間的間隙則提供了材質形變後充分的勢能轉換分散空間,並能增加材料的可彎折性與服帖度,藉此,本實用新型能提供吸震緩衝的機能與柔軟服帖的材質觸感,不只能兼顧防護機能與穿戴時的舒適度,並能突破現有吸震材在低溫下的應用限制。
【專利說明】吸震材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吸震材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能兼顧吸震緩衝等防護機能與穿戴時的舒適度的吸震材結構。
【背景技術】
[0002]一般的吸震材結構,例如運動護具內的吸震軟墊,通常為一個具有厚度與可形變性的連續型彈性軟墊,為顧及材料對於壓力的耐受性,此軟墊需有一定材質厚度與硬度以反映強度剛性,但如此一來便犧牲了材料的可彎折性與穿戴時的服帖度,造成了穿戴時容易有不舒適的感受,且此類型的軟墊結構在低溫時會有材質硬化、吸震效果大幅減弱的隱憂,因此,現有的吸震材結構在穿著舒適度與低溫下的應用性均還有能進步的空間。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兼顧吸震緩衝等防護機能與穿戴時的舒適度的吸震材結構。
[0004]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包含一個吸震材料層及一個織布層。該吸震材料層的材質含有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崁段共聚物,並包括一個基底層,及多個一體成型地形成於該基底層頂面且彼此相間隔的吸震單元,每一個吸震單元具有一個與該基底層相間隔的頂端面,及一個連接該基底層與該頂端面的圍繞面,所述吸震單元的圍繞面與該基底層配合界定一個間隔槽單元。該織布層貼附於該基底層的底面。
[0005]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每一個吸震單元由該基底層束縮延伸至該頂端面。
[0006]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每一個吸震單元的頂端面為正六邊形。
[0007]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每一個吸震單元為一個六角柱形狀,該頂端面與該吸震單元的任一個橫截面均為正六邊形。
[0008]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每一個吸震單元具有多個彼此相間隔的吸震凸柱,該頂端面是由所述吸震凸柱的頂面所配合界定。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通過特殊的結構特性,本實用新型能應用於運動衣物或護具,提供吸震緩衝的防護機能,同時兼具有材質可彎折性與服帖度,以及柔軟的布面材質觸感,並突破現有吸震材在低溫下的應用限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的一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11]圖2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平面圖;
[0012]圖3是沿圖2中剖切線II1-1II的剖面示意圖;
[0013]圖4是該第一實施例應用於一件運動衣物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且此時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個吸震材料層朝外設置;
[0014]圖5是該第一實施例應用於一件護具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且此時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個織布層朝外設置;
[0015]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個第二實施例的俯視平面圖;
[0016]圖7是沿圖6中剖切線YD - YD的剖面示意圖;
[0017]圖8是本實用新型一個第三實施例的俯視平面圖;
[0018]圖9是沿圖8中剖切線IX -1X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20]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三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明白。
[0021]在提出詳細說明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0022]參閱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包含一個吸震材料層1,及一個與該吸震材料層I結合的織布層2。
[0023]該吸震材料層I的材質為已知材料,即發泡型的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炭段共聚物(Styrene-Ethylene/Butyl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 SEBS),並包括一個片狀延伸的基底層11,及多個一體成型地形成於該基底層11頂面,且彼此相間隔的吸震單元12。
[0024]每一個吸震單元12概成一個截頭六角錐形狀,由該基底層11頂面向上束縮延伸,並包括一個與該基底層11相間隔的正六邊形的頂端面121,及一個連接該頂端面121與該基底層11的圍繞面122。所述吸震單元12的圍繞面122與該基底層11配合界定一個間隔槽單元13。
[0025]該織布層2貼附於該基底層11的底面,在本實施例中,該織布層2為合成材料纖維所編織而成的布料,具有觸感柔軟的表面及良好的透氣與排水性。
[0026]參閱圖1、圖4與圖5,如此,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能被應用於運動衣物或是護具等,例如球衣球褲、車衣車褲、護膝護腕等等,以吸收運動時可能遇到的外力衝擊,並避免使用者發生運動傷害事故,且設置方式並不加以限制,而能視需要局部或全部覆蓋於所應用的產品表面,或是內嵌於襯底中。該吸震材料層I的設置方向同樣不受限,而能視情況朝外或是朝內設置,例如圖4所示地朝外地設置,並將該織布層2對應朝內設置,或是如圖5所示地將該吸震材料層I朝內地設置,此時該織布層2則對應朝向外。
[0027]藉此,能將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的優點歸納如下:
[0028]一、該吸震材料層I的發泡材質的彈力特性提供了遇壓力時的可形變性,且所述吸震單元12具有一定的結構厚度,能緩解並吸收外力的衝擊,一體成型的設計及底面積較大的截頭六角錐形狀也具有良好的結構剛性,不論對拉力或是推力均有良好的耐受性。
[0029]二、圍繞於所述吸震單元12間的該間隔槽單元13提供了材料吸震形變時轉化勢能的空間,能有效地分散衝擊力並大幅地減輕材料的重量,且還能提升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安裝於產品時的可彎折性與服帖度,因此能良好地應用於各類衣物或是護具,有效提升使用者穿著時的舒適性,並擴大本實用新型的應用廣度。
[0030]三、該間隔槽單元13還能提升材料於低溫下的耐受度,即使於(TC到_30°C間的低溫下使用,該間隔槽單元13也能使本實用新型具有良好的結構柔軟度與高形變靈活度,而能避免傳統吸震材於低溫使用時材料容易發生硬化的問題。
[0031]四、該織布層2具有良好的材質觸感、透氣與排水性,不只能增加穿著舒適度,還能進一步地提升材料的排熱效果與吸汗、排汗的機能。
[0032]值得一提的是,欲達到上述功效,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的吸震單元12的立體構型並不以此為限,截頭圓錐形狀、截頭方錐形狀、截頭三角錐形狀或是任意截頭錐形狀均能達到與前述實施態樣相同的功效,此外,如圖6與圖7所示的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的第二實施例中,每一個吸震單元12的立體構型為一個正六角柱形狀,該頂端面121與該吸震單元12的任一個橫截面的形狀均為相同的正六邊形,如此,該第二實施例同樣具有能提供緩衝吸壓功效的結構厚度,及能增加結構可彎折性與應用服帖度的該間隔槽單元13,能達到與該第一實施例相同功效,可想而知地,所述吸震單元12也能分別呈一個方柱形狀、一個圓柱形狀、一個三角柱形狀或是一個任意柱形狀。
[0033]參閱圖8與圖9,本實用新型吸震材結構的一個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大致與該第二實施例相同,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該第三實施例的每一個吸震單元12具有多個彼此相間隔,且分別呈一個正三角柱形狀的吸震凸柱123。
[0034]每一個吸震單元12的頂端面121是由所述吸震凸柱123的頂面所共同配合界定,該圍繞面122是連接所述吸震凸柱123的頂面與該基底層11。
[0035]如此,該第三實施例除能達到與該第一、第二實施例相同功效之外,於本實施例中將所述吸震單元12分別切割成更小單位的吸震凸柱123,能提升該間隔槽單元13在材料中的比例,以更進一步地提升本實施例的材質可彎折性、柔軟性及服貼度。
[0036]可以想像的是,所述吸震凸柱123的立體構型同樣不以此為限,而能視需要將所述吸震單元12作不同的切割,以調整材質柔軟度或是變化設計樣式。
[0037]綜上所述,通過特殊的結構特性,所述吸震單元12能在受壓時產生形變以吸收緩解壓力衝擊,該間隔槽單元13則提供了材質形變後充分的勢能轉換分散空間,並能增加材料的可彎折性與服帖度,藉此,本實用新型能應用於運動衣物或護具,以提供吸震緩衝的機能與柔軟服帖的材質觸感,不只能兼顧防護機能與穿戴時的舒適度,並能突破現有吸震材在低溫下的應用限制,因此確實能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吸震材結構,其特徵在於: 該吸震材結構,包含: 一個吸震材料層,材質含有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崁段共聚物,並包括一個基底層,及多個一體成型地形成於該基底層頂面且彼此相間隔的吸震單元,每一個吸震單元具有一個與該基底層相間隔的頂端面,及一個連接該基底層與該頂端面的圍繞面,所述吸震單元的圍繞面與該基底層配合界定一個間隔槽單元;及 一個織布層,貼附於該基底層的底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材結構,其特徵在於,每一個吸震單元由該基底層束縮延伸至該頂端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震材結構,其特徵在於,每一個吸震單元的頂端面為正六邊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材結構,其特徵在於,每一個吸震單元為一個六角柱形狀,該頂端面與該吸震單元的任一個橫截面均為正六邊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材結構,其特徵在於,每一個吸震單元具有多個彼此相間隔的吸震凸柱,該頂端面是由所述吸震凸柱的頂面所配合界定。
【文檔編號】A63B71/08GK204017326SQ201420440579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6日
【發明者】李文生 申請人:鎔利興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