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用潤滑脂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08:35:41 1
軸承用潤滑脂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軸承用潤滑脂的特徵在於,包含基油和增稠劑,前述基油是包含聚α烯烴和酯而成的混合基油,在不含氫的氟化合物系製冷劑氣氛下使用。使用了該軸承用潤滑脂的軸承經過長時間而不會流出潤滑脂。另外,由於與潤滑油不同,不需要回收體系,因此能夠使軸承的周圍緊湊。因此,作為利用了朗肯循環的能量回收裝置而容易適用於汽車、各種產業機械。
【專利說明】軸承用潤滑脂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在氟化合物系製冷劑氣氛下使用的軸承用潤滑脂。
【背景技術】
[0002]渦輪機械以高速進行運作,因此為了維持冷卻和潤滑性,軸承潤滑通常使用潤滑油。如製冷循環、朗肯循環那樣,在製冷劑的氣氛環境下使用高速軸承時,一般來說,預期由氣氛氣體帶來的粘度降低而進行設計,並使用合適的潤滑油。
[0003]在這種製冷循環、朗肯循環中,通常在氟化合物系製冷劑氣氛下進行潤滑(液體製冷劑潤滑)。作為適於液體製冷劑潤滑的潤滑油(基油),可以使用聚氧亞烷基二醇、酯、聚乙烯基醚以及烷基苯等具有與製冷劑相容性的基油(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 )。
[0004]另一方面,如果能夠在液體製冷劑潤滑下使用潤滑脂潤滑的軸承,則能夠簡化潤滑油的循環體系、製冷劑與潤滑油的分離裝置,對小型化?輕量化?效率化是有利的。但是,對於被潤滑脂潤滑的軸承,在製冷劑氣氛下潤滑脂會被衝洗掉,因此潤滑脂潤滑非常困難。需要說明的是,專利文獻3中記載了在液體製冷劑潤滑下使用包含MoS2的潤滑脂,但潤滑脂的主成分的組成不明。
[0005]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09028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23981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 開平05-005491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專利文獻3中僅存在包含MoS2的潤滑脂這一公開內容,而潤滑脂的主成分的組成不明,因此可以認為實際上存在潤滑脂流出這一問題。
[0007]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即使在氟化合物系製冷劑氣氛下、潤滑脂的流出也少、能夠長時間維持軸承的潤滑性的軸承用潤滑脂。
[0008]用於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發明人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包含特定基油和增稠劑的組成的潤滑脂時,在特定的氟化合物系製冷劑氣氛中,潤滑脂不會從軸承內被衝洗掉。本發明是基於該見解而完成的。
[0009]即,本發明提供如下那樣的軸承用潤滑脂。
[0010]( I)軸承用潤 滑脂,其特徵在於,其為包含基油和增稠劑的軸承用潤滑脂,前述基油是包含聚α烯烴和酯而成的混合基油,在不含氫的氟化合物系製冷劑氣氛下使用。
[0011](2)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上述本發明的軸承用潤滑脂中,前述聚α烯烴與前述酯的質量比為5:95、5:5的範圍。[0012](3)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上述本發明的軸承用潤滑脂中,前述酯為芳香族酯。
[0013](4)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上述本發明的軸承用潤滑脂中,前述增稠劑為用下述通式(I)表示的脲增稠劑。
RiNhconhr2NhcoNhr3 (I)
[式中,R1、R3各自獨立地表示碳原子數6~22的I價鏈式烴基、碳原子數6~12的I價脂環式烴基或者碳原子數6~12的I價芳香族烴基,R2表示碳原子數6~15的2價芳香族烴
基。] O
[0014](5)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上述本發明的軸承用潤滑脂中,用R1和R3表示的烴基之中的10質量%以上為碳原子數6~12的I價脂環式烴基。
[0015](6)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上述本發明的軸承用潤滑脂中,該潤滑脂的混和稠度為200以上且380以下。
[0016](7)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上述本發明的軸承用潤滑脂中,前述氟化合物系製冷劑為 CF3CF2C (O) CF (CF3) 2 和 CF3- (0C (CF3) FCF2)m_ (OCF2) n_0CF3 中的至少任
一者O
[0017](8)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上述本發明的軸承用潤滑脂中,前述氟化合物系製冷劑為 CF3CF2C (O)CF (CF3)20`[0018](9)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該軸承用於朗肯循環。
[0019](10)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該軸承用於渦輪式的朗肯循環。
[0020]根據本發明的軸承用潤滑脂,潤滑脂難以流出至特定的氟化合物系製冷劑,因此能夠長時間維持軸承的潤滑性。另外,由於與潤滑油不同,不需要回收體系,因此能夠將軸承的周圍製得緊湊。因此,針對朗肯循環或製冷循環等,能夠設計小型.輕量、效率優異的液體製冷劑潤滑體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利用了朗肯循環的發電裝置的概略示意圖。
[0022]圖2是實施例中的分離評價裝置的概略構成圖。
[0023]圖3A是表示實施例中將評價試樣保持在分離槽內的狀態的圖。
[0024]圖3B是表示實施例中溫度循環處理後的評價試樣的圖,是表示基油從稀釋潤滑脂分離的狀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本發明的軸承用潤滑脂(以下也稱為「本潤滑脂」)的特徵在於,包含基油和增稠劑,前述基油是包含聚α烯烴(以下也稱為「ΡΑ0」)和酯而成的混合基油,在不含氫的氟化合物系製冷劑氣氛下使用。以下進行詳細說明。
[0026]〔基油〕
本發明中的基油包含PAO和酯。
[0027]PAO為α烯烴的聚合物(低聚物),作為單體即α烯烴的碳原子數,從粘度指數、蒸發性的觀點出發,優選為6~20,更優選為8~16,尤其是進一步優選為10-14。另外,作為ΡΑ0,從低蒸發性和節能的觀點出發,優選為α烯烴的2聚體飛聚體,可以根據目標性狀來調節α烯烴的碳原子數及其配混比、聚合度。
[0028]作為α烯烴的聚合催化劑,可以使用BFJt化劑、AlCl3催化劑、齊格勒型催化劑、茂金屬催化劑等,以往,100°c運動粘度低於30mm2/s的低粘度PAO使用BF3催化劑,而100°C運動粘度為30mm2/s以上的PAO使用AlCl3催化劑,從低蒸發性和節能的觀點出發,特別優選為BF3催化劑、茂金屬催化劑。BF3催化劑與水、醇、酯等助催化劑共同使用,其中,從粘度指數、低溫物性、收率的觀點出發,優選醇特別是1- 丁醇。
[0029]作為能夠用作基油的酯,可優選使用多元醇酯、脂肪族二酯以及芳香族酯。
[0030]作為多元醇酯,可列舉出脂肪族多元醇與直鏈狀或支鏈狀脂肪酸的酯。作為形成該多元醇酯的脂肪族多元醇,有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雙(三羥甲基)丙烷、三羥甲基乙烷、二 (三羥甲基)乙烷、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以及三季戊四醇等。另外,作為脂肪酸,可以使用碳原子數22的脂肪酸,作為特別優選的脂肪酸,可列舉出丁酸、己酸、壬酸、癸酸、十一烷酸、月桂酸、肉豆蘧酸、棕櫚酸、油酸、硬脂酸、異硬脂酸以及十三烷酸。另外,也可以使用上述脂肪族多元醇與直鏈狀或支鏈狀脂肪酸的偏酯。這些偏酯通過適當調節脂肪族多元醇與脂肪酸的反應摩爾數而使其反應,從而得到。
[0031]這種多元醇酯的100°C運動粘度優選為lmm2/s~50mm2/s,更優選為2mm2/s~40mm2/s,進一步優選為3mm2/s~20mm2/s。100°C下的運動粘度為lmm2/s以上時,蒸發損失少,另外,運動粘度為50mm2/s以下時,由粘性阻力所導致的能量損失受到抑制,在低溫下的啟動性(始動性)、旋轉性優異。
[0032]作為脂肪族二酯,優選使用脂肪族二元酸二酯。作為脂肪族二元酸二酯的羧酸成分,優選為碳原子數6~10的直鏈狀或支鏈狀的脂肪族二元酸,具體而言,可列舉出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以及與它們具有同等性狀的二元酸。另外,作為醇成分,優選為碳原子數6~18的脂肪族醇,具體而言,可列舉出己醇、庚醇、辛醇、壬醇、癸醇、十一烷醇、十二烷醇、十三烷醇、十四烷醇和十五烷醇、以及它們的異構體。
[0033]這種脂肪族二酯的100 °C運動粘度優選為lmm2/s、0mm2/s,更優選為1.5mm2/s~30mm2/s,進一步優選為2mm2/s~20mm2/s。100°C下的運動粘度為lmm2/s以上時,蒸發損失少,另外,運動粘度為50mm2/s以下時,由粘性阻力所導致的能量損失受到抑制,在低溫下的啟動性、旋轉性優異。
[0034]另外,作為芳香族酯,可以使用芳香族一元酸、`芳香族二元酸、芳香族三元酸以及芳香族四元酸等各種類型的羧酸與醇的酯。作為芳香族二元酸,可列舉出鄰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等,作為芳香族三元酸,可列舉出偏苯三酸等,作為芳香族四元酸,可列舉出均苯四酸等。具體而言,可優選列舉出偏苯三酸三辛酯、偏苯三酸三癸酯以及均苯四酸四辛酯等芳香族酯油。
[0035]這種芳香族酯的100 °C運動粘度優選為1mm2/s~50mm2/s,更優選為1.5mm2/s~30mm2/s,進一步優選為2mm2/s~20mm2/s。100°C下的運動粘度為lmm2/s以上時,蒸發損失少,另外,運動粘度為50mm2/s以下時,由粘性阻力所導致的能量損失受到抑制,在低溫下的啟動性、旋轉性優異。
[0036]上述多元醇酯、脂肪族二酯以及芳香族酯,可以各自單獨地與上述PAO混合,或者也可以共同與PAO混合而使用。另外,也可以用作複合酯。複合酯是指以多元酸和多元醇為原料而合成的酯,通常,原料中還包含一元酸。本發明中,可適合地使用由脂肪族多元醇與碳原子數4~18的直鏈狀或支鏈狀的脂肪族單羧酸、直鏈狀或支鏈狀的脂肪族二元酸、或者芳香族二元酸、三元酸、四元酸形成的複合酯。
[0037]作為用於形成複合酯的脂肪族多元醇,可以使用三羥甲基丙烷、三羥甲基乙烷、季戊四醇以及二季戊四醇等。另外,作為脂肪族單羧酸,可列舉出碳原子數4~18的脂肪族單羧酸,例如十七烷酸、硬脂酸、十九烷酸、花生酸、山嵛酸以及二十四酸。作為脂肪族二元酸,可列舉出琥珀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十二烷二酸、十三烷二酸、羧基十八烷酸、羧甲基十八烷酸以及二十二烷二酸等。
[0038]作為用於製造上述各種酯的酯化反應,例如可以使醇(I元醇或多元醇)與羧酸(一元酸或多元酸)以特定比例進行反應。或者,可以進行偏酯化,接著使該偏酯化物與羧酸反應,或者也可以將酸的反應順序反過來,或者也可以將酸混合併供於酯化反應。
[0039]本發明中的基油如上述那樣地為包含PAO和酯的混合基油。該混合基油中的PAO與酯的比例以質量比計優選為5:95、5:5的範圍,更優選為50:50-93:7,進一步優選為70:3(T90:10。PAO的比例與該範圍相比過少時,存在基油的溶出變多的可能,另一方面,即使PAO的比例與該範圍相比為過多,也存在基油的溶出變多的可能。
[0040]另外,作為該混合基油的性狀,100°C運動粘度優選為1mmVs以上且30mm2/s以下,更優選為2mm2/s以上且20mm2/s以下。100°C運動粘度為lmm2/s以上時,潤滑性優異,同時蒸發損失少,另外,運動粘度為30mm2/s以下時,由粘性阻力所導致的能量損失受到抑制,在低溫下的啟動性、旋轉性優異。
[0041]另外,基油中,可以以潤滑脂總量基準計在1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配混已知的增粘劑(増粘剤)或粘度指數改進劑。作為這種增粘劑、粘度指數改進劑,除了聚丁烯、聚異丁烯、1-癸烯與乙烯的共低聚物等烯烴系低聚物、烯烴共聚物(OCP)之外,還可列舉出聚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的加氫物等。即使在混合有增粘劑、粘度指數改進劑的情況下,混合後的基油也優選在上述範圍內。
[0042]作為向基油中配混的增稠劑,從軸承的潤滑性優異、還能夠抑制基油的溶出的觀點出發,脲化合物是適合的。作為脲化合物,可列舉出單脲化合物、二脲化合物、三脲化合物、四脲化合物等,從軸承的潤滑性的觀點出發,特別優選為二脲化合物。
[0043]作為該二脲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出用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RiNhconhr2NhcoNhr3 (1)
式中,R1、!?3各自獨立地表示碳原子數6~22、優選為碳原子數10-22、更優選為碳原子數15^22的I價鏈式烴基;碳原子數6~12、優選為碳原子數61的I價脂環式烴基;或者碳原子數6~12、優選為碳原子數6、的I價芳香族烴基。R2表示碳原子數6~15的2價芳香族烴基。
[0044]作為前述通式(1)中的R2所示的碳原子數6~15的2價芳香族烴基,可列舉出亞苯
基、二苯甲烷基、甲苯基等。
[0045]另外,作為前述通式(1)中的R1、!?3所示的碳原子數6~22的I價鏈式烴基,包含直鏈狀或支鏈狀的飽和或不飽和的烷基,例如可列舉出各種己基、各種庚基、各種辛基、各種壬基、各種癸基、各種十一烷基、各種十二烷基、各種十三烷基、各種十四烷基、各種十五烷基、各種十六烷基、各種十七烷基、各種十八烷基、各種十八烯基、各種十九烷基、各種二十烷基(icodecyl groups)等直鏈狀烷基、支鏈狀烷基。
[0046]另外,作為前述通式(I)中的R1、R3所示的碳原子數6~22的I價脂環式烴基,包含環己基或碳原子數7~12的烷基取代環己基,例如除了環己基之外,還可列舉出甲基環己基、二甲基環己基、乙基環己基、二乙基環己基、丙基環己基、異丙基環己基、1-甲基丙基環己基、丁基環己基、戊基環己基、戊基甲基環己基、己基環己基等。這些之中,從製造方面的理由出發,優選為環己基、甲基環己基、乙基環己基等。
[0047]另外,作為前述通式(I)中的R1、R3所示的碳原子數6~12的I價芳香族烴基,可
列舉出苯基、甲苯醯基、苄基、乙基苯基、甲基苄基、二甲苯基、丙基苯基、異丙苯基、乙基苄基、甲基苯乙基、丁基苯基、丙基苄基、乙基苯乙基、戊基苯基、丁基苄基、丙基苯乙基、己基苯基、戊基苄基、丁基苯乙基、庚基苯基、己基苄基、戊基苯乙基、辛基苯基、丁基苄基、己基苯乙基、壬基苯基、辛基苄基。
[0048]本發明中,對於前述二脲化合物的末端基即R1、R3的各烴基的比例,即用於形成R1 > R3的原料胺(或混合胺)的組成沒有特別限定,具有鏈式烴基的胺、具有脂環式烴基的胺或者它們的混合物從抑制溶出性的觀點出發是更優選的。
[0049]尤其是,從抑制溶出性的觀點出發,優選的是,前述式(I)中,用R1和R3表示的烴基之中的10質量%以上為碳原子數6~12的I價脂環式烴基。該比例更優選為30質量%以上,進一步優選為50質量%以上。
[0050]上述二脲化合物可以通過使通常的二異氰酸酯與單胺反應而得到,作為二異氰酸酯,可列舉出二苯基二異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等,從有害性小的觀點出發,優選為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作為單胺,可列舉出與前述通式(I)中的R1 > R3所示的鏈式烴基、脂環式烴基、芳香族烴基等相應的胺,例如可列舉出辛胺、十二烷基胺、十八烷基胺、十八烯基胺等鏈式烴胺;環己胺等脂環式烴胺;苯胺、甲苯胺等芳香族烴胺;以及將它們混合而成的混`合胺。
[0051 ] 作為這種二脲化合物,從防止基油向製冷劑中溶出的觀點出發,優選在製造中使用的單胺之中,相對於單胺總量,80質量%以上為碳原子數4以上且22以下的脂肪族胺,更優選碳原子數為6以上且20以下。碳原子數在該範圍內的脂肪族單胺的更優選比例為50質量%以下,進一步優選為30質量%以下。另外,在前述脂肪族胺之中,碳原子數為6以上且20質量%以下的成分優選為60質量%以上,更優選為80質量%以上。
[0052]增稠劑的配混量只要是能夠與上述基油共同形成潤滑脂並維持的範圍,就沒有限制,從潤滑脂的流動性、低溫特性的觀點出發,以潤滑脂總量基準計優選為5質量%以上且25質量%以下,更優選為10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0053]本發明所述的潤滑脂中使用的增稠劑是用於賦予稠度的物質,配混量過少時,無法獲得期望的稠度,另一方面,配混量過多時,潤滑脂的潤滑性降低。
[0054]另外,本潤滑脂中,混和稠度優選為150以上且375以下(基於JIS K2220.7),更優選為200以上且340以下。混和稠度為150以上時,潤滑脂不硬,因此低溫啟動性良好。另一方面,混和稠度為375以下時,潤滑脂不會過軟,潤滑性良好。
[0055]本潤滑脂在不含氫的氟化合物系製冷劑氣氛下使用。作為氟化合物系製冷劑,例如可列舉出下述分子式(A)那樣的氟化合物或飽和氟化碳化合物。
CpOqFrRs (A)[式中,R表示Cl、Br、I,p為廣8,q為2以下,r為f 18,s為17以下的整數。其中,q為O時,P為疒8,分子中具有I個以上的碳-碳不飽和鍵。]
前述分子式(A)表示分子中的元素種類和數量,式(A)表示碳原子C的數量P為8的氟化合物。如果是碳原子數為8的氟化合物,則能夠具備作為製冷劑所要求的沸點、凝固點、蒸發潛熱等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為了製成更優選的性質,優選P為1飛。
[0056]分子式(A)中,用Cp表示的P個碳原子的鍵合形態包含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等不飽和鍵;碳-氧雙鍵等。從穩定性的觀點出發,碳-碳的不飽和鍵優選為碳-碳雙鍵,其數量為I以上,優選為I。
[0057]另外,分子式(A)中,用Oq表示的q個氧原子的鍵合形態優選為源自醚基、羥基或羰基的氧。該氧原子的數量q可以為2,也包括具有2個醚基、羥基等的情況。
[0058]另外,Oq中的q為O且分子中不含氧原子時,P為21且分子中具有I個以上碳-碳雙鍵等不飽和鍵。即,用Cp表示的P個碳原子的鍵合形態中的至少一種需要為碳-碳不飽和鍵。
[0059]另外,分子式(A)中,R表示Cl、Br或I。
[0060]如上所述,作為用分子式(A)表示的氟化合物,可列舉出不飽和氟化碳化合物、氟化醚化合物以及氟化酮化合物等來作為適合的氟化合物。另外,作為其他氟化合物系製冷劑,可列舉出飽和氟化碳化合物。
[0061]以下,針對這些化合物進行說明。
[0062][氟化醚化合物]
本發明中,作為能夠用作製冷劑的氟化醚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出碳原子數為2飛且具有I個個醚鍵、烷基為直鏈狀或支鏈狀的鏈狀脂肪族醚的氟化物;碳原子數為3飛且具有I個個醚鍵的環狀脂肪族醚的氟化物;氟化環氧丙烷的聚合物、氟化環氧乙烷的聚合物、氟化環氧丙烷與氟化環氧乙烷的共聚物。
[0063]具體而言,可列舉出導入有6個氟原子的二甲基醚、導入有8個氟原子的甲基乙基醚、導入有10個氟原子的二乙基醚、導入有8個氟原子的二甲氧基甲烷、導入有10個氟原子的甲基丙基醚類、導入有12個氟原子的甲基丁基醚類、導入有12個氟原子的乙基丙基醚類、導入有6個氟原子的氧雜環丁烷、導入有6個氟原子的1,3- 二氧戊環、導入有8個氟原子的四氫呋喃、全氟環氧丙烷的聚合物、全氟環氧乙烷的聚合物、全氟環氧丙烷與全氟環氧乙烷的共聚物等。
[0064]作為這些氟化醚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出六氟二甲基醚、全氟二甲氧基甲烷、全氟氧雜環丁烷、全氟-1,3-二氧戊烷以及 CF3- (0C (CF3) FCF2) m- (OCF2) I1-OCF3 (沸點 55°C)(y卟乂夕7公司制方^ r > HT55)等。
[0065]其中,從具有適度的沸點這一觀點出發,優選為CF3- (0C (CF3) FCF2) m- (OCF2)I1-OCF3O
[0066]本發明中,該氟化醚化合物可以單獨使用I種,也可以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
[0067][氟化酮化合物]
本發明中,作為能夠用作製冷劑的氟化酮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出碳原子數為3~8、更優選為3飛、烷基為直鏈狀或支鏈狀的脂肪族酮的氟化物。
[0068]具體而言,可列舉出導入有6個氟原子的丙酮、導入有8個氟原子的甲基乙基酮、導入有10個氟原子的二乙基酮、導入有10個氟原子的甲基丙基酮、導入有12個氟原子的
乙基丙基麗類等。
[0069]作為這些氟化酮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出六氟二甲基酮、全氟甲基乙基酮以及CF3CF2C (O)CF (CF3)2 (沸點 49°C) (3M 公司制 N0VEC649)等。
[0070]其中,從具有適度的沸點這一觀點出發,優選為CF3CF2C (O)CF (CF3)20
[0071 ] 本發明中,這些氟化酮化合物可以單獨使用I種,也可以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
[0072]此處,作為本潤滑脂所適用的軸承,可列舉出角接觸球軸承、深溝球軸承、自動調心球軸承以及推力球軸承等,優選的是,對小型化?高速化有利且作為渦輪機器軸承而通用的角接觸球軸承。
[0073]使用本潤滑脂時,由於潤滑脂向氟化合物系製冷劑的流出少,因此能夠長時間維持軸承的潤滑性。另外,由於為潤滑脂,因此與潤滑油不同,多數情況下可以不要回收體系、貯存罐,能夠將軸承的周圍製得緊湊,因此還容易適用於使用了朗肯循環(渦輪式等)的能量回收裝置。這種能量回收裝置適合地用於各種產業機械(化學工廠、石油精製工廠、制鐵所、機械製造工廠以及熱處理工廠等)、汽車。
[0074]以下,示出使用了本潤滑脂的軸承的一個適用例。
[0075]圖1是利用了朗肯循環的發電裝置100的概略示意圖。該朗肯循環中,使用來自發動機、各種產業機械的廢熱源10的熱,利用蒸發器20產生製冷劑蒸氣,使發電渦輪30的旋轉葉片旋轉。通過了發電渦輪30的製冷劑通過冷凝器40被液化,利用泵50而再次被導入蒸發器20,再次在體系內循環。發電渦輪30的旋轉葉片連結有軸60而旋轉,利用發電機70而進行發電。軸60利用軸承80而保持能夠旋轉。本潤滑脂用於該軸承80。
[0076]對於本潤滑脂,在實現本發明目的的範圍內根據需要可以配混抗氧化劑、防鏽劑、固體潤滑劑、填充劑、油性劑、金屬鈍化劑、耐水劑、極壓劑、耐磨耗劑、粘度指數改進劑、著色劑等添加劑。
[0077]作為極壓劑,可列舉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鋅,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鑰、無灰系二硫代氨基甲酸酯、二硫代氨基甲酸鋅、二硫代氨基甲酸鑰等硫代氨基甲酸類;硫化合物(硫化油月旨、硫化烯烴、聚硫醚、硫化礦物油、硫代磷酸類、硫代萜烯類、二烷基硫代二丙酸酯類等)、磷酸酯、亞磷酸酯(磷酸三甲苯酯、亞磷酸三苯酯等)等。作為油性劑,可列舉出醇類、羧酸類、甘油酯類、酯類等。作為這些配混量,優選為0.1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左右(潤滑脂總量基準)。
[0078]作為抗氧化劑,例如可列舉出烷基化二苯基胺、苯基-α-萘基胺、烷基化苯基-α-萘基胺等胺系抗氧化劑;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4,4』 -亞甲基雙(2,6-二叔丁基苯酚)等苯酚系抗氧化劑;硫系-ZnDTP等過氧化物分解劑等,它們通常以0.05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的比例進行使用。
`[0079]作為防鏽劑,可列舉出苯並三唑、硬脂酸鋅、琥珀酸酯、琥珀酸衍生物、噻唑、苯並三唑、苯並三唑衍生物、亞硝酸鈉、石油磺酸鹽、脫水山梨糖醇單油酸酯、脂肪酸皂以及胺化合物等。
[0080]作為固體潤滑劑,可列舉出聚醯亞胺、PTFE、石墨、金屬氧化物、氮化硼、氰尿酸三聚氰胺(MCA)以及二硫化鑰等。實施例
[0081]接著,列舉出實施例和比較例來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這些記載內容的任何限定。
[0082]〔實施例1、比較例1~4〕
按照以下表1所示的配混製備實施例和比較例的各潤滑脂,在接觸4種氟化合物系製冷劑的狀態下評價基油從潤滑脂流出的流出特性。評價結果也示於表1。
[0083][表 I]
【權利要求】
1.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其為包含基油和增稠劑的軸承用潤滑脂, 所述基油是包含聚α烯烴和酯而成的混合基油, 在不含氫的氟化合物系製冷劑氣氛下使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該軸承用潤滑脂中,所述聚α烯烴與所述酯的質量比為5:95~95:5的範圍。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該軸承用潤滑脂中,所述酯為芳香族酯。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該軸承用潤滑脂中,所述增稠劑為用下述通式(I)表示的脲增稠劑, RiNhconhr2NhcoNhr3 (I) 式(I)中,R1、R3各自獨立地表示碳原子數6~22的I價鏈式烴基、碳原子數6~12的I價脂環式烴基或者碳原子數6~12的I價芳香族烴基,R2表示碳原子數6~15的2價芳香族烴基。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該軸承用潤滑脂中,用R1和R3表示的烴基之中的10質量%以上為碳原子數6~12的I價脂環式烴基。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該軸承用潤滑脂中,該潤滑脂的混和稠度為200以上且380以下。
7.根據權利要求1飛中任一項所述的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該軸承用潤滑脂中,所述氟化合物系製冷劑為 CF3CF2C (O)CF (CF3)jPCF3- (0C (CF3) FCF2) m- (OCF2)I1-OCF3中的至少任一者。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在該軸承用潤滑脂中,所述氟化合物系製冷劑為CF3CF2C (O)CF (CF3)20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該軸承用於朗肯循環。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軸承用潤滑脂,其特徵在於,該軸承用於渦輪式的朗肯循環。
【文檔編號】C10N30/08GK103562363SQ201280025881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31日
【發明者】藤浪行敏, 橫山文彥 申請人:出光興產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 I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