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體的製作方法
2023-12-08 14:16:41 2
專利名稱: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人工關節假體,具體地說是 一種用於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等多種距下關節損傷以及類風溼性關節炎、退 行性關節炎、足部畸形、創傷性及創傷後關節炎等涉及距下關節的疾患,從 而儘可能地避免行距下關節融合術後的各種併發症的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 體。
背景技術:
目前,距下關節,又稱跟距關節,是足部的一個複雜關節,在人體站立 和行走時都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中後足的生物力學的作用尤為重要。但 長期以來因其相對於足部運動幅度較小,並未引起足夠認識。隨著平足症、 脛後肌腱功能不全、類風溼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足部畸形、創傷性及 創傷後關節炎等常見病的治療由保守轉向手術治療,其中應用最多的是融合 術,取得了相應的臨床療效,單純的距下關節融合術被用來治療很多成人後
足疾病,包括創傷性距跟關節骨關節炎[l、 2]、複雜性跟骨骨折[3]、脛後 肌腱功能不全[4]、感染性距跟關節炎[5]。但長期隨訪發現,術後較多患者 將出現更為嚴重的足部關節創傷、退變性關節炎等併發症[6、 7]。
俞光榮等[8]通過研究距下關節、踝關節對後足運動影響得出結論距下關 節固定後,後足矢狀面運保留75.33% ,冠狀面45. 19% ,水平面59. 80% , 後足在3個平面上的運動均受到影響。距下關節融合將使後足整體運動範圍減 小,同時也影響踝關節發揮正常功能。距下關節斜向運動軸能將脛骨在截面 上的旋轉傳遞至前足,故下肢的擺動能轉化為足部的旋前、旋後,最終形成 步態。當距下關節被融合後,這些功能部分將由周圍的關節取代。Wilson[9] 提出距下關節融合後,其他跗骨關節的活動度將增大,以代償距下關節喪失 的功能;而Marm等[10]則認為,距下關節的融合將使前足的內收和外展減少
50%左右。當距下關節被融合後,部分功能由周圍關節取代。Leardini等[11] 對踝關節複合體在非外力作用下的骨一韌帶標本進行了研究,發現在踝關節 背伸、蹠屈過程中,內側的脛跟韌帶中央束和外側的跟腓韌帶相對於其他韌 帶始終保持緊張,使踝關節沿其運動軸做單一運動;當外力作用擾亂了其固 有的運動軌跡,使等軸性.的脛跟韌帶、跟腓韌帶受力不均,此時出現距下關 節的運動,以保證踝關節運動軌跡的恢復及內、外側韌帶的等軸性;外力去 除後,距下關節的活動也隨之消失。在這裡,距下關節類似於一個彈性結構, 而踝關節則是真正的運動單元。距下關節功能的喪失。將使跟骨內收、外展 活動度減小,使踝關節對後足內、外翻運動作出代償,這種代償是有限的、 非生理性的,可適應日常的行走功能,但不能滿足奔跑、跳躍、地面不平等 的特殊要求。
距下關節,是足部冠狀面上活動的主要形式;且只有距下關節功能正常。 後足才能達到最大的活動範圍。融合距下關節後。踝關節矢狀面活動也將受 到明顯的影響。Savory等[12]研究發現。單純融合距下關節。距舟關節的活 動度改變明顯,其中背、蹠屈減少56% 。內、外翻減少70% 。表明距下關 節的運動是距舟關節發揮其功能所必需的,距下關節對踝關節、距舟關節功 能的正常發揮均有重要作用。
距下關節的損傷較多見於跟骨關節內骨折。目前手術治療已成為趨勢, 其重點是恢復距下關節的對位關係和跟骨結節的關節角。儘量改善跟骨外形 和距下關節的解剖復位。關節功能保留與否直接影響骨折預後。對陳舊性跟 骨骨折畸形癒合的處理,應明確病變部位和原因,不能以喪失關節正常活動 度為代價盲目地融合距下關節。如果能重建關節面。恢復其運動特性。保留 距下關節功能無疑是一種較關節融合更為合理的治療方式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融合療法治療距下關節骨折存在的骨 折愈後會影響人體正常行動的問題,設計一種既能保證加速骨折治療,又不 影響人體正常行動的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體。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體,其特徵是它兩塊形狀相配且相互活動接
觸的距骨關節面假體1和跟骨關節面假體2組成,在距骨關節面假體1與距 骨相接觸的一面上設有一個可插入距骨中從而將距骨關節面假體1固定在距 骨中的固定嵴3,在跟骨關節面假體2與跟骨相接觸的一面上設有一個可插 入跟骨中從而將跟骨關節面假體2固定在跟骨中的固定嵴3。
所述的距骨關節面假體1、跟骨關節面假體2以及固定嵴3、 4為鈦合金 結構件或鎳鈦合金結構件,所述的固定嵴3、 4上各設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徑 向隆起5。
所述的固定嵴3、 4的軸線均與距下關節本身的運動軸線相平行。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突破了距下關節骨折治療的禁區,大膽地將人工假體運用到 距下關節的康復中,具有傷口癒合快,病人行動不受限制的優點,可大大提 高術後生活質量,而且結構簡單,製造方便。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構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l所示。
一種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體,它兩塊形狀相配且相互活動接觸的鈦合 金距骨關節面假體1和鈦合金跟骨關節面假體2組成,在距骨關節面假體1 與距骨相接觸的一面上設有一個可插入距骨中從而將距骨關節面假體1固定 在距骨中的固定嵴3,在跟骨關節面假體2與跟骨相接觸的一面上設有一個 可插入跟骨中從而將跟骨關節面假體2固定在跟骨中的固定嵴3,每個固定 嵴3或4上各設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徑向隆起5,固定嵴3、 4的軸線均與距 下關節本身的運動軸線相平行,即與距下關節本身的運動軸相一致,它由前 一上一內斜向後一下一外,為跟骨後外側面交界與距骨頸上內側面交界之間 的連線,並與跗骨竇垂直相交,該軸在矢狀面向上42°角,橫截面上向內側 偏移16°。
手術後兩個假體1、 2將牢固固定於距骨和跟骨相對應的關節面上,兩假 體間可以產生微動以適應後、中足生物力學的需要。從而相互之間也保持平 行。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過程為
手術時先於病人患側大腿根部牢固綑紮氣囊止血帶,採用連續硬膜外麻 醉聯合腰麻,待麻醉起效後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向上,碘酒、酒精依次常規
消毒術野區域皮膚。驅血後氣囊止血帶加壓至45KPa。取後外側手術入路, 依次切開皮膚、皮下,完全暴露距下關節,用小骨刀修正距骨、跟骨的關節 面部分,並鑿除部分骨質,使其表面與本實用新型的距骨關節面假體1和跟 骨關節面假體2的表面相匹配。然後用電鑽分別在距骨、跟骨的關節面中央 開槽,使得所開的槽與距下關節的運動軸平行,並且跟兩假體部件非關節面 側的固定嵴3、 4相對應,所鑽孔的大水應保證固定嵴3、 4在外力作用下能 較緊密地插入其中。將假體l、 2合攏,在非關節面側塗抹少許骨水泥後,整 體植入製備好的間隙中。骨水泥植入不宜過多,只期得到較好的初始穩定性。 待骨水泥固化後,活動後足,觀察距下關節的活動情況,若假體兩部件間可 產生微動以適應後、中足生物力學的需要即可。碘伏衝洗傷口,逐層縫合皮 下、皮膚,無菌敷料加壓包紮。手術後早期患肢不負重。
參考文獻 Damn D , Khaoka H . Subtalar arthrodtmis with internal compression for post—traumatic arthritis[J]. J Bone and Joint Surg, 1998, 80(1): 134—138. [2] Flemister A , Walling A . Subtalar arthrodesis for complications of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 Read at the annual summer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t and ankle society boston, massachu—setts, 1998, 25. Flemister A, Walling A. Subtalar arthrodesis for complications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 . Read at the annual summer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t emd ankle society boston, massachusetts, 1998, 25. [4]Donatto, Keith C. Arthritis and arthrodesis of the hindfot[J]- Fot and Ankle, 1998, 1(349): 81-92. Harper mc[J]. Clin Orthop, 1999, 8(365): 65-68.陳啟明,梁國穗,秦嶺,等譯.骨科基礎科學.第l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692-711.McPoil TG . Hunt GC.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ot and ankle disorders: present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1995 , 21:
381—388.俞光榮楊雲峰張凱等,距下關節、踝關節對後足運動影響的實驗研究.中華骨科雜 志,2005, 25 (4) , 236—239 W ilson PD-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08 talcis by arthrodeses of the subtalarjoint. JAMA, 1927, 89, 1676.Mann RA, Baumgarten M . Subtalar fusion for isolated subtalar disorders Preliminary r印ort. Clin Orthop, 1988, 226: 260—265. Leardini A, Stagni R, 0 Connor JJ. Mobility of the subtalar joint in the intact ankle complex。 J Biomech, 2001, 34: 805—809.
權利要求1、一種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體,其特徵是它兩塊形狀相配且相互活動接觸的距骨關節面假體(1)和跟骨關節面假體(2)組成,在距骨關節面假體(1)與距骨相接觸的一面上設有一個可插入距骨中從而將距骨關節面假體(1)固定在距骨中的固定嵴(3),在跟骨關節面假體(2)與跟骨相接觸的一面上設有一個可插入跟骨中從而將跟骨關節面假體(2)固定在跟骨中的固定嵴(3)。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體,其特徵所述的距骨關節 面假體(1)、跟骨關節面假體(2)以及固定嵴(3, 4)為鈦合金結構件或鎳 鈦合金結構件,所述的固定嵴(3, 4)上各設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徑向隆起(5)。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體,其特徵所述的固定嵴(3, 4)的軸線均與距下關節本身的運動軸線相平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融合療法治療距下關節骨折存在的骨折愈後會影響人體正常行動的問題,設計一種既能保證加速骨折治療,又不影響人體正常行動的距下關節置換用人工假體,其特徵是它兩塊形狀相配且相互活動接觸的距骨關節面假體(1)和跟骨關節面假體(2)組成,在距骨關節面假體(1)與距骨相接觸的一面上設有一個可插入距骨中從而將距骨關節面假體(1)固定在距骨中的固定嵴(3),在跟骨關節面假體(2)與跟骨相接觸的一面上設有一個可插入跟骨中從而將跟骨關節面假體(2)固定在跟骨中的固定嵴(3)。本實用新型突破了距下關節骨折治療的禁區,大膽地將人工假體運用到距下關節的康復中,具有傷口癒合快,病人行動不受限制的優點,可大大提高術後生活質量,而且結構簡單,製造方便。
文檔編號A61F2/30GK201001789SQ20072003451
公開日2008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14日
發明者桂鑑超, 蔣逸秋 申請人:桂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