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20篇

2023-10-23 11:14:42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一):

  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這本書。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提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提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能夠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此刻就蘇霍姆林斯基的提議結合自我的體會談談對後進學生應當怎樣做:

  一、心存博愛,永不言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應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教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歡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我也以往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教師:那些異常的孩子正是經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期望。

  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期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當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異常的愛給異常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我的學生。可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僅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我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我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適宜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裡,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忙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這麼做,是跟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後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一些教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忙後進生提高呢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素養就必須要多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忙後進生就必須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轉變主角、教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異常強烈」。

  我們有時會很不解地說,「這道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可學生還是沒做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我們在講解時,有時忽視了學生應當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到達什麼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進取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那種認為把教學資料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教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此刻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並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資料的本質,並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主角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主角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明白的人講給不明白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所以,我們應經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構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必須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忙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我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三、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僅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構成、確立並且堅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我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異常是學困生的思想異常愛開小差。

  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裡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提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當使學生堅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我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必須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進取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進取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提高。

  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臺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我也是能夠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進取爭取,努力向上。

  四、加強閱讀、提升素質

  書中有這樣一條提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閱讀對教師和學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教師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很多地閱讀書籍,後進學生想要改變糟糕的學習狀況更需要很多的閱讀。閱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聯繫實際看來,那裡的讓學困生閱讀應當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讀,而是因人而異,有指導性的閱讀。不僅僅學生要讀書,教師也要堅持讀書,「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可是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裡,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俗話說的好:站得高,看得遠。你書讀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自我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本事突出的學生來。為了孩子們的一生發展,也為了自我能夠遊刃有餘、開心工作,讓我們來閱讀吧!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二):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

  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這本書。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提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提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能夠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此刻就蘇霍姆林斯基的提議結合自我的體會談談對後進學生應當怎樣做:

  一、心存博愛,永不言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應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教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歡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我也以往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教師:那些異常的孩子正是經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期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期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當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異常的愛給異常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我的學生。可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僅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我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我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適宜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裡,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忙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這麼做,是跟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後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一些教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忙後進生提高呢?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素養就必須要多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忙後進生就必須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轉變主角、教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異常強烈」。

  我們有時會很不解地說,「這道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可學生還是沒做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我們在講解時,有時忽視了學生應當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到達什麼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進取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資料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教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此刻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並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資料的本質,並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主角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主角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明白的人講給不明白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所以,我們應經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構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必須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忙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我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三、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僅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構成、確立並且堅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我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異常是學困生的思想異常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裡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提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當使學生堅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我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必須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進取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進取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提高。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臺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我也是能夠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進取爭取,努力向上。

  四、加強閱讀、提升素質

  書中有這樣一條提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閱讀對教師和學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教師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很多地閱讀書籍,後進學生想要改變糟糕的學習狀況更需要很多的閱讀。閱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聯繫實際看來,那裡的讓學困生閱讀應當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讀,而是因人而異,有指導性的閱讀。不僅僅學生要讀書,教師也要堅持讀書,「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

  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可是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裡,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俗話說的好:站得高,看得遠。你書讀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自我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本事突出的學生來。為了孩子們的一生發展,也為了自我能夠遊刃有餘、開心工作,讓我們來閱讀吧!

  以上只是閱讀《給教師的提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資料,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有待於廣大的同行們經過精心地閱讀、細細地品嘗,在應用實踐中體驗、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我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進取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三):

  有人說,身為教師不明白蘇霍姆林斯基,無異於學音樂卻不明白貝多芬。說來慚愧,雖然早就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這本著作有渴讀的欲望,但卻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瑣事,對閱讀此書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拾卷細讀,才恍悟蘇霍姆林斯基能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教育大師的原因。

  蘇霍姆林斯基從18歲就開始擔任鄉村教師,把一生中最寶貴的35年時間奉獻給了家鄉的中小學教育事業。他以往說過這樣的話:「我的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能夠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熱愛孩子。」正是因為這一顆對孩子的熾熱之心,他從每個幼小的孩子身上都能發現其所具有完美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正是因為他獻身教育事業,才能對孩子進行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僅用頭腦,並且用心靈去認識他們,才成就了這本書中生動的事例、鮮明的觀點、樸素的語言、熾烈的情感。讓每一個教師讀到其中章節的時候都會感同身受,引發會心一笑,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繼而掩卷深思,反省自身,有了自我獨特的閱讀體驗。大師的思想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都會帶給我們寶貴的啟發。他不但在宏觀上如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教學的方向,也在微觀上指導著我們每一門學科的教學。

  我是一名中學的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大師的很多觀點都給了自我在教學中有益的啟示。一向以來,我都覺得語文這門學科既不能像數學那樣啟發學生的智慧,在解題當中給學生以成就感;也不像物理、化學那樣在動手動腦的實驗操作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思考;又不像生物等自然科學那樣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科學,獲取趣味的知識。語文教學,本來就是天天和語言、文字打交道,應對一篇篇艱澀難懂的古文語句和學生不願涉及的作文練筆,我就這樣先入為主地給自我的學科下了判詞,而自我憑藉著嚴厲、職責,讓學生機械地掌握著語文知識,度過一節又一節的語文課,但此刻,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提議中告訴了我,應爭取學生熱愛自我所教的學科。

  這句話看起來很樸素、很平常,殊不知,要想做到卻要付出很多的辛勞,怎樣才能讓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答案,要讓學生對你的課堂產生興趣。

  課上得有趣味,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趔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我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帶著這種理念,我重新審視自我的語文教學,怎樣才能讓自我的課堂變得趣味,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帶著期望的、激動的心境去學習和思考,從而感受到自我的智慧力量呢恰逢課程講授到古詩詞課節,其中有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以前,我的做法就是讓學生理解詞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默寫,課堂顯得機械沉悶,而此刻我想,為什麼不能按照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利用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產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呢於是我引導學生,《武陵春》表現了李清照愁的思緒,同學們還了解古代詩人哪些作品中也表現「愁」呢他們表現愁的方式是一樣的嗎請同學們回去查閱相關的資料,下一節課我們開一個詩歌研討會。看到這個與以往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大家的興趣都被激發起來。這其中學生努力的過程我不了解,但在下一節課堂上學生研討結果卻像寶石一樣閃光。有的學生想到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的想到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也有的提到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大家興趣高漲,暢所欲言。最終一學生發言總結:本節課文研討課我們發

  現古人寫愁思維開闊,想像奇絕,愁有深度、有質感、有資料。望著學生們渴求知識的雙眼,聽著同學們進取大膽的發言,我深切感受到了一個真理: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我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我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重要的源泉之一。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有許多實實在在,經得起檢驗的理念、提議,這些提議就如一個睿智的長者,告誡教師一些最普通但又是我們極易疏忽的真理。他告訴我們: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曬枯,被不信任的毒藥摧殘致死的。所謂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的完滿的精神生活,這首先是意味著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兒童信任你,因為你是教師、導師和人性的榜樣。你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毫不妥協地反對我們的教育工作中那種對兒童漠不關心、冷酷無情的現象。

  對於這一點,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給予學生多大信任,學生就會回報給你多大成果。從我教學的實例當中,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我給學生訂下了學習目標,訂到80分,學生的成績就能到達80分,而我修改目標,給其訂了90分,他的成績就往往會提升到90分,學生的本身的智力沒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沒有變,那其中提升的力量源泉是什麼我想就是教師對他的信任,你把期望、關注、信任傳送給學生,學生必須會感受到教師的這種期望,他們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回報。同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對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也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曬枯,被不信任的毒藥的摧殘死的。你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班級裡有一位同學學習困難,只是在我的堅持關注、嚴格督促之下學習能夠跟得上大家學習的步伐,可有一次我突然發現,他似乎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上課無精打採、委靡不振,我找他了解情景,他說:因為一次考試後,我讓不及格的學生站起來,我批評了另兩位同學,卻沒有批評他,他感覺教師對他失去了耐心,失去了信心,已經不管他了,所以也就放棄了自我,聽到這些話,我唏噓不已,多麼可愛的孩子,甚至於教師的批評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寶貴的,他們不怕批評,怕的是教師的漠不關心,冷酷無情啊!每一個孩子都是帶著想好好學

  習的願望來上學的,這種願望像一顆耀眼的火星,照亮著兒童所關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無比信任的心境把這顆火星交給我們-做為教師的人,這顆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態度所熄滅,我們教師如果在心中也像兒童對待我們那樣,把無限的信任同樣給予他們,那將是一種多麼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諧!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四):

  以前,讀教育學的著作時,總是有這樣的一種感覺:書中的理論知識很完美,可是對於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總是沒有操作性強的指導提議。覺得資料很枯燥,很乏味,沒有意思。可是當我有幸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提議》後,完全改變了我以前對教育著作的認識,覺得它們不再枯燥不再乏味了。在書中,作者用真實生動的案例來告訴我們一條條對我們教學來說具有指導性的提議,能夠幫忙我們解決在教學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在書中,作者就像是在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讓我們每一個教育者的內心受到了震撼,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共鳴。

  其中的一條,是作者對我們的教導,「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讀過後的第一反應就是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在各個方面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可是在我細細的品讀之後,覺得作者是要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眾不一樣的,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我的性格,孩子們是有差異的。當然在學習領域中,就是表此刻「智力上」的差異。相信在工作中我們都以往有過這樣的感嘆:「同一個教師教的,同一個教室裡坐著,學習的成績卻是天地之差」,「同樣的一節課,有的學生掌握的相當完美,而有的學生什麼也不會」,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學生的差異性也會在智力上有所表現。而作者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差異,更是用了兒童提水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因為我們都明白兒童的身高、體重、力氣等都不一樣,還有性別的不一樣,肯定是提水的結果就不一樣了。如果非要讓體弱瘦小的人和身強力壯的人提水一樣多不可,那可能就會適得其反,導致體弱瘦小的人會元氣大傷,到第二天就什麼也幹不了了。因為差異性的存在,學習出現不一樣的結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應對著這樣的差異,我們在教學中就不能再「一視同仁」了。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它們有什麼樣的理解力,理解力,根據學生的不一樣層次的需求,授課的資料能夠做適當的調整,儘可能的做到學困生有點收穫,中等生收穫多點,優等生全部收穫。針對不一樣層次的學生布置不一樣的作業,讓學困生敢做,中等生會做,優等生夠做。讓不一樣的學生體驗到學習原先是件簡單的事,他們就會愛上學習。

  我們還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努力的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想辦法將學習和他們的興趣聯繫起來,去積發他們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學習的進取性,讓他們體驗到大千世界,樂趣無處不在。以往遇到過一個學生,(simayi)對播音異常的感興趣,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可是成績卻不盡如人意。我就想把學習和播音結合起來是不是會好一點呢?之後就讓他把課本、試題、甚至數學公式都作為稿件來「播音」,慢慢地他就愛上了這樣的方式,有時候還會用特約評論的方式對自我的作品進行一番評論,做好筆記,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不好,樂在其中,不知不覺中,他的成績也在不斷的提高。

  我們還要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及時的進行鼓勵。作為平凡的人,我們都有這樣那樣的優點,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就是所謂的「人無完人」。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對每一個學生都應當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尤其是對於學困生來說更是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之處,及時鼓勵,讓他們利用自我的長處來為團體服務,讓他們感覺到他們也是很重要的,並非一無是處,教師和團體還是十分重視自我的,雖然成績上不如人,可是在其它方面還是很優秀的,無人能及。當這些學生從內心感受到被教師和團體信任時,他們的信心就會重建起來,學習的活力也會燃燒起來,相信不久以後,他們的成績會有很大的提升。

  以上只是對書中一條提議的有感而發,是涵蓋不了整本書博大精深的資料的。書中的每一條提議都是用簡單的語言道出了教育的智慧,都值得我們認真的研讀、思考與反思。我們要爭取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引領我們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地前行,不斷地提升我們自我,超越我們自我。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五):

  《給教師的100條提議》讀後感

  先做好「讀書人」才能做好「教書人」,讀書能讓我們成為優秀的教師。我看過《給教師的100條提議》這本書後,有種撥雲見日之感,作者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提議向我們娓娓道來,為我們指點迷津,還給我們許多教育教學的好方法,使我受益頗豐。

  讀了蘇霍先做好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提議》,我平時在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如何做好後進生的工作等。書中還有許多關於教學管理、教學經驗,教師對課程的計劃和組織,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成績等等。

  書中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教師讀書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發揮自得,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我的知識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這樣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作為年輕教師的我,應對教材教法的生疏,我更加體會到讀書的重要性以及厚積薄發的道理。

  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文中,蘇霍姆林斯基鮮明而生動的指出,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異常的興趣,教師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我心裡移植到學生心裡。學生在某一學科上成績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冷淡的態度。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自身學習怕主人,要樂意地投入到自我的學習中去。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對教師而言,就是對教育過程的思考,把自我有所觸動的瞬間和片斷變成文字,記錄在案,對自我以後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忙。我認為,善於覺察兒童課堂內外的行為上的極其細微的變化,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我的眼睛裡,學會觀察孩子,觀察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捕捉細微的教育現象。教育日記也包括教學反思,記錄教學活動等,是對自我一日工作的審視和分析。

  書中談到對「後進生」的工作,這確實是每一位教師「最難啃的骨頭」之一。他們理解和記憶的本事相對較差,有的教師教了一段時間就會失去信心。作為教師應當幫忙孩子從學習的逆境中走出來,「後進生」普遍存在著「沒眼睛,沒耳朵」的毛病,他們對教師上課所講的沒用心聽和記,在教學中,要經常讓這樣的學生回答問題,提高他們用眼、耳的頻率,自然知識就記牢了。他們有些並沒有智力上的差異,只是少了一份堅持,在學習生活中多加培養,有了堅持不懈和體驗成功的喜悅,他們也不再成為「後進生」了。

  讀了這本書,發現作者提出的問題都是教師近切想解決的問題,既有理論也有生動的事例,還介紹了處理問題的對策。讀書不僅僅能激發「後進生」的覺醒,更能讓我們教師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成為真正有品位的教師。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六):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明白了原先學生這樣教.會存在那些不足,那樣教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讀後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大師給我指引教學方向心中激動萬分,同時,為自我過去的想法而慚愧。

  第一個感受:愛學生

  我以往為自我選擇了教師行業迷茫過,也為我第一次當班主任洩氣過,還為丟了學生想放棄教師這一職業。並應對幾十個有著不一樣思想的孩子時,煩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兒張三和李四打架,明兒王五不寫作業,後天家長說某某學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沒有一天消停過。漸漸地剛畢業時的雄心壯志漸漸隱退,我甚至也懷疑自我是否能勝任教師這個職業。當我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應對面地交流一樣,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完美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所以,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僅用腦子,並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為自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為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為,懂得兒童是一個經常在變化著的人。教師的心胸要寬廣,做到把自我的心分給每一學生,在自我的心中應當有每

  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教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帶著這種對孩子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師生關係會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我。」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教師尼娜彼特羅芙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儘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尼娜彼特羅芙娜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米哈伊爾很瀟灑地為她修理好電視機後,尼娜彼特羅芙娜感到十分的難受,甚至是久久地坐著,哭著……尼娜彼特羅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樣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期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裡,還蘊藏著天才呢……

  這一事例不禁促發我深思:既然是在學校的「兩分生」,還能很快成為一個技術很高的電視機修理工,我們在今後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中是否應當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地設計不一樣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當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第三點:多讀書

  我經常對家人說,當教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幹家務活。對朋友說,當教師很累,沒有意思。確實沒有教師不抱怨自我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那裡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我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著去做這些事,心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我,簡單的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我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十分出色,聽課的教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我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嘆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僅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一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此刻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議:這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裡加大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可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堅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當首先研究清楚的!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繫,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裡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同行們,讀書吧,書中自有黃金屋。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七):

  最近利用假期時間,認真學習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書中用很多的教育實踐闡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提議。雖然此刻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此刻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應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從他的文章中我體會到,真正偉大的教育家是能穿透時空的,不但沒有國際的限制,也不會有時代的限制。「對一個教師來說最危險的是自我在智力上的空虛,缺乏精神財富的儲備。」所以,這本書中曾多次寫到教師們為了給孩子更多的啟迪,自我做的很多繁雜的準備工作。如,為了讓孩子加強對詞的敏感性,開設「思維課」。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時候,教師先自我多次去觀察感受,買相關的書籍研究,努力做到用準確生動豐富的語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細微變化。為了給各種類型的學生供給適合的閱讀書籍,教師們自我很多閱讀、寫讀書筆記,編排習題集,設置讀書角,創辦各類「特長小組」。

  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啟發,看了後對我幫忙很大。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我也經常抱怨自我沒有時間,我也想寫教育日記,但總是不能堅持;想多收集些資料,充實到教學課堂中,又總是力不從心。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僅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這不正是我經常抱怨的。一晝夜僅有24小時,每一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僅有8小時,並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八):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美麗,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氣,說上一句話來驚天動地。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明白那間教室放飛的是期望,撒下的是淚滴。」

  一首老歌,旋律悠揚,歌詞動人,那份對教師的愛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裡。這首歌唱了這麼多年,哪知如今的我真正成了一名人民教師,我要把我心中的愛繼續傳遞下去。

  我愛我的學生,可是我卻不明白怎樣愛他們。是給予無限寬容和自由馳騁的天地,還是一板一眼地嚴厲管教?這樣的困惑讓我這個新教師更加努力的學習,因為我要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溫暖歡樂的學習天堂。

  除了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我還常麻煩一位好朋友,他就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就像是我的甘霖仙露,讓我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捧讀此書,不由自主地感覺這位慈祥,睿智的長者,坐在你的面前與你聊天,他的豐厚學養,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滋潤你的心靈。此書中每談一個問題,都有生動實際的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

  每每翻看這本教師寶典時,從字裡行間就能感覺作者對教育滿滿的愛,這是對學生無限的關懷,是對教育事業無盡的熱忱。而這種愛是異常的,不是縱容,也不是拘禁,而是一種拿捏到位的教育藝術。

  教育是愛的藝術,不僅僅需要教師付出愛心,更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份愛,還要他們懂得去愛別人。這一點,也是作者在此書中提到的重要一點。例如,有些孩子紀律散漫,影響他人,作者提到的解決方法就是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在不斷的觀察和思考中體諒他人、愛他人。所以作者把孩子們帶出教室去觀察我們身邊的世界。身邊來來往往的人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在發生著不一樣的故事,細心觀察我們就能體恤人間的喜與悲,時間長了,孩子們甚至會為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為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於是他們開始為他人著想,思考著如何為所存在的環境添色,愛的光芒開始照進他們柔軟的心。如果班級的每個孩子也都能這樣體會教師,那麼教師的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就能讓他們明了教師的心境從而乖乖聽話,這一響應卻再也不一樣於逼迫,而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

  教育是愛的藝術,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愛,我們也要學會愛自我。作者的這一觀點總是讓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是啊,僅有我們的心境堅持愉悅,我們的雙手才能奏出美妙的教育樂曲;僅有我們愛惜我們的身體,我們才能在愛的舞臺上帶領孩子們跳出精彩的舞步。不僅僅如此,我們要讓自我變得更加博學、更加睿智。我們每一天要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在科學知識的大海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潺潺不斷的流動,我們要給自我規劃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空間,與智者對話,與知識共舞。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愛,作者還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提議,這些都是我們在實際中十分受用的。其實,我們對孩子起初的愛就像未經雕琢的水晶石,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將它打磨出越來越多、不一樣角度的切面,從而水晶反射出了五顏六色的愛的光芒。這愛是職責,是關懷,是包容,是鼓勵,是所有完美情感的凝聚。

  教師的愛是一首深情的歌,點點音符像甘甜的雨滴滋潤著你和我;教師的愛是一首奉獻的歌,美妙旋律像燭光映照著你和我。讓我們這首美麗的歌,充滿愛的能量,點燃生命的期望之火!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九):

  未看鄭傑著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提議》之前,我心裡有這樣的想法,這莫不是又一本「正確的廢話」的集合體吧,看著看著,發現其中還是有些資料觸動我的內心,是「無害」的。這越發激勵我想從書中找到其中能有助於我教學的資料。但可惜的是,這不是十分具體的教學實踐指導,而是一本給教師的精神家園指明方向的書。接下來我就談談讀了這本書之後對教師的精神追求方面的一些感想。

  本書第一條談到教師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那我在想,教師哪兒不完整了為什麼會不完整怎樣樣才能完整鄭傑說到,「教師如何充實自我的精神空間,成為完整的一個人像豐子愷、夏丏尊,以自我廣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諄諄教誨學子,像季羨林,以人格的無限魅力薰染學生。無限相信書的魅力,多讀書以滋養身心,多經事以歷練處人。」

  可見,教師要成為完整的人,必須「要擁有自我的精神空間」,必須有自我的精神追求。想賺大錢,就別來教師行業混了。當然也不會苦於生計,衣食是無憂的。既然物質方面我們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發展。

  [法國]盧梭說:「有些職業是這樣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他是不配這些職業的;軍人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

  書中講到教師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

  物質生活的追求是教師精神追求的基礎,藝術生活的追求為教師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師壓力確實很大,我們要學會宣洩,要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不平則鳴嘛,鳴也要鳴得有價值,勞作中的健身總比單純的健身來得有意義。同樣,藝術的宣洩,一方面使我們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無意之中也創造了價值。說不定以後你的歌聲,你的畫作,你的文章,你的書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這層追求讓教師以工作為樂趣。幸福的第三層是獨立思想,

  王小波認為,自由思維是人的本質,追求智慧是思維的樂趣,是人生的主要幸福。恩格斯認為,哲學將我們帶到寧靜的彼岸。伊壁鳩魯認為,對於靈魂的健全而言,任何年齡的人開始思索都不會太遲或太早。

  這層追求讓教師將教育工作當成思想的起點。僅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太累。我們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能夠說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書有有許多好的提議,我羅列一下標題:

  比如:讓我們「現代』』起來,教師要繼續學習,講演使人完美,學會傾聽不容易,為自我而教,思索是一件歡樂的事,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這些都是從教師工作方面、自身素質方面的自我實現來到達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師要有赤子之心,關懷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教師要有靜氣,要有寬容精神,要學會做減法,捧著良心教書,保存天真,這些都是從教師的修養內涵上要求教師的精神追求,給教師的精神追求指明了方向。另外,書中還將教師置於改革的潮流中,在社會、市場、改革中磨練教師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競爭的歸宿,把困難當做機會,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為自我的未來投資,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我的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貧乏。」

  我們應當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實現的目標,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們才不會在商品經濟社會迷失自我,丟棄我們的本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教師自我的靈魂都出了問題,那怎樣去影響學生的靈魂,使其正確地對待人生,構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鄭傑講到,要我們為沉重的負擔找到良好的理由。有兩種可能導致無法承受工作的負擔:

  一是你沒有從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過於追求外在價值而不是內在價值。

  僅有我們的工作簡便,我們的靈魂空靈,我們自我才有更好的發展,學生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我最欣賞裡的這樣一段話: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我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我;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齊的分分秒秒,品嘗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致。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我。

  這使我想起了《大學》裡的一段話印證了上頭的觀點: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最終還是能得的啊,所以不要擔心,我們得到的不是物質,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高貴。還有節日裡,學生的祝福,課堂裡,幸福的微笑。已經夠了。

  讀完之後,總之感受頗深,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更加有信心。讓我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書中講道:「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梁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我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其實成功很簡單,一靠興趣,二靠持久,願大家在教學事業上取得成功,更上一層樓。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十):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作為一部教育的經典著作,在本書中提到了一百條有益於提高教學水平,轉變教學思路,開闊教師視野的提議。每一條都針對教學工作中的一個方面,或是用具體鮮活的事例論述,亦或用深入淺出的理論來分析。讀罷全書,讓我受益匪淺,也感觸頗多。結合當今我國的國情,以及所處的時代,書中有些看法可能在今日看來有些不合時宜,但這絲毫不能掩蓋本書的光芒。作為一名以後要從事教師工作的師範生,我讀完此書,心中也有很多關於做好教學工作的設想,關於教師職責的深思,也靜靜的在心中勾勒了夢想的工作狀態,給自我提了幾點小小的要求。

  一、關於教學

  書中用數條提議從不一樣角度來講怎樣上好課,做好教學工作。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條提議中就提到要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每個孩子的基礎不一樣,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本事也不一樣。我們應當根據孩子們的現有程度提出與他們相對應的要求,然後再在此基礎上,使其智力進一步發展。這一條很值得教師們思考,我們是否太注重所有孩子們的同步發展了?

  其二,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七條提到,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知識是目的很好理解,我們教學也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但不要忽視,知識更是一種手段,是一種應用於實際的工具。如今三維的教學目標中,就有過程與方法這一重要目標,要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獲取知識的過程。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怎樣去讓學生獲取知識,簡單的灌輸,教教材,肯定是不可取的。要把教材當做教學資源之一,用教材來教,同時要注意拓展其他資源。結合學生的生活,每個學生都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要把生活當做背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

  其三,教學評價,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學生都渴望明白在教師的心目中,自我是怎樣的孩子。在第十三條提議中,作者也提出了評價應當是有分量的,應當從多方面給予考量,不僅僅依據卷面成績簡單的打一個分數,更應當結合平時表現,給學生更準確更有針對性的評語。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要學會保護孩子好好學習的願望,不要使內在的學習動機消失。

  二、關於閱讀

  在書中,作者多次提到閱讀,提到讀書。一方面,科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教師要經過閱讀適應時代和世界的變化,把日新月異的概念和規律性補充到教學資源中去。在第八十七條提到,教師若要提高教育素養,首先要對自我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要有透徹的理解,還要在講課是深入到學生的理智和心靈。那麼怎樣才能使教師不僅僅懂得一點教學常識,並且深知本門學科的淵源呢?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便從此而來。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博覽群書,要深入思考。

  另一方面,學生也要讀書。在第十八條和九十八條提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也講到讓學生多讀書,為學生供給豐富多樣的書籍供其閱讀。讓學生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遊泳,閱讀現代前沿科學問題方面的科學著作和科普讀物,這也有助於清楚理解課堂中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閱讀教學外的擴展知識,在頭腦中產生對未知的興趣,這樣對新教材的學習過程中所講的知識的興趣就越高。僅有經過閱讀來滿足學生多方面的智力興趣,才能在此基礎是進行深入的鑽研。在書籍中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財富,讓自我變得更加高尚。

  三、關於思考

  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學而不思則罔,思考在學習過程中佔統治地位。蘇霍姆林斯基在第六十二條提議中提出:「學生來到學校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若想學生進取主動思考,教師應當運用智慧為學生指明方向。學生心裡有無窮的強大的求知慾,教師點燃起學生渴求知識的火焰。教師僅有給學生帶來思考,用思考指揮學生,用思考使學生折服,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和指導者。要讓學生來日走出校門時成為一位受到教育的人,就要讓學生善於思考。應對社會萬象,僅有具備獨立思考的本事,才能有自我的思想,有自我的靈魂,才能有所創新,有所創造,才能用自我的機智解決問題。

  在如今的教學實際中,我們是否太急於求成了呢?急於脫口而出的答案,急於不假思索的回答,急於比誰更快,重速度而不重內涵。多多動用腦袋,學思結合,思考是人類精神世界開出的最美的花朵。經過思考,我們才能深知內心所想,明白自我到底想要什麼。學生僅有活在思考的世界中,才不會每一天在課桌後面無所事事,不會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無所事事。教師僅有開展與課堂上所學的東西沒有直接聯繫的豐富的思維活動,才能為在課堂的順利學習打好基礎。

  四、關於教師

  書中也有幾條是致教師的,這幾點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我也告訴自我要這樣做,要做一個好教師。

  第一,在第三十四條提議寫的是給新手教師的幾點提議,「在年級尚輕的時候,應當做些什麼,才不至於在老之將至時而悔恨」。現如今,還沒有工作,我內心裡對這份職業有滿腔的熱情,渴望大展身手。我期望我能一向保有這份活力,不至於在一年年的工作中逐漸熄滅那份火焰。作者也提議我們每月買三種書,一是關於所教學科的,要不斷補充豐富自我的學科知識,二是關於學習榜樣的勵志書籍,這類書能夠用來在學習上教育學生,在生活上指導學生,在道德上引領學生,三是心理學的書籍,我們要深刻的了解學生們的心靈,用心理學的知識輔助教學。

  第二,是關於教學反思的,也就是要寫教學後記,教學日記。它能夠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夠記。在日記中,我們能夠回想課上的閃光點或不足之處,記錄下來進行反思,能夠作為以後課上的素材或改善之處。把所觀察和記錄下來的情景加以深入思考,對教師的工作有很大幫忙。教學反思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必經之路。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於思考的教師,都有自我的體系,自我的教育學修養,才能進行創造性活動,習得高超的教育技巧。

  第三,是教師要有一顆廣博的愛心。在七十五條講到,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要時刻記得,我們應對的孩子是是極易受到傷害的,心靈又是極其脆弱的。我們要不斷地關心學生的生活,關心學生的健康與幸福。我們要與學生建立友誼,用自我的力量、自我的思考、自我的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兒童。在第八十六條「致未來的教師」中也講到教育工作中什麼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每個孩子都是帶著想好好學習的願望來上學的,他以無比信任的心境把這顆火焰教給我們,做教師的人。我們教師也要在心裡像兒童對待我們那樣,把無限的信任同樣的給予他們,那樣才會是一種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諧。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一書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借鑑的思想,也值得我們對當前的教育現狀進行反思。我也有了前進的方向,理論知識不可丟,要有理論指導實踐,要不斷閱讀教育理論書籍來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素養,要結合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與進行教學工作。這本書中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的閱讀、品味。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十一):

  利用暑假的一段時間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受頗多。它給了我們更多的是實踐經驗和中肯的勸告。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中提議教師主要從教師的個人思想動態、指導教師的教學方法、怎樣提高教師的教學本事、業務水平、以及提高教師的指導本事和青年教師應當如何去做等等。「僅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大綱寬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我認為僅有教師永不間斷的學習,他才能具有不斷的源泉。所以說教師的學習、讀書,對他所從事的特殊職業說有多麼重要。一位優秀的教師越是能夠自如地掌握教材,所講述的東西就越是鮮明,學生聽課以後需要花在書本上的知識時間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豐富的情感。那種對教材的知識很膚淺的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造成一種虛張的聲勢,人為地誇誇其談,企圖以此一影響學生的意識。可是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可悲的。大家明白,任何一種動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須靠自身機體內不斷吸取外界的營養而生存。同樣,作為從事教育事業的一名教師,他要想永不落伍,時刻充滿朝氣,充滿活力,做一名適應於時代發展需要的教師,僅有不間斷的學習。

  教育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教育工作不是一項用力去做就能夠做好的事,它需要我們用心去做。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尤其是實施新課改以來,教師的定位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為載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帶著學生走進教材。這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是教師的地位和職責的轉變。蘇霍姆林斯基創辦的帕夫什雷中學,把學生的人格發展放在了第一位,「那裡是學習和生活的樂園」,「是學生們的天堂」,把學生歡樂健康的成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真實悟出了教育的目的——培養健全人格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題,作為教師,無論學生成績怎樣,我們都應當有這樣的認識: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課,我們需要給他以關心,給他以鼓勵,增強他的勇氣。我們要做得是揚長避短,而不是取長補短。我們的世界如此絢麗多彩,不正是因為不一樣的人,幹著不一樣的事,就是因為這種千差萬別才構成了美妙的世界。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發現、利用、發展這一多樣性,而不是用簡單、劃一、僵化的標準,將豐富多樣的原料軋制、打磨成一模一樣的成品。事實上,這樣的結果不是人為造成很多「廢品」,就是產生一大堆無用的下腳料唯有平易近人的教師,學生才會喜歡你——「愛人者,人恆愛之」;唯有「其師親」,才會有「其道信」,學生才能學好,才會願意學,樂於學,才會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師愛是偉大的,神聖的。它是人類複雜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結著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一種沒有血緣和親情,沒有私利與目的「超凡脫俗」的愛。帕夫什雷中學的教師們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他們是真正的關注學生們的成長,在這上頭也傾注了很多的愛心,對每個學生都給予關注和尊重,對每位學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這就是他們的愛心的一個集中體現,因為每位教師都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對學生的一個啟示,點撥以及一個鼓勵,都可能對他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也許教師的一聲呼喚完全能夠喚醒一個塵封的心靈。愛是一種了解,關懷,職責。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保護學生。」「愛」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和本事。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最基礎的美德,經過閱讀《給教師的提議》,我更堅信了這一點。用愛心去培育學生,這是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職責。當然,我所說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放任。

  其實,現代教育的失敗就在於我們剝奪了原本屬於孩子的一切,而這一切有需要他們去苦苦追求。我們究竟應當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值得我們思考。教師的職業雖然平常並且平淡,但總有一些東西讓人感動,要改變一個學生,我們需要「用心」塑造他們。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十二):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他的每條提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運用於我們此刻的教育工作之中,是十分必要,很有價值的。

  當讀到《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一條提議時,我覺得獲益非淺。蘇霍姆林斯講到:「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而要保護兒童對教師的信任,就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關心兒童的人的尊嚴感」。因為「僅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讓學生經過學習而受到教育」。學生的心靈是脆弱的、容易受傷的,他們沒有我們想像的能夠那麼頑強地克服困難。所以,不管是應對犯錯的學生,還是應對某方面發展有障礙的學生,我們都應當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愛護他們、尊重他們,耐心地幫忙他們克服困難。或許我們會發現,冷漠的訓斥並不能到達我們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學生,讓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卻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又一村」。

  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舉了一位歷史教師上公開課的例子,這位歷史教師的課上得十分出色。當別的教師問那位教師,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時,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可是,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第一個層次是堅持。讀書的好處幾乎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使人心明眼亮。「」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無時無刻都告戒我們要努力讀書,讀好書。是呀!讀本好書能使人開闊視野懂得更多知識,豐富大腦,更能使你增強自信心。有人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我就應當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所以,教師不僅僅要有一桶水,並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我想,讀書貴在堅持!所以,讓我們做一個樂學的教師,因為僅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

  第二個就是構成習慣。讀書就和我們的吃飯睡覺一樣,應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每一天都不可少,但每一天都會有收穫,有長進。

  第三個是審美。」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每當我們讀一本好書,就好象在與一個個智者交流、探討、學習,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樣就能促進我們逐漸進行深入的思考,能夠提高自我的審美本事、思考本事和確定本事。

  當讀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異常深刻的。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他」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裡,來不及構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十分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異常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後,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之後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工具機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他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侍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對他們要有信心、耐心和愛心。後進生思想覺悟較之好學生有差距,他們認識本事較低,思想基礎不牢,容易出現反覆。所以培養他們的

  團體榮譽感、上進心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需要教師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們工作做到位,是完全能夠轉變的。後進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當他們做錯了事後,往往會感到懊悔。所以,教師對他們的思想反覆、動搖要有充分思想準備,要更加關心他們,克服急躁情緒,不斷地從反覆中發現他們的提高因素,教育引導他們向好的方面轉化。同時,要注意做好鞏固工作,防止後進生思想重新出現反覆。這就需要我們做很多的持久的艱苦的思想工作,應當像對子女一樣愛護他們,要求他們,對他們負職責,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嚴父之情,要愛得得體,嚴得適度,進取為他們創造向提高轉化的條件。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十三):

  蘇霍姆裡斯基在給教師的提議中,首先談到教育應當熱愛孩子。僅有熱愛孩子,才能擁有熱情,才能無悔的付出,才能孜孜不倦的鑽研,合理地運用空閒及有效時間來工作,學習。教育不應當並且也決不能成為一種複製過程,他要成為一種創造與激發的過程。早在上世紀40年代,蘇聯就開始關注到了學生的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養成問題。尤其是小學階段,學校與教師教學的第一要義就在於要教會兒童學習,培養少年兒童熟練地讀和寫,並在熟練地讀寫的基礎上進行進取的思考,進而去創造。這一點,對我們此刻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我們的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被完全放開,成了斷線的風箏,以至於在高中階段,沉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使他們望而卻步,失去了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在者,我們的學校環境並不適合素質教育。僅有素質教育,新課改的口號,貫徹下來舉步維艱,甚至換湯不換藥。箇中原因恐怕只在理念二字。誰都明白創新好,然而有不願承受創新的代價,因而在學校林立的現實背景下,創新帶來的暫時困難,讓領導者們懼怕名譽的喪失和生源的減少,現實的壓力就在眼前,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的素質教育是否也要研究一下結合我們的現實情景呢?高調誰都會唱,但我們要聽的是一首

  和諧的樂曲。

  無助的眼神越深入的閱讀,越感到現實的壓力。好多想法也曾在我的心頭拂過,然而,我只是一無名小卒,對自我的本分工作兢兢業業,對於課改這樣的大問題,只能心有餘而力不足。比方說,我想帶學生卻體驗生活,到大自然,到社會中去感受,然後進行作文和情感教育,但這些又是學校從安全角度著想所堅決不允許的。發動學生建立班級的圖書角,有違反了學校的某些不成文的規定。人微言輕,做什麼事情都是束手束腳,徒有羨魚情。教育解放學生之前先解放教師,讓為人師者心胸開闊,進取思考,從心底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這才是正道。強扭的瓜不甜,僅有好的決策者,沒有有力的執行者,我想,改革也是紙上談兵。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十四):

  最近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後,對這位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極,崇拜至極。他的每條提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條提議,很好的借鑑,並運用於我們此刻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十分必要,很有價值的,下頭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中第46條關於寫教師日記的提議中提到的教師日記,這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我認為蘇老提到教師寫日記也就是今日我們所倡導寫教學反思。

  幾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讓我懂得了教師應當經過教學反思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正如葉瀾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必須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從中我們能夠完全看出當前倡導的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許多教師外出聽課、看課的機會很多,可是幾年之後,多年之後,你再去聽他的課堂教學,為什麼還是不能讓學生進取主動地去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那裡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教師缺乏這種學習的品質,缺乏課後反思的品質。目前存在的狀況就是有的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學期末統一的後補的,更為可笑的是,有的教學反思居然是課前預設的。這樣哪還會有它的必要性,實用價值呢?所以,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提議和葉瀾教授所說的那句話我們更應當重視寫教學反思、並且堅持寫,以此促進我們的成長,以此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十五):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覺得每條提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如果能運用於我們此刻的教育工作之中,是會十分有意義,十分有價值的。

  「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一條提議,我覺得獲益非淺。蘇霍姆林斯講到:「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而要保護兒童對教師的信任,就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關心兒童的人的尊嚴感」。因為「僅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讓學生經過學習而受到教育」。學生的心靈是脆弱的、容易受傷的,他們沒有我們想像的能夠那麼頑強地克服困難。所以,不管是應對犯錯的學生,還是應對某方面發展有障礙的學生,我們都應當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愛護他們、尊重他們,耐心地幫忙他們克服困難。或許我們會發現,冷漠的訓斥並不能到達我們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學生,讓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卻往往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這學期,我要多讀書,多讀一些國內外的教育家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方面的著作,重點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一書,以提升自我的教育素養,並將好的經驗應用於教學之中。同時注意積累、總結自我教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並記錄下來,讓自我的教學生涯也留下一行淺淺的腳印。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十六):

  暑假又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正如林海音所說的一樣,好書不厭百回讀,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發,新的收穫。

  結合自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覺得這一次讀後,對自我的印象最深或者說在今後的教學中啟示最大的是:在講課的過程中「佔據你的注意的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資料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的思維情景的關心。這是每一個教師教育技巧的高峰,你應當努力向它攀登。」

  蘇老的話,給我的啟示很大。反思自我的教學,難道不是停留於注意教材的資料嗎?上課的時候,總是想著,這節課我將向兒童教一些什麼資料,學生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我將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教會兒童。力求把自我想要講的東西變得明白易懂,或者為學生的理解搭建梯子,使學生能夠順利學習。就這幾各方面,進行苦思冥想,然後藉助於必須的手段來完成,這就是我的備課吧。而這種備課在蘇老看來是極其失敗的,最致命的一點就是這種課學生往往不需要進行思考,只是停留於對知識的掌握。

  然而,蘇老卻提議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要異常關注的不是這個,而是對學生思維的敏銳的洞察,要充分地認識到你的面前是幾十個活松松的人,要時刻關注他們的表情、動作、語言,從而了解他是不是在學,是不是樂意學,是不是在學的過程中思維參與到了其中。透過提議,不難看出,蘇老對我教師的要求。

  首先,你得是一個自我所任教學科專業的專家。其實提議中很明了的告訴我們,你不要將注意停留於教材的資料上,可是設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連教材的資料都沒有透徹掌握,都不能流利、清晰地表述,那麼你能夠撇開資料去注意學生的思維嗎?所以這注意學生思維的前提,是教師對所教學的資料已經胸有成竹,並且能夠採用不一樣的方式進行表達,乃至與資料相關聯的資料、資料的變式也瞭然於胸了,能夠說對教材的資料的表述已經到達了自動化的程度。僅有這樣,你才能夠在上課的時候,觀察學生的反應,注意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不斷的調整自我的行為。

  其次,要千方百計關注學生的思維。學生進行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學生是不是會思考,對思考有興趣。單就資料來說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掌握它並不難,難的是學生是怎樣掌握的,蘇老一再強調不能用教師儲存的知識傾倒給學生,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致最終喪失學習願望的一大弊病。而是要善於在教材資料本身裡去尋找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交集點」,引導學生自我去思考,經過思考獲得收穫,從而激勵學生的再思考,這也更能構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種學習的過程看起老要比灌輸慢得多,效率低得多,可是從長久的眼光來看,學生所獲得的卻要多得多,因為學習成了他自我的一種磨練心智的過程,他們在這樣一次次的磨練中獲得的提高,不單是掌握知識的增加,而是學習動力的加強和學習方法的掌握。

  再次,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學生在課堂中是怎樣學的,在學的過程中有哪些表現,經過這些表現,教師能從學生的眼神中發現他們的思維是否參與活動,他們的興趣是否持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課堂教學實踐智慧。在孩子的努力思考有了結果之後,我們要善於讓孩子看到自我的勞動成果,並且把他引領到一個新的勝利的高度。當我們發現學生學得勉強,思維停滯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想到隱藏我們的教學目標,曲徑通幽,蹲下來以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採取不經意的方法讓學生去發現真理,直到他的思維豁然開朗。所以這種情感不單是一種熱熱鬧鬧的學生亢奮的場面,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生思維拔節的「靜思默想」。

  這本書雖然幾十年前就問世了,但今日讀來,在課堂教學中的如此觀點,卻還是值得我們教師去思考,去學習。

  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讀後感(十七):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有感

  俗話說: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在這次讀書節活動中,我認真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一書。書裡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只是以提「提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提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