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07 14:42:54 3
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包括設於上料槽上的支架,支架上設有兩組刮刀,即刮刀組一、刮刀組二,每個刮刀組包括至少一個刮刀,刮刀長度大於或等於基布幅寬,刮刀為鋼絲;刮刀組一、刮刀組二均包括相同數量的刮刀,刮刀組一上的刮刀與刮刀組二上的刮刀相互對應或交錯排列,鋼絲直徑為2-10mm;支架包括固定支架和活動支架,活動支架與固定支架之間的間距可調。該刮刀裝置採用兩組刮刀,可同時對基布進行刮料,提高了生產效率,刮刀採用鋼絲,結構簡單,更換方便,成本較低;活動支架可調,能實現調節兩組刮刀對基布的夾持力大小,滿足無縫風筒基布上塗料厚度的不同需要。
【專利說明】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筒布生產裝置,特別是一種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背景技術】
[0002]現有礦用有縫風筒布,不是圓筒是平幅布,須經過熱風焊接或高頻焊接或縫紉扎線連接成圓筒,在受力結構上存在力學缺陷;所以目前該有縫風筒布逐漸被無縫風筒布所取代,其無縫風筒布是選用高強高模量聚酯纖維高密度紡織成的圓筒形基布(基布內是圓形筒狀薄膜)上塗覆PVC料經高溫塑化後製成,具有高強度,高耐磨,耐摺疊,壽命長的優勢。為了保證塗料在無縫風筒的基布上料均勻,一般採用刮刀進行刮料來保證塗料在基布上的塗抹面積和厚度的均勻,現有的刮刀一般是專用單刮刀,單刮刀刮料面積有限,需要多次刮料才能將整個基布刮料均勻,效率較低,且單刮刀價格昂貴,易耗損,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存在單刮刀效率較低、結構複雜、成本較高的不足,提供一種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一種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包括設於上料槽上方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設有相對設置的兩組刮刀,即刮刀組一、刮刀組二,所述兩組刮刀之間空隙可穿過基布,每個刮刀組包括至少一個刮刀,所述刮刀長度大於或等於所述基布幅寬,所述刮刀為鋼絲。
[0006]鋼絲型的刮刀所組成的刮刀組一、刮刀組二,分別位於基布的兩側,且每個刮刀長度均大於或等於基布幅寬,該基布的幅寬即可理解為圓筒形風筒基布的直徑,壓縮後基布在穿過兩組刮刀時,位於基布兩側的刮刀可以隨時基布的運動一次性的能將基布上多餘的塗料刮掉,保證塗抹在基布上的塗料厚度均勻,效率較高,該刮刀選擇鋼絲,成本較低、更換拆卸簡便。
[0007]優選的,所述刮刀組一、所述刮刀組二均豎直設於所述支架上。
[0008]兩組刮刀相對於上料槽豎直設置,基布穿過兩組刮刀,兩組刮刀將基布上的多餘塗料刮掉後,其多餘塗料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至上料槽槽體內,兩組刮刀豎直設置的方式,t匕傾斜設置的方式更有利於上料槽回收多餘塗料。
[0009]優選的,所述刮刀組一、所述刮刀組二包括相同數量的所述刮刀。
[0010]優選的,所述刮刀組一上的刮刀與所述刮刀組二上的刮刀相對應。
[0011]刮刀組一、刮刀組二上的刮刀分布相互對應,基布在運動時,基布左側、右側對應的刮刀相互作用,作用力位於同一直線且相互平衡,每兩個刮刀能有效夾緊基布,刮料更有效。
[0012]優選的,所述刮刀組一上的刮刀與所述刮刀組二上的刮刀相互交錯。
[0013]刮刀組一、刮刀組二上的刮刀位於基布兩側且交互交錯,可以在同樣長度的基布範圍內,減少位於支架上刮刀的個數。[0014]優選的,每個刮刀組包括的所有刮刀均位於同一豎直方向,且等距分布。
[0015]優選的,所述鋼絲直徑為2-10mm。
[0016]優選的,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支架和活動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上料槽上,所述活動支架與所述固定支架之間的間距可調,所述刮刀組一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刮刀組二固定在所述活動支架上。
[0017]活動支架可調,即活動支架固定支架之間間距的能夠調節,從而可以實現活動支架上刮刀與固定支架上刮刀對基布的夾緊力,滿足基布上塗料厚度的不同需要。
[0018]優選的,所述活動支架連接有可驅動所述活動支架移動的驅動裝置。
[0019]綜上所述,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採用兩組刮刀,即刮刀組一、刮刀組二,基布在穿過兩組刮刀時,兩組刮刀同時對基布進行刮料,提高了生產效率,刮刀採用鋼絲,結構簡單,更換方便,成本較低,適用於無縫風筒布的生產;
[0021]2、該刮刀裝置包括固定支架和活動支架,固定支架上設有刮刀組一,活動支架上設有刮刀組二,通過調節活動支架能實現調節刮刀組一和刮刀組二的間距,從而實現調節刮刀組一與刮刀組二對基布的夾持力大小,滿足基布上塗料厚度的不同需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圖1中固定支架及其上刮刀組一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3為支架上兩組刮刀錯位排列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中標記:
[0026]1、基布,2、上料槽,31、導向輥,32、夾緊輥一,33、夾緊輥二,4、支架,41、固定支架,42、活動支架,51、刮刀組一,52、刮刀組二,53、刮刀,6、驅動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0028]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9]如圖1所示,一種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包括設於上料槽2上的支架4,支架4上設有能穿過基布I的兩組刮刀,即刮刀組一 51、刮刀組二 52,每個刮刀組包括至少一個刮刀53,刮刀53長度大於基布I幅寬,刮刀53為鋼絲。基布I通過導向輥31、夾緊輥一32、夾緊輥二 33被壓縮後,在上料槽2內上塗料後,基布I離開上料槽2穿過兩組刮刀(如圖1中向上的箭頭方向為基布I的運動方向),位於基布I兩側的刮刀53可以隨時基布I的運動一次性能將基布I上的塗料刮掉,保證塗抹在基布I上的塗料厚度均勻,效率較高,該刮刀53選擇鋼絲,成本較低、更換拆卸簡便。
[0030]其中上述的刮刀組一 51、刮刀組二 52均包括相同數量的刮刀53,如4個,如圖2所示;刮刀組一 51上的刮刀53與刮刀組二 52上的刮刀53分別位於基布I兩側且相互對應,作用力位於同一直線且相互平衡,能有效夾緊基布1,為了更好的對基布I進行刮料,刮刀組包括的刮刀53均位於同一豎直方向,且等距分布。另外,該刮刀組一 51上的刮刀53與刮刀組二 52上的刮刀53還可以是相互交錯排列,如圖3所示,在同一個支架4的長度範圍內,能夠減少刮刀53數量。該刮刀53選擇的鋼絲直徑選擇為2-10mm,實驗表明,這個範圍的鋼絲無論剛度還是彈性,對基布I的刮料是比較可靠的。
[0031]由於不同基布I對基布I上塗料的要求不同,所以將支架4分為固定支架41和活動支架42,其中固定支架41固定在上料槽2上,而活動支架42通過驅動裝置6驅動其與固定支架41之間的間距可調,將刮刀組一 51固定在固定支架41上,刮刀組二 52固定在活動支架42上,驅動裝置6驅動活動支架42,可以實現活動支架42上刮刀組二 52與固定支架41上刮刀組一 51之間的間距調節,從而調節活動支架42上刮刀53與固定支架41上刮刀53對基布I的夾緊力,滿足基布I上塗料厚度的不同需要。
[003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包括設於上料槽(2)上方的支架(4),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4)上設有相對設置的兩組刮刀,即刮刀組一(51)、刮刀組二(52),所述兩組刮刀之間空隙可穿過基布(I),每個刮刀組包括至少一個刮刀(53),所述刮刀(53)長度大於或等於所述基布(I)幅寬,所述刮刀(53)為鋼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刮刀組一(51)、所述刮刀組二(52)均豎直設於所述支架(4)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刮刀組一(51)、所述刮刀組二(52)包括相同數量的所述刮刀(5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刮刀組一(51)上的刮刀(53)與所述刮刀組二 (52)上的刮刀(53)相對應。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刮刀組一(51)上的刮刀(53)與所述刮刀組二 (52)上的刮刀(53)相互交錯。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其特徵在於,每個刮刀組包括的所有刮刀(53)均位於同一豎直方向,且等距分布。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鋼絲直徑為2-10mmo
8.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4)包括固定支架(41)和活動支架(42),所述固定支架(41)固定在所述上料槽(2)上,所述活動支架(42)與所述固定支架(41)之間的間距可調,所述刮刀組一(51)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41)上,所述刮刀組二(52)固定在所述活動支架(42)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用於風筒布生產的刮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動支架(42)連接有可驅動所述活動支架(42)移動的驅動裝置(6)。
【文檔編號】B05C11/04GK203470282SQ201320614650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古旗高, 張權, 賴奎 申請人:成都眾成新型複合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