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2023-10-17 10:33:24 1
專利名稱: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受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影響,達爾文提出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但事實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才是更科學的人類歷史發展學說,而老子的「道生萬物」則包含著樸素的真理。由於現有生物進化理論過於注重達爾文提出的觀點,卻忽略了生物社會發展演化中更本質、更基本的規律,因此,人們在培養各種新的微生物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這不僅降低了培養新型微生物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培養新型微生物的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工作效率高,培育成本低的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它是根據任何生物的進化以及生物器官的變化,都是基於其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存活過程中產生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自然選擇的標準只能是基於生存之「道」、通過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來確定;同樣地,自然選擇也只能是通過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礎之上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來來發揮作用;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據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之間的生存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生存力狀況這一生物發展的最一般規律,通過物理方法提高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生存力,就能夠改變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之間的生存關係,所述物理方法包括將微生物置於高壓液體容器中,再將該高壓液體容器與高壓液體發生裝置相連,利用高壓液體發生裝置產生的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高壓液體容器中的微生物,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微生物的時間為1小時以上,液體壓強為50MPa以上。
本發明的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其中所述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微生物的時間為5-100小時,所述液體壓強為100-2000MPa。
本發明的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的優點和積極效果在於其根據任何生物的進化以及生物器官的變化,都是基於其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以及生殖過程中和抗老化的存活過程中產生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自然選擇的標準只能是基於生存之「道」、通過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來確定;同樣地,自然選擇也只能是通過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礎之上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來來發揮作用;故本發明的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採用獨特的物理方法,利用高壓液體發生裝置產生的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高壓液體容器中的微生物,可從現有的微生物中培育出新微生物,並具有工作效率高,培育成本低的特點。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首先介紹一下本發明人基於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和中國哲學引申提出的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
生物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礎之上的生存實踐不僅創造了生物物種,而且是連接生物與自然的紐帶,自然環境和生物數量是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及能力、生殖和存活等在生物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生物的生理結構和生活特點是其演化的內在根據。例如,長頸鹿的祖先,就是由始祖鹿群體中具有較高身材的個體基於自然的規律進化而來的。研究發現,任何一種生物群體,其身高、體重和身體各個器官的尺寸,以及視力、嗅覺、聽覺等能力的大小,都會存在著一個較寬的分布範圍。長頸鹿的祖先——始祖鹿也不會例外,在整個群體中,總有一些個體的身高要大於始祖鹿的平均身高。由於生理結構上存在著微妙的差異,那些身材相對較高的始祖鹿個體在樹林中獲取生存資料——樹葉時,就會比身材相對較低的始祖鹿個體佔有優勢,使其可以吃到更多的食物,而身材相對較低的始祖鹿如果採用低頭吃草的方式獲取生存資料,其效率則會略高於那些身材相對較高的始祖鹿個體。如此一來,當食物相對短缺的時候,競爭行為就會引發始祖鹿群體中出現生存資料獲取方式的分化。顯然,只有根據自身的客觀條件,進行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實踐,也即進行符合規律、道理、理性的生存實踐,生物才能生存和發展。於是,那些身材相對較高的始祖鹿個體會順勢而為,更多的時候是在吃高處的樹葉,而不是在低頭吃草。而身材相對較低的始祖鹿也會順應自然,去吃地面上的乾草,或者是遷徙到有水草的地方去生存。自由競爭的出現會引發壟斷,始祖鹿群體中出現生存資料獲取方式的分化,使鹿群群體開始按身高產生分化。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那些身材相對較高的始祖鹿個體會趨於生活在森林附近,主要以吃高大樹木上的樹葉為生。而身材相對較低的始祖鹿趨於生活在草地附近,主要以吃低矮的植物為生。由此造成不同身材的始祖鹿群之間出現地域隔閡,地域隔閡又影響到始祖鹿的生育。那些身材相對較高的始祖鹿個體之間生育所產下後代的平均身高,自然要遠遠大於身材相對較低始祖鹿群後代們的平均身高,由於不同身材的始祖鹿群之間出現地域隔閡,使得那些身材相對較高的始祖鹿遺傳基因不再受到相對較低始祖鹿群的影響,其個體後代的身高也開始穩定的與身材相對較低的始祖鹿群的後代拉開距離。於是,物種演化的第一步就這樣邁出了。
只有確定了生存之「道」,確定了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以及生殖和存活,才能確定選擇的標準(理)。當那些身材相對較高的始祖鹿愈來愈開始依賴吃樹葉為生後,選擇的標準也就愈來愈明確了。顯然,新的鹿群群體中還會有身高、體重和身體各個器官的大小,以及視力、嗅覺、聽覺等能力存在一個分布範圍的現象,甚至也會有身材相對較低的始祖鹿混跡於其中,但這並不影響物種進化的方向。鹿群中那些身材相對更高的個體,由於能夠獨自吃到更高處的樹葉,其營養供應相對較為充足,身體的發育速度、健壯程度、抗病能力和生育能力顯然會優於鹿群中那些身材低的個體。它們在哺育期的奶水供應以及它的後代的發育速度、健壯程度和抗病能力等,顯然也會優於鹿群中那些身材低矮的個體。於是,鹿群中那些身材更高的個體的成活率、以及它們的後代的成活率就會相對較高,由此造成依賴吃樹葉為生的鹿群一代又一代地趨於高大化,並最終進化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長頸鹿。
順便指出,遺傳基因突變也是一個可以影響鹿群進化的因素,假如突變是造成了始祖鹿的身體朝著有利於其吃到更高處樹葉的方向變化的話。例如,遺傳基因突變使得某隻始祖鹿的一條前腿明顯的高於其它始祖鹿,則這隻始祖鹿就有可能採取前腿獨腿支撐方式吃到更高處的樹葉,進而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好處,假如這條腿非常幸運的沒有發生彎曲、打折或出現癌變的話。
自然環境、氣候的變化是生物進化的外部條件。例如,會飛的昆蟲一旦在海島上紮下根來,其翅膀就會由於自然環境、氣候的變化而趨於退化消失。如上所述,任何一種生物群體,其身高、體重和身體各個器官的尺寸,以及視力、嗅覺、聽覺等能力的大小,都會存在著一個較寬的分布範圍。昆蟲翅膀的大小也是一樣,其尺寸會存在著一個較寬的分布範圍。由於海島上特殊的自然環境,海風常常將飛行的昆蟲吹向大海,由此造成那些具有較大翅膀的昆蟲個體的存活率較低,而那些具有較小翅膀的昆蟲個體則較容易倖存下來,這就造成進化朝向昆蟲翅膀趨於變小的方向進行,並最終使得海島上的昆蟲逐漸失去了飛行能力。當然,在上述進化過程中也不能排除遺傳基因突變對昆蟲翅膀變化的影響。
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自然選擇在起作用,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及能力、生殖和存活等因素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首先,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及能力、生殖和存活可促使生物或生物器官存在下去並出現進一步分工,從而創造出新的生物或生物器官,或者使生物器官出現新的功能。其次,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及能力、生殖和存活可以使生物器官現有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再次,通過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及能力以及生殖和存活形成了生物社會的關係。在生存活動中,生物之間結成了社會生存關係。在生存活動和生存關係的基礎上,生物還從事其它生存活動,形成其他社會關係,如遊戲關係、朋友關係等,從而形成了生物社會。
由於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及能力、以及生殖和存活可促使生物或生物器官存在下去並出現進一步分工,從而創造出新的生物或生物器官或者使生物器官出現新的功能,形成了新的生物社會關係。新生物社會的產生過程與生物生存活動的發展過程是一致的。生物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生存活動的產物。
生存活動的出現,標誌著生物從自然中分化出來。但生存活動不是離開自然界憑空產生的。生存活動作為生物的本質活動,首先是自然史發展的一部分。自然界為生物生存活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同時也貫穿於生物生存活動過程的始終。生存活動過程既包含生存者自身的自然,也包含其身外的自然。這兩種自然在生存活動過程中共同起作用。
生存活動的主體和客體都是受自然制約的。從生存活動主體來看,生存活動離不開生物的細胞組織的運動,而生物的細胞組織是受自然制約的。從生存活動的客體即生存活動對象來看,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非生物的生存活動對象,即水、空氣等,當然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另一種是生物性質的生存活動對象,如植物、食草動物等,它們雖然打上了生物生存活動的標記,但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也就仍然受自然規律制約。
下面分析自然環境在生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自然環境是指生物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它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構成。適合生物生存的範圍叫生物圈。
自然環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場所,自然環境為生物提供各種生存資料和資源。因此,自然環境對生物社會的發展起制約和影響作用。但自然環境對生物社會發展不起最主要的決定作用,起最主要的決定作用的是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以及生殖能力和抗衰老的存活能力,原因如下第一,自然環境不能決定生物形態和生物社會內部生存關係的更替;第二,自然環境只有通過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過程和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和方式、生殖和存活,才能對生物社會發生作用;第三,自然環境在生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受生存之「道」、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制約。
在生物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生殖和存活,這是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的一條極為重要的基本原理。
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活動、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活動、生殖和存活是形成一切生物社會關係的基礎。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活動、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活動、生殖和存活不僅創造了生物生存的物質資料,而且創造了生物之間的生存關係。在生存關係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生物之間的其他社會關係,從而形成了整個生物社會。
生存方式決定生物形態和生物形態的演化。有什麼性質的生存方式,就有什麼性質的生物形態,一種生存方式被一種生存方式所替代,就意味著舊的生物形態被新的生物形態所替代。
下面分析生物存在與生物意識的關係。
生物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它是在自然界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分化出來的一個特殊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一切活動都是由有生命意識的生物來參與的,不同的生物活動的動機、意向、目的等等各不相同,使生物活動呈現為錯綜複雜的情景。但是,生物的發展演化同非生物的自然界一樣,是按其自身固有規律發展的客觀過程。誠然,生物社會與非生物的自然界不同,生物的運動是具有意識的行動,但生物的意識只具有從屬的意義,生物的發展演化並不受生物意識的支配,其發展同非生物的自然界一樣,是自然歷史的過程。而隱藏在各種生物意識背後起決定作用的支配力量,就是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在眾多的生物問題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是生物存在與生物意識的關係問題。
本發明人認為生物存在是不以生物意識為轉移的生物生存的物質方面。與自然界的存在相區別,生物存在最本質的東西是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自然環境作為生物生存的必要前提,部分或全部地包含於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之中。而生物意識是生物生存中意識現象的總稱,是生物的一切本能、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
生物存在包括自然環境、生物數量因素和生活方式。自然環境和生物數量因素是生物存在和發展必要前提和條件,但都不是生物發展的決定力量。只有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是生物發展的決定力量。它制約著整個生物生活的過程,決定生物的存在與更替。
生物意識是生物存在的反映,生物意識的結構主要表現為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生物心理和理論意識。
在生物存在與生物意識的關係問題上,首先是生物存在決定生物意識,這是二者關係問題的基本方面。因為,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的獲取、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生殖和存活是整個生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任何時候,生物只有在解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後,才談得上從事戲耍、調情、尋找配偶、爭奪首領等活動。離開了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生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因而,任何時代都是生物存在決定生物意識。生物存在對生物意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生物存在是生物意識的根源,並決定生物意識的內容,有什麼樣的生物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生物意識。其二,隨著生物存在的變化,生物意識必然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生物存在變化了,舊的生物歷史條件被新的生物歷史條件所代替,也就必然有新的生物意識與之相適應。所以,生物意識總是具體的、歷史的現象,隨著生物的演化而發展。
在肯定生物存在決定生物意識的前提下,也要承認生物意識對生物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這是生物存在與生物意識關係問題的另一方面。一切違背生物發展規律的生物意識,對生物存在起破壞作用,會阻礙生物的發展和進化,並最終有可能導致生物滅絕;一切尊重生物發展規律的生物意識,對生物存在起建設作用,會推動生物的發展和進化。尊重生物發展規律的生物意識一旦創造產生,並運用於生物的生存實踐,就會極大地推動生物的發展和進化。
生存方式是生物社會發展演化的決定力量。
生存方式是生物為維持自身生存而通過生存之「道」、生存活動獲取生存資料的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的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存活方式等,是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統一體。生存方式在生物社會發展演化中的決定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採用一定的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活動獲取生存資料、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生殖和存活,是生物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生物從事其它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決定著一定生物的性質和面貌。只有獲得了生存資料、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進行生殖和存活,生物才有可能進行其它一切活動。因而,生物的發展演化,不能不受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生殖和存活所提供的基礎和條件的制約,以同生存方式特點相適應的內容和形式出現。
第三、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的變化和發展決定著生物形態的演化更替,形成了生物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生存方式是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統一體。任何時代,生存力都是一個活躍的因素,使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處於不斷發展演化之中。當生存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生存關係的變化,從而使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發生變化。
生物意識是生物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生物存在的反映的生物意識,生物意識對生物存在的反映具有複雜的辯證性質,並且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生物存在,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生物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物意識的發展與生物存在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一般說來,生物意識作為生物存在的反映,最終要隨著生物存在的變化而變化。但是,生物意識在它所依賴的物質條件改變以後,並不能立即隨之改變,而往往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其影響。
第二,生物意識的發展具有遺傳性和繼承性。
第三,生物意識對生物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生物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
生物存在反映生物意識,主要是反映生物的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各個方面的發展趨勢,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的狀況、要求,特別是生存力發展的要求。它對生物存在的反作用,就是通過生物有意識、有目的的生存活動,發揮其滿足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的要求。
生物意識對生物存在反作用的性質,決定於生物意識是否反映了生存力發展的要求,是否符合生存之「道」,是否符合生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生物意識的獨立性是相對的,其獨立性是在絕對依賴於生物存在的前提下的獨立性。一種舊的生物意識在其所依賴的物質條件消失以後,雖然不會馬上消失,但也絕不能長久存在;一種新的生物意識的創造產生則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生物意識對生物存在的反作用,歸根結底受到具體的生物存在的制約,而且只有憑藉生物存在,通過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實踐才能實現。
下面分析生存力和生存關係。
縱觀整個生物的演化歷史,生存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生物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生存基礎和生物的生存之器之間的矛盾,是生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物的演化就是由這兩種基本矛盾作用推動的歷史過程,這兩種基本矛盾通過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作用於生物社會。
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是生物社會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一對矛盾。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是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統一,是生物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而,我們要研究、認識生物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必須首先深入探討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矛盾(相互作用)及其辯證運動。
那麼,什麼是生存力呢?生存力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利用生存之「道」解決自己在生存過程中各種矛盾的能力,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通過規律、道理利用和改造自然、防止被自然利用和改造、生殖和存活,使其適應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需要的客觀作用。簡單地說,生存力就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利用生存之「道」以獲取生存資料的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的能力、生殖能力和存活能力。它表示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與自然的關係。
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在其生存和發展演化的過程中,需要利用生存之「道」從自然界不斷獲取日益豐富的、為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所必需的生存資料、防止被利用而成為其它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所必需的生存資料,以及生殖和抵抗衰老所必需的生存資料。由於自然界不可能主動奉獻這類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生殖和抵抗衰老必需的生存資料,也不可能主動保護其免於成為其它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生存資料,從而產生了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與自然界的矛盾。這個矛盾只能通過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持續的生存實踐去解決。因此,生存力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基於生存之「道」影響、改造自然,以解決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與自然界矛盾的一種客觀作用。
生存資料獲取過程、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生殖過程和存活過程的簡單要素包括有意識、有目地的活動或生存資料獲取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以及生殖和抵抗衰老本身,生存資料獲取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對象和生存資料。現實的生存力正是由這些簡單的要素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生殖過程和抵抗衰老過程的有機結合所形成的一種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利用自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存經驗和生存資料獲取技能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技能的生物個體或細胞勞動者,以生存器官和工具為主的生存資料,以及引入生存資料獲取過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的生存資料獲取和/或反獲取對象是生存力的三個基本要素。其中生物個體或細胞勞動者是生存力的首要因素,沒有生存之「道」,沒有具有一定生存經驗和生存資料獲取技能、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技能、生殖技能和抵抗衰老技能的生物個體或細胞,就沒有現實的生存力。生物個體或細胞的生存資料獲取能力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能力包括生物體力和生物意識兩個方面,在生存過程中,生物或細胞不僅要付出一定的體力勞動,而且要付出一定的生物意識勞動,因此,生物個體或細胞勞動者不僅包括體力勞動者或細胞,也包括直接或間接為生存資料獲取過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提供生物意識服務的勞動者或細胞。本發明人認為所有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生存資料獲取過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的生物個體或細胞,都屬於生存資料獲取勞動者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勞動者的範圍。隨著生存力、尤其是高級生物生存力的發展,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抵抗衰老過程中,高級生物的生物意識勞動的付出將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生存資料是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抵抗衰老過程中,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用以影響和改變生存資料獲取對象、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對象、生殖和一種結構複雜、範圍廣泛的物質系統。它包括生物自身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自身用來直接作用於生存資料獲取對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對象的生存工具系統(對於人來講,人的大腦、眼睛、雙手屬於生存工具,因為人的大腦、眼睛、雙手屬於人體的一部分;對於某個人的全體細胞來講,人的大腦、眼睛、雙手屬於生存之器,或者說屬於人體細胞的上層建築,因為人的大腦、眼睛、雙手不屬於人體細胞的一部分。同樣地,對於國家來講,軍隊、警察、司法系統屬於生存工具,因為軍隊、警察、司法系統屬於國家的一部分;而對於國家中的公民來講,軍隊、警察、司法系統屬於上層建築,或者說屬於生存之器,因為軍隊、警察、司法系統不屬於某位公民的一部分),生殖系統,用於維持生存工具、生殖系統的動力系統,能源系統,運輸、儲藏系統等,以及實現各中生存資料的最佳結合所必需的信息處理傳遞系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存工具系統,它是生存資料獲取效率、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效率、生殖效率和標誌,是生存力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因為(1)生存工具是生存過程中直接傳遞生物對自然界作用的手段;(2)生存工具的使用和進化,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由低級到高級的標誌,而新生存工具的每一次進化和改進,都標誌著生物器官能力對自然的適應提高及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適應提高,以及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能力的增強;(3)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力的變化大多數是從生存工具的進化開始的,生存工具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也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形態發展的重要標誌。本發明人認為各種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的區別,不在於獲得什麼樣的生存資料和是否免於成為生存資料,而在於怎樣獲得生存資料以及怎樣免於成為生存資料,用什麼獲得和免於成為生存資料。生存資料不僅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生存資料獲取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藉以進行的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關係的指示器。
生存資料獲取對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對象是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中所能作用的一切對象。它包括下列兩類一類是未經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加工的自然物,即納入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過程中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現成的物質資料;一類是經過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作用的物體或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本身,即由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自身活動所創造的、實際上已是生存資料產品的物質資料。前一類如江河、湖海中的水,空氣,陽光,土地等,後一類如原始森林,牛,羊,雞等。隨著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資料獲取方式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的發展,以及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所掌握的生存知識的變化,生存資料獲取對象的範圍會日益廣泛、複雜、多樣,同時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的難度也會日益複雜,並在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存資料獲取對象以及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獲取對象之所以是生存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由它在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第一,生存資料獲取對象以及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對象是生物進行生存的物質前提。只有生物個體或細胞勞動者使用生存工具作用於生存資料獲取對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獲取對象,才有現實的生存力;第二,生存資料獲取對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獲取對象是生物利用自然的程度、生存力發展狀況的標誌之一。生存資料獲取對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獲取對象不同,會直接影響生存力發展的水平。
生物個體或細胞勞動者、生存資料和生存資料獲取對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獲取對象是構成生存力的實體要素,但並未把生存力的複雜系統包括無遺。本發明人認為生存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符合生存之「道」的生物個體或細胞的生存經驗和生存資料獲取技能及其熟練程度,符合生存之「道」的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技能及其熟練程度,生物個體或細胞所掌握的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識,生存資料獲取過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的社會結合,生存資料獲取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這裡,尤其要注意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識在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力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識不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力的獨立要素,它們是生物意識的產物。只有當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將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識應用於生存資料獲取過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滲透於生存力的三個實體要素時,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生存力。生物社會的發展史證明,對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識的運用往往引起生存工具、生物個體或細胞勞動者和生存資料獲取對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對象的重大變化,從而形成新的強大生存力,並可極大地推動生物社會的進步,例如由於運用了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識,從而產生了眼睛、耳朵、鼻子等生物器官,生物器官眼睛、耳朵、鼻子的發明和運用,導致生物對物體形狀、聲音、味覺的發現就是證明。
生存知識沒有階級性,它一般不會專屬於某個階級,但生存知識卻有物種性,許多生存知識一般只能專屬於某個物種,而不能跨物種運用,生存知識通常只能專門為某個或某類物種服務,成為其從事物種鬥爭特有的有力工具。
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抵抗衰老過程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生關係。如果它們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流、交換其活動,便不能獲取生存資料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為了獲取生存資料、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生殖和抵抗衰老,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只有在這些組織聯繫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它們對自然界的關係,才會有生存資料獲取過程、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生殖過程和抵抗衰老過程。這裡所說的社會關係即生存關係,生存關係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生殖過程和抵抗衰老過程中結成的符合生存之「道」的、與一定的生存力的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必然的、不以任何生物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的相互關係。
生存關係包括生存資料獲取、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生殖、抵抗衰老、分配、交換、消費等幾個環節,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我們也可以依據劃分物種的標準將生存關係將歸結為三個方面(一)生存資料的結構形式;(二)從結構形式中產生的各個物種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生殖過程和抵抗衰老過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三)以結構形式決定的生存資料分配、交換、消費形式。
生存資料結構形式是指生存資料與生物個體或細胞勞動者的結合方式,其實質就是誰是生存資料,誰來支配、交換、消費生存資料的問題,這是任何時代生物的社會關係中最本質、最基本的關係,它決定著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在生存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決定著生存資料的分配、交換、消費形式。
在生存關係的各個方面中,生存資料的結構形式居於核心位置,它決定生存關係的性質和特徵,是生存關係的基礎,對生存關係的其它方面起決定作用。當然,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生殖過程和抵抗衰老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以及生存資料分配的形式也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它們也會反過來影響生存資料的結構形式。比如,刺蝟就是通過發展自己的防禦系統——布滿身體的硬刺,來力求改變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資料的結構形式。
生存力和生存關係是生物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生殖過程和抵抗衰老過程中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彼此不能分離。其中,作為內容的生存力是一個活躍的因素,經常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不會長久地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作為形式的生存關係則相對穩定。一定的生存關係一經確定,只要還能滿足生物生存力在一定歷史階段的發展要求,生存關係的根本性質就不會改變。由於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這種特性,形成了生存資料獲取過程、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生殖過程和抵抗衰老過程中的矛盾運動,成為推動獲取生存資料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生殖方式和抵抗衰老方式依次更迭的決定力量。
在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相互作用中,生存力是起決定作用的方面。生存力對生存關係的決定作用,表現於下列兩點第一,生存力的水平決定生存關係的性質;第二,生存力的發展決定生存關係的變化。
任何一種生存關係的形式都是由生存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猛虎的力量、速度、利爪和牙齒決定了梅花鹿是虎的一種生存資料,梅花鹿的力量和速度則使得黃鼠狼不可能將其作為生存資料來獲取。有什麼樣的生存力,就有什麼樣的生存關係,是生存力的水平選擇、決定了生存關係的性質。
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之間任何一種新的生存關係的產生,都是生存力發展的結果,生存力發展到一定階段,遲早要引起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之間生存關係的變化,而生存關係的變化和發展一般都是從生存工具和生存知識的變化與發展開始的。例如,由於其基於生存之「道」掌握了一種奇特的生存知識,進化出了令人生畏的劇毒,巴西熱帶雨林中的青蛙得以從被許多動物捕食的生存關係中解脫出來。所以說,是生存力的發展選擇、決定著生存關係的變化。
在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相互作用中,雖然是生存力選擇、決定生存關係,但生存關係並不是消極被動的因素,它會反過來能動地反作用於生存力。
生存關係對生存力的反作用表現為兩種情況當生存關係適合生存力發展的狀況和要求時,它對生存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存關係不適合生存力發展的狀況和要求時,它對生存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為什麼適合生物生存力的發展狀況和要求的生存關係能促進生物生存力的發展呢?原因在於適合生物生存力狀況的生存關係為生存力各要素的結合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形式,因而能夠調動生存力的積極因素,使各種潛在的、可能的生存力發揮出來。反之,如果生存關係不適合生物生存力的發展狀況,不能提供使生存力各要素結合的較好形式,就勢必影響生存力積極因素的發揮,從而阻礙生物生存力的發展和演化。
生存關係對生存力的反作用,也表現在一定條件下如果不變更舊的生存關係,生存力就不能繼續發展。這時,生存關係對生存力的反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
總之,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辯證關係是生存力決定生存關係,生存關係反作用於生存力。正是由於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這種相互作用,推動著整個生物社會的演化和發展。
生存關係一定要適合生存力狀況的規律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生存力決定生存關係,二、生存關係反作用於生存力。但這種反作用,歸根到底取決於和服從於生物生存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生存關係一定要適合生存力狀況的規律表明,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過程中,生存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而生存關係則相對穩定。有什麼樣的生存力就有什麼樣的生存關係,當生存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存關係由基本適合生存力的狀況變成不適合,由促進生存力發展的形式變成阻礙生存力發展的形式時,如果生存關係不能進行變革,將有可能導致整個物種難以發展甚至滅絕的嚴重後果。因此,生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舊的生產關係要及時的被新的適合生存力狀況的生存關系所替代,這是不依任何生物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生物的發展全部遵循這一規律。生存關係一定要適合生存力性質的規律,揭示了生物體演化的客觀必然性。
生存基礎和生物生存之器的矛盾也是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社會的基本矛盾之一。它與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矛盾相比,是第二位的。雖然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矛盾決定和制約著生存基礎和生物生存之器的矛盾,但是,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矛盾的解決又受生存基礎和生物生存之器之間矛盾解決的影響。因而,我們要研究、認識生物社會演化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就要在探討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矛盾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探討生存基礎和生物生存之器的矛盾運動。
本發明人認為,一切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形態都是暫時的,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由較低階段的形態向較高階段的形態演化使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每一種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形態都是一定生存基礎與一定生物生存之器的統一體。
下面分析生存基礎和生存之器。
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社會中存在著非常複雜的生存關係,生存關係的三個方面生存資料的結構形式;從結構形式中產生的各個物種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過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結構形式決定的生存資料分配、交換、消費形式的總和,構成了生物社會的生存基礎。
生物社會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之間的生存關係的總和構成了生物社會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生存結構,生物社會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各個系統構成了生物社會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各種生存之器。生存之器是生物社會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生物意識產生的源泉。
生存之器是豎立在生物社會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生存基礎的上層建築,其產生的生物意識形式要與生存基礎相適應。
生存之器只能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產物,是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基於生存之「道」而產生的;生存之器則是生存之「道」的載體,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可以通過生存之器來體現。
生存基礎屬於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社會的物質關係和生存關係的領域,生存基礎就是與一定生存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的生存關係各方面的總和。簡單地講,生存基礎就是生存關係的總和。
一定形態的生存之器,是建立在一定的生存基礎之上的生物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應的各種器官組織的總和。
生物意識形態,包括大腦意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是能夠反映生物生存利益和要求的生物意識形態。在生物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社會中,生物意識形態帶有明顯的物種特點。屬於一定形態的生物意識生存之器部分,也稱意識生存之器。在物種社會中,是反映這個物種利益和要求的生物意識形式。例如,在食草動物中,反映食草動物的各種生物意識形式都屬於食草動物的生物意識生存之器部分。而反映植物的生物意識形式,則不屬於食草動物的生物意識生存之器部分。
在物種與自然、物種之間、物種內部存在鬥爭的生物社會裡,任何一個物種和/或每個生物體內部的細胞都要在生存關係的作用下,演化出自己的生存之器,例如植物的細胞演化出了葉、花、果,動物的細胞演化出了大腦和大腦意識、眼睛等。
一定形態的器官如大腦與器官產生的生物意識如大腦意識,是每個物種的生存之器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彼此有機地相互聯繫著。一定物種的器官和生物意識是受該物種在自然界中所處的生存關係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它的建立,是為了使該物種具備一種可使其生存下去的有力工具。因此,每一種生物形態都是同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存基礎和生物生存之器的統一體。
以上是本發明人基於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和老子的中國哲學引申提出的生物形態演化理論。
本發明人的生物形態演化理論認為,任何生物形態都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存在什麼永恆不變的生物形態,因為構成生物形態的兩個基本要素生存基礎和生物生存之器是具體的、歷史的,要隨生存力的發展而發展。生存基礎猶如生物的「骨骼」,生物體的生存之器如同包裹在「骨骼」上面的「血肉」,生存基礎是生物生存之器的載體,是生物生存之器存在、發展的必要條件,生存基礎決定生物生存之器。
生存基礎對生物生存之器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存基礎的需要決定生物體的生存之器的出現,生存基礎的性質決定生物體的生存之器的性質;第二,生存基礎的變化決定生物體的生存之器的演化。
生物生存之器是適應生存基礎的需要而演化出來的。不同物種由於生存基礎不同,導致其生物生存之器也各有不同特點。因此,可以認為有什麼樣的生存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生物生存之器,生存基礎決定生物生存之器的出現及其性質。
生物生存之器是隨著生存基礎的變化而演化的,隨著生存基礎的變化,生物生存之器也會或慢或快地發生演化。對於某一物種來講,當其生存基礎處於量變階段時,該物種的生物生存之器也會相應地發生演化,處於一種不斷鞏固、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當物種的生存基礎由於生存力的發展而導致新的生存基礎產生的時候,它的生存之器就不可避免地演化成為新的生存之器。儘管生物的生存之器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尤其是生物意識部分不會隨著舊的生存之器的改變而消失,但是生存基礎的變化決定了它的生存之器也會或慢或快、或早或遲地發生演化。這種演化屬於一種自然規律,不以任何生物的意志為轉移。
在生存基礎與生物體的生存之器的相互作用中,雖然是生存基礎決定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但生物體的生存之器對生存基礎也有反作用。生物體的生存之器對生存基礎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它為生存基礎服務,保護和幫助生存基礎形成、鞏固和發展。這種反作用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關鍵取決於它所服務的生存基礎是否與生物的生存力發展狀況相適應。
任何物種的生存之器都是適應一定的生存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是為了維護和鞏固一定的生存基礎而建立的。人類的大腦和大腦所儲存的意識是用來維護和推動人類自身發展需要的,這就是生存之器對生存基礎的反作用。如果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不具有這種為自己生存基礎服務的作用,那麼它既不會產生,也不可能存在。可以說,生物體的生存之器的反作用,就是通過種種方式控制整個生物的活動來為其生存基礎服務。至於這種服務是否真正有利於生物的進步和發展,則有兩種情況。當生物體的生存之器所服務的生存基礎適合生存力的發展狀況時,生物體的生存之器通過自己對生存基礎的保護,發展了生物生存力,使生物得以生存;反之,當生物體的生存之器所服務的生存基礎已經不適合生存力的發展狀況時,生物體的生存之器通過自己對落後的生存基礎的保護,必然會損害生物生存力的提高,使生物趨於滅絕。
生存基礎與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即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一定要適合生存基礎狀況的規律。
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一定要適合生存基礎狀況的規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生存基礎決定生物體的生存之器發展的方向,生物體的生存之器必須根據生存基礎的需要作相應的調整或變化;二、生物體的生存之器對生存基礎的反作用取決於生存基礎的客觀要求。這一規律是對任何形態生物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因而,它也是生物演化的基本規律。
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生存基礎和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之間的矛盾是生物社會的兩對基本矛盾。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生存基礎和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之間的矛盾之所以成為生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因為第一,這兩對矛盾涉及了生物社會的三個基本領域——生存力、生存關係(生存基礎)和生物體的生存之器,概括了整個生物社會的基本結構。因而,只要把握了這兩對矛盾的運動規律,就能基本上把握整個生物社會的演化規律。
第二,這兩對矛盾貫穿於生物社會的始終,成為生物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它們在相互作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必然聯繫,即生存關係一定要適合生存力狀況的規律、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一定要適合生存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對任何形態的生物都起作用基本規律。其中,生存關係一定要適合生存力狀況的規律具有更基本的性質。因而,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生存基礎和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之間的矛盾是生物社會的兩對基本矛盾。
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生存基礎和生物體的生存之器這兩對基本矛盾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
生物社會的演化發展總是從生存力的變化開始,然後引起生存關係的變化,再引起生物體的生存之器的變化。這一過程是通過每個生物的生存實踐來實現的,並推動著生物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總之,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生存基礎和生物體的生存之器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的最基本作用形式。其中,生存力是一切生物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地球上的生物社會是一個多物種社會,在這個多物種社會裡,社會的基本矛盾——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生存基礎與生物的生存之器的矛盾必然表現為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是生物物種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物種是生物社會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生物演化是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的最高表現。生物形態的更替是通過生物基於生存之「道」進行演化而實現的。
物種是指在自然界的生物生存體系中,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中地位不同的生物,其中一些生物能夠佔有另一些生物本身作為生存資料或佔有其獲取的生存資料。物種是與特定的生存關係相聯繫的、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和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生物。在識別生物物種的種種標誌中,主要是看其是佔有其它生物作為生存資料,還是其本身就是生存資料,以及對生存資料的佔有或被作為生存資料佔有的關係。對生存資料的佔有或被作為生存資料佔有的關係決定了各個物種在生物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得到生存資料或被作為生存資料的方式和數額。
物種不是從來就有的,最原始的地球生物中沒有物種區別,但是,以後隨著生物生存力的發展和提高,以及發展和提高的不平衡性,使得生物出現了物種分化,從此地球上的生物進入了物種對抗階段。
隨著生物物種的產生,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矛盾、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出現了。生物物種社會的歷史是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的歷史。牧草和羊之間、羊和狼以及吃腐肉的禿鷲之間,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不斷地進行著生存鬥爭。
生物物種之間的鬥爭是生存利益根本對立的對抗物種之間的鬥爭。處於捕食物種的生物利用它們在生存體系中所處的捕食地位,對處於被捕食物種的生物實行殘酷的捕食攻擊,處於被捕食物種的生物為了自己的生存,逃脫被吃掉的命運,也就必然要進行逃避、反抗捕食物種的鬥爭。
在物種社會裡,生物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貫穿於物種社會的全部發展過程和生物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不僅是生物社會的客觀存在,而且對生物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是物種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在生物演化相對緩慢的穩定時期,以及生物演化非常迅速的物種大爆發時期,都推動著生物社會的發展和演化。
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推動生物社會的發展和演化的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生物形態演化的質變過程中,即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的最高形式——生物新舊物種相互更替中。在生物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當生存關係與生存力不相適應時,就有可能出現足以滅絕整個物種的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
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推動生物社會演化的作用,還表現在生物形態演化的量變過程中。各個時代被捕食生物進行逃避、反抗捕食生物的物種鬥爭,以及捕食生物攻擊被捕食生物的物種鬥爭,都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物生存力的發展。在生物社會裡,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在生物形態變化相對平和時期也是推動生存力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具有多種形式,如捕食與反捕食鬥爭,寄生與反寄生鬥爭,相互爭奪生存資料的鬥爭和圍繞著生殖展開的鬥爭等。
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是生物演化的直接動力,但不是最終動力。生物演化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的發展,是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生物數量和存活能力的改變,由此產生的使生物劃分為不同的物種,以及這些物種彼此之間的鬥爭。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與生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推動生物社會發展過程所起作用的關係是第一,生存力與生存關係的矛盾整個生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推動整個生物社會發展的終極原因和根本動力。第二,在生物社會裡,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矛盾表現為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矛盾以及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矛盾可以通過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加以解決,所以,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是生物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第三,由於一定的生物社會的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是受一定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生物數量和存活能力制約的,是由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矛盾運動發展所決定的,因而應該看到物種之間和/或物種內部的鬥爭之所以是生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歸根到底就在於它對生存力的發展起著推動的作用。
推動生物社會發展和演化的動力是多方面的,構成生物社會的一切要素和矛盾(相互作用),都是推動生物社會發展和演化的動力。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生存基礎和生物生存之器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科學技術、生存知識的發展及其在生物生存中的應用,以及生存力各要素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生物生存之器各部分之間矛盾(相互作用),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生物社會的發展和演化。在一個多物種的生物社會裡,物種鬥爭是生物社會發展和演化的直接動力。此外,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交往,在生物社會的發展和演化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動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構成一個生物社會發展和演化的動力系統。
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生存基礎和生物的生存之器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是生物社會的基本矛盾(相互作用)。這兩對矛盾(相互作用)存在於一切形態的生物社會之中,貫穿於每一個形態的生物社會始終,決定著其他一切生物社會的矛盾(相互作用),是推動生物社會發展和演化的基本動力,決定著整個生物社會的面貌、社會發展和演化的必然階段和客觀趨勢。這兩對矛盾(相互作用)也是生物在生存實踐中需要經常解決的矛盾(相互作用)。
生存力決定生存關係,生存關係反作用於生存力,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三項內容構成生存關係必須適合生存力性質的規律。這是生物社會發展和演化最基本、最普遍的規律。
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是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或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過程中的矛盾,以及生殖過程和存活過程中的矛盾。其中生存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存關係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存力對生存關係起著決定作用、支配作用。這種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存力的性質決定生存關係的性質。一定的生存力要求一定的生存關係和它相適應,一定的生存關係只能依據一定的生存力發展水平才能建立起來。第二,生存力的發展演化決定生存關係的變化。當生物的生存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後,舊的生存關係也必然被新的生存關系所替代。
總之,如果某一物種基於生存之「道」創造性地改變了自己原來生存資料獲取方式、能力和/或內容,創造性地改變了自己原來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能力和/或內容,以及創造性地改變了自己原來生殖方式、能力、生物數量和存活能力和/或內容,則必將引起其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的變化,進而會導致該物種生存基礎和該物種的生存之器也即相關器官發生改變。
下面分析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理論。
拉馬克發現,生物器官具有用進廢退現象。例如,人類目前飼養的雞、鴨、鵝等家禽類的祖先,原來都是會飛的野生禽類。僅僅經過了人類幾百年的圈養,它們就全部失去了遠距離飛行能力,儘管其一對翅膀目前依然存在。這一事實表明,用進廢退主要是針對器官的功能、尤其是高級功能,以及器官內部、器官之間的溝通協調能力產生影響,而雞、鴨、鵝等家禽類的一對翅膀目前依然存在則表明用進廢退對器官的硬體結構變化影響不是很顯著,或者說用進廢退造成器官結構變化的出現則較為滯後。根據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雞、鴨、鵝等家禽類的一對翅膀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產物,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基於生存之「道」而產生的,因為「道生萬物」;雞、鴨、鵝等家禽類的一對翅膀則是生存之「道」的載體,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可以通過生存之器來體現。顯然,處於圈養環境中的雞、鴨、鵝的生存之「道」會不同於處於自然環境中的雞、鴨、鵝的生存之「道」,生存之「道」的變化必然會改變雞、鴨、鵝的細胞的生存力,細胞生存力的改變將導致生存關係也即雞、鴨、鵝的細胞的生存基礎發生變化,隨著生存基礎的變化,雞、鴨、鵝的生存之器也會或慢或快地發生演化,但是生存力和生存基礎的改變不能導致生物生存之器立即發生改變。因此,人類目前飼養的雞、鴨、鵝等家禽依然具有一對已經不能用於遠距離飛行的翅膀。
本發明人認為,只有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才能夠更深刻地揭示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理論的本質。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認為,如果生物對某一器官的某項功能不加以使用的話,就會引發生存力的退化,生存力的退化又會引起該器官內部細胞之間以及該器官與其它器官之間的生存關係發生變化,如此以來,該器官的該項功能就會在一代代遺傳的過程中逐漸的喪失,最終導致其後代失去該器官的該項功能,並導致該器官也會或慢或快地發生質的改變。反之,如果生物基於生存之「道」對某一器官的某項功能反覆加以使用的話,就會引發生存力的提高,生存力的提高又會引起該器官內部細胞之間以及該器官與其它器官之間的生存關係發生變化,如此以來,該器官的該項功能就會在一代代遺傳的過程中逐漸得到強化,並導致該器官也會或慢或快地發生變化。事實上,器官用進廢退的基本動力是生物生存力的進步或退化,生存力的進步或退化首先會導致該器官內部細胞之間以及該器官與其它器官之間等多方面的生存關係發生改變,進而造成器官本身發生變化。更確切地說,是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決定了生物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的演化方向。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總的來講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無關,無論是否存在選擇因素,只要生物基於生存之「道」使用自己的某一器官的某項功能,則該器官的該項功能就會朝著進的方向演化;反之,就會出現退化。在自然界中,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長時間躺在床上不走路的人就有可能失去行走能力;長期處於黑暗中的人,其眼睛將不再適應強光的作用;長期生活在黑暗中的魚類會變成一種沒有視覺的盲魚;由於用眼不當,人的眼睛有可能變成近視眼,儘管人類的近視眼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以及生殖過程中和存活過程中起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而兩個嚴重近視的男女結婚生下的後代,患有先天性近視眼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近視眼可以遺傳這一現象可以用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理論予以較合理的解釋。先天性近視眼並不意味著與眼相關的遺傳基因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在遺傳過程中其後代喪失的主要是眼的焦距調節能力,但這並不表明生存之器——眼的硬體結構永遠不會發生變化,因為生存力的變化最終會導致生物體的生存之器——眼的硬體結構發生改變。
反之,即使生物某一器官的某項能力在開始的時候非常脆弱,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存活過程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只要該生物堅持基於生存之「道」利用該器官的該項功能,那麼,該器官的該項功能也會在生物的一代代遺傳過程中逐漸得到強化。例如,在水生動物魚類登陸的進化過程中,魚類的各個器官在開始登陸時起不到多少應有的作用,但由於其能夠基於生存之「道」,堅持在陸地的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存活過程中使用相應的器官,最終導致了具備陸生能力的動物開始大量出現。
需要指出的是,拉馬克認為動物的意志和欲望在進化中發生重大作用的提法雖然不嚴謹,但其中也確實包含著真理的成分。由於生存知識不能被解釋為動物的意志和欲望,拉馬克認為的動物意志和欲望只能作為一種下位概念包括在生物意識之內,而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認為生物意識對生物存在具有反作用;但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同時還認為生物存在決定生物意識。從這一角度來看,動物的本能、意志和欲望對動物的進化肯定具有影響,但生物意識對動物進化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生物意識也不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動力。根據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生物進化的基本動力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是生存基礎和生物生存之器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
下面分析達爾文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敗,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觀點,揭示了物種鬥爭是生物進化的一種動力。從這一點看來,達爾文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與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並沒有根本的衝突之處,只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過於強調自然選擇作用,而對於自然選擇的標準(理)和產生自然選擇的基本動力,以及何謂適者,則分析的不夠透徹。事實上,只有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才能夠更深刻地揭示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的本質。根據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生物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存活過程中產生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才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動力,自然選擇作用僅僅是生物進化的直接動力,但不是基本動力。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敗,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觀點,揭示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可以基於生存之「道」、通過自然選擇也即物種鬥爭產生進化,並據此提出了自己的生物進化學說。但事實上,絕大數的選擇作用並不影響物種的生死存亡,例如蜜蜂、蝴蝶等昆蟲對花的選擇,飛鳥對可建窩的樹的選擇等。自然選擇不是、也不可能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動力,即使沒有「物競天擇,優勝劣敗,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式的選擇作用,而只有生存力的進步或變化,只要生物的生存行為符合生存之「道」,符合自然規律,能夠做到順勢而為,其生存實踐建立是在「理」的基礎之上,生物照樣也能演化。例如,陸生動物身上最原始的四肢、肺、毛髮以及哺乳類動物身上最原始的乳房、子宮等器官和組織的出現,就不是基於「優勝劣敗,弱肉強食」選擇的結果,而是生存力的進步或變化造成的。同樣地,人類中的色盲患者、近視患者等群體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式的選擇所淘汰掉。
自然選擇的準則(理)是什麼?怎樣才能算是適者?這兩個問題對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非常重要。假如有某群野狗從明天開始改為常年在海洋中獲取生存資料,那麼,它們在陸地上跑的再快也與自然選擇無關,更不能算適應了自然,因為陸地上奔跑速度的提高不等於其在海洋環境中生存力的進步。根據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任何生物的進化以及生物器官的變化,都是基於其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以及生殖過程中和存活過程中產生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自然選擇的標準只能是通過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來確定;自然選擇也只能是通過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來來發揮作用,是生存基礎在選擇生物體的生存之器。同樣地,適者生存也只能是指生物與自然之間、生物內部各個器官之間和生物各個器官內部細胞之間的生存關係要適應其生存力,生物的生存之器要適應其生存基礎。
綜上所述,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根據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以及生殖過程中和存活過程中產生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動力這一根本認識得出的結論,與拉馬克的生物進化理論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並沒有本質上的衝突。本發明人的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只不過是吸取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中國哲學、拉馬克的生物進化理論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的內容,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中國哲學、拉馬克的生物進化理論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並將這幾個學說中的科學成分,全部吸收到了本發明人的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之中。
下面分析遺傳基因突變對生物進化的影響。
本發明人基本上同意許多質疑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學者的如下觀點絕大多數的遺傳基因突變都是無用的,或者是有害的,即使是遺傳基因突變的方向是正確的,由於其產生的作用在開始時實在是微不足道,因此,這一變化一般不會給生物帶來明顯的綜合生存力優勢,更不可能非常迅速的將一個不會帶來明顯生存優勢遺傳基因擴散到整個物種中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稍微地提高生物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其實無助於生物綜合生存力的提高。例如,某隻老鼠由於遺傳基因突變而具有了稍微優於其它老鼠的視力或聽力,但對於其需要發現的天敵貓頭鷹、貓或者狐狸來講,這一微不足道的進步根本不能使其先於捕食者發現對方,一旦貓頭鷹、貓或者狐狸發起攻擊,決定其命運的主要是這隻老鼠距離其安全的隱蔽地有多遠,它奔跑的方向是否正確,捕食者的捕獵攻擊經驗是否豐富,被捕食者的逃生經驗是否豐富,捕食者攻擊的意志是否非常堅定等等因素,這其中偶然性的因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其中捕食者的捕獵攻擊經驗和被捕食者的逃生經驗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生存知識是第一生存力。
總的來說,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遺傳基因突變給生物帶來的綜合生存力差異,通常要遠遠小於生物個體之間本來就存在的綜合生存力差異,甲老鼠跑的快,乙老鼠聽力佳,丙老鼠善於遊泳,丁老鼠則老奸巨猾,戊老鼠沒有別的特殊本領,就會更多的生育後代,具有超強的生殖能力。所有這些生存力因素,都會影響到老鼠的綜合生存力,但這些生存力因素卻不一定與遺傳基因突變有關。事實上,所有的生物個體之間都存在著各項生存力要素差異,生物個體的各項生存力要素差異又會反映、表現為生物個體的綜合生存力差異。因此,由各項生存力要素差異造成的生物個體之間綜合生存力差異,已經足以使生物種群產生可供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發生作用的基礎了,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遺傳基因突變又有什麼關係呢?由於絕大多數遺傳基因突變都是無用的或者是有害的,一般說來,僅僅依賴遺傳基因突變不能產生新的生物物種。假設某隻豬由於遺傳基因突變而長了一條類似大象的長鼻子,那麼,這條長鼻子只會給這隻豬帶來種種不便。例如,使其不便於從土中拱出食物來。由於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這隻豬一般不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後代常年都用這條笨拙的長鼻子捲起食物(假如它的後代也帶著一條長鼻子)後再將其送到嘴裡吃,而是依然會低頭用嘴直接去拱吃食物,因為生物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要順勢而為,要建立在理性的生存實踐基礎之上,要遵守生存之「道」。由於不知道如何使用這條長鼻子,這隻豬的後代將依然只能是一隻非常難看的豬,不會由於其帶了一條多餘的長鼻子而成為豬象。因此,這隻豬的後代要想變為新物種——豬象,還要同時改變自己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才行,即讓自己和自己的後代常年都用這條笨拙的長鼻子去卷食物,再將其送到嘴裡吃,只有這樣,它的後代才有可能進化成為一個新的物種。由此可見,只有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存活過程中產生的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才能在自然界中創造出全新的物種。
總之,由於未能深刻地理解中國哲學中「道」生萬物的本質,拉馬克、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各種現代綜合生物進化理論確實不能清楚地闡明毒蛇、蠍子、蜘蛛等物種的生物毒素系統是怎樣產生的,也不能系統地解釋哺乳類動物的大腦、肝臟、腎臟等器官為何如此神妙,更不能完整地描述變色龍、章魚等是怎樣掌握了隨著環境變色本領的,……,……。因為毒蛇、蠍子、蜘蛛等物種的生物毒素系統、哺乳類動物的大腦、肝臟、腎臟等器官的演化、變色龍、章魚等隨著環境變色的本領與自然對個體或群體的選擇無關,也與個體或群體是否適應自然無關,更與基因突變無關;同時也不能簡單地用拉馬克的用進廢退來解釋。沒有生物毒素系統的蛇類照樣能夠生存,而具有生物毒素系統的毒蛇、蠍子、蜘蛛,其生物毒素系統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就像剛生下來的嬰兒,根本沒有任何用途,選擇作用從何談起?選擇又怎麼可能直接影響到所有哺乳類動物的大腦、肝臟、腎臟等器官?以至於使其完善到如此奇妙、高深、複雜的程度。不會變色的動物比比皆是,而許多能夠捕食變色龍、章魚的捕食者反而是色盲,或者可以不依賴視覺發現獵物。用基因突變結合適應與選擇也難以解釋上述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拉馬克、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各種現代綜合生物進化理論當然不能解釋清楚生物演化的本質,但盲人摸象摸到的也是事實,說大象是一個圓柱也包含著樸素的真理,因為大象的四條腿就像是一個圓柱。因此,拉馬克、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各種現代綜合生物進化理論所揭示的生物理論發展方向基本上是正確的。
下面分析布滿斑馬全身的黑白相間的條紋的作用。
斑馬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布滿全身的黑白相間的條紋了。斑馬身上那黑白相間的條紋可使斑馬在非洲的大草原上顯得非常醒目,即使是在較遠的距離上也能夠彼此相互看見,當然,這也會被獅子遠遠地看見。
根據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斑馬的毛髮和毛髮的色澤屬於斑馬的生存工具系統,它有助於斑馬獲取生存資料、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生殖、抵抗衰老和存活下去,是斑馬的生存工具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生存工具系統則是生存力中具有決定意義因素。而對於某隻斑馬的全體細胞來講,其毛髮和毛髮的色澤則屬於某隻斑馬的全體細胞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為生存基礎服務而出現和存在的,並保護和幫助生存基礎形成、鞏固和發展。從根本上講,細胞的生存力決定生存關係,由此也決定了每隻斑馬的全體細胞的生存基礎和上層建築,即每隻斑馬的毛髮和毛髮的色澤是由相關細胞的生存力決定的。
物種鬥爭是生物演化的直接動力,但不是基本動力,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才是生物演化的基本動力。生存知識是第一生存力。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自然選擇在起作用,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方式及能力、生殖能力和抗衰老的存活能力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符合規律、情理的生存知識則滲透於其中的每一個環節。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決定了斑馬的毛髮和毛髮的色澤是怎樣產生的。但下面我們僅僅討論斑馬如此醒目的毛色究竟有何用途,不再深入探討斑馬的毛髮和毛髮的色澤是怎樣產生的。
有人認為,斑馬身上的條紋是一種具有利己作用的保護色,事情果真如此嗎?本發明人認為,像斑馬這樣體型較大的動物,當其處於成群活動狀態時,即使其毛色與周圍的環境差別不大,只要它們處於獅子的視力範圍之內,就很容易被獅子發現,因為獅子的眼睛是非常敏銳的。由於獅子發現斑馬的距離通常遠遠超出了獅子捕獵時發起衝擊的距離,因此,斑馬生存的關鍵不在於獅子是否能看見斑馬,而在於獅子是否看上了斑馬(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以及斑馬群是否能及時發現惦記上了自己的獅子。由此看來,斑馬沒有必要依賴保護色來躲避獅子,只要能夠及時發現獅子,被獅子追捕時要迅速奔跑、靈活轉彎,一旦被獅子咬住,則要拼命反抗、全力掙扎,這些才是斑馬擺脫獅子追捕的最有效方法。
成群的斑馬更容易發現埋伏在周圍草叢中的獅子,並可及時採取措施加以規避。因此,成群結隊結伴活動的生存機率要比斑馬各自單獨行動的生存機率高的多,顯然,斑馬已經掌握了這一生存知識,而生存知識是第一生存力。根據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生存力決定生存關係。因此,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馬、角馬(牛羚)、羚羊等動物就形成了成群結隊結伴而行的生存關係,但生存關係又會反作用於生存力,成群的斑馬確實是有助於其過一種相對較安全的生活,使得斑馬的生存資料獲取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為生存資料能力、生殖能力和抗衰老的存活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即使斑馬的生存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但斑馬怎樣才能聚集成群呢?方法之一是無論在白天或夜晚,都能儘早在更遠處看見對方,這就要求斑馬可以具有突出的色彩。根據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生物體的上層建築要適應生存基礎,生存基礎選擇生物體的上層建築。於是,受到性選擇、物種鬥爭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漫長歲月的演化,斑馬的全身就出現了黑白相間的條紋。如此一來,即使斑馬群由於受到獅子的攻擊而被衝散,但其布滿全身、非常醒目的黑白相間的條紋,使得斑馬晝夜都能夠在較遠的距離處發現自己的同類,從而有助於其儘快恢復聚群狀態。基於上述原因,本發明人認為,斑馬的條紋其實是一種具有利它作用的聯絡色,而不是保護色,是斑馬為了在失散後能夠迅速地恢復聚群狀態而演化產生的一種毛色。但如果我們教條地認為所有聚群的食草動物都要像斑馬那樣,也應該演化出一種具有利它作用的聯絡色,那顯然也是不對的。
根據生物演化唯物主義學說,任何生物的進化以及生物器官的變化,都是基於其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以及生殖過程中和抗老化的存活過程中產生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自然選擇的標準(理)只能是通過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來確定的;同樣地,自然選擇也只能是通過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來來發揮作用;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據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之間的生存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生存力狀況這一生物發展的最一般規律,通過物理方法提高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生存力,就能夠改變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之間的生存關係,所述物理方法包括將微生物置於高壓液體容器中,再將該高壓液體容器置與一個高壓液體發生裝置相連,利用高壓液體發生裝置產生的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高壓液體容器中的微生物,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微生物的時間為1小時以上,液體壓強為50MPa以上。所述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微生物的時間通常為5-100小時,所述液體壓強通常為100-2000MPa。
採用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培養液中的微生物,可使微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微生物生存環境的改變必然會引起每個微生物內部細胞的生存力基於生存之「道」發生變化,每個微生物內部細胞的生存力基於生存之「道」發生變化,又會引起每個微生物內部細胞之間的生存關係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微生物的器官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就會在高壓液體中產生新的微生物。
權利要求
1.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根據任何生物的進化以及生物器官的變化,都是基於其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以及生殖過程中和抗老化的存活過程中產生的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自然選擇的標準只能是通過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來確定的;同樣地,自然選擇也只能是通過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礎之上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來來發揮作用;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據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之間的生存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生存力狀況這一生物發展的最一般規律,通過物理方法提高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的生存力,就能夠改變生物個體和每個生物體內部細胞之間的生存關係,所述物理方法包括將微生物置於高壓液體容器中,再將該高壓液體容器與一個高壓液體發生裝置相連,利用高壓液體發生裝置產生的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高壓液體容器中的微生物,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微生物的時間為1小時以上,液體壓強為50MPa以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微生物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微生物的時間為5-100小時,所述液體壓強為100-2000MPa。
全文摘要
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生物的進化以及生物器官的變化,是基於其在生存資料獲取過程中、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過程中、生殖過程中和抗老化存活過程中產生的生存力和生存關係之間的矛盾或稱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自然選擇的標準只能通過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礎之上的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來確定的;同樣地,自然選擇也只能通過生存之「道」、生存資料獲取方式、防止被作為生存資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發揮作用。物理方法包括將微生物置於高壓液體容器中,利用高壓液體發生裝置產生的高壓液體連續作用於容器中的微生物。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的一種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文檔編號C12N1/00GK1539955SQ200310103238
公開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3日 優先權日2003年11月3日
發明者馬龍, 馬 龍 申請人:馬龍, 馬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