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平南王尚可喜?他為什麼降清?他到底有沒有反清?
2023-10-14 02:27:44 2
尚可喜是歷史上著名的「貳心臣」,在崇尚「一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的儒家文化中,尚可喜這種背主降敵的做法,無疑是讓人詬病的。所以與許多背棄了自己的祖國,投降了敵軍,並且幫助敵軍反將矛頭對準自己同胞的人一樣,尚可喜在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爭論不休。讚揚的自然是清王朝,貶謫的則是其他漢人。
尚可喜反明降清的時候,是帶著自己麾下諸將以及轄下五島軍資器械一起歸降的。因為他本人的分量及其手下的這一支兵力,皇太極對於他的投靠,可謂欣喜若狂。當確認尚可喜降清這個消息之後,皇太極甚至欣喜若狂的說:「天助我也」,並且將尚可喜的這一支部隊命名為「天助軍」。
尚可喜投降清朝之後,不僅幫助清軍攻佔明朝的領土,甚至還受命對自己的同胞揮刀。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大屠殺」,其中就有尚可喜的一部分功勞。放在今天,許多人表示尚可喜此後一直對自己的這些所作所為很是悔恨。但是就小編個人看來,這些都是屁話。從他決定降清那一刻,從他對自己的同胞會動屠刀的那一刻,他這個人就已經定性了。此後再多的理由,只能說是藉口。除了讓他本人好受一點,讓他的後代在世人面前有底氣一點,對於當初遭受傷害的百姓一絲利處也無。更不用說,他在廣東駐兵期間,還縱容自己的部下危害百姓。因為尚可喜在清朝的表現,讓上層統治者極其滿意,所以多次對尚可喜進行冊封。從「智順王」到「平南王」再到「平南親王」。
皇太極:「不費一弓,不折一矢,而王率甲眾卷,傾心歸命,首建大勳,為國家肅清海島,此識時之俊傑,宜有以優禮之。」;「全攜兵民,盡載盔甲器械,乘危涉險,航海來歸,偉績豐功,超群出類,誠可嘉尚。」
康熙帝:「平南王尚可喜航海歸誠,勳猷懋著。太宗文皇帝嘉其勞績,特賜王封,及定鼎燕京,復能殫竭忠忱,襄大業。世祖章皇帝知其夙篤忠貞,畀以疆重任,鎮守粵東,海氛寧靜,百姓安。近因吳三桂耿精忠等叛逆,該藩益勵忠純,克抒偉略,悉心籌劃,數建膚功,朕甚嘉焉。」
持批判性態度的,自然是一些後世人以及當時的遺民。對於這些忠於明朝,堅守儒家傳統道德標準的人來說,尚可喜這種行為,絕對是需要大肆批判的。
顧誠:「尚可喜、耿繼茂以漢族同胞的鮮血在清朝功勞簿上記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筆。」
尚可喜雖然投降了清朝,但是實際上他的父親和兄弟都是忠於大明的將士,每一個人都死在了保衛大明朝邊境的徵途之中。正是因為尚家滿門忠烈,尚可喜才會受黃龍推薦,任廣鹿島統領。而歷史上也記載有,尚可喜趕赴鹿島之時,將家人都留在了旅順。後來旅順城破,「尚可喜登島後,將家眷全都留在了旅順。後來旅順城破,尚可喜家眷一百多人投海殉城。」生在這樣的忠義之家,尚可喜到底是為什麼會背叛明朝,投降清朝。使得包括廣鹿島在內的一線海上防衛全部失效,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草。從此清軍入關之後,再無後顧之憂。
歷史上給的解釋是,因為毛文龍死後,新任的東江總兵沈世奎與尚可喜有間隙。一上任就欲置尚可喜於死地,急召尚可喜去總兵府議事,然後意圖謀害。後來此事被尚可喜的部下得知,於是尚可喜就選擇了降清。
講老實話,這種理由就與「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一樣,都是藉口。相比於吳三桂並不是真的忠於清王朝,還想要反清而言,尚可喜這樣投降之後就真的從外到裡都降了的人,更讓小編看不起。
吳三桂後來起兵反清,雖然說是「三藩之亂」,但是這裡面卻沒有尚可喜什麼事兒。尚可喜一點反心沒有,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甚至還吳三桂的勸反書呈報給朝廷。真正反的是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尚之信將尚可喜困在家中,奪走廣東的最高指揮權,隨後響應吳三桂的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