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讀《塵埃落定》有感
2023-10-05 12:18:54 4
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於2000年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下面是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幫助。
讀《塵埃落定》有感1:
《塵埃落定》是其第一部長篇小說,於2000年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評委認為這部小說視角獨特,「有豐厚的藏族文化意蘊。輕淡的一層魔幻色彩增強了藝術表現開合的力度」,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顯示了作者出色的藝術才華」。
《塵埃落定》講的是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地區,分有十八個土司掌控,麥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麥其土司有兩個兒子,大少爺為藏族太太所生,英武彪捍、聰明勇敢,被視為當然的土司繼承人;二少爺為被土司搶來的漢族太太酒後所生,天生愚鈍、憨痴冥魯,很早就被排除在權力繼承之外,成天混跡於丫環娃子的隊伍之中,耳聞目睹著奴隸們的悲歡離合,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傻子般不為人理解的認知。麥其土司與鄰居汪波土司產生糾紛,請來了國民政府黃特派員,在其指點下在其領地上遍種罌粟,販賣鴉片。很快暴富,並迅速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土司中的霸主。
眼見麥其家因鴉片致富,其餘的土司用盡心計,各施手段盜得了罌粟種子廣泛播種,麥其家的傻少爺卻鬼使神差地建議改種麥子獲得豐收,是年內地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鴉片供過於求,價格大跌,無人問津,老百姓籠罩在饑荒和死亡陰影下。大批饑民投奔到麥其麾下,使得麥其家族的領地和人口達到空前的規模。傻子少爺也由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貢的漂亮女兒塔娜,並深深地愛上了她。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臨絕境之時,卻傳來二少爺在北方發展市場,開倉賣糧,公平交易的喜訊。
各路土司雲集在二少爺的官寨舉杯相慶、鑄劍為犁。很快在二少爺的官寨旁邊出現了幾頂帳篷,進而是一片帳篷,酒肆客棧、商店鋪門、歌榭勾欄、甚至妓館春樓,應有盡有。在黃師爺(當年的黃特派員)的建議下,二少爺逐步建立了稅收體制,開辦了錢莊,使這裡第一次出現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商業集鎮雛型。
二少爺回到麥其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歡呼,但在歡迎的盛會上,卻有大少爺那令人不寒而慄的陰毒的眼光,原來大少爺在南方失敗了。一場家庭內部關於繼承權的腥風血雨又悄然拉開了帷幕。大少爺被指定為下任土司,還未就任就被仇人之子殺害。土司的傳承上有著重重矛盾。二少爺知道土司制度就要滅亡了,但他對未來的情形,紅色漢人和白色漢人之間的戰爭還是不明白。
終於,在解放軍進剿國民黨殘部的隆隆炮聲中,麥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紛爭、仇殺消彌了一個舊的世界終於塵埃落定。
文中言辭通俗優美,描繪了邊疆地區遼源壯闊的風景和美麗的人文背景。
文中寫出了很多藏族的文化,普通百姓的厚實淳樸,也寫出了他們的愚昧無知。他們沒有太多要求,只要能有一口飯吃就會很知足,沒有更高的追求,就沒有進步的時代。
大多數土司養尊處優,已經擁有了很多還不知足,彼此之間勾心鬥角,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時會不顧老百姓的死活。
麥其土司雖然有時很看好二少爺,但是二少爺總是在想些稀奇古怪的傻問題。二少爺雖然不能理解為什麼奴隸是奴隸,但他想他當土司了要把他的奴隸變為自由人,大家總是看他時而愚蠢透頂卻又會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抉擇,仿佛大智若愚一般。二少爺愛上了茸貢女土司的女兒塔娜,美麗的塔娜開始不喜歡二少爺,卻為了糧食不得不委身與他。但她有時會去找別的男人,讓二少爺開始反感了。我不喜歡這樣的婚姻,就想家族聯姻一樣。不喜歡塔娜,既然在一起了就要好好過日子,怎麼能這樣呢?
文中的奴隸會為了主子的命令獻上自己的性命,他們是那樣的忠誠以至愚忠;復仇也遵循著舊有的規則;那些百姓是何其的無辜,卻為了某些人的自私自利而死去。
本文通過第一人稱「我」以傻子二少爺的角度進行描寫,見證了麥其家族的興旺鼎盛和土司家族的衰落滅亡,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恢弘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候藏族歷史的見證圖。
舊的不合理的制度總會消亡,會塵埃落定,也會有新的正確的來替代,來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明天。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
讀《塵埃落定》有感2:
應該說,這次讀阿來的《塵埃落定》要比上次讀史鐵生的《務虛筆記》要輕鬆了許多,或許是因為文章的故事性,也或許是心境變好了許多吧。讀完之後,很懶很懶的我還想從網上隨便再抄一篇讀後感來的,但想想,還是逼了逼自己,套用「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句話來寫這篇讀書筆記。
一、至情至善的人
已經遠離文學世界的我,無法知道別人是如何來評述這小說的。但我,首先讀出的是至情至善的人。小說中,無論是土司,還是大少、二少,無論是塔娜,還是卓瑪、侍女塔娜,無論是管家,還是小爾依、索郞澤郞,還有翁波意西、門巴,甚或黃初民、復仇者等等,在作者的筆下,倒無所謂善善惡惡,但都個性鮮明,有著自己的夢想與追求。一切的人,一切的事,都在作者在看似平淡,卻餘韻無窮的筆端之中緩緩流淌而出。
作者著意通過二少的眼來看這世界。這個在別人的眼裡看似很傻的人,其實卻能透視世事。他看到的,不僅僅是現在,更是將來。正因為這樣,所以他不再受這權利的腐蝕,不需要再有絞盡腦汁的勾心鬥角;他可以放下一切身架來追求自己的愛情,他可以自己痛心而放走他喜歡的人;他可以揮手放走想要刺殺的仇人,也可以平平淡淡地面對著死亡的到來。他,有情有義。
書中哪個人物又不是如此?即使作者未曾一個個都去濃墨渲染,但就在這平素的語言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我想把這些都寫下來,但我知道,我寫不出這種獨特的韻味。
二、濃重的地域風情
《塵埃落定》中另一個讓人感受很深的該是藏地那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了。不用說天高地遠、麥浪起伏,不談風清雲淡、陽光普灑,不看忠憨信愚、民風純樸,光是那神秘的藏教文化:詛咒與巫術,祈福與朝拜,就已經讓人耳迷目炫。
而更多的,還是那些最低層、最摯實無華的民眾,那些有愛有恨、直坦無飾的情感。這,更給人的是心靈深處的震撼。
三、抵擋不住的時代變化
對於一個特定的時代,土司們的滅亡屬於了必然。文章從麥其土司藉助於「罌粟花」的崛起,從而與周邊土司的矛盾與戰爭,寫出土司們的貪婪;藉助麥其家糧食的豐收與其他土司因「罌粟花」導致饑荒,點出了土司們的狹視與唯利;通過集市、銀票等新生事物的出現,通過土司寨子在紅色漢人的槍炮裡灰飛煙滅,暗示了一個時代的變更。文章並沒有特別的強調出這個時代的推進,但卻在這有意無意的變化中讓人深切感受到這一切的不可阻擋。舊制的土崩瓦解,奢靡的煙消雲散,包括權利、財富、愛情、仇恨……一切都化為了塵埃落定後的死寂。
在《塵埃落定》中,簡單的敘述裡卻透露著深邃,平實的智慧裡卻隱藏著敏銳。
結語:很簡略的,我寫完這篇文章。我並不想寫這種三段式的讀後感的,不過,寫了一天了,還是沒有耐心認真作文,所以還是變成了這個樣子。
讀《塵埃落定》有感3:
塵埃落定,比喻事情經過許多變化,終於有了結果;或經過一陣混亂後將結果確定下來。這本《塵埃落定》亦如它的書名,講述了清末時期藏區土司制度興衰。作者阿來以一個土司家的傻子少爺的視角,描述了麥其家族靠種植鴉片迅速致富,靠在荒年靠糧食交易獲得利益,最後在戰爭中歸入歷史的洪流的經歷。
麥其土司家的二少爺是個人盡皆知的傻子,聰明的哥哥理所當然地成了繼承人,而他只能被人忽視,和一幫下人為伍。13歲清晨的一次對女人的探索讓他「腦袋裡面很深很熱地震顫了一下」,此後他表現出了超時代的預感。為報復鄰居汪波土司的搶掠,麥其土司向漢人尋求幫助,成功復仇的麥其土司答應種植鴉片。幾年之後,鴉片帶給麥其家豐厚的回報,與此同時,其他土司受利益的誘惑開始大量種植鴉片。看中了鴉片市場的江河日下,麥其家停種一年鴉片,而其他土司卻不得不面對荒年。麥子使麥其家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麥其土司派兩個兒子分別來到南北邊界,與哥哥在南邊和老冤家打起仗不同,弟弟在北方重挫拉雪巴土司和茸貢女土司的銳氣,並且娶到女土司漂亮的獨生女塔娜,建立了藏區第一個集市。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兄弟二人有了矛盾,二少爺對老麥其選擇哥哥感到不滿,然而,哥哥卻被仇家殺害了,二少爺不顧父親的挽留回到了邊界。意識到土司制度即將滅亡,二少爺舉行了所有土司的聚會,不久,紅色漢人攻進阿壩地區,很快便結束了土司制度。在戰爭中倖存的二少爺在與漢人談判的最後,向漢人要回了一再背叛自己的塔娜。最後,預見一切的二少爺從容地面對了自己的仇家,躺在床上,走向死亡。
對於這個所謂的傻子,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的形象過於誇張,有些脫離現實的軌道。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正是有了這個名不副實的傻子存在,才讓小說裡種種怪誕和荒謬成為了故事裡激動人心的轉折,才讓這曲繁華落盡的末代哀歌有了絢麗的光彩。也正是這位傻少爺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大地和民族,讓我們目睹了康巴土司在崩潰前的最後情景,見證了兩個時代交替的喧囂和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