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很強大 佳能高層與眾媒體探討7D
2023-10-05 03:16:38
佳能7D產品發布會結束之後,部分媒體記者和一些知名攝影家,與佳能公司負責產品技術以及市場的高層坐在了一起,就這款目前最為熱門的APS-C旗艦單反展開了討論。
佳能公司負責產品的慄開宇先生說,7D這款產品從佳能本身是非常具有戰略性的產品,對於這款產品來講,大家可以看到,它發布以後,在佳能的單反產品線裡面居於什麼樣的位置,在這個產品上市之後,以我們現在銷售的EOS 5D Mark II相比,EOS 5D Mark II和7D是同一級產品。佳能把「攝影發燒友」這樣的產品定位總結給在座的,攝影發燒友是什麼概念?是什麼樣的定義或者什麼樣的人是我們說的攝影發燒友?
佳能總部做了很多的調研,這個項目投入很大的精力,從世界各地的專業攝影師、用戶,以及銷售兄弟公司都做了大量的調研,得出一個結論,對於世界上大多數的攝影發燒友來講,他們都具備一些特徵:他們有豐富的攝影知識、具有一定的審美眼光、同時他們對器材很熟悉、他們擁有一定的攝影愛好,這樣的人是我們說的攝影發燒友。對於這樣的人群來講,什麼樣的產品能夠吸引他們,這是佳能幕後開發主要的目的。
之後,包括新華社《攝影世界》總編李根興老師、知名記者唐師曾先生、《中國攝影》主編聞丹青老師紛紛就7D談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出色的連拍、對焦性能,高ISO畫質的改善,以及作為專業級別機身的耐用性,得到了諸位攝影界前輩的一致認可。
在談到7D在中國大陸的售價大概在12000-13000元左右的時候,在座的諸位老師和媒體同行們都覺得這個價格很合理。國家大劇院特約攝影師王小京先生這樣說:「這個問題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特別想回答。我覺得這款相機的價格是相當的便宜,為什麼?因為2007年我買的EOS-1D Mark Ⅲ是35000塊錢,我一看這款產品的性能以及價錢,在功能上完全不亞於EOS-1D Mark Ⅲ這個機型,性能上各有勝負,但是35000塊錢能買多少個?所以這款產品的價錢和性能跟2007年沒法比,我非常感謝這款相機創作者的智能。中國是相機的王國,是單眼相機的王國,美國是汽車王國,咱比不了,但是相機王國一定是中國,因為中國的相機擁有者都是創作者,他們都拿單眼相機,他們要參加比賽,他們要在網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和美國那些廣大的攝影愛好者來比較,我們都是創作者。」
隨後,媒體朋友們也就7D向佳能高層及開發者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在被問到7D相對於市場上的同級別競爭對手優勢何在時,佳能公司的山本敏彥先生和新堀謙一先生毫不避諱的將7D和它的最主要對手進行了比較,指出在像素、連拍速度以及性價比上,7D都擁有自己的優勢,也將是市場中最富有競爭力的產品之一。
之後,針對7D發布之前的種種猜測,包括7D並非大眾所特別期待的全畫幅機型,另外在APS-C畫幅的CMOS上集成1800萬個像素點,對畫質可能造成的影響等等問題,佳能公司的高層也作出了其在產品定位方面的回答。新堀謙一先生說:「用戶在選擇相機的時候,需要根據個人的需求來定所選擇的相機。比如這個人用相機來拍風景,希望細節比較豐富、畫質更高,我建議他用EOS 5D Mark II來拍,因為像素數最高,而且在暗處拍出來的效果也很好。但是如果用戶用相機來拍攝動態影像,比如拍攝體育節目,在這個時候希望他不要EOS 5D Mark II,建議選用7D,因為7D追蹤動態影像的追蹤性更強,根據客戶自己的需求來定。」
慄開宇先生在解答關於像素密度的疑問時說:「APS-C感應器的尺寸是固定的,像素越高單個像素的面積越小,大家可以很好理解。按照以往觀點,單個像素麵積越小,噪點會更多,動態範圍會更小,會影響畫質。但是由於EOS7 D在影像感應器上採用新的技術,比如在精密製作的時候,本身精密製作的工藝提高了,像素的間距減小了,可以提高感應器的開口率。另一方面在感應器上都會有一個微透鏡,透鏡與二級管的距離也縮小了也在提高感應器的開口率。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特點,在像素中轉化信號的是二級管,新產品的電晶體也做了很多改進,提高了信噪比。所有的改進技術合在一起實現了現在新產品雖然像素達到了1800萬,但依然可以保留到ISO6400或者到128000,在這個狀態下動態範圍很寬,這都是我們的技術改進,這個也很不容易。」
同時山本敏彥先生補充:「大家在考慮技術極限的時候,我希望大家或者建議大家把佳能公司的技術極限和其他公司的技術極限分開對比。我絕對不是和大家開玩笑,我在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知道全畫幅數字單反什麼時候推出的? 7年以前。我想強調七年前我們做全畫幅產品的時候,其他公司的人在做什麼呢?他們根本沒有把這個放在眼裡呢,或者這件事其他廠商本身沒有能力實現?在我們推出全畫幅單反數字相機之後,索尼、尼康開始跟進,跟進之後也不再強調做這個是有技術極限、很難實現或者做這件事根本沒有必要了。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佳能往往是能夠領先業界,在我們領先於業界之後不久其他公司會逐漸跟進,總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