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27 22:21:37 1
專利名稱: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道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
背景技術:
如圖I所示為常見 的一種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的橫斷面結構示意圖,在土基上首先設置60釐米至80釐米的山皮土承託層I,然後向上修築40釐米的碎石隔水層2,使地下水位B位於碎石隔水層2,以防止地下水對路基的侵蝕。在碎石隔水層2上再填築摻灰量6%的石灰土調整層3,最後修築路面結構4,使路面結構4達到設計標高A (參考圖I中A處)。但在沿海以及一些沿湖、沿河地區,地下水位比較高。在構築道路時,為保證路基在水位較高的地下水的作用下保持長期的穩定性,同時還要滿足設計標高A,就需要在地勢低洼的施工現場做大量的土方量來墊高,這樣就增加了工程的投資。若降低道路的設計標高,這樣可以大約相當厚度的回填土方,節約工程投資。但在降低後的設計標高的情況下再設置40釐米的碎石隔水層2來防止地下水對路基的侵蝕,就不能滿足石灰土調整層3的最小厚度要求。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於開發一種同時滿足低設計標高、高地下水位條件下整體穩定性良好的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以及該地基處理結構的施工工藝。
實用新型內容有鑑於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低設計標高、高地下水位條件下整體穩定性良好的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設置在土基之上,自下而上依次設置60釐米至80釐米的山皮土承託層、石灰土調整層以及路面結構層;所述路基處理結構還包括至少一滲水槽,所述滲水槽兼做管線槽。較佳地,地下水位位於所述石灰土調整層。較佳地,設計標高與所述地下水位的高差小於I. I米。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石灰土 (也稱石灰改善土)是一種常用的路基填料,在以往的道路工程中被廣泛的使用。但是,現有技術對石灰土的含灰量只是在實驗室模擬計算的基礎上加以寬泛的限制,尚不能做到針對不同的土質、不同的含水量等施工條件確定具體的石灰摻入量。本實用新型的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提高了石灰土的摻灰量,增強了石灰土調整層的強度,省卻了碎石隔水層,降低了道路的設計標高,從而在保證路基的強度及穩定性的前提下,減少了工程的土方量,降低了工程投資。適當提高的石灰土的摻灰量,還有利於路面的整體強度,同時又提高了路基在地下水位凍融循環條件下的穩定性,提高了路面的整體穩定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同時滿足了低設計標高、高地下水位條件下具有良好的整體穩定性。[0013]本實用新型的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增設了兼做管線槽的滲水槽,在施工過程中,藉助滲水槽有效地降低了紅線範圍內的地下水位標高,為路基填築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施工環境。其後,再將該滲水槽用作管線槽,結合了後續的各種管道施工,進一步節約了工程的施工工作量,縮短了工期,降低了投資。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徵和效果。
圖I是現有的路基處理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路基處理結構一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在現有施工工藝條件下本實用新型的路基處理結構的施工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路基處理結構的施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一具體實施例,設置在土基之上,自下而上依次設置60釐米至80釐米的山皮土承託層I、石灰土調整層3以及路面結構層4。其中,石灰土調整層3的摻灰量為8%至10%。本實施例中,路基處理結構的設計標高A為3米(在其他實施例中,根據施工環境的實際情況,設計標高A可以調整,可能為2. 6米、2. 8米、3. 0米、3. 2米、3. 4米等等各種可能),地下水位B位於石灰土調整層3。參見圖4所示,該路基處理結構在具體實施中,還包括位於土基5兩側的滲水槽51。在後續施工中,滲水槽51還兼做管線槽,其中可設置管線6。本實用新型的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針對特殊的土質、含水量等施工條件,將石灰土的摻灰量提高並確定為8%至10%,增強了石灰土調整層的強度,省卻了現有技術中的碎石隔水層,降低了道路的設計標高,從而在保證路基的強度及穩定性的前提下,減少了工程的土方量,降低了工程投資。適當提高的石灰土的摻灰量,還有利於路面的整體強度,同時又提高了路基在地下水位凍融循環條件下的穩定性,提高了路面的整體穩定性。如圖3所示,採用現有的施工工藝,在本實用新型的路基處理結構的施工作業時,地下水位B位於石灰土調整層3中,因而造成石灰土調整層3在地下水環境中施工作業,施工環境不佳,施工後石灰土調整層3的強度不夠,結構穩定性不佳。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路基處理結構的施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在土基5的至少一側(本實施例為在其兩側),分別開挖兼做管線槽的滲水槽51。步驟二,在土基5之上,設置60釐米至80釐米的山皮土承託層I。利用滲水槽51將地下水位降至山皮土承託層I之下(本實施例中,地下水位B實際可降至土基5之中)。步驟三,在山皮土承託層I上設置石灰土調整層3。石灰土調整層3的摻灰量為8%至10%。此時,由於地下水位B降至土基5中,石灰土調整層3是在乾燥的施工環境中施工的,其結構強度好,結構穩定性好。步驟四,在石灰土調整層3上設置路面結構層4。之後,排乾滲水槽51,並在滲水槽51中鋪設管線6。其後,即使地下水位B再回升至石灰土調整層3,石灰土調整層3的結構強度也可以得到基本的保證,滿足工藝要求。本實用新型採用上述施工工藝,在保證路基的強度及穩定性的前提下,可將路基處理結構的設計標高A大幅度降低,減少了工程的土方量,降低了工程投資。由於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路基結構,可以將設計標高與地下水位的高差控制在小於I. I米的範圍內,同時滿足了低設計標高、高地下水位的施工環境要求,並在此施工環境下,獲得了具有良好的整體穩定性的路基結構。本實用新型的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增設了兼做管線槽的滲水槽,在施工過程中,藉助滲水槽有效地降低了紅線範圍內的地下水位標高,為路基填築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施工環境。其後,再將該滲水槽用作管線槽,結合了後續的各種管道施工,進一步節約了 工程的施工工作量,縮短了工期,降低了投資。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設置在土基之上,自下而上依次設置60釐米至80釐米的山皮土承託層、石灰土調整層以及路面結構層;其特徵在於所述路基處理結構還包括至少一滲水槽,所述滲水槽兼做管線槽。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路基處理結構,其特徵在於地下水位位於所述石灰土調整層。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路基處理結構,其特徵在於設計標高與地下水位的高差小於1.1 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軟土地區的路基處理結構,設置在土基之上,自下而上依次設置60釐米至80釐米的山皮土承託層、石灰土調整層以及路面結構層;所述路基處理結構還包括至少一滲水槽,所述滲水槽兼做管線槽。本實用新型由於提高了石灰土的摻灰量,增強了石灰土調整層的強度,省卻了碎石隔水層,降低了道路的設計標高,從而在保證路基的強度及穩定性的前提下,減少了工程的土方量,降低了工程投資。適當提高的石灰土的摻灰量,還有利於路面的整體強度,同時又提高了路基在地下水位凍融循環條件下的穩定性,提高了路面的整體穩定性。
文檔編號E01C3/04GK202369883SQ20112048587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9日
發明者丁良躍, 王亮, 馬春亭 申請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