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27 13:17:42

本實用新型涉及介質處理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如印表機、掃描儀、紙幣清分機等,為了便於維護及更換介質,通常包括可動機架、固定機架和鎖緊機構,其中,可動機架與固定機架樞接,可動機架可以相對於固定機架打開或閉合,當可動機架與相適配的固定機架相閉合的狀態下,鎖緊機構將可動機架與相適配的固定機架鎖定。
現有技術中,鎖緊機構包括鎖鉤和鎖緊軸,其中鎖鉤與固定機架鉸接,鎖緊軸的一端與可動機架鉚接,鎖緊軸的另一端懸空,該懸空端即用於與鎖鉤卡接,進而實現可動機架與相適配的固定機架的鎖定。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由於鎖鉤與鎖緊軸碰撞導致鎖緊軸承受轉動力矩,鎖緊軸經常出現從鉚接處脫落的情況,因此嚴重影響了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正常工作,導致相關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使用可靠性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鎖緊機構和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可靠性低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包括第一機架和設置在所述第一機架上的鎖緊軸;
所述鎖緊軸包括軸體和底座,所述軸體的第一端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所述軸體的第二端懸空;
所述軸體與所述第一機架的側壁插接,所述底座與所述第一機架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軸體與所述底座相垂直設置,所述軸體的第二端與所述底座分別位於所述第一機架側壁的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設置有連接孔,所述第一機架上設置有與所述連接孔相適配的固定孔;
所述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還包括緊固件,所述緊固件穿過所述連接孔和所述固定孔以使所述底座與所述第一機架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孔內設置有內螺紋,所述緊固件設置有與所述內螺紋相適配的外螺紋。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孔包括兩組,兩組所述連接孔關於所述軸體對稱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軸體的軸線與所述連接孔的軸線相平行。
進一步的,所述軸體與所述第一機架插接包括:
所述第一機架上設有螺紋孔,所述軸體上設置有外螺紋,所述軸體與所述螺紋孔螺旋連接;
或者
所述第一機架上設有通孔,所述軸體插接在所述通孔中。
進一步的,所述軸體包括同軸設置且固定連接的第一軸和第二軸;
所述第一軸與所述底座垂直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軸與所述第一機架插接;
所述第二軸的直徑小於所述第一軸的直徑。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軸的長度大於所述第一軸的長度。
進一步的,還包括第二機架和鎖鉤,所述第二機架與所述第一機架樞接,能夠轉動以相對所述第一機架打開或閉合;
所述鎖鉤與所述第二機架樞接,當所述第二機架相對所述第一機架閉合時,所述鎖鉤與所述軸體卡接配合,當所述第二機架相對於所述第一機架打開時,所述鎖鉤與所述軸體分離。
進一步的,所述軸體為階梯軸。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機架與所述第二機架樞接的位置與設置所述鎖緊軸和所述鎖緊鉤的位置相對。
進一步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還包括處理機構,所述處理機構包括列印頭、圖像傳感器、磁頭、測厚模塊、切刀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的任意組合。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軸體與所述底座相固定連接,其中,所述軸體的第一端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所述軸體的第二端呈懸空的狀態,該懸空的第二端插接在待連接的第一機架的側壁上,這樣在使用時,預設的鎖鉤可以通過與所述軸體的所述第二端相配合連接。而在上述的連接過程中,由於所述軸體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同時所述底座與所述第一機架固定連接,所以所述軸體在受到來自所述鎖鉤的撞擊作用力的時候,會由於所述底座與所述第一機架的固定,從而抵消掉一部分轉動力矩,避免所述轉動力矩全部由所述軸體承受,進而造成軸體斷裂脫落的問題,通過對轉動力矩的分散,最終提高了鎖緊機構的可靠性,延長了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鎖緊軸的立體圖一;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鎖緊軸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提供的鎖緊軸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鎖緊軸的立體圖二;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剖視圖。附圖標記:
1-第一機架; 2-鎖緊軸; 3-鎖鉤;
4-緊固件; 5-第二機架; 6-樞接軸;
7-處理機構; 11-螺紋孔; 21-軸體;
22-底座; 23-第一軸; 24-第二軸;
41-連接孔; 42-固定孔; 211-第一端;
212-第二端; 71-圖像傳感器; 72-磁頭;
73-測厚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經研究發現,在現有技術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中,由於與鎖鉤配合的鎖緊軸是通過鉚接的方式與機架進行連接的,而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在鎖鉤與鎖緊軸配合卡接的時候,鎖鉤會撞擊鎖緊軸,鎖鉤會在撞擊的作用下轉動,從而使鎖鉤能夠自動與鎖緊軸卡接配合。
但是,鎖鉤對鎖緊軸的撞擊會對鎖緊軸施加作用力,形成作用在鎖緊軸上的轉動力矩,這種轉動力矩施加的時間久、次數多,會極容易使鎖緊軸相對於機架轉動,進而造成鎖緊軸脫落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鎖緊軸脫落的技術問題,本申請提供了如下的解決方案。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主視圖。
首先,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包括第一機架1和設置在第一機架1上的鎖緊軸2;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鎖緊軸的立體圖一;
如圖2所示,鎖緊軸2包括軸體21和底座22,在圖2中可知,軸體21的第一端211與底座22固定連接,軸體21的第二端212懸空;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鎖緊軸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如圖3所示,軸體21與第一機架1的側壁插接,底座22與第一機架1固定連接。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為了能夠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在軸體21上設置了底座22,軸體21與底座22相固定連接,用於將軸體21與第一機架1進行固定。繼續參考圖2,其中,軸體21的第一端211與底座22固定連接,軸體21的第二端212呈懸空的狀態,該懸空的第二端212插接在第一機架1的側壁上,使軸體21的第二端212與底座22分別位於第一機架1的側壁的兩側,如圖3所示。
這樣在使用時,預設的待鎖件可以通過與軸體21的第二端212相配合連接,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優選的連接方式為卡接配合,且待鎖件包括但不限於鎖鉤3,也可以是鎖孔、鎖塊等可以與軸體21相適配連接的結構,在優選的實施例中,軸體21通過與鎖鉤3卡接使第一機架1與第二機架5鎖定,實現鎖緊閉合的效果。
在上述的連接過程中,由於軸體21與底座22固定連接,同時底座22與第一機架1固定連接,所以當軸體21在受到來自鎖鉤3的撞擊作用力的時候,會由於底座22與第一機架1的固定,從而抵消掉一部分轉動力矩,避免轉動力矩全部由軸體21承受,進而造成軸體21斷裂脫落的問題,這樣,通過對轉動力矩的分散,避免了軸體21的脫落,最終提高了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鎖緊連接的可靠性,延長了使用壽命。
繼續參考圖3,軸體21與底座22相垂直設置,軸體21的第二端212與底座22分別位於第一機架1側壁的兩側。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提供的鎖緊軸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軸體21的第二端212與底座22分別位於第一機架1側壁的同一側。
結合圖3和圖4所示,軸體21通過底座22固定在第一機架1上的形式,可以有兩種,一種就是如圖3所示,軸體21的第二端212與底座22分別位於第一機架1側壁的兩側;另一種就是如圖4所示,軸體21的第二端212與底座22分別位於第一機架1側壁的同一側,在如圖4所示的結構中,由於第二端212與底座22位於第一機架1側壁的同一側,所以,在安裝的時候,只需要在側壁的外面將軸體21插接在第一機架1上即可,不必需要從第一機架1的內部進行插接並固定,方便了裝配和拆卸。
而對於底座22與第一機架1的固定連接方式,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可根據圖3所示;進一步的,底座22上設置有連接孔41,第一機架1上設置有與連接孔41相適配的固定孔42;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還包括緊固件4,緊固件4穿過連接孔41和固定孔42以使底座22與第一機架1固定連接。連接孔41和固定孔42的數量和位置均相適配的對應,底座22與第一機架1通過穿過連接孔41和固定孔42的緊固件4固定連接。
在上述的連接方式中,由於底座22通過緊固件4相連接,在鎖鉤3對軸體21施加作用力時,形成的轉動力矩會傳遞至底座22進行分散,而緊固件4也可以承受分散至底座22的轉動力矩,軸體21、底座22和緊固件4共同承受轉動力矩,以防止鎖緊軸2從第一機架1上脫離,從而提高了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可靠性。
進一步的,固定孔42內設置有內螺紋,緊固件4設置有與內螺紋相適配的外螺紋;緊固件4和固定孔42通過螺紋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進一步提高了底座22與第一機架1之間的連接穩固性。
進一步的,連接孔41包括兩組,兩組連接孔41關於軸體21對稱設置;由於兩組連接孔41對稱設置在軸體21的兩側,所以當軸體21被施加了作用力時,緊固件4會均勻的承受轉動力矩,使底座22固定在第一機架1上時受到的作用力是均勻的,避免出現底座22上應力分布不均勻,從而造成底座22與第一機架1的連接穩定性差,對轉動力矩分散的效果不好,影響軸體21穩固性的問題。
在具體的實施例中,每組的連接孔41的數量是不作具體限定的,在本申請的技術方案中,如圖2或3所示,優選為每組一個連接孔41,即一共為兩個連接孔41,但是,本申請僅僅提供了有限的實施例,任何基於本申請的技術方案,在未經過創造性勞動而獲得的新技術方案,均包含在本申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之內。
進一步的,繼續參考圖3,軸體21的軸線與連接孔41的軸線相平行;所以,在傳遞或分散轉動力矩的過程中,軸體21和緊固件4之間的受力是均勻的,能夠保證底座22與第一機架1連接的穩定性,以及軸體21與底座22之間連接的穩定性,從而保證鎖緊軸2不會脫落,提高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鎖緊連接的可靠性。
進一步的,軸體21與第一機架1插接包括:
第一機架1上設有螺紋孔11,軸體21插接在螺紋孔11中;由於軸體21與第一機架1是通過螺紋連接的方式進行固定的,所以在軸體21受到了來自鎖鉤3施加的轉動力矩的時候,其與第一機架1螺紋連接的形式也會對轉動力矩形成抵消,進而防止軸體21斷裂脫落,提高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鎖緊連接的可靠性。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機架1上設有通孔,軸體21插接在通孔中,通過軸體21插接在通孔中,與第一機架1進行固定連接,優選的,軸體21與通孔之間過盈配合,而通孔在第一機架1上的位置,可參考圖3或圖4中的螺紋孔11的位置。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鎖緊軸的立體圖二;
如圖5所示,軸體21包括同軸設置且固定連接的第一軸23和第二軸24;
第一軸23與底座22垂直固定連接,且第一軸23與第一機架1插接;
第二軸24的直徑小於第一軸23的直徑。
由於第二軸24的直徑小於第一軸23,所以會使軸體21與第一機架1插接更加方便。
但是,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僅提供了有限的實施例,進一步的,軸體21為階梯軸,即軸體21不僅僅包括具有第一軸23和第二軸24的兩級階梯軸,還可以為多級階梯軸;任何基於本申請的技術方案,在未經過創造性勞動而獲得的新技術方案,均包含在本申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之內。
進一步的,第二軸24的長度大於第一軸23的長度。
結合圖1-5,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還包括第二機架5和鎖鉤3,第二機架5與第一機架1樞接,能夠轉動以相對第一機架1打開或閉合,優選的,當第二機架5相對於第二機架1閉合時,兩者之間形成介質輸送通道;
鎖鉤3與第二機架5樞接,當第二機架5相對第一機架1閉合時,鎖鉤3與軸體21卡接配合,當第二機架5相對於第一機架1打開時,鎖鉤3與軸體21分離。
通過鎖緊軸2與鎖鉤3的配合連接,即卡接連接,便可以使第一機架1與第二機架5相鎖緊閉合,在具體的使用中,鎖鉤3可以相對於第二機架5轉動,通過轉動即可以與軸體21進行配合連接或分離,以實現對第一機架1和第二機架5之間的鎖緊閉合和打開。第一機架1與第二機架5樞接優選採用通過樞接軸6的方式來樞接,可如圖1所示,進而方便了第一機架1和第二機架5的開啟和閉合。優選的,第一機架1與第二機架5樞接的位置與設置鎖緊軸和鎖緊鉤的位置相對,可如圖1所示。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剖視圖;如圖6所示,進一步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還包括處理機構7,處理機構7包括列印頭、圖像傳感器、磁頭、測厚模塊、切刀中的一種或者任意幾種的組合;
列印頭、圖像傳感器、磁頭、測厚模塊、切刀中的一種或者任意幾種的組合設置在介質輸送通道中,在如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處理機構7包括圖像傳感器71、磁頭72和測厚模塊73。
但是,本申請僅僅提供了有限的實施例,處理機構內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其他部件,任何基於本申請的技術方案,在未經過創造性勞動而獲得的新技術方案,均包含在本申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之內。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