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鍊》讀後感600字範文
2023-10-12 23:19:14 2
項鍊是一篇短篇小說,由法國名作家莫泊桑作於1884年。小說深刻領略19世紀的法國小人物無法決定自身命運的悲劇現實。下面請看為大家整理提供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項鍊》讀後感一
看完《項鍊》,首先想到的是如果瑪蒂爾德沒有丟失項鍊,那不就皆大歡喜了嗎?可又覺得這樣似乎缺少了什麼。面對這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不由佩服作者的匠心。
瑪蒂爾德的悲劇看似偶然,可實際上又是必然的,項鍊事件只是一根導火索。別的且不說,單是她的三個夢想——對上流社會生活的嚮往就足以把她帶到痛苦邊緣。而這一切又是她所處的社會決定的。面對金錢至上的世界,面對那一群群拜金者,又怎能僅僅指責女主人公的虛榮心?
因此,她的悲劇實際上又是一個社會悲劇,一個深受社會影響無法擺脫的人物,她的遭遇必然可悲。她借項鍊是必然的,一個虛榮心極強的人渴望得到崇尚金錢的社會的承認;她失項鍊是必然的,萬物金錢高,有誰願做傻子,把到手的項鍊還給失主;她借假項鍊也同樣是必然的,在金錢面前,友誼又算得了什麼……種種的必然,金錢社會中的種種拜金現象,這一切葬送了瑪蒂爾德,使她在一個偶發事件中墜入苦惱,斷送了青春、美貌,十年的幸福。我很難想像她知道真相後的情景,或許哭,傷心的哭;或許笑,悽涼的笑;或許怨,悲傷的怨;或許悔,傷感的悔;也或許是兼而有之。可她會不再虛榮嗎?不,不會,這也是必然的。只要她沒有脫離這個社會,她就不會改,或許在另一個突出事件中重溫舊夢。
由此可以想到,很多事件看似偶然,卻是必然的。因為它除了這樣發展別無選擇。火車出軌,偶然嗎?走錯道路而已,可玩忽職守引發災難卻又是必然的。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偶然嗎?一個蘋果落在頭上,可學識、勞動再加勤奮,取得成就是必然的。因而我們還應該想到,任何事情都有偶然和必然的雙重性,偶然的機遇引發了必然的結果,這是不容置疑的。
小說看完了,瑪蒂爾德的遭遇同情過了,作者的文筆也驚嘆過了,然而這種偶然中存在必然,偶然與必然的辯證關係卻值得人思考、品味。
《項鍊》讀後感二
《項鍊》寫的是教育部職員駱爾塞的妻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瑪蒂爾德,她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把丈夫準備買鳥槍的四百法郎那去買了衣裙,又向女友伏來士潔借了一串鑽石項鍊。在晚會上,她的姿色打扮顯得十分出眾,「男賓都望著她出神」、「部長也注意她」。她覺得這是「一種成功」,十分滿意。回家後,她脫衣時突然發現項鍊不見了,夫婦大為驚駭,在遍尋無著的情況下,只好賠償。在首飾行裡,他們找到了一串一模一樣的項鍊,價值三萬六千法郎。由於他們本身生活就不是很寬裕,面對這一筆大數目,他們不得不到處借債,最後買了一串真的鑽石項鍊還給物主。但此後,他們整整花了十年工夫,才還清了債務。後來的一天,瑪蒂爾德碰見女友伏來士潔,在言談中知道先前借給她的項鍊是件贗品,而她卻賠了真的項鍊。
上網看了許多對於《項鍊》的評價,大都是講小說辛辣地嘲諷了小資產者圖虛榮,幻想,好鑽營的劣根性。
讀完整篇給我的第一個感想是可笑,命運真的很弄人,生活是這麼古怪,這麼變幻莫測!一串項鍊使她平步青雲,也可以斷送她的一生。但我並不認為她為了參加舞會而去買衣裙,借項鍊是一個錯的決定。誰不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美?誰不希望受他人注目?受他人尊重?如果她的行為是圖虛榮,那麼我們熟知的灰姑娘是不是也很虛榮?灰姑娘也曾為沒有美麗的衣裙與華麗的馬車而不願參加舞會,但從古至今又有誰曾說過她的這種想法是一種奢侈的需求。幻想?幻想也是一種錯誤嗎?誰不曾幻想?不會幻想的人就沒有思想。好鑽營?的確,她的確好鑽營,有了衣裙好不滿意,還要飾品。可她也只是希望自己能更加光彩耀人,難道對於美的追求也是一種錯誤嗎?
小說中的一個小情節也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文中是這麼寫的「每當她看到那個布列塔尼女傭在幫她料理她的微不足道的家務時,總勾起她的傷心和惱恨,並使她想入非非。」當時她還是個小職員的妻子,從中不難看出她對於生活的不滿足。可當她負債纍纍,家裡的粗事,廚房裡的骯髒活兒都由她自己幹時,她又開始對於過往的日子深深懷念。人總是如此吧!對於身邊擁有的總不放在眼裡,認為理所當然,看做微不足道,可當他們忽然失去時,才開始想要珍惜,想再次去擁有,可那又有什麼用,失去就是失去,永遠也無法回到往昔。這不禁又令我聯想到了自己,在放暑假的時候總覺得太無聊,時間太過漫長了,沒事幹,生活地很沒意義,天天有空閒的時間玩、睡覺、休息。靠學了,學習的緊張,繁重的作業,壓得人喘不過氣,放學後總希望有一段充足的時間讓自己好好的放鬆,不一定要去哪裡遊玩,只要讓我好好的睡一覺就很令人滿足,反畢竟這種願望已成了一種奢侈。
《項鍊》讀後感三
為了一個差錯,企圖用另外一個差錯去彌補,整整辛苦了十年,才明白:十年的心酸換回來的仍舊是一個差錯。
-題記
讀過莫泊桑的幾篇小說,如《我的叔叔于勒》、《一生》、《項鍊》、《漂亮朋友》等。但自認為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項鍊》,每次讀完《項鍊》,心中都會出現同一個疑問:「倘若當時沒有失掉那件首飾,馬蒂爾德現在會走到什麼樣的境界呢?」命運真的很捉弄人,一串項鍊可以使她在晚會上顯得美麗,迷人,獲得心靈的滿足,但也可以斷送她和丈夫十年的時光,總之馬蒂爾德一生都活在命運的差錯裡。
馬蒂爾德是一個漂亮的女子,有著天生的機警,出眾的本能,柔順的心靈,可是由於命運的差錯,偏偏出生在一個小官吏的家庭。她沒有豐厚的資產,沒有任何希望,沒有任何辦法讓上流社會的人了解她,愛她,娶她,最後只能將將就就的和一個小教員結了婚。可是,她那顆愛慕虛榮的心並沒有因為命運的不合理而抹滅,她依舊做著奢侈的夢,幻想著某天自己也能擠入上流社會。
一次,她和丈夫參加教育部長邀請的晚會,她為了能夠在晚會上取悅於人,被人羨慕,被人追求;丈夫為了讓她以自己的姿色勾引和取悅於達官貴人,以便為自己升遷發跡鋪平道路,所以他們狠心花了僅存的400法郎做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同時向朋友伏來士潔借了一條鑽石項鍊,企圖掩飾她的寒磣。那晚他們成功了,當他們陶醉在勝利的喜悅時,才發現項鍊不翼而飛。為了還項鍊,她和丈夫駱塞爾整整苦熬了十年,後來她才從伏來士潔口中得知,那條借來的項鍊不過是一條人造鑽石的贗品,頂多值500法郎。
很多人都認為莫泊桑寫這篇小說是,主要通過描述駱塞爾夫婦因為一串項鍊釀成了十年的生活悲劇,以此諷刺和嘲笑小資產階級愛慕虛榮,一心向上爬的劣根性。原本駱塞爾夫婦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過著和自己地位相當的生活,可是他們並不滿足目前的生活狀況,而是幻想有朝一日能夠擠身上流社會,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他們的幻想被擊得粉碎,一心向上爬的虛榮心也遭到懲罰,他們不僅沒有爬上去,反而跌入更加黑暗,更加可怕的深淵。
可我認為作者在諷刺馬蒂爾德愛慕虛榮的同時也認為駱塞爾夫婦是善良,自尊且值得同情的。因為在項鍊丟失以後,他們首先是到處尋找,並寫信告訴伏來士潔項鍊可能會遲幾天還。當他們自知找不到項鍊時,駱塞爾堅定的說:「現在應當設法去陪這件寶貝了。」他們明知道選擇償還項鍊將可能受盡苦難,可是卻依然選擇了這條路,而從未想過要逃走或著賴帳,也沒有想過要向朋友說明「真相」,以此得到朋友的諒解,可見駱塞爾夫婦自尊的一面,他們不願意因為錢而降低自身的價值,因為在青春美貌和人格尊嚴上,他們更看重尊嚴。
在以後的十年裡,夫妻兩人過著更加困窘的生活,他們辭退了傭人,住進了閣樓。丈夫拼命為別人抄寫東西,馬蒂爾德則自操家務,幹各種粗活,為別人洗衣服等,他們一個銅子一個銅子的節省錢,十年後終於還清了買項鍊時欠下的債。十年後原先高貴美麗的馬蒂爾德也已經變成了貧困人家的強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夫人了,胡亂的挽著頭髮,歪著繫著裙子,露著一雙發紅的手,高聲說話,親自用大量的水洗地板。她變了,十分貧困的生活,不僅改變了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她不再沉浸在虛幻的夢中,而是回到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她學會了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差錯。當朋友告訴她那條項鍊是假的時,她也不再抱怨命運的不合理,而會以正確的方式去對待。人生真是古怪,沒有一定的,無論是害您,還是救您,只需有一點點差錯。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擺正心態,不要因為自己在生活上,著裝上,飲食上等不如別人而自卑,埋怨命運的不合理,從而找藉口不認真學習。因為上帝是公平的,它在這方面不公平時,卻在另外一方面給予了補償,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自己的命運,不怨天尤人。有的人總認為自己不幸福,可是當他停下匆匆的步伐時,才發現幸福一直都在他的身邊,只是它從未把握住。馬蒂爾德開始一直埋怨命運的不合理,幻想自己可以擠入上流社會,十年之後夢想破滅後她才明白,應該活在真實的世界裡,做一個現實的人。我們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目標,不好高騖遠,不羨慕一些不該羨慕的東西,應結合自身情況,為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