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伍綺詩《無聲告白》讀後感800字

2023-10-15 20:37:39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緻,文筆沉穩內斂,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你有沒有度過這篇小說呢?下面是整理提供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1篇:《無聲告白》讀後感

  懷著壓抑的心情快速讀完《無聲告白》,不敢有絲毫的停頓,生怕靜下來時光會令自己浮想聯翩,讓太多的陰暗籠罩頭頂,直至沉淪,迷失在黑暗;即便用一口氣的時間迅速看完,也難免萌生久久的傷感。家庭悲劇,仿佛離得很遠,卻又能靠得那麼近,如何用心用愛地營造出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從翻開到合上,我都在不停地拷問內心;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詹姆斯一家發生這樣悽厲的狀況,貌合神離直至家破人亡,太多的悲情出現在這個家庭,把人讀得心碎,把人堵得心慌,把人悟得心酸。

  不願去考究跨國婚姻會帶來多大的創傷,或許只是當事者自以為與眾不同而外加給自己的壓力,就好像詹姆斯從移民到美國開始,求學、工作、結婚、直至組建了家庭,他的心底依然埋藏著所謂與眾不同的自卑。

  也不願去研究盼子望女成龍成鳳到底是對還是錯,可憐天下父母心,到底要遭遇了怎樣的事情和經歷過多長的時光才會參透出這麼深邃且又淺懂的道理,也許,正因為父母都有過自己的故事,走過歲月,見過滄桑,都在成長過程中悟出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自以為掌握了可以為子女護航的秘笈,總希望子女朝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用心從旁鞭笞管教,殊知是好心辦壞事,全然忘記了子女也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追逐的夢想,而且他們要走的路常常與父母設想的不同,大概不是叛逆,更多是因為時代的不同以及社會的進度讓他們有了別樣的選擇,僅此而已;就好像瑪麗琳投注在迪莉婭身上的渴求,她只想讓女兒完成她未完成的夙願,卻忽略了女兒根本就不想成為她渴望的樣子,上對下層層施壓,下對上步步瞞騙,原來苦果從一開始就在萌芽。

  更不願去探討家庭成員之間為何就沒有坦誠相待,,表面上大家各司其職、相安無事,實際上個個心表不一、格格不入;相互間沒有心靈交流,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變成了說教,子女對父母的尊重變成了遵從,違背內心地遵從;父母以為子女過得開心快樂,卻從未關心過他們的成長天地,到底有沒有朋友,到底有沒有想法,到底有沒有訴求,最後才發現自己所認為的只是一廂情願;子女以為父母嚴厲到無話可說,卻不知道越是深沉的愛越容易變本加厲地把人壓得喘不過氣,其實,稍微多一點點的溝通與尊重,相互間的關愛就不會變味成無形的壓迫。就好像迪莉婭一直以來的逆來順受,把自己逼上了絕路,以為只有自殺才能解救自己;還有內斯儲心積累的反抗叛逆,自以為通過自強努力考上大學就能逃離家庭的無趣,到最後才知道所謂的逃離也只不過是換來內心一時的自慰而已,親人在,家在,人就無法逃離掉家的牽絆;另外,傑克用放蕩不羈的外表行為來隱藏自己用情專一的無奈,他發現自己愛上的是內斯,是同性,這又是何樣的悲劇,單親家庭無人管教釀成的惡果,常常讓人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希望,年紀尚小的漢娜在風雨過後的陽光下,有了父母的知心關愛,有了哥哥的相隨相伴,她會活出個豔陽天,把籠罩家庭的灰暗驅散、抹掉,還以一片潔淨與敞亮。

  當合上這本書時,閉目良久,感慨萬千,只願我的家庭生活不是一幕無聲告白,只願我的家人不是一句無聲告白;我只願與他們多交流,多溝通,多尊重,多融洽,多相處,把深沉的愛讓他們接收得輕輕鬆鬆,撐起一片專屬我們自己無話不說的天空。

  第2篇:《無聲告白》讀後感

  歷時三四天讀完了《無聲告白》,感覺故事裡的孩子們都生活在極端壓抑的環境下。這些壓抑來自華裔父親多年來在美國的孤立感和不自信,母親對自己工作生活的失望,以及這些負面情緒轉化為對孩子們強烈又強加的期望。這樣一來,整個家庭都變成了另人窒息的牢籠,孩子們都想逃離,內斯是幸運的,他不被關注,默默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最終藉此逃離,並且在潛意識裡他想逃得遠遠的,這就是為什麼筣迪亞最後給他打電話的時候,他不耐煩的原因,他害怕收到家裡的消息,害怕這些消息像頑固的病菌一樣再次感染他的生活。而筣迪亞的不幸恰恰是由於太受關注,承受壓力太大的緣故。在內斯離開之前,她還有個同盟軍,哥哥走了以後,莉迪亞感到絕望了,她感覺自己淪陷在這個牢獄裡,實現不了父母殷切的期望,又沒有朋友,也沒有勇氣對這一切說不,於是最終在內心反覆掙扎與抗爭中走進了平靜的湖泊。小說最深層次揭示的還是種族問題,華裔在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和心理認同感,但作為一個女性,我所關注和思考最多的還是孩子們的母親瑪麗琳身上,女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如何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得到平衡。

  在我認為,瑪麗琳的悲劇和她的早婚有著直接的聯繫,或者說正是由於她的早婚,早孕毀掉了她的理想。她在年青時代最排斥母親的做一個家庭婦女做各種菜,湯,甜品,卻成為了她日後最常見的生活。這些菜,湯,甜品被倒入生活的大鍋裡,瑪麗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慢火文煮煮掉了她對自己所有的要求,煮掉了她當醫生的理想。曾幾何時,夢想中的白大褂被色彩斑駁的圍裙代替,一本本《人體醫學解剖》被母親無所不在的那本烹飪書所代替。

  當瑪麗琳發現自己陷入生活的泥沼不能自拔的時候,也想到過抗爭,甚至也採取了極端的手段,但卻被一個戲劇化的轉折打斷了,又一個小生命來臨了,瑪麗琳懷著一千一萬個不願意又重新回到了固有的生活中。但她沒有認命,而是把夢想轉移到了自己的女兒身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變本加厲,最後積水成冰,直至完全凍結毀滅。

  作為一個女性,如何正確地把握自己的命運,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呢?其實很多人的生活軌跡都和瑪麗琳一樣,曾經的雄心壯志都在愛情的甜言蜜語中迷失了,原本戴上學士帽的日子卻披上的婚紗;應該在實驗室裡埋頭工作的女科學家卻變成了圍著鍋碗瓢盆團團轉的廚娘;一本本學術論文被一個個出生的孩子所代替。以上種種是很多人的生活軌跡,當驀然回首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怎麼過成了這個樣子,怎麼變得這麼庸俗無用,想到種種再做努力也為時己晚。所以早婚,早孕對女性有著毀滅性的打擊,一個女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需要什麼很重要,而堅定地走下去,卻很難很難。於是可能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寄託沒有錯誤,但要明確地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你的複製品,孩子有權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自己的主人,真的很難,可能這就是為什麼生活中成功的女性少見的原因。

  第3篇:《無聲告白》讀後感

  這本被稱為「橫掃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的書,與其說是懸疑類小說,不如說是一本有關愛和教育的傑作。每一個看完了《無聲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對這部小說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小說開篇便告訴讀者,迪莉婭死了,就此埋下伏筆:她怎麼死的?隨著作者謀篇布局的深入,讀者漸漸自己撥開了真相的面紗: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注、在她死後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她的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希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儘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隻言片語離開這個家,希望繼續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棄。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迪莉婭要努力地扮演好一個讓父母滿意的角色。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被期待著的,她的興趣,她的交友,她的未來都是被期待著。而正是莉迪亞過於成熟的心智,讓她不能擺脫這種期待,以致於發生了之後的悲劇。

  我以為在開放民主的美國很少有這種事情,後來才發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願。家長習慣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爸爸覺得應該學珠算,媽媽覺得應該學舞蹈,沒有人問孩子喜歡什麼。看到書中有一處這樣描寫「她每次都是真心徵求女兒的意見,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在聽到女兒的是的之後,呼吸才會恢復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沒有任何一處的落筆是粗疏的,用詞精準而克制。

  看似幸福的這一家,其實並沒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隱忍和退讓都是為了維護這個家的平衡。

  「我的大腦裡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事與願違。」這是瑪麗琳第一次離家出走時留下的字條,後來自己又撕碎了,可以說所有軌跡的正是從這件事情開始偏離。她希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兒可以過得和自己不一樣,可以與眾不同,所以給了女兒很多期待。而詹姆斯則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如此與眾不同的特質一直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圍的人一樣。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彌補自己不善交際的弱點,廣交好友。所以莉迪亞就擔任了這個平衡家庭裡面各種需要的主角。

  至於哥哥內斯和妹妹漢娜也有著很多不能說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們顯得有些多餘。所有的愛和溫柔的注視,親吻都是屬於莉迪亞的。他們的心裡肯定都這樣想過。但是沒有一個人跑去和父母說希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要什麼。至少我不恐懼。」對於局外人傑克,我一直很佩服。我覺得他是整本書裡面活得最自由的一個人。或許有人會反擊因為他從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載父母的夢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來就是不公平的。

  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家庭以及個人道路,而且沒有任何一處落筆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歡這本書,因為太過壓抑了。最後用書封面上的一句話作為結束: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