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綺詩《無聲告白》讀後感800字
2023-10-15 20:37:39 2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緻,文筆沉穩內斂,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你有沒有度過這篇小說呢?下面是整理提供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1篇:《無聲告白》讀後感
懷著壓抑的心情快速讀完《無聲告白》,不敢有絲毫的停頓,生怕靜下來時光會令自己浮想聯翩,讓太多的陰暗籠罩頭頂,直至沉淪,迷失在黑暗;即便用一口氣的時間迅速看完,也難免萌生久久的傷感。家庭悲劇,仿佛離得很遠,卻又能靠得那麼近,如何用心用愛地營造出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從翻開到合上,我都在不停地拷問內心;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詹姆斯一家發生這樣悽厲的狀況,貌合神離直至家破人亡,太多的悲情出現在這個家庭,把人讀得心碎,把人堵得心慌,把人悟得心酸。
不願去考究跨國婚姻會帶來多大的創傷,或許只是當事者自以為與眾不同而外加給自己的壓力,就好像詹姆斯從移民到美國開始,求學、工作、結婚、直至組建了家庭,他的心底依然埋藏著所謂與眾不同的自卑。
也不願去研究盼子望女成龍成鳳到底是對還是錯,可憐天下父母心,到底要遭遇了怎樣的事情和經歷過多長的時光才會參透出這麼深邃且又淺懂的道理,也許,正因為父母都有過自己的故事,走過歲月,見過滄桑,都在成長過程中悟出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自以為掌握了可以為子女護航的秘笈,總希望子女朝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用心從旁鞭笞管教,殊知是好心辦壞事,全然忘記了子女也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追逐的夢想,而且他們要走的路常常與父母設想的不同,大概不是叛逆,更多是因為時代的不同以及社會的進度讓他們有了別樣的選擇,僅此而已;就好像瑪麗琳投注在迪莉婭身上的渴求,她只想讓女兒完成她未完成的夙願,卻忽略了女兒根本就不想成為她渴望的樣子,上對下層層施壓,下對上步步瞞騙,原來苦果從一開始就在萌芽。
更不願去探討家庭成員之間為何就沒有坦誠相待,,表面上大家各司其職、相安無事,實際上個個心表不一、格格不入;相互間沒有心靈交流,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變成了說教,子女對父母的尊重變成了遵從,違背內心地遵從;父母以為子女過得開心快樂,卻從未關心過他們的成長天地,到底有沒有朋友,到底有沒有想法,到底有沒有訴求,最後才發現自己所認為的只是一廂情願;子女以為父母嚴厲到無話可說,卻不知道越是深沉的愛越容易變本加厲地把人壓得喘不過氣,其實,稍微多一點點的溝通與尊重,相互間的關愛就不會變味成無形的壓迫。就好像迪莉婭一直以來的逆來順受,把自己逼上了絕路,以為只有自殺才能解救自己;還有內斯儲心積累的反抗叛逆,自以為通過自強努力考上大學就能逃離家庭的無趣,到最後才知道所謂的逃離也只不過是換來內心一時的自慰而已,親人在,家在,人就無法逃離掉家的牽絆;另外,傑克用放蕩不羈的外表行為來隱藏自己用情專一的無奈,他發現自己愛上的是內斯,是同性,這又是何樣的悲劇,單親家庭無人管教釀成的惡果,常常讓人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希望,年紀尚小的漢娜在風雨過後的陽光下,有了父母的知心關愛,有了哥哥的相隨相伴,她會活出個豔陽天,把籠罩家庭的灰暗驅散、抹掉,還以一片潔淨與敞亮。
當合上這本書時,閉目良久,感慨萬千,只願我的家庭生活不是一幕無聲告白,只願我的家人不是一句無聲告白;我只願與他們多交流,多溝通,多尊重,多融洽,多相處,把深沉的愛讓他們接收得輕輕鬆鬆,撐起一片專屬我們自己無話不說的天空。
第2篇:《無聲告白》讀後感
歷時三四天讀完了《無聲告白》,感覺故事裡的孩子們都生活在極端壓抑的環境下。這些壓抑來自華裔父親多年來在美國的孤立感和不自信,母親對自己工作生活的失望,以及這些負面情緒轉化為對孩子們強烈又強加的期望。這樣一來,整個家庭都變成了另人窒息的牢籠,孩子們都想逃離,內斯是幸運的,他不被關注,默默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最終藉此逃離,並且在潛意識裡他想逃得遠遠的,這就是為什麼筣迪亞最後給他打電話的時候,他不耐煩的原因,他害怕收到家裡的消息,害怕這些消息像頑固的病菌一樣再次感染他的生活。而筣迪亞的不幸恰恰是由於太受關注,承受壓力太大的緣故。在內斯離開之前,她還有個同盟軍,哥哥走了以後,莉迪亞感到絕望了,她感覺自己淪陷在這個牢獄裡,實現不了父母殷切的期望,又沒有朋友,也沒有勇氣對這一切說不,於是最終在內心反覆掙扎與抗爭中走進了平靜的湖泊。小說最深層次揭示的還是種族問題,華裔在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和心理認同感,但作為一個女性,我所關注和思考最多的還是孩子們的母親瑪麗琳身上,女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如何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得到平衡。
在我認為,瑪麗琳的悲劇和她的早婚有著直接的聯繫,或者說正是由於她的早婚,早孕毀掉了她的理想。她在年青時代最排斥母親的做一個家庭婦女做各種菜,湯,甜品,卻成為了她日後最常見的生活。這些菜,湯,甜品被倒入生活的大鍋裡,瑪麗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慢火文煮煮掉了她對自己所有的要求,煮掉了她當醫生的理想。曾幾何時,夢想中的白大褂被色彩斑駁的圍裙代替,一本本《人體醫學解剖》被母親無所不在的那本烹飪書所代替。
當瑪麗琳發現自己陷入生活的泥沼不能自拔的時候,也想到過抗爭,甚至也採取了極端的手段,但卻被一個戲劇化的轉折打斷了,又一個小生命來臨了,瑪麗琳懷著一千一萬個不願意又重新回到了固有的生活中。但她沒有認命,而是把夢想轉移到了自己的女兒身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變本加厲,最後積水成冰,直至完全凍結毀滅。
作為一個女性,如何正確地把握自己的命運,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呢?其實很多人的生活軌跡都和瑪麗琳一樣,曾經的雄心壯志都在愛情的甜言蜜語中迷失了,原本戴上學士帽的日子卻披上的婚紗;應該在實驗室裡埋頭工作的女科學家卻變成了圍著鍋碗瓢盆團團轉的廚娘;一本本學術論文被一個個出生的孩子所代替。以上種種是很多人的生活軌跡,當驀然回首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怎麼過成了這個樣子,怎麼變得這麼庸俗無用,想到種種再做努力也為時己晚。所以早婚,早孕對女性有著毀滅性的打擊,一個女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需要什麼很重要,而堅定地走下去,卻很難很難。於是可能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寄託沒有錯誤,但要明確地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你的複製品,孩子有權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自己的主人,真的很難,可能這就是為什麼生活中成功的女性少見的原因。
第3篇:《無聲告白》讀後感
這本被稱為「橫掃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的書,與其說是懸疑類小說,不如說是一本有關愛和教育的傑作。每一個看完了《無聲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對這部小說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小說開篇便告訴讀者,迪莉婭死了,就此埋下伏筆:她怎麼死的?隨著作者謀篇布局的深入,讀者漸漸自己撥開了真相的面紗: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注、在她死後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她的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希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儘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隻言片語離開這個家,希望繼續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棄。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迪莉婭要努力地扮演好一個讓父母滿意的角色。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被期待著的,她的興趣,她的交友,她的未來都是被期待著。而正是莉迪亞過於成熟的心智,讓她不能擺脫這種期待,以致於發生了之後的悲劇。
我以為在開放民主的美國很少有這種事情,後來才發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願。家長習慣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爸爸覺得應該學珠算,媽媽覺得應該學舞蹈,沒有人問孩子喜歡什麼。看到書中有一處這樣描寫「她每次都是真心徵求女兒的意見,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在聽到女兒的是的之後,呼吸才會恢復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沒有任何一處的落筆是粗疏的,用詞精準而克制。
看似幸福的這一家,其實並沒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隱忍和退讓都是為了維護這個家的平衡。
「我的大腦裡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事與願違。」這是瑪麗琳第一次離家出走時留下的字條,後來自己又撕碎了,可以說所有軌跡的正是從這件事情開始偏離。她希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兒可以過得和自己不一樣,可以與眾不同,所以給了女兒很多期待。而詹姆斯則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如此與眾不同的特質一直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圍的人一樣。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彌補自己不善交際的弱點,廣交好友。所以莉迪亞就擔任了這個平衡家庭裡面各種需要的主角。
至於哥哥內斯和妹妹漢娜也有著很多不能說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們顯得有些多餘。所有的愛和溫柔的注視,親吻都是屬於莉迪亞的。他們的心裡肯定都這樣想過。但是沒有一個人跑去和父母說希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要什麼。至少我不恐懼。」對於局外人傑克,我一直很佩服。我覺得他是整本書裡面活得最自由的一個人。或許有人會反擊因為他從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載父母的夢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來就是不公平的。
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家庭以及個人道路,而且沒有任何一處落筆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歡這本書,因為太過壓抑了。最後用書封面上的一句話作為結束: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