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懺悔錄讀後感
2023-10-12 17:14:59 1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醜惡腐朽。該書名為「懺悔」,實則「控訴」、「吶喊」並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傾注了深切的同情。
官員懺悔錄讀後感一:
盧梭的《懺悔錄》創作於1774年,追述了他過去半個世紀的往事。在他筆下,生活中違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無遺。盧梭一向善於描繪寧靜幽雅的環境、悠閒平和的氣氛。《懺悔錄》就保持了這種風格:構思細膩巧妙,文筆輕靈脫俗,富有音樂感。
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徹底愛上了一顆敏感赤誠的心。盧梭是個很感性的人,雖然他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他的才華,也不影響我覺得這個人的可愛、感性、熱情、真誠還有可憐。
盧梭只是一個日內瓦普通鐘錶匠的兒子,父親嗜好讀書,在父親的鼓勵和影響下,他憑藉自己對文學的熱愛,憑藉勤奮吃苦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自學,通曉歷史、文學、數學、天文、地理等知識,成為令人敬仰的一位偉大思想家。《懺悔錄》是盧梭在顛沛流離四面受敵的逃亡生活中斷斷續續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傳奇,充滿著坎坷與悲慘。
我覺得真實的盧梭是個激情澎湃卻缺少理性束縛的人。感情真摯熱烈,卻疑心重重;生性怯懦,卻無畏勇敢;要麼過於高尚,要麼過於卑鄙;有時是阿喀琉斯,有時是忒耳西忒斯;有時成為英雄,有時成為無賴。這些過於極端的性格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竟然變得那麼有魅力,那麼吸引人。讀盧梭,其實就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
《懺悔錄》很適合像這種覺得自己資質平庸,默默無聞,又害怕將來碌碌無為度過一生的人。當然,我也是這樣的人,但是正因如此,我才對這本書感悟頗深。在該書幾近結尾處,盧梭說道:「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他們去從頭到尾地進行批判:我堅信,人們將總歸會看到一個正直、善良、無怨無悔、與世無爭的人,一個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且更容易忘記別人的過錯的人,一個在愛戀溫馨的激情之中尋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個凡事都實心實意到了不謹慎,到了難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然而,我們這類人,拼命擠過了高考的獨木橋,懷揣著各自的夢想,踏入了嚮往的大學,對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我們有理想有抱負,但是卻在大學迷失了方向,被磨掉了銳氣,從沉穩變得浮躁,要麼墮落下去,要麼急功近利。漸漸地我們不禁想到:可能這一輩子都只能是一個小人物了。於是我們開始變得物質,變得瑣碎,可以為了一點點利益掙得頭破血流;我們開始嘗試走捷徑,不肯浪費自己的時間,夢想著一夜成名。
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資質,不在於天賦。盧梭不是天才,他沒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也沒有敏捷的思維,寫作對盧梭來說簡直就是折磨。「對我來說,寫作是極端困難的。我的手稿要屢經塗抹和修改,弄的亂七八糟,難以辨認。在發排以前,沒有一部手稿不是我謄寫過四五遍的。我手裡拿著筆,面對著桌子和紙張,就是寫不出來東西。」盧梭的成名之作《論科學和藝術》是在38歲時寫出的,在此之前,盧梭默默無聞。年輕的我們更不能自甘墮落,小人物也有大夢想,永遠不要因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自卑和沮喪。
官員懺悔錄讀後感二:
第一次讀盧梭的《懺悔錄》,當時對許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覺得這麼偉大的一個人物,怎麼會騙人、調戲婦女、偷東西……偉人應該是「完人」,沒有一點暇癖。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我第二次重讀《懺悔錄》時,才感到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己的隱私、揭示自己傷疤的盧梭,才是人格意義上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創作,是否應該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呢!
現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裡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藉機抬高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己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己的成長變化,犯過什麼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一點盧梭的精神,並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己那點隱私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該是對讀者、為後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驗教訓。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說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己的傷疤,對自己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總理生前曾說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要讓活著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說:「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於披露和承認自己的缺點,並沒有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威望,後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我和許多的普通人似乎沒有寫自傳出一本書的資格或興趣。不過活著的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寫自己的歷史。因而,在這個文化浮躁的時代,我不合時宜地重讀了《懺悔錄》,發一點愚不可及的感受。
官員懺悔錄讀後感三:
從寒假到上個月中旬,差不多歷時三個月,終於看完了盧梭的自傳《懺悔錄》以及《懺悔錄》續篇《漫步遐想錄》,前者是盧梭在面對污衊誹謗時極度渴望的自我辯護,而後者則是這料,人生總會有林林總總痛苦和煩惱,在這個路途中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為什麼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憤怒的;自我、友誼,這些都關乎生活、關乎人性、甚至,關乎靈魂。位偉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後路途的淺淺悲鳴。看完兩本書的總體印象是:人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了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