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塑複合板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23:26:32

本發明涉及一種鋼塑複合板。
背景技術:
鋼塑複合板在當前的國民經濟活動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隨著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廂式貨車乃至貨櫃的車體板,將會向具有更高性能的方向發展,因此鋼塑複合板產品也將會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市場上出現的鋼塑複合板一般是三層結構,表層和底層是鋼板,中間層是塑料,鋼板與塑料之間通過粘結材料進行粘結,有的通過對中間塑料層進行一定的增強。國內的鋼塑複合板材僅限於普通鋼板、一般鍍鋅鋼板(拉伸強度一般在200MPa以下)或不鏽鋼板與塑料芯層的複合,厚度一般均在5mm以下,塑料芯層大多是未經發泡的實芯板,這些複合板材的用途大多限於建築裝飾材料的領域,無法作為一種結構性的板材來應用。
對於用不鏽鋼板與塑料芯層進行複合的板材,一是上存在複合板材剝離強度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二是不鏽鋼的價格相對鍍鋅鋼板來說要貴很多,三是不鏽鋼板不能進行很好的表面塗裝,因此難以滿足用戶對表層不同顏色的要求。
對於已知的國外或其他地區的同類產品,經過研究發現,其發泡芯材的泡孔細密性和均勻性都不理想,剝離強度偏低,也不太穩定。而對於複合產品而言,不同材料間的剝離強度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技術參數。
國內目前的箱式貨車車體牆板及頂板大多還是純粹的平面鋼板或瓦楞鐵板,首先是其剛性不足,容易變形。其次,其隔熱性能很差,除非另做保溫材料。
對於國內的已有技術或專利,與本發明所涉及的產品及其製造技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產品性能及其應用領域也完全不同。不同性質材料的複合技術是一種普遍採用的技術,但是複合原材料的不同,複合機理的不同,複合材料的規格和形狀的不同,都會導致複合技術上很多難點。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鋼塑複合板,其具有較高的強度,通過其表面設置的鈍化層、鍍鋁鋅層、環氧底漆層以及聚酯面漆層,具有超強的耐候性、耐腐蝕性和抗高低溫及高溫差環境的能力。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鋼塑複合板,該鋼塑複合板的厚度為11~15mm,其包括發泡塑料芯層以及位於所述發泡塑料芯層上下兩側的第一鋼卷和第二鋼卷,所述發泡塑料芯層由高密度聚乙烯樹脂(HDEP)、低密度聚乙烯樹脂(LDEP)和聚氯乙烯(PVC)混合製成,且質量比例為HDEP:LDEP:PVC為15:1:1~20:1:2,發泡後的發泡塑料芯層密度為0.47~0.52g/cm3,所述發泡塑料芯層的發泡率為45~50%,所述第一鋼卷和第二鋼卷的厚度均為0.40~0.45mm,所述發泡塑料芯層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鋼卷之間設置有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所述發泡塑料芯層下表面與所述第二鋼卷之間設置有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所述鋼塑複合板還包括第一鍍鋁鋅層、第二鍍鋁鋅層、第一鈍化層、第二鈍化層、第一環氧底漆層以及第一聚酯面漆層以及第三鍍鋁鋅層、第四鍍鋁鋅層、第三鈍化層、第四鈍化層、第二環氧底漆層以及第二聚酯面漆層。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鋼卷內表面設置有所述第一鍍鋁鋅層,所述第一鈍化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鍍鋁鋅層與所述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之間,所述第一環氧底漆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鈍化層與所述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之間,所述第二鍍鋁鋅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鋼卷與所述第二鈍化層之間,所述第一聚酯面漆層設置在所述第二鈍化層外表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鋼卷內表面設置有所述第三鍍鋁鋅層,所述第三鈍化層設置在所述第三鍍鋁鋅層與所述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之間,所述第二環氧底漆層設置在所述第三鈍化層與所述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之間,所述第四鍍鋁鋅層設置在所述第二鋼卷與所述第四鈍化層之間,所述第二聚酯面漆層設置在所述第四鈍化層外表面。
進一步的,所述鋼塑複合板的剝離強度不小於10.5N/mm,所述鋼塑複合板的三點抗彎不小於4450N,所述鋼塑複合板的垂直變形不小於19KN。
進一步的,所述鋼塑複合板的厚度為13mm。
進一步的,所述HDEP:LDEP:PVC優選為20:1:1.5。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鋼卷和第二鋼卷的厚度均為0.42mm。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鍍鋁鋅層、第二鍍鋁鋅層、第三鍍鋁鋅層和第四鍍鋁鋅層的厚度均不小於28μm。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環氧底漆層和第二環氧底漆層的厚度均為8~9μm。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聚酯面漆層和第二聚酯面漆層的厚度均不小於25~27μm。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鋼卷和第二鋼卷的拉伸強度不小於650MPa,且延伸率不小於6%。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和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鋼塑複合板由發泡塑料芯層以及位於所述發泡塑料芯層上下兩側的第一鋼卷和第二鋼卷通過高溫高壓下複合而成,且發泡塑料芯層由高密度聚乙烯樹脂(HDEP)、低密度聚乙烯樹脂(LDEP)和聚氯乙烯(PVC)混合製成,且質量比例為HDEP:LDEP:PVC為15:1:1~20:1:2,發泡後的塑料芯層密度為0.47~0.52g/cm3,該鋼塑複合板的厚度為11~15mm,第一鋼卷和第二鋼卷的厚度均為0.40~0.45mm,所述發泡塑料芯層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鋼卷之間設置有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所述發泡塑料芯層下表面與所述第二鋼卷之間設置有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且發泡塑料芯層、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和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經過共擠複合而成,較之單純鋼板或其他板材具有較高的抗彎強度、抗衝切強度、鉚釘縱向拉拔強度和橫向剪切強度;同時,該鋼塑複合板還複合有第一鍍鋁鋅層、第二鍍鋁鋅層、第一鈍化層、第二鈍化層、第一環氧底漆層以及第一聚酯面漆層以及第三鍍鋁鋅層、第四鍍鋁鋅層、第三鈍化層、第四鈍化層、第二環氧底漆層以及第二聚酯面漆層,具有超強的耐候性、耐腐蝕性和抗高低溫及高溫差環境的能力,目前,主要用於車廂門板,亦可開發用作其他領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鋼塑複合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並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範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下面將參照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鋼塑複合板,該鋼塑複合板的厚度為11~15mm,其包括發泡塑料芯層100以及位於發泡塑料芯層100上下兩側的第一鋼卷200和第二鋼卷300,發泡塑料芯層100由高密度聚乙烯樹脂(HDEP)、低密度聚乙烯樹脂(LDEP)和聚氯乙烯(PVC)混合製成,且質量比例為HDEP:LDEP:PVC為15:1:1~20:1:2,發泡後的發泡塑料芯層100的密度為0.47~0.52g/cm3,第一鋼卷200和第二鋼卷300的厚度均為0.40~0.45mm,發泡塑料芯層100上表面與第一鋼卷200之間設置有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400,發泡塑料芯層100下表面與第二鋼卷400之間設置有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500,鋼塑複合板還包括第一鍍鋁鋅層201、第二鍍鋁鋅層202、第一鈍化層203、第二鈍化層204、第一環氧底漆層205以及第一聚酯面漆層206以及第三鍍鋁鋅層301、第四鍍鋁鋅層302、第三鈍化層303、第四鈍化層304、第二環氧底漆層305以及第二聚酯面漆層306,其中:
第一鋼卷200內表面設置有第一鍍鋁鋅層201,第一鈍化層203設置在第一鍍鋁鋅層201與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400之間,第一環氧底漆層205設置在第一鈍化層203與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400之間,第二鍍鋁鋅層202設置在第一鋼卷200與第二鈍化層204之間,第一聚酯面漆層206設置在第二鈍化層204外表面;
第二鋼卷300內表面設置有第三鍍鋁鋅層301,第三鈍化層303設置在第三鍍鋁鋅層301與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500之間,第二環氧底漆層305設置在第三鈍化層303與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500之間,第四鍍鋁鋅層302設置在第二鋼卷300與第四鈍化層304之間,第二聚酯面漆層306設置在第四鈍化層304外表面;
上述鋼塑複合板的剝離強度不小於10.5N/mm,鋼塑複合板的三點抗彎不小於4450N,鋼塑複合板的垂直變形不小於19KN。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鋼塑複合板的厚度為13mm,該鋼塑複合板用於掛車或拖車車體。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HDEP:LDEP:PVC優選為20:1:1.5。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上述第一鋼卷200和第二鋼卷300的厚度均為0.42mm。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上述第一鍍鋁鋅層201、第二鍍鋁鋅層202、第三鍍鋁鋅層301和第四鍍鋁鋅層302的厚度均不小於28μm。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上述第一環氧底漆層205和第二環氧底漆層305的厚度均為8~9μm。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上述第一聚酯面漆層206和第二聚酯面漆層306的厚度均不小於25~27μm。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上述第一鋼卷200和第二鋼卷300的拉伸強度不小於650MPa,且延伸率不小於6%。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鋼塑複合板,主要由發泡塑料芯層以及位於所述發泡塑料芯層上下兩側的第一鋼卷和第二鋼卷通過高溫高壓複合而成,且發泡塑料芯層由高密度聚乙烯樹脂(HDEP)、低密度聚乙烯樹脂(LDEP)和聚氯乙烯(PVC)混合製成,且質量比例為HDEP:LDEP:PVC為15:1:1~20:1:2,發泡後的塑料芯層密度為0.47~0.52g/cm3,該鋼塑複合板的厚度為11~15mm,第一鋼卷和第二鋼卷的厚度均為0.40~0.45mm,所述發泡塑料芯層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鋼卷之間設置有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所述發泡塑料芯層下表面與所述第二鋼卷之間設置有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且發泡塑料芯層、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和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經過共擠複合而成,較之單純鋼板或其他板材具有較高的抗彎強度、抗衝切強度、鉚釘縱向拉拔強度和橫向剪切強度,另外,由於設置有發泡塑料芯層、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和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層,其保溫性能良好;同時,該鋼塑複合板還複合有第一鍍鋁鋅層、第二鍍鋁鋅層、第一鈍化層、第二鈍化層、第一環氧底漆層以及第一聚酯面漆層以及第三鍍鋁鋅層、第四鍍鋁鋅層、第三鈍化層、第四鈍化層、第二環氧底漆層以及第二聚酯面漆層,具有超強的耐候性、耐腐蝕性和抗高低溫及高溫差環境的能力,其中,耐候性實驗為:在鹽霧機中進行1000小時的鹽霧檢測不分裂、不生鏽以及不變形,同時還具有耐沸水的特點,10個循環不開裂,即在100℃的沸水中煮8個小時,然後在室溫下放置16個小時,以此為一個循環,連續進行10個循環也不會開裂;目前,該鋼塑複合板主要用於掛車或拖車的車體,亦可開發用作其他領域。
本發明所涉及的鋼塑複合板,由發泡塑料芯層以及位於發泡塑料芯層上下兩側的第一鋼卷和第二鋼卷通過高溫高壓複合而成,具有相對高得多的彎曲剛度和強度,其中間層是微發泡的塑料,具有比較好的保溫性能;第三,使用本發明所設計的產品,加工裝配容易,便於更換;第四,本發明所涉及的產品,外表美觀,耐候性極佳。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