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式馬達及其外殼的製作方法
2024-02-11 09:15:15 3
專利名稱:液冷式馬達及其外殼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馬達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液冷式馬達及其外殼。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技術的液冷式馬達外殼,如圖8及圖9所示,設有外筒80及內筒90,外筒80設有入水孔81及出水孔82,入水孔81及出水孔82分別貫穿外筒80的外周面;內筒 90置於外筒80內並於內筒90的外周面形成螺旋形的凸肋狀的導流部91,並於內筒90及外筒80之間形成螺旋狀的流道空間92,馬達組件(圖中未示)能夠放置於內筒90的軸向內部空間內。馬達組件產生的廢熱傳導至內筒90,而將兩接頭分別裝設於入水孔81及出水孔 82並由入水孔81注水,水流會沿著流道空間92流動,並將馬達組件的廢熱帶走,最後由出水孔82流出。雖然現有技術的液冷式馬達外殼可以達到一定的散熱效果,但是散熱效率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液冷式馬達及其外殼,以提升液冷式馬達外殼的散熱效率,該液冷式馬達外殼於內筒的外周面增設散熱翅片,因此,借著設置散熱翅片的技術手段,能夠增加水流與內筒的接觸面積,並快速地帶走馬達組件傳導至內筒的廢熱,十分實用。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冷式馬達外殼,包括一外筒;一內筒,其位於該外筒內,該內筒於外周面設有多個與該外筒固設連接的連接部; 各連接部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各連接部的長度等於該內筒的長度,並且於各連接部的一端的頂部形成一缺口,對應相鄰兩連接部的兩缺口分別位於該內筒的兩相對側;於各連接部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一螺孔;一流道空間,其形成於該外筒及該內筒之間;以及多個散熱翅片,其位於該流道空間內並固設於該內筒的外周面。所述的液冷式馬達外殼,於對應相鄰的兩連接部之間至少設有多個散熱翅片,各散熱翅片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所述的液冷式馬達外殼,該外筒設有一入水孔、一出水孔及一阻隔部,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分別貫穿該外筒的外周面並與該流道空間相通,該阻隔部位於該外筒的內壁面且呈凸出的長條狀,該阻隔部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該阻隔部位於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之間並與該內筒固設連接。所述的液冷式馬達外殼,該外筒設有一位於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之間的吊環孔。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液冷式馬達,包括[0015]一液冷式馬達外殼,其包括一外筒、一內筒、一流道空間及多個散熱翅片;該內筒位於該外筒內,該內筒於外周面設有多個與該外筒固設連接的連接部;各連接部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各連接部的長度等於該內筒的長度,並且於各連接部的一端的頂部形成一缺口,對應相鄰兩連接部的兩缺口分別位於該內筒的兩相對側;於各連接部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一螺孔;該流道空間形成於該外筒及該內筒之間;該多個散熱翅片位於該流道空間內並固設於該內筒的外周面;一馬達組件,其設於該內筒的軸向內部空間內;一外罩,其結合於該液冷式馬達外殼的一側;一外蓋,其結合於該液冷式馬達外殼的另一側,該外蓋及該外罩分別位於該內筒的兩相對側並將該流道空間及該內筒的軸向內部空間封閉;以及一墊圈組,其與該液冷式馬達外殼結合。所述的液冷式馬達,於對應相鄰的兩連接部之間至少設有多個散熱翅片,各散熱翅片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所述的液冷式馬達,該外筒設有一入水孔、一出水孔及一阻隔部,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分別貫穿該外筒的外周面並與該流道空間相通,該阻隔部位於該外筒的內壁面且呈凸出的長條狀,該阻隔部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該阻隔部位於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之間並與該內筒固設連接。所述的液冷式馬達,該外筒設有一位於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之間的吊環孔。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液冷式馬達及其外殼,可以獲得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1.提升散熱效率本實用新型的液冷式馬達外殼,借著於內筒設置散熱翅片的技術手段,能夠增加水流與內筒的接觸面積,並快速地帶走馬達組件傳導至內筒的廢熱,十分實用。2.延長馬達組件的壽命由於本實用新型的散熱效率提升,所以能夠避免廢熱影響馬達組件,並延長馬達組件的壽命。
圖1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液冷式馬達外殼的立體外觀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液冷式馬達外殼的主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液冷式馬達外殼的後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液冷式馬達外殼的局部立體剖面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液冷式馬達的立體外觀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液冷式馬達的局部剖面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液冷式馬達的立體分解圖;圖8是現有技術的液冷式馬達外殼的立體外觀圖;圖9是現有技術的液冷式馬達外殼的內筒的立體外觀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36]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液冷式馬達外殼的優選實施例,如圖1至圖3所示,包括一外筒10、一內筒20、一流道空間30與多個散熱翅片40等元件,其中如圖1、圖2及圖4所示,該外筒10呈圓筒薄殼狀;優選地,該外筒10設有一入水孔11、一出水孔12、一吊環孔13及一阻隔部14 ;該入水孔11及該出水孔12分別貫穿該外筒10的外周面;該吊環孔13位於該外筒10的外周面並位於該入水孔11及該出水孔12之間,該吊環孔13為一個螺孔;借著吊環孔13,本實用新型能夠裝設一吊環,使本實用新型能夠吊掛裝設;請進一步參看圖6,該阻隔部14位於該外筒10的內壁面且呈凸出的長條狀,該阻隔部14位於該入水孔11及該出水孔12之間並與該內筒20固設連接,因此,能夠避免入水孔11的水流直接流往出水孔12。如圖1至圖3所示,該內筒20呈圓筒薄殼狀,該內筒20的直徑小於該外筒10的直徑並位於該外筒10內,該內筒20與該外筒10固設連接;優選地,該內筒20於外周面設有多個與該外筒10 —體連接固設的連接部21,各連接部21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20的軸線方向延伸;各連接部21的長度等於該內筒20的長度(在此指軸向長度),於各連接部21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一螺孔211 ;於各連接部21的一端的頂部形成一缺口 22,對應相鄰兩連接部21的兩缺口 22分別位於該內筒 20的兩相對側。如圖1、圖2及圖4所示,該流道空間30形成於該外筒10及該內筒20之間並呈彎曲狀,因此能夠讓水流迂迴流動。如圖1至圖3所示,多個散熱翅片40位於該流道空間30內並一體連接固設於該內筒20的外周面。優選地,於該多個連接部21中的兩相鄰的連接部21之間至少設有多個散熱翅片 40,各散熱翅片40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20的軸線方向延伸。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液冷式馬達外殼於使用時,是將兩接頭N分別裝設於入水孔11及出水孔12並由入水孔11注水,水流會沿著流道空間30、通過缺口 22而迂迴流動,並利用大面積的散熱翅片40將馬達組件的廢熱帶走,最後由出水孔12流出。如圖5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與一外罩A、一外蓋B、一墊圈組C與一馬達組件結合後而組裝成一液冷式馬達。該外罩A及該外蓋B分別利用多個螺絲螺入螺孔211的方式固設於該液冷式馬達外殼的兩相對側,該外罩A及該外蓋B將該流道空間30及該內筒20的軸向內部空間封閉, 該外罩A於底部的側邊位置設有一呈凸出狀的耳部Al。該墊圈組C包括兩呈圓環形的防水墊片,該兩防水墊片中的其中一個被該外罩A 及該液冷式馬達外殼夾制,該兩防水墊片中的另一個被該外蓋B及該液冷式馬達外殼夾制;因此能夠避免水外流至外筒10的外周面或是流入內筒20的內部空間。該馬達組件(圖中未示)是放置於該內筒20的軸向內部空間內,且該馬達組件的心軸能夠穿出該外蓋B的軸心位置。本實用新型也可以不設置入水孔11及出水孔12,而於外罩A及外蓋B分別設置接頭,直接將水注入流道空間30而進行散熱。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
,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液冷式馬達外殼,其特徵在於,該液冷式馬達外殼包括一外筒;一內筒,其位於該外筒內,該內筒於外周面設有多個與該外筒固設連接的連接部;各所述連接部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各所述連接部的長度等於該內筒的長度,並且於各所述連接部的一端的頂部形成一缺口,對應相鄰兩所述連接部的兩所述缺口分別位於該內筒的兩相對側;於各所述連接部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一螺孔;一流道空間,其形成於該外筒及該內筒之間;以及多個散熱翅片,其位於該流道空間內並固設於該內筒的外周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馬達外殼,其特徵在于于對應相鄰的兩所述連接部之間至少設有多個散熱翅片,各所述散熱翅片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馬達外殼,其特徵在於該外筒設有一入水孔、一出水孔及一阻隔部,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分別貫穿該外筒的外周面並與該流道空間相通,該阻隔部位於該外筒的內壁面且呈凸出的長條狀,該阻隔部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該阻隔部位於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之間並與該內筒固設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馬達外殼,其特徵在於該外筒設有一位於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之間的吊環孔。
5.一種液冷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液冷式馬達包括一液冷式馬達外殼,其包括一外筒、一內筒、一流道空間及多個散熱翅片;該內筒位於該外筒內,該內筒於外周面設有多個與該外筒固設連接的連接部;各所述連接部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各所述連接部的長度等於該內筒的長度,並且於各所述連接部的一端的頂部形成一缺口,對應相鄰兩所述連接部的兩所述缺口分別位於該內筒的兩相對側;於各所述連接部的兩端的底部分別設有一螺孔;該流道空間形成於該外筒及該內筒之間;該多個散熱翅片位於該流道空間內並固設於該內筒的外周面;一馬達組件,其設於該內筒的軸向內部空間內;一外罩,其結合於該液冷式馬達外殼的一側;一外蓋,其結合於該液冷式馬達外殼的另一側,該外蓋及該外罩分別位於該內筒的兩相對側並將該流道空間及該內筒的軸向內部空間封閉;以及一墊圈組,其與該液冷式馬達外殼結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馬達,其特徵在于于對應相鄰的兩所述連接部之間至少設有多個散熱翅片,各所述散熱翅片呈直條形並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外筒設有一入水孔、一出水孔及一阻隔部,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分別貫穿該外筒的外周面並與該流道空間相通,該阻隔部位於該外筒的內壁面且呈凸出的長條狀,該阻隔部沿著平行於該內筒的軸線方向延伸,該阻隔部位於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之間並與該內筒固設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外筒設有一位於該入水孔及該出水孔之間的吊環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於一種液冷式馬達及其外殼,液冷式馬達外殼包括外筒、內筒、流道空間及多個散熱翅片;內筒位於外筒內並與外筒固設連接;流道空間形成於外筒及內筒之間;多個散熱翅片位於流道空間內並固設於內筒的外周面;液壓式馬達還包括馬達組件、外罩、外蓋及墊圈組,馬達組件設於內筒的軸向內部空間內,外罩結合於液冷式馬達外殼的一側,外蓋結合於液冷式馬達外殼的另一側,外蓋及外罩位於內筒的兩相對側並將流道空間及內筒的軸向內部空間封閉,墊圈組與液冷式馬達外殼結合。因此,液冷式馬達外殼於內筒的外周面增設散熱翅片,所以借著設置散熱翅片的技術手段,能夠增加水流與內筒的接觸面積,並快速地帶走馬達組件傳導至內筒的廢熱,十分實用。
文檔編號H02K5/18GK202076876SQ20112015500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6日
發明者張吉龍, 張金鋒, 林明正, 黃振輝 申請人:張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