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吳阿敏24式太極拳4個步驟及練法規則
2025-07-24 20:42:09
吳阿敏24式太極拳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其動作相對其他流派來說比較簡單,拳迷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來選擇合適的套路,學好吳阿敏24式太極拳我們必須要掌握的步驟如盤好拳架掌握當中的動作要領、練好行拳動作的姿勢要正確、練好用意太極拳是內家拳,特別注重用意、練好呼吸等步驟,還要學會吳阿敏24式太極拳特點及練法規則,下面就跟著太極拳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學好吳阿敏24式太極拳的4個驟
第一步 盤好拳架
拳架,對於任何武功來說,都是基礎中的基礎,對於吳阿敏24式太極拳也不例外,我們需要掌握當中的動作要領
以吳阿敏24式太極拳而言,動作姿勢應符合「二十要」。即:頭要懸、頸要貼、眼要平、身要正、形要準、度要對、肩要沉、肘要墜、臂要彎、腋要虛、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順、腰要塞、臀要斂、襠要圓、腿要曲。
這「二十要」包括了太極拳形體動作從頭頂到手腳的基本要求,是楊澄甫《十要》中部分內容的具體化,目的是為更方便操作與實踐。所以「二十要」是吳阿敏24式太極拳的基礎要領,也是評判形體動作正確與否的硬標準,因此必須不折不扣地達到這「二十要」。
第二步 練好行拳
當拳架套路的形體動作基本學會,動作的姿勢基本正確時,就應進一步練好行拳。所謂行拳,就是指操練套路。在這操練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標準,把拳架套路的單個動作連接好、轉換好,使之形成一個和諧、流暢的整體。
這行拳的標準是十六個字,即:「松靜、輕靈、柔和、圓活,沉穩、慢勻、協調、神合」。這十六個字是全面衡量拳藝水平的標準。由於行拳是動態的,形體姿勢變化較快,要嫻熟地完全做好十六字,有一個漸進累積和層次遞增升達的過程,需要絞長時間修煉,才能逐漸達到圓滿。為此下面再贅述幾句:
十六字中的重點是行拳「松靜」『柔和』,松靜是基礎,柔和是目標。練拳時要求放鬆,用意不用力,即做到:大腦松靜、皮毛松展、肌肉鬆柔、骨節鬆開、筋腱松長、臟腑松舒、血脈松暢、經絡鬆通 (簡稱「八松」),全身由表及裡,自上而下,沒有一點僵力,沒有一處僵硬,在無處不松的情況下,進行著綿緩(非激烈的)柔和(非剛猛的)的形體運動。
能柔和方能有「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和「以柔克剛」的技擊特徵,方能顯現太極拳輕盈柔美的風格,故應重點修煉。
經過這樣長時間的鍛練,它會促進人體「氣路」和「血路」的通暢,加速氣血循環,通常稱之為「活氣活血」。這種「兩路」暢通、氣血兩活的狀態,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是養生的需要。
十六字中的難點是行拳「協調」,王宗嶽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實際上是要做到五個「一」,即:一動都動,一靜全靜,一開百開,一合俱合,一轉齊轉(一轉無有不轉)。楊澄甫《十要》中也有「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的要求。
在行拳中常常會發生:左動右不動、上動下不動、肢動身不動、身動眼不動、外動內不動等情況。此時必然會發生某一部分身肢停頓、呆滯和等待的現象,這樣的行拳就屬於不合格。
這種動作不協調不同步的毛病,之所以難改,就在於人們平時大腦是指揮肢體單向運動,不習慣於行拳時大腦要調控身肢同時進行異向運動,所以行拳協調的難度就大些。但是,只要下決心多練多悟,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到的「協調」。
第三步 練好用意
太極拳是內家拳,特別注重用意,王宗嶽《十三式歌》中寫道:「若問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思是行拳時要把用意放在主導的地位上,使意起主導作用。楊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用力」,更具體地指明了行拳要用意。
所謂練好用意,是指能夠嫻熟地「以意行拳」。「以意行拳」的具體方法是「以意導形」,「以意導形」就是運用意念導引太極拳形體動作的演變,故行拳時意在形先,動在意後。
即「先意動,再內動,繼而形動」,這就是形與意的統一。用意要求「無過不及」,即用意不能過,過則易僵、易呆、易滯,不能輕靈鬆柔;用意也不能「不及」,「不及」則易丟、易散、易斷。
故「以意行拳」首先心要靜,不靜則心不專、意散亂,行拳時會發生「過」與「不及」現象。心專一才能把握好用意的度,使用意度恰到好處,做到「勁斷意不斷」。
第四步 練好呼吸
1)行拳時要求呼吸做到「深、長、細、慢、勻、輕」。太極拳行拳的呼吸,比人們平時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緩、均勻、深長,達到吸之輕輕,呼之綿綿,沒有閉氣、憋氣、向下壓氣、強提拉氣和用勁逼氣的現象。
2)行拳時要求呼吸為「腹式逆呼吸」。太極拳行拳時的呼吸,是把人們後天的胸式呼吸,還原為先天的腹式呼吸,並且要調整為腹式逆呼吸。
腹式逆呼吸的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呼氣時腹部鼓起。經過一段時間呼吸訓練,行拳時慢慢習慣腹式呼吸了,進而嫻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如果能夠再做到腹式呼吸日常生活化,全都還原為嬰兒的先天腹式呼吸,那就時時刻刻在練功了。
3)行拳時要求呼吸符合「動作配合呼吸」的原則。行拳時要求動作與呼吸的配合非常協調,做到「收吸發呼」、「起吸落呼」、「合吸開呼」。
那麼行拳時是以動作為主,還是以呼吸為主呢?當太極拳發力技擊時,是以動作為主,即要「呼吸配合動作」;而當太極拳以養生為主要目的時,則要以呼吸為主,即要「動作配合呼吸」。
這是因為太極拳養生要求呼吸均勻,每分鐘呼吸的頻次基本相等。由於太極拳每個動作行程的弧線長度不相等,只有在行程弧線長的姿勢動作加快點速度,在行程弧線短的姿勢動作放慢點速度,使動作到位與呼吸完成同步,以保持呼吸基本均勻。
吳阿敏24式太極拳特點及練法規則
一、立身中正
練習太極拳首先要講究立身中正。所謂中正就是要使身軀不可前傾後仰,要保持尾閶和脊椎成一直線,始終處於中正狀態。
拳經上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尾閭中正則能穩定下盤重心,下盤重心不穩,運用中則易為人借力失勢,受制於人。因此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內則必須精神內固,神不外馳,穩定心性。在處則必須拔,松腰塌胯。如此則自然保持立身中正的姿態。
二、安舒松靜
太極拳是練神、練意、練虛靈的拳,練拳時始終保持精神安然舒適,體態輕鬆自然,松要松得徹底。要松透,松得毫無拘滯之力。松得百無所有,從預備式開始到整套拳的終了。
在全部演練的過程中思想上都要摒除雜念,靜如止水,精神集中。專心致一,澄心靜慮,所謂一靜無有不靜,靜可以保持其大腦神經的清醒靈敏,培養人的智慧聰明,拳經中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神明高深境界,正是在穩靜安靜的練拳中悟出而得到的靈敏感應。
練太極拳還要求練時全身放鬆,但松而不懈,並須貫以神氣率領。放鬆要先松心,後松身.從頭頸脊背、肩、腰、胯、膝、手、肘、腕、腳各部關節都須完全鬆開,松透,毫無拘滯之力,要大松大軟。
拳經所謂「一松百松,柔若百折若無骨」,百骸舒泰。氣血暢通,神清骨爽,久之則內勁增長。最後將能生出極柔軟化為極堅剛的松沉柔彈之內力。達到太極拳技能的上乘境界。
三、虛靈頂勁
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勁,神貫於頂。所謂虛靈頂勁即是頭容正直,頭頂的百會穴要向上輕輕頂起,好像一恨繩索將頭頂提懸似的,又好像頭上便起一硫水,不使它西下來,此全是神意領著,下顎微收,頸部放鬆,舌舔上顎,時時保持靈醒輕妙的感覺。
有頭頂青天,下踏黃泉的氣概。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頂勁。用力向上頂勁必然拘滯僵硬,失掉靈感,練拳時,只要時時保持了虛靈頂勁的感覺。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氣血自然流通矣。
四、氣沉丹田
練太極拳強調,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丹田在臍下三寸處,練習原時用意識引導呼吸,將氣用意沉下丹田。練習太極拳功夫有素的人,多是採用腹式呼吸。初學者切不可著意追求氣沉丹田的效果,決不能故意去憋氣,以鼓蕩腹部。
須知氣沉丹田是練太極拳全身鬆開後的自然結果,只要全身鬆開,安舒松靜,先松其心,後松其身,心身俱松。氣則自然下沉注入丹田,學者切記之。
五、松肩垂肘
松肩垂肘又叫沉肩墜肘,松肩者肩部放鬆向下沉塌,又叫塌肩。兩肩忌聳起,聳起則意氣上浮,妨礙內氣的運行和氣血的流暢。垂肘者即是肘部有松墜下沉之意,故練太極拳時。
兩臂決不可挺直,臂部微屈,保持弧形,肘部松墜,感覺到有一種內在的沉勁。綿軟沉重。這種沉勁外柔內剛,如棉裹鐵。練好之後,入裡透內。威力無窮。
六、含胸拔背
練太極拳強調要含胸拔背。所謂含胸者,即是胸部向內涵虛,舒松自然。使氣能沉於丹田,胸部不可外挺,處挺則氣易阻滯,妨礙呼吸的暢通,但又不可故意內縮,故意內縮易成駝背,駝背則胸腔縮小,使橫膈肌不能下降。
妨礙呼吸和血液回流心臟,影響拳勢動作和健康。含胸在太極拳技擊中很重要,常運用於防守中含化對方來手之不可缺少的手法。
拔背者,即是背部舒展。並向上拔伸,常須頂頭方能拔背,《拳經雲》:「尾閭中正神意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頭頂懸則背自拔,拳勢贈氣魄壯,且拔背畿使氣貼背面斂入骨,推手技擊中,則能力由脊發,發人至遠。
結語:相信通過上述的介紹,大家對於吳阿敏24式太極拳學習步驟、特點及練法規則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學習吳阿敏24式太極拳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這樣才能學有所成。還有24式太極拳注重養練結合,所以我們在練習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調養,不要輕易傷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