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練太極拳有利治療肩周炎?正確的練習方法很重要
2025-07-23 12:50:09
太極拳究竟要如何練習最有益健康呢?現如今,太極拳仍然受到中老年人的喜愛,是鍛鍊身體最普遍的一種方法。你知道嗎?太極拳不僅可以養生,還能夠有效緩解肩周炎的症狀。下面就來具體看看太極拳究竟是怎麼練習的吧。
太極拳能緩解肩周炎
太極拳治療肩周炎,好處多多。首先,太極拳強調周身的協同運動,這和中醫將健康問題視為全身性的問題有很強的對應性,避免了局部的孤立運動不能解決的健康問題。
除此之外,身體的恢復需要精神的放鬆,在中醫看來就是「安神定志」、追求平穩的過程,這也是肩周炎恢復所需要的。
最後,中醫經絡理論在現代醫學得到的驗證也說明了我們身體的健康可以託付給經絡有關的治療方法,而太極拳利用經絡治病的效果也較為突出,值得我們在平時多加以嘗試。
太極拳促進氣血運行,一方面有利於損傷處營養的補充和創口的修復,另一方面則通過推動身體的自愈,使氣血加速運轉,加快病理產物的分解和輸送。
由於關節是由肌肉、骨骼以及筋膜等物質所共同組成的,因此全面的鍛鍊可以彌補一部分的不足,起到有限的替代作用。即便拋開中醫理論而言,太極拳這一運動也可以增強身體關節的整體效用,為我們的身體健康起到維護作用。
最後,教教大家如何練習太極拳吧。
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元神:陽中陰。
神是氣之領導,氣是內勁之生母,無神領導,氣無所依,必致散漫。內勁無生母,必致力竭身疲。用神氣而使為拳者,亦取其神氣能充塞通身。神非鎮靜不能清,斂入骨骸固成剛。用神以弱至虛,清靜固守,方能成元神。
元神斂入骨骸,固守成剛,即內剛;無極體在外,至柔則活,乃外柔。這樣用勁,方能外柔內剛,內外剛柔才能相濟。元神在上,藏神府,清靜至虛,出靈感,則神明;用拳不明,盲拳也。
元氣:陰中陽。
意是內勁之生母,用意以弱為強,恐用力而意散漫、輕浮。意聚神凝,意離於神,歸沉丹田,由丹田發於通身至四肢,方稱元氣。
無極體:身體代表陽。
初生嬰兒有良好柔軟的身軀,手舞足蹈四肢活動知覺之能。隨著歲月增長,私慾強烈膨脹,久而久之,漸漸失去運動知覺成為習慣。人為活動所產生的力量,逐漸增強,過度活動就會感覺疲勞,用力過大過久,部位僵硬、酸痛。
這些人為強烈的意念,使原來良好柔軟,靈活健康的身軀,落下千瘡百孔和病痛,與笨拙的身體。要想還我固有,《固有分明法》「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源」。要還我固有,就得正確運動。正確運動,必須要有正確的理論與功法,否則只是體育運動。
正如《太極拳論》:「差之毫厘,謬之千裡」。要求得無極,必先求知覺運動於身,有知覺方知身體是僵硬;這些僵硬來源於意念強烈與活動用力。要使身體回歸無極,就得「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煉功所難者,是自己本能習慣自己不知道。知覺是習太極拳的初步要求。何為知覺?例:甩呼啦圈主要就是知覺。玩者首先得專心,感覺身體力量速度,與呼啦圈的力量速度保持同步。
身體感覺呼啦圈轉動的部位,然後意念還要不先不後甩動身體,由身體帶動呼啦圈。這最主要的就是身體要有知覺。但玩呼啦圈的知覺只是局部的,是意念、力量、知覺與局部的結合,停後即無。
太極拳要求意念、無極體、知覺整體,並養成習慣時刻都能保持,「氣直養而無害」。
內勁:代表陰。
指人體潛能,是通過意念與無極身體中求來的知覺。要想求得內勁,必須神靜,意要有沉於丹田,行於身體的知覺,即是意念推動身體運行過程的知覺。卸淨全身所有後天力與習慣的幹擾。這樣,意與知覺才能通暢。
《太極拳論》「越柔軟然後越堅剛」,指的就是身體肌肉不產生收縮力量,放鬆才能柔軟,然後神斂入骨,固守成堅剛。內勁特點是外柔內剛,這樣才能剛柔相濟。
《太極拳論》一再強調「在意不在力」,只有克服了後天一切的人為,先天潛能內勁才會被挖掘出來。有了柔軟的無極身體,爆發的內勁才會像揮舞的皮鞭,彈抖柔韌清脆,無有一絲僵硬。要像皮鞭那樣柔韌,就一定得有嬰兒那樣柔軟的身體。意念求內勁只能軟弱中求,不可用意強烈。
有了內勁知覺,保持內勁練意,不可用意練內勁。如果用意練內勁,久之內勁即僵硬。武禹襄拳論「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
明確指出,太極拳是練意,自然歸神。「不在氣」的「氣」是指內勁。故練意不練神;求勁不練勁;崇尚內勁者,不能有拙力。
正確的練習太極拳才會真正起到保健作用哦。更多精彩內容請本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