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灌腸怎麼做 中藥灌腸的注意事項
2025-07-23 12:14:11
中藥灌腸是一種針對便秘、結腸炎等腸道疾病的治療方法。中藥灌腸既不是手術也不是吃藥,是通過把中藥直接從肛門灌入直腸,使直腸吸收藥物成分來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此法除了通便外,還可用於治療盆腔炎、前列腺炎、結腸炎等疾病。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藥灌腸的具體步驟,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中藥灌腸的適用疾病有哪些
我們熟知的便秘採用灌腸治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那麼加上一劑中藥又有哪些神奇功效呢?來一起看看具體做法是什麼:
一、治療腎功能衰竭
1、取生大黃、牡蠣、蒲公英灌腸,在控制條件下不用其他有影響的藥物。對非終末期的腎功能衰竭者均能使氮質有所下降,症狀消失或減輕,少數重度腎功能衰竭患者生存可達8個月,中度可達1年以上。也可以大黃為主藥配合其他藥物予以溜腸。2、取大黃、槐花、崩大碗,水煎,灌腸。
3、取大黃、桂枝,水煎,灌腸。
4、取大黃、萊菔子、甘草、水煎,灌腸。
二、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1、取赤芍、丹參、益母草、川芎、牛膝、薑黃、乳香、沒藥、桃紅、參三七,水煎,灌腸。
2、取菊花、地榆、十大功勞葉、苦參、黃芩、大飛揚、水煎,加入654-2保留灌腸。
3、取生地榆、老鸛草、五倍子、明礬,水煎,灌腸。
4、取五倍子、馬齒莧,水煎後加青黛散(或錫類散)、參三七粉灌腸。
5、取白芨、血竭、紫草、兒茶、五倍子、甘草、青黛,水煎,灌腸。
6、取蒲公英、金銀花、黃柏、赤芍、當歸、甘草,水煎,灌腸。
7.取白朮,枳殼,厚樸,麥冬,肉蓯蓉水煎,灌腸。
除此之外,中藥灌腸還廣泛應用於治療其他多種疾病,如內科的細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外科的術前準備、術後腹脹、腸麻痺及急腹症、肝、膽、胰疾患;婦科的盆腔炎、輸卵管炎、阻塞性不孕;小兒科的高熱、驚風、腹瀉、蟯蟲病等。
中藥灌腸的注意事項
1、配製灌腸液時應避免使用對腸黏膜有腐蝕作用的藥物。
2、插入肛管時手法應輕柔,以免擦傷黏膜。如有痔瘡者,更應審慎。
3、灌腸液應根據病情保留一段時間,如某些病人不能保留,可採取頭低足高
4、仰臥位,灌腸液亦宜減少劑量。灌腸的時間一般以晚上臨睡前為宜。
5、中藥保留灌腸前應先了解病變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腸時的臥位 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腸前讓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時可先行清潔灌腸。
6、藥液溫度應保持在39-41攝氏度,過低可使腸蠕動加強,腹痛 加劇,過高則引起腸黏膜燙傷或腸管擴張,產生強烈便意,致使藥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短、吸收少、效果差等。
7、速度不能太快,否則影響在腸道內保留的時間。
8、為使藥液能在腸道內儘量多保留一段時間,藥液一次不要超過 200ml,可在晚間睡前灌腸,灌腸後不再下床活動,以提高療效。
9、導管閉塞的處理,滴入時如出現閉塞,液體進不去,可轉動肛管或將肛管稍拉出一點,或搖動灌腸液以免藥液沉渣閉塞導管。
中藥灌腸的好處
此外,中藥保留灌腸法已在臨床使用多年,是一個比較好的給藥途徑,主要是通過腸壁的吸收,可利用腸壁的半透膜的滲透性被迅速吸收,而引起全身的治療作用,特別對臨近的器官,如盆腔、腹腔等作用更為顯著。最主要的是毒副作用小。
總結:中藥灌腸雖然副作用小但是操作起來相對比麻煩,對技術要求相對較高。所以如果不熟悉操作流程不要在家裡自行嘗試,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