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懸浮風扇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13:35:56 2

本發明涉及風扇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結構簡單併兼具觀賞性的氣懸浮風扇。
背景技術:
風扇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設備之一,傳統風扇通常包括驅動裝置、連接於驅動裝置的旋轉軸及安裝於旋轉軸上的一組葉片或翼片,通過驅動裝置驅動旋轉軸轉動,從而使葉片或翼片旋轉來產生氣流,氣流的運動和循環產生風冷效果。同時,為確保使用的安全性,在風扇的葉片或翼片外還設置有一籠罩,該籠罩允許空氣流通,同時可防止使用時用戶接觸到旋轉的葉片或翼片而造成傷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對風扇的功能性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希望使用時能讓使用者更加舒適,還希望風扇的清洗能夠越來越簡單方便,以節省時間和精力,同時還希望風扇的外觀更加美觀大方,在保證基本功能的同時,最好還兼具觀賞性。但是,上述這種傳統的風扇結構,由於使用葉片及籠罩,因此平時清潔時非常不便,需要很長時間來拆卸、清洗、再重新安裝,費時費力,並且操作繁瑣;同時,這種傳統結構的風扇,主要解決的是其功能性問題,實用但仍不夠美觀,不具有觀賞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既保持有其基本功能,同時還兼具觀賞性的氣懸浮風扇,以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既保持有其基本功能,同時還兼具觀賞性的氣懸浮風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氣懸浮風扇,其包括外殼體、渦輪組件、導流件及伸縮管;所述外殼體的底部設有進氣口且其頂部開口;渦輪組件設於所述外殼體內並位於所述進氣口的上方,所述渦輪組件用於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所述導流件呈中空結構且兩端開口,所述導流件設於所述外殼體內並位於所述渦輪組件的上方;所述伸縮管呈中空結構且其頂部密封,所述伸縮管上開設有出氣口,所述伸縮管可移動地套設於所述導流件與所述外殼體之間;所述渦輪組件形成的氣流經所述導流件引導後作用於所述伸縮管以使所述伸縮管移動,且所述伸縮管將所述氣流引導至所述出氣口。
較佳地,所述伸縮管具有一縮入所述外殼體內的第一位置及一凸伸出所述外殼體的第二位置,所述渦輪組件形成的氣流驅使所述伸縮管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
較佳地,所述伸縮管位於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出氣口位於所述外殼體內,所述伸縮管位於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出氣口露出所述外殼體。
較佳地,所述伸縮管與所述外殼體之間設有定位結構,以對處於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伸縮管進行定位。
較佳地,所述定位結構包括凸設於所述伸縮管的外壁的第一凸緣及凸設於所述外殼體的內壁的第二凸緣,所述伸縮管處於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凸緣與所述第二凸緣相牴觸。
較佳地,所述伸縮管與所述外殼體之間設有沿所述伸縮管的移動方向延伸的導向結構,以對所述伸縮管的移動進行導向。
較佳地,所述導向結構包括相配合的凸肋及凹槽,所述凸肋設於所述伸縮管、所述外殼體中的一者,所述凹槽設於所述伸縮管、所述外殼體中的另一者。
較佳地,所述伸縮管的頂部的內表面設有隔離層。
較佳地,所述氣懸浮風扇還包括設於所述外殼體內的隔離件,所述伸縮管可移動地設於所述導流件與所述隔離件之間。
較佳地,所述隔離件與所述導流件一體成型。
較佳地,所述隔離件、所述導流件均通過柔性材質成型。
較佳地,所述導流件呈錐形結構。
較佳地,所述氣懸浮風扇還包括設於所述外殼體內的安裝座,所述安裝座上設有與所述渦輪組件的形狀相對應並連通所述進氣口的安裝孔,所述渦輪組件嵌設於所述安裝孔內。
較佳地,所述安裝座採用柔性材質成型。
較佳地,所述進氣口與所述渦輪組件之間還設有過濾件。
較佳地,所述渦輪組件包括葉輪罩、設於所述葉輪罩內的葉輪及連接於所述葉輪的電機,所述電機驅動所述葉輪轉動從而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
較佳地,所述伸縮管的頂部還設有裝飾件。
較佳地,所述裝飾件為地球儀。
較佳地,所述外殼體包括底座及連接於所述底座的外管,所述外管呈中空結構且其頂部具有所述開口,所述進氣口設於所述底座。
較佳地,所述氣懸浮風扇還包括設於所述底座上並與所述外管相連的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用於驅動所述外管、所述伸縮管相對於所述底座同步旋轉。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於本發明的氣懸浮風扇,其外殼體內設有呈中空結構的導流件,出氣口開設於伸縮管上,伸縮管可移動地套設於導流件與外殼體之間,利用渦輪組件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該氣流經導流件的引導後作用於伸縮管的頂部,從而驅使伸縮管向上移動而使出氣口露出外殼體,氣流經伸縮管的引導作用後經出氣口噴出,通過持續的氣流讓使用者具有涼爽風感,且氣流柔和平穩;不需要使用時,渦輪組件停止工作而使伸縮管在重力作用下移,使該風扇具有較小的體積,佔用空間小;同時,可於伸縮管的頂部設置任意裝飾件,藉由伸縮管的伸縮,使該風扇在保持其基本功能的同時,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及裝飾性;另外,該氣懸浮風扇的結構簡單、外觀簡潔,清潔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氣懸浮風扇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分解圖。
圖4是圖1的剖視圖。
圖5是圖4中外殼體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6是圖3中導流件及隔離件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的剖視圖。
圖8是圖3中渦輪組件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又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3中安裝座的剖視圖。
圖11是圖1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2是圖11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圖11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
首先結合圖1-4和圖11所示,本發明所提供的氣懸浮風扇1,包括外殼體10、渦輪組件20、導流件30及伸縮管40。其中,外殼體10的底部設有進氣口121(詳見後述)且其頂部開口;渦輪組件20設於外殼體10內並位於進氣口121的上方,渦輪組件20用於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導流件30呈中空結構且兩端開口,導流件30設於外殼體10內並位於渦輪組件20的上方,導流件30用於對渦輪組件20產生的氣流進行導向;伸縮管40呈中空結構且其頂部密封,伸縮管40的側壁上開設有連通其內部中空結構的出氣口41,伸縮管40可移動地套設於導流件30與外殼體10之間;渦輪組件20形成的氣流經導流件30的引導後作用於伸縮管40以使伸縮管40移動,從而使伸縮管上的出氣口41露出外殼體(見圖11),且伸縮管40將氣流引導至出氣口41並由出氣口41噴出。
繼續參看圖1-5,所述外殼體10包括底座11、連接座12及外管13。其中,連接座12可旋轉地連接於底座11上(詳見後述),外管13對應固定於連接座12上,外管13呈中空結構且其頂部具有所述開口。本發明中,進氣口121設於連接座12的底部,且連接座12的頂部連通外管13的中空結構,渦輪組件20安裝在連接座12的上方,從而使氣體可從進氣口121進入並在渦輪組件20的作用下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
如圖5所示,連接座12的頂部及底部優選均呈鏤空設計,以使其氣體可通過,但並不以此為限,還可以設置其他形式的進氣口。
結合圖3-5所示,外殼體10內還設有過濾件14及支撐件15。其中,過濾件14設於連接座12的頂部,支撐件15卡設於連接座12上並壓持於過濾件14的上方,且支撐件15呈鏤空結構(見圖3),渦輪組件20裝設於該支撐件15上。這樣,經進氣口121進入的氣體先由過濾件14進行過濾後,再通過渦輪組件20的作用而形成由下而上的氣流;另外,該過濾件14對向風扇1的底部方向傳遞的噪音具有隔絕、吸收作用,從而減小風扇1工作時所產生的噪音。
本發明中,過濾件14採用柔性材料製成,例如利用吸音海綿來製成,但不以此為限。
再次結合圖3-4所示,本發明的氣懸浮風扇1還包括隔離件50,隔離件50的形狀與外管13的形狀相對應,其緊貼於外管13的內壁設置,且隔離件50與導流件30之間具有一定間隙,該間隙大於伸縮管40的厚度,伸縮管40可移動地設於導流件30與隔離件50之間。隔離件50用於吸收、隔離渦輪組件20工作時產生的噪音,從而使該氣懸浮風扇1具有較小的噪音。
結合圖3-4、6-7所示,隔離件50與導流件30的底部相連接,兩者之間的間隙形成供伸縮管40上下移動的通道,且導流件30的頂部凸伸出隔離件50之外;當伸縮管40處於第一位置時,其底部牴觸於隔離件50與導流件30的相連接的底部。
更進一步地,隔離件50與導流件30的底部連接處設有一與伸縮管40的底部的形狀、厚度相對應卡槽,當伸縮管40處於第一位置時,其底部卡合於該卡槽內並牴觸於該卡槽的底面。本發明中,導流件30的底端具有一呈臺階狀的承載部31,位於承載部31下方的導流件30與隔離件50的之間的間隙形成卡槽32,如圖4、7所示。同時,伸縮管40的底端設有一與承載部31相對應的凸肩42,伸縮管40處於第一位置時,其凸肩42牴觸於該承載部31上,且伸縮管40的底端卡合於卡槽32內並牴觸於卡槽32的底面,如圖4所示。
另外,隔離件50的外壁的底部設有缺口51,外管13的內壁上設有與該缺口51相對應的凸起部(圖未示),裝設隔離件50及導流件30時,使隔離件50緊貼於外管13的內壁,且隔離件50上的缺口51對應卡合於外管13上的凸起部,實現對隔離件50的定位。
更具體地,隔離件50與導流件30一體成型,且利用柔性材料(例如吸音海綿)一體成型隔離件50和導流件30,從而使兩者均具有良好的消音功能,能很好的吸收渦輪組件20工作時產生的噪音。
如圖7所示,導流件30呈錐形結構,即,導流件30的外徑由上往下逐漸增大,而隔離件50呈圓柱形結構,因此,兩者之間的間隙由上往下逐漸減小。當伸縮管40裝設於導流件30外後,伸縮管40沿隔離件50的內壁上下移動,因此伸縮管40與導流件30之間的間距由上往下逐漸減小,這樣經由伸縮管40引導出來的氣流沿伸縮管40與導流件30之間的間隙由上往下流動,此過程中,由於該間隙由上往下逐漸減小,從而使氣流在流動過程中始終能夠保持一定的壓力,以保證出風口41的下端的氣流壓力與其上端的壓力大致相等,使出風口41噴出的氣流更均勻。
結合圖3-4、10所示,本發明的氣懸浮風扇1還包括一安裝座60,其安裝於支撐件15的上方,用於裝設渦輪組件20。具體地,該安裝座60上設有與渦輪組件20的形狀相對應的安裝孔61,且安裝座60的下端開設有連通安裝孔61的通孔(未標號),安裝座60的外部凸設有支撐部62。該安裝座60設於支撐件15上,其外壁牴觸於外管13的內壁,渦輪組件20嵌設於安裝孔61內,同時,導流件30與隔離件50的底部牴觸於其支撐部62上,導流件30的底部卡設於渦輪組件20的外部,如圖4所示。
優選地,該安裝座60採用柔性材質一體成型,例如採用吸音海綿成型,因此該安裝座60可以吸收渦輪組件20在工作時所產生的振動及噪音,進一步降低氣懸浮風扇1的噪音。
結合圖8-9所示,渦輪組件20包括葉輪罩21、設於葉輪罩21內的葉輪22及連接於葉輪22的電機(未標號),通過該電機驅動葉輪22旋轉,從而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該渦輪組件20的其他結構及工作原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在此不再贅述。
結合圖1-4、11-13所示,伸縮管40具有一縮入外殼體10內的第一位置及一凸伸出外殼體10的第二位置,渦輪組件20形成的氣流驅使伸縮管40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且當伸縮管40位於第一位置時,其上的出氣口41位於外殼體10內,如圖1-2、4所示;伸縮管40上移到第二位置時,其上的出氣口41露出外殼體10,以使氣流可經出氣口41噴出,如圖11-13所示。
下面結合圖3、6-7所示,伸縮管40與外管13之間或伸縮管40與隔離件50之間設有沿外管13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導向結構,用以對伸縮管40的移動進行導向;且伸縮管40與外管13之間或伸縮管40與隔離件50之間設有定位結構,以對處於第二位置的伸縮管40進行定位。
優選地,導向結構為設於伸縮管40與隔離件50之間並相互配合凹槽與凸肋,凸肋設於所述伸縮管40、隔離件50中的一者,所述凹槽設於伸縮管40、隔離件50中的另一者,且凹槽、凸肋均沿伸縮管40的滑動方向延伸。當然,導向結構並不限於凹槽與凸肋,還可以設置為其他結構。
如圖6-7所示,本發明中,隔離件50的內壁上開設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凹槽52。對應地,伸縮管40的外壁上凸設有與凹槽52相對應的凸肋43,該凸肋43的長度小於伸縮管40的高度,如圖3所示。伸縮管40安裝後,凸肋43對應卡合於凹槽52內,從而為伸縮管40的上下滑動進行導向。
本發明中,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於伸縮管40的第一凸緣及設於外管13的第二凸緣131。其中,第一凸緣凸伸於伸縮管40的外壁,第二凸緣131凸設有外管13的內壁,當伸縮管40向上滑動到第二位置時,第一凸緣牴觸於第二凸緣131,從而防止伸縮管40從外管13上脫離。
優選地,所述第一凸緣即為上述凸肋43的端部(如圖13所示),當伸縮管40向上滑動到第二位置時,凸肋43的端端牴觸於第二凸緣131,實現伸縮管40的定位。
下面再次結合圖1-4、11-13所示,本發明的氣懸浮風扇1還包括裝飾件70,裝飾件70設於伸縮管40的頂部,其可與伸縮管40一體成型或另外固定於或可拆卸地連接於伸縮管40的頂部。風扇1工作時,伸縮管40上升至第二位置,從而使裝飾件70處於相對較高的位置,風扇1停止工作時,裝飾件70下移至相對較低的位置,仍然具有裝飾性,因此使該氣懸浮風扇1具有較高的觀賞性。
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方式中,裝飾件70為地球儀,該地球儀與伸縮管40一體成型並位於伸縮管40的頂部,該地球儀呈空心結構,且地球儀的內部連通伸縮管40的中空結構,即,通過地球儀來密封伸縮管40的頂部。當伸縮管40處於第一位置時,伸縮管40的下端卡合於卡槽32內並牴觸於卡槽32的底面,地球儀處於相對靠近外管13的位置,當伸縮管40上升到第二位置時,地球儀隨之升高,無論該氣懸浮風扇1是否工作,地球儀均可正常使用,並具有很好的裝飾作用。
更進一步地,可設置伸縮管40與外管13的比例,使伸縮管40處於第一位置時,其底部牴觸於導流件30的底部的同時,其頂部的地球儀剛好承載於外管13的頂部(見圖4),以增加支撐性。當然,還可以根據需要設置伸縮管40、外管13的比例以及外管13、地球儀的形狀、大小,以使伸縮管40處於第一位置時,將地球儀收入外管13內。
本發明中,地球儀的內表面上還設有一層隔離層(圖未示),該隔離層採用柔性材料製成,例如,在地球儀的內表面設置一層吸音海綿,這樣,氣流作用於該地球儀的頂部時,所產生的震動及噪音均由該隔離層吸收,進一步減小風扇1的噪音。
可以理解地,當氣懸浮風扇1上不設置裝飾件70或裝飾件70另外固定於伸縮管40的頂部時,可於伸縮管40的頂部的內表面上設置隔離層,以降低風扇1工作時的噪音。
結合以上描述,本發明的氣懸浮風扇1,底部設置有消音效果良好的過濾件14和安裝座60、頂部地球儀內表面或伸縮管40的頂部設有隔離層、側部設有隔離件50,藉由頂部、底部、側部設置的吸音結構,使氣懸浮風扇1的四周均具有良好的消音效果,從而使該氣懸浮風扇1具有極小的噪音。
下面再次結合圖4-5、13所示,本發明中,底座11與連接座12之間還設有驅動機構80,該驅動機構80用於驅動連接座12、外管13相對於底座11旋轉。具體地,驅動機構80包括設於連接座12上的電機81及設於底座11上並與該電機81相配合的齒盤82(見圖4-5),通過電機81相對於齒盤82的轉動,從而帶動安裝該電機81的連接座12同步轉動,由此使連接於連接座12上的外管13同步轉動,並由外管13來帶動隔離件50、伸縮管40及導流件30同步轉動,由於伸縮管40的轉動,從而實現風扇1的搖頭功能。
同時,由於伸縮管40的轉動,使設於伸縮管40頂部的地球儀隨之同步旋轉。因此,風扇1工作的同時,其頂部的地球儀可一直旋轉,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及裝飾性。
下結合圖1-13所示,對該氣懸浮風扇1的工作原理及不同使用狀態進行說明。
首先參看圖1-2及圖4,該氣懸浮風扇1處於第一使用狀態時,伸縮管40處於第一位置,其底端卡合於導流件30與隔離件50之間的卡槽32內,且凸肩42牴觸於承載部31上,設於其頂部的裝飾件70承載於外管13的頂部,具有裝飾性及觀賞性。
當渦輪組件20工作時,渦輪組件20使進入外管13內的空氣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該氣流經導流件30的導向後作用於伸縮管40的頂部或作用於裝飾件70的頂部,從而使伸縮管40在氣流的作用下上升,裝飾件70隨之上升;當伸縮管40移動到第二位置時,其上的第一凸緣(即凸肋43的端部)與外管13上的第二凸緣131相牴觸,如圖13所示,從而防止伸縮管40脫離外管13,氣流作用於伸縮管40的頂部後再經過伸縮管40的導向作用而向下運動,即,氣流沿伸縮管40與導流件30之間的間隙往下運動,再經由伸縮管40上的出氣口41噴出,實現風扇1的功能。且由於導流件30呈錐形結構,因此,經伸縮管40的導向作用而向下運動的氣流能夠始終保持一定的壓力,使出氣口41噴出的氣流均勻。在渦輪組件20不停止工作的前提下,伸縮管40一直處於第二位置,風扇一直處於工作狀態,同時,裝飾件70一直處於較高的位置,更具裝飾性,如圖11-13所示。
同時,驅動機構80運行時,電機81相對於齒盤82轉動,進而使安裝電機81的連接座12隨之轉動,連接座12帶動外管13相對於底座11同步旋轉,由於外管13與隔離件50之間具有定位結構、隔離件50與伸縮管40之間設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導向結構,因此,外管13帶動隔離件50、伸縮管40隨之同步旋轉,進而使伸縮管40頂部的裝飾件70產生旋轉效果,更具裝飾性及趣味性。
當渦輪組件20停止工作時,伸縮管40失去氣流的作用,從而在其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動至第一位置,如圖1-2、4所示,具有較小的體積,佔用空間小。
由於本發明的氣懸浮風扇1,其出氣口41開設於伸縮管40上,伸縮管40可移動地套設於其導流件30與外殼體10之間,利用渦輪組件20來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並利用導流件30將氣流導向後作用於伸縮管40的頂部,從而使伸縮管40向上移動伸出外殼體10以露出出氣口41,伸縮管40再將氣流引導至出氣口41並流出;通過持續的氣流讓使用者具有涼爽風感,且氣流柔和平穩;不需要使用時,渦輪組件20停止工作而使伸縮管40在重力作用下移,使該風扇1具有較小的體積,佔用空間小;同時,可於伸縮管40的頂部設置任意裝飾件70,藉由伸縮管40的伸縮,使該風扇1在保持其基本功能的同時,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及裝飾性;另外,該氣懸浮風扇1的結構簡單、外觀簡潔,清潔方便。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範圍,因此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明所涵蓋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