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沒生鏽?揭秘越王勾踐劍千年不朽之謎
2023-03-29 09:20:15 1
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被發掘出來,此劍一出立即震驚了整個中國的考古學界,其劍出土時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樣貌,劍氣逼人鋒利無比,經過千年的洗禮越王勾踐劍依然沒有生鏽,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下面由51區小編為你揭秘越王勾踐劍千年不朽之謎。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劍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越王勾踐劍出土: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這柄銅劍。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採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此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沒生鏽?
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裡的有關專家對越王勾踐劍進行的科學測定。測定結果顯示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份是青銅和錫,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的技藝。
針對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謎團,湖北省博物館、省考古所研究員後德俊撰文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首先,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鏽的主要原因。
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另外,還有研究發現,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而且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溶點大約在4000℃。這也是它千年不腐的一個原因。
其次,劍在棺內,墓室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密不透風,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劍生鏽的機率就更小了。另外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的還有三件青銅劍,這三件青銅劍放在棺外的槨室內,相對來說,它們所處環境的密閉程度不如越王勾踐劍,但它們的鏽蝕程度也比較輕微,這都是因整體的密閉環境所賜。
最後,該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乾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過,但地下水酸鹼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地下水浸泡後,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三。
推薦閱讀: